从一碗面看出别样的风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t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作为人文学科的龙头科目,不应只是风花雪月地赏文吟月,必然要求承担起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思考的重担,以目前的社会形式,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深入思考和分析社会,是十分值得探讨的话题。
  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优秀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被选入中学课本已有些历史了,这篇文章以其体现亲情的美、人性的美为出发点,通过母子三人在困难的处境中坚强奋斗、互相激励的故事,动人的表现了团结、向上、不屈、奋争的主题,感动并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这一个主题,是很多教师在讲课时都会挖掘到的,但我在教学中,却从这一碗面看出了别样的风采。
  一.从一碗面看日本人的隐忍
  第一个大年夜,母亲吃了一筷子面;第二个大年夜,母子共吃一碗面,时光流逝到了第三个大年夜,母子三人共同吃完两碗面后,母亲才以道谢的方式向孩子们讲述了欠债的原由和还债的经历,我真难以想像,这三年中,一个柔弱女子是如何度过这内外交困的,更难以想象的是,这三年中,为了孩子的自尊,作为母亲竟然对这样的困境只字不提!同样,孩子们也对母亲保守着同样的秘密,这需要何等隐忍的毅力!
  隐忍,是大和民族的精神特色之一,作为战败国,日本的投降是没有附加条件的,当时日本国民既不是消极颓废,也不是群情激昂,而是默默地接受这一事实,放下武器,开动机器,重建因战争而受重创的家园。短短几十年,隐忍的成效显示出来,日本的GDP已经位居世界前三。
  二.从一碗面看日本人的自尊
  在文中,作者用蒙太奇的手法,描写了三次大年夜,几乎是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人物,这也是读者和评论者讨论较多的内容之一。
  在这个将近打烊的时间来吃面,很显然,是为了自尊,但一般分析者重点都在讨论,是为了不让别人看到他们的窘迫和寒酸,但我看到的是,这位母亲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也要带孩子来吃一碗荞麦面,因为在大年夜到面馆吃上一碗荞麦面是日本的习俗,再困难,即使穿得破一点,旧一点,也要一起吃上荞麦面,这就是母亲给孩子最大的自尊!这让我想起了日本电影《盛夏猎户座》中的一句话:为了活着,好好战斗!当活着取代胜利成为奋斗目标时,日本士兵的战争策略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能够实现目的,就是最高贵的自尊!可以想见,在这样心态支配下的日本政府和国民,会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以什么样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和对待我们,实在应该高度重视。
  三.从一碗面看日本人的团结
  文中,为了母子三人的自尊,第一次吃面时,面店老板并没有下三碗,而只是偷偷多给半份;在涨价后并没有公开给母子减免,而是将价格牌翻转,同样地,店老板并没有因为母子的贫困而冷眼相待,而是恰当地摆好和藏起“预约”的牌子。
  当人与人之间,达到这样的尊重,这个社会的和谐就不会只是一句口号罢了。榜样的力量不在于他帮了多少人,而在于他的精神能感动多少人,而一个社会的动能,又在于多少人能被感动。
  再一个年夜到来时,“亲如家人的朋友、近邻、同行,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都来到北海亭,在北海亭吃了过年面,听着除夕的钟声”,每每看到这里,我都会触摸到另一种感动:连同行都到北海亭来吃面!我不得不想起了我们中国一句俗语:同行是冤家!可是在这里,门户之见,同行之忌,在这母子的光环下,被摒弃于札幌的黑夜中,日本人的团结让人感慨,甚至让人恐惧,试想,三个日本人就称之为一条龙,二亿大和子孙团结起来,该是何等的力量!
  四.从一碗面看日本人的更多更多……
  小说最后一部分,是写母子再一次来到北海亭面馆,在这里,作者对服装着笔颇多:两个青年是西装、大衣——而不再是旧的运动服;妇人是日本女子最为隆重最为华贵的和服——而不再是不合适宜的斜格子短大衣……总之,含泪的读者总算可以欣慰地松了一口气了,毕竟大结局是圆满的。
  这一部分,也是我品读最多的地方。
  在这里,我读到了成功,恰如文中老板一家及所有乡邻的祈愿;在这里,我读到了回报,恰如所有读者的祈愿;在这里,我居然再次读到了隐忍。
  母子三人再一次来到同一家面馆,同一张桌子!我心头忽然颤动:是“忆苦思甜”?还是“卧薪尝胆”?想当年,母子在这里隐忍地自尊着,而今,终于可以风光地自尊了!
  倘若,这也是大和民族的精神,那么,这个民族绝对不会容忍自己的失败,跌倒处一定也是他们的站立地!去年的大地震,就让我们亲见了一个民族的韧性与张力,我们可以想见,这是一个多么可敬甚至可怖的民族啊!
  以儒雅的语文塑造健全的人格,发现更多的人性美丽,是我教学追求的一个目标,这一碗清汤荞麦面带给我的启示,带给我和我的学生们的思索远不会结束,这是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更是一位语文教师的荣幸。
其他文献
这个冬天真的有些温暖,因为我被一种热情点燃着。在不到40平方的学校小会议室里,齐校长正在激情演说:“说明文也是可以教情感的,说明文也是可以让人感动的;同样,写说明文也要包含着对说明对象的热爱才能写好!”  说明文也是可以教情感!感慨之余,我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课堂是朝着未知方向前进的过程,因为它是学生的一种内心的旅行,每个人都可能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
期刊
雪莉是我们最小的女儿,她四岁那年从“圣诞老人”那儿收到了一份不寻常的圣诞礼物。rn她当时的年龄过圣诞最合适不过了。她能理解节日的真正意义,但依然能完全被圣诞节的魔幻魅
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让学引思”一直是现阶段我们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追求和奋斗目标.我们小学英语教学要深化改革,转变观念,创新方法,改变模式,建立让学引
期刊
鲁迅的《风筝》因文章的语句稍显生涩,学生们阅读兴趣不算浓厚,而我也认为实在没有必要肢解了文章来零零碎碎地读、解、议。课上,我抓住“道歉的精神”这一要旨粗线条地讲析课文,然后抛了两个思考题出去:你最喜欢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喜欢?你不理解处在哪里,提出来共商议。  这个环节总是热闹得很,我也相信训练有素的学生们大都能在交流中有所收获。  有个四人小组争执声特别大,竟让周围几个小组都中断了原来的话题来参
期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我们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为了发掘学生们“学”的无限可能.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深度学习,就应该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努力发掘学生们学习的
期刊
【摘要】 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高行健跨越二十年的戏剧创作中出现了大量“水”意象以及“水”的变体,如雨雾雪,融入了他对人的生命本身及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而这种生命意识又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不同。本文将围绕高行健的《躲雨》《喀巴拉山口》《山海经传》《彼岸》《声声慢变奏》《逃亡》《叩问死亡》《野人》《八月雪》等主要戏剧作品,紧扣不同形态的“水”的特征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进而探讨高行健剧作
艺术歌曲是人类音乐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艺术歌曲的美是一种综合之美,是诗情与音乐意境和谐统一之美.中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应该如何去鉴赏它们,遵循怎样的原则去鉴赏呢?情感美是
期刊
西奥多·约翰逊(“J先生”)是我五年级的班主任。他高高瘦瘦,出名地幽默风趣,学生们都希望能分到他的班上。J先生在许多方面对我的人生影响深远。作为老师,他幽默又富有激情,令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