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关注,农村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投入巨大资金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整合教育资源走集中办学道路、为减轻农村家庭教育负担施行“两补一免”惠农举措、建立农村远程教育网络,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等。近几年来,每一位工作于农村基层学校的教师都亲历了这次中国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农村教育的巨大发展变迁,并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光明前景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希冀。但在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需清醒地意识到,在农村教育和谐发展的背后仍有不和谐的因素存在,在看似生机勃勃的机体内仍有丝丝的“隐痛”。这些“隐痛”是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内的必然性的产物,另外也暗含了传统城乡教育发展格局的破裂和新的发展格局的重新排列组合。同时,这些“隐痛”也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的现实问题。认清这些“隐患”,并存有些许的忧患意识,对于我们调整工作心态,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乃至于最终解决问题,都是不无裨益的。
“隐痛”之一 ——无奈的选择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例:一位村级小学校长将自己即将到入学年龄的女儿送到县城就读,此举很是惹发了教育同行及村屯百姓的关注和议论。有人说:“连自己都不信任农村教育,怎么能办好农村教育,这样的校长是不称职的。”也有人说:“家庭条件好了,谁不想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城里接受优质的教育?农村教育落后于城市教育,这是事实,校长也是为人父母的,他们也同样有‘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所以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面对流言蜚语,这位校长很是无奈。1年后,这所村小学因生源匮乏,被撤并到乡小学。
剖析此事,姑且不论这位校长身为一名农村教育者此种做法是否合理,但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行为虽然不违法,但却触犯作为农村教育者应该拥有的教育信念和职业理想。而这种信念、理想与子女的前途比较起来,又孰轻孰重呢?身为父母的人是很容易权衡利弊的。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不难解读到这样的信息:新时期农村家庭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间存在着不和谐的矛盾,这种矛盾的结果是造成了农村生源的外流。在这看似合理的生源流动中,其实包含更多的是农村父母的无奈,甚至于更包含着像那位校长一样几近于尴尬的无奈。想想近几年来农村教育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的基础条件甚至于不见得与城市有何差距了,但生源流失的现象依旧存在,这不由得提醒我们,打造农村的优质教育,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除了办学物质条件的改善之外,是不是还有些事情我们没有做好呢?
“隐痛”之二 ——“陪读”的背后
我的一位农村同学,也是一位学生的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在县城“陪读”,她曾给我算过这样一笔账:“一家三口,二垧半地,又承包了两垧土地,1年的纯收入约在二万元,仅用于“陪读”一项上的支出就达七八千元。”
“陪读”这一社会现象是伴随着城乡教育发展失衡而产生的。夫妻一人在家务农,另一人或家中老人在城市陪孩子上学,为了一个美好的教育愿望,一个家分成了两半,甚至于夫妻过起了分居的生活。“陪读”在给农村家庭生活带来不方便的同时,也加大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一般“陪读”家庭的教育支出费用占到年收入的三分之一,更有甚者达到了一半左右。近年来,尽管国家对“三农”问题逐渐重视并出台了相关惠农政策,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但很多“陪读”家庭的收入增长部分却被巨大的教育支出费用消耗掉了。家庭教育支出的增长,是现代家庭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如果这个费用的支出是源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话,我们再来思虑这件事便是另一番滋味了。
现在农村学校因集中办学的需要办起了寄宿制学校,如果在农村学校就读,生均家庭教育支出全年不会超过2 000元。而在巨大的教育支出中,部分农村家庭依然选择“陪读”,哪怕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在所不惜。我们不由得叹息,农村教育真是一桌众口难调的菜,要达到大家都满意,也只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办农民满意的、优质的农村教育了。
“隐痛”之三 ——师资问题
我参加工作以来,亲见了多次教师队伍的人员流动,县城学校缺教师,向农村教师敞开了接纳的大门,自然挑选那些业务精良的优秀教师。从农村教师的角度讲,如果没有客观原因的羁绊,城市犹如一个有巨大吸引力的磁石令人向往,使很多教师都趋之若鹜,毕竟城乡间是有差异的。另外,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水平考试,也成为了农村优秀教师流入城市的一个平台。而从城市返回农村的优秀教师,却是凤毛麟角的少之又少。
对于教育事业而言,人才永远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要素。前一时期由于大批教育资源与人才流向城市,形成了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的现状,而今要做到均衡,便不再仅仅是物质投入的问题了,必须实现教育人才的均衡分配,做不到这一点,一切的措施都会流于形式。而实现教育人才的均衡分配需要依靠什么呢?农村不具备好的生活环境,难以吸引人才;靠教师的奉献精神,又太不现实了。因此,也只有靠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一方面建立一种合理健全的优秀人才的城乡流动体制;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师资培训力度,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这样才能满足新时期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今天的农村教育发展,确确实实地需要大批的这种甘于奉献的教育人才,没有点牺牲、奉献精神,“身在曹
营心在汉”、朝秦暮楚是不行的。
“隐痛”之四 ——留不住教师
一位有20年教龄的同事在办公室闲谈时,无奈地说:“我的同学都在县城教学,前几年都评定上了高级职称,现在只剩我还没有评上。农村啊,真是‘憋屈人’的地方。”
从这番“牢骚”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留住农村教师?怎样才能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教师的牺牲、奉献精神是需要的,但这种精神的召唤真正能起多大作用呢?农村教育生活环境本就不吸引人,如果再让农村教师觉得有“憋屈”感,工作的劲头、事业心与使命感又如何能焕发出来呢?因此,从制度上保障农村教师待遇,甚至在待遇上倾向于农村教师,以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稳定队伍的目的,是不是必要的呢?
“隐痛”之五 ——孤军奋战
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低于城市,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实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因素很多,诸如教学条件、
师资水平、教学管理等。下面仅从家、校合作方面来谈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家长的文化素质水平,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农村家长的低文化素质水平直接影响了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部分农村家长有家教意识,而无家教方法,甚至于没有家教能力。还有一部分家长甚至连家庭教育意识都没有,恶习、陋习有意无意地感染给了孩子。在农村教育工作中,农村家庭不配合和缺少配合的情况比比皆是。而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清楚,没有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有效配合,对学生的教育是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的。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农村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上多是以“孤军奋战”的状态开展的,每取得一份成绩,农村教师都要付出比城市教师更多的辛苦和汗水 。
好在当下农村家长的教育意识、教育热情正在逐渐地提高。因此抓住机会,农村学校适时有效地开展家长培训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进而打破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在低水平徘徊的现状,无疑是很好的突破口。
总之,实现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均衡发展,绝不仅仅是加大物质投入所能解决的。在我们看到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矛盾、不足及缺憾,这样才不断调整工作思路,使农村教育步入健康、良性发展的轨道,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和谐、均衡发展。
编辑/刘文捷
“隐痛”之一 ——无奈的选择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例:一位村级小学校长将自己即将到入学年龄的女儿送到县城就读,此举很是惹发了教育同行及村屯百姓的关注和议论。有人说:“连自己都不信任农村教育,怎么能办好农村教育,这样的校长是不称职的。”也有人说:“家庭条件好了,谁不想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城里接受优质的教育?农村教育落后于城市教育,这是事实,校长也是为人父母的,他们也同样有‘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所以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面对流言蜚语,这位校长很是无奈。1年后,这所村小学因生源匮乏,被撤并到乡小学。
剖析此事,姑且不论这位校长身为一名农村教育者此种做法是否合理,但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行为虽然不违法,但却触犯作为农村教育者应该拥有的教育信念和职业理想。而这种信念、理想与子女的前途比较起来,又孰轻孰重呢?身为父母的人是很容易权衡利弊的。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不难解读到这样的信息:新时期农村家庭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间存在着不和谐的矛盾,这种矛盾的结果是造成了农村生源的外流。在这看似合理的生源流动中,其实包含更多的是农村父母的无奈,甚至于更包含着像那位校长一样几近于尴尬的无奈。想想近几年来农村教育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的基础条件甚至于不见得与城市有何差距了,但生源流失的现象依旧存在,这不由得提醒我们,打造农村的优质教育,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除了办学物质条件的改善之外,是不是还有些事情我们没有做好呢?
“隐痛”之二 ——“陪读”的背后
我的一位农村同学,也是一位学生的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在县城“陪读”,她曾给我算过这样一笔账:“一家三口,二垧半地,又承包了两垧土地,1年的纯收入约在二万元,仅用于“陪读”一项上的支出就达七八千元。”
“陪读”这一社会现象是伴随着城乡教育发展失衡而产生的。夫妻一人在家务农,另一人或家中老人在城市陪孩子上学,为了一个美好的教育愿望,一个家分成了两半,甚至于夫妻过起了分居的生活。“陪读”在给农村家庭生活带来不方便的同时,也加大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一般“陪读”家庭的教育支出费用占到年收入的三分之一,更有甚者达到了一半左右。近年来,尽管国家对“三农”问题逐渐重视并出台了相关惠农政策,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但很多“陪读”家庭的收入增长部分却被巨大的教育支出费用消耗掉了。家庭教育支出的增长,是现代家庭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如果这个费用的支出是源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话,我们再来思虑这件事便是另一番滋味了。
现在农村学校因集中办学的需要办起了寄宿制学校,如果在农村学校就读,生均家庭教育支出全年不会超过2 000元。而在巨大的教育支出中,部分农村家庭依然选择“陪读”,哪怕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在所不惜。我们不由得叹息,农村教育真是一桌众口难调的菜,要达到大家都满意,也只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办农民满意的、优质的农村教育了。
“隐痛”之三 ——师资问题
我参加工作以来,亲见了多次教师队伍的人员流动,县城学校缺教师,向农村教师敞开了接纳的大门,自然挑选那些业务精良的优秀教师。从农村教师的角度讲,如果没有客观原因的羁绊,城市犹如一个有巨大吸引力的磁石令人向往,使很多教师都趋之若鹜,毕竟城乡间是有差异的。另外,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水平考试,也成为了农村优秀教师流入城市的一个平台。而从城市返回农村的优秀教师,却是凤毛麟角的少之又少。
对于教育事业而言,人才永远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要素。前一时期由于大批教育资源与人才流向城市,形成了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的现状,而今要做到均衡,便不再仅仅是物质投入的问题了,必须实现教育人才的均衡分配,做不到这一点,一切的措施都会流于形式。而实现教育人才的均衡分配需要依靠什么呢?农村不具备好的生活环境,难以吸引人才;靠教师的奉献精神,又太不现实了。因此,也只有靠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一方面建立一种合理健全的优秀人才的城乡流动体制;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师资培训力度,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这样才能满足新时期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今天的农村教育发展,确确实实地需要大批的这种甘于奉献的教育人才,没有点牺牲、奉献精神,“身在曹
营心在汉”、朝秦暮楚是不行的。
“隐痛”之四 ——留不住教师
一位有20年教龄的同事在办公室闲谈时,无奈地说:“我的同学都在县城教学,前几年都评定上了高级职称,现在只剩我还没有评上。农村啊,真是‘憋屈人’的地方。”
从这番“牢骚”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留住农村教师?怎样才能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教师的牺牲、奉献精神是需要的,但这种精神的召唤真正能起多大作用呢?农村教育生活环境本就不吸引人,如果再让农村教师觉得有“憋屈”感,工作的劲头、事业心与使命感又如何能焕发出来呢?因此,从制度上保障农村教师待遇,甚至在待遇上倾向于农村教师,以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稳定队伍的目的,是不是必要的呢?
“隐痛”之五 ——孤军奋战
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低于城市,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实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因素很多,诸如教学条件、
师资水平、教学管理等。下面仅从家、校合作方面来谈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家长的文化素质水平,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农村家长的低文化素质水平直接影响了农村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部分农村家长有家教意识,而无家教方法,甚至于没有家教能力。还有一部分家长甚至连家庭教育意识都没有,恶习、陋习有意无意地感染给了孩子。在农村教育工作中,农村家庭不配合和缺少配合的情况比比皆是。而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清楚,没有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有效配合,对学生的教育是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的。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农村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上多是以“孤军奋战”的状态开展的,每取得一份成绩,农村教师都要付出比城市教师更多的辛苦和汗水 。
好在当下农村家长的教育意识、教育热情正在逐渐地提高。因此抓住机会,农村学校适时有效地开展家长培训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进而打破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在低水平徘徊的现状,无疑是很好的突破口。
总之,实现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均衡发展,绝不仅仅是加大物质投入所能解决的。在我们看到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矛盾、不足及缺憾,这样才不断调整工作思路,使农村教育步入健康、良性发展的轨道,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和谐、均衡发展。
编辑/刘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