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背景下民俗文化发展的必要性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bita8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何民族,如果抛弃民族文化传统,丧失本民族特有的人文环境,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时也会在国际舞台上失去影响力。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大众长期生活积累形成的精神诉求,是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生产、观念与认知、智慧与审美等多方面集中体现。是人民世代相传存留至今的精神文化财富,是城市发展先进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资源,是城市文化艺术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城市文明史的生动写照和历史见证。面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护与传承发展这些民俗文化具有十分的必要性。
  关键词:民俗文化;社火文化;发展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家园的建设、国民精神文明素养的提升成为实现真正意义的国富民强的强国之本。在这种社会文化高度需求的背景下,面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时代目标,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则更为迫切。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此,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重要文件,用行政手段来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家政府部门已将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保护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通过对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保护而从中发现民族文化的博大,可使民众增强对民族传统的认知;通过对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而不断发掘民族文化的内涵,可使民众增强对民族精神的敬仰。这正是提升民族凝聚力,使民族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方式。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其关键核心在于这个民族面对时代节奏,最根本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
  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它源发自中国西北,种类繁多,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国各地对这一民俗文化都在尽力整理保护,努力探寻继承与发段的手段及途径。一方面有专家团队对各地社火基本的表现形式、地域的传承特点、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做积极的探索,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以基层为单位组织人力物力进行表演,通过在一定节日的表演形式,将其保留传承。但是由于缺乏宏观布局与思维,各地社火文化的发展极不均衡。大多地区是靠民间集资及社火艺人的群体自觉意识在维持,流传千百年的传世绝技濒临断代与失传,只有少数经济发达且政府足够重视的地区发展状态较好。因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之下,保护与传承发展这些民俗文化具有十分的必要性。
  西安,一座世界名城,兼具现代感及历史感,其最深厚之处在于历史的渊源和文化的底蕴。在当前城市发展阶段,正努力以其传统文化内涵的不断挖掘,促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不断弘扬,使历史文化古都成为民族文化复兴的新兴代表城市。发展西安民间艺术、民俗文化,通过传承与发扬,提升市民精神文明素养乃至带动全国文化发展,是构建西安国际化文化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10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包括陕西的民间社火。西安地区民间社火历史久远、项目繁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保存也相对完整。直至今日每逢年节都会红红火火闹起来,其内容健康向上,反映的传统文化历史年代长,文化价值高。国家在批复西安市2008年~2020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整合历史资源,挖掘文化内涵,保护与恢复人文遗存”。发展社火文化不仅具有继承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发展意识,具有打造文化中心、创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积极作用。
  1 西安地区社火的传承脉络考察与研究的必要性
  西安地区面积为9983平方公里,包括9区4县,各地至今都保留着丰富的社火文化活动。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社火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形式丰富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例如,户县社火起源于西周时期,有芯子社火、平台社火、牛拉社火、马社火、背火、掮火、高跷、竹马、旱船、大头和尚、打钱杆、热蹩、火龙、地龙、舞狮子等近二十种形式。融合祭祀、戏剧、舞蹈、音乐、手工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长安社火艺术有芯子、平抬、亭子、马社火、走社火等数十种形式,风格各异、独具特色,秉承周秦汉唐文化的遗风。其中灵沼乡冯村的社火芯子,以高、悬、奇、巧著称,在长安区首屈一指;细柳街办大吉村、大羊村的社火,以彩亭著称,造型美观,玲珑剔透,饰以粘接磁碟,可谓一绝;流传在王曲街办一带的马社火,即骑在马背上耍社火,多以装扮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英雄人物为主,表现人们对英雄豪杰的敬慕,或借助英雄的威力祛除邪恶,求得吉祥。未央区大白杨位于今西安市西北郊三公里处,是汉代的“长乐宫”遗址,在这里,唐代建有“弘义宫”,明皇李隆基建有“梨园”,是我国戏剧,艺术的发祥地。大白杨社火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源于东周,兴于盛唐。其中芯子表演是大白杨社火的主体内容,沿袭至今的表演风格,完全是唐代“分朋赛乐”的形式,模拟性表演《秦王破阵》,其久演不衰与唐代梨园艺术积淀分不开。
  西安各地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各异,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记录着中华发展史中重要时代的痕印,认识历史,了解民族发展形成,掌握传统文化脉络,不仅需要对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研究,更需要对民众庆祝、娱乐、祭拜、崇尚等进行研究,这些在社火表演的历史和内容中都有充分地体现,考察与研究西安地区社火,从理论高度总结其地域划分及传承脉络具有必要性。
  2 探寻西安地区社火文化呈现出的传统文化内涵及精神本质的必要性
  西安地区民间社火虽然与祭祀等其他民俗事项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其核心本质为娱乐,俗称“耍社火”。“耍社火”是广大民众愉悦、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所以当他们全身心投入社火表演,将“耍社火”作为生命过程的重要内容时,民间社火的艺术魅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展现。“耍社火”的核心价值为自乐和乐人。自乐是借助活动平台,尽情释放表演者的内心情怀,实现自我身心愉悦;乐人是观者在欣赏过程中被热闹场景感染的同时,自然接受了其内容中中国传统的道德理念,接受了人物故事中表现的英勇、善良等正能量;社火,或夸张或诙谐或高亢或柔美,通过民间自然形成的方式,表演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可以说是表演者和观赏者情绪非常容易达到共鸣,相互间通过进行情感交流,使表演者、观众在过程中都达到精神满足,并受到一定教育。这种利用民间艺术载体的自乐和乐人活动,是最简洁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方式,是来源于生活,融入于生活,升华生活的人文和谐的良好境界。因此,社火又不仅是人们娱乐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讴歌生活,讴歌正义,教育后人的一种手段。社火经过民间艺人的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从更本质的意义上来考察,民间社火具有原始艺术的特征,是我们考察和研究传统民族和民俗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探寻传统文化内涵及精神实质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3 继承传统社火文化使其发展再生的必要性
  随着人类的进步、时代的演变,社火活动的形式、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现时,社火从根本上摒弃了对“神”的崇拜,少了一些封建社会不良生活习惯的再现,对祖先的祭祀在将繁冗专制的内容删除过程中保留了尊老爱幼、积极乐观等健康题材;新的时代赋予了社火更多团结协作精神、爱情婚姻自由、生活健康文明等新的内容,新的时代特征,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成为一种新的民俗,这为社火的继承和再生从客观上、社会需要上提供了条件和理论基础。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有的民间社火的载体农村与农业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直接表现在人口变化、经济转型、空间重建等“硬件”上,也强烈地渗透在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精神生产等“软实力”方面,民间艺术的生存、保护、继承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未央区大白杨社火艺术面临严重的人才断档。社火中宫廷焰火的制作和燃放技术在大白杨村己消迹,芯子艺术的表演队伍老龄化严重,青黄不接,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年轻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对民间传统艺术参与兴趣不浓,大白杨社火艺术品种同样也因缺乏更新,而临严重的失传局面。组织社火活动需要的大量资金无力筹措,高台芯子没有活动空间等等,都严重损伤了民众活动的积极性。发掘并进一步丰富西安地区社火的文化内涵,不断创新和吸纳新的社火内容和表现形式,政府牵头,搭建平台;社团组织,吸引投资;以演促传,不断推动;通过让更多的群众看社火、耍社火,使群众参与后回味无穷,进一步推动西安地区社火文化的综合开发,使社火活动不仅成为文化的盛宴,也要以此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感受醇厚的西安文化从而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经济促文化,文化带经济,继承传统社火文化并使其发展再生十分必要。
  4 突破发展难题实现整体规划的必要性
  现代城市消费文化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传统民间文化和艺术濒临被淘汰的边缘。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民间文艺、技艺、礼仪、节庆、游艺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濒临灭绝,许多珍贵实物和资料流失严重。民间社火所具有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意蕴,亦不可避免地在城市化导致的农村经济结构变化中逐渐衰微。如何从更为本体的意义上保护民间文化和艺术,利用新的社区文化形式,通过有效的组织,生动的展现原有的文化生态,并吸引更多的人群来关注、参与,使之得到保护和发展,将民间艺术的保护和挖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内因方面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等问题需克服重重困难深入研究。
  民间艺术深深植根于传统民俗文化和民族伦理道德的深处,如果只从外在的形式方面保护民间艺术.那只会使众多的民间艺术变为一个个“活标本”,而失去内在的生命活力。这应该是一个相关理论和实践双重探索的过程,是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相互推动、共同提高的过程。保护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原封不动地予以保留,而是继承与创新相辅相成,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创新的目的是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创造性地使之转为现代型,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高一级文明,并使之生生不息,世代绵延。传统文化并非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动态系统,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传统。否则,就不会变为现实的文化传统。因此,民间社火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传承其不息的生命力。
  传承西安历史文明、发展西安先进文化、建设西安文化强市,对于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城市凝聚力、维护安定团结,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实现西安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种对民俗文化发展的规划必须要有整体的布局和阶段的部署,既不能因为经济效益的问题逐末忘本,也不能将其变成高高在上的脱离民间的珍稀物种,一定是要合理的由政府支持,将其通过在民间的传承进行保护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立播.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2]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3] 张建忠.陕西民俗采风(关中)[M].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
  [4] 蔡秀清,钱永平,等.社火·社戏:从娱神到娱人的智慧[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5] 土杰文.民间社火[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新(1971—),女,陕西西安人,本科,西安文理学院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作曲理论。
其他文献
摘 要:武术作为中华民族身体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本文以中国剑为例,从传统武术转向现代武术过程中武术器材所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以设计的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方式。从中国剑本身所具备的造型特点和文化内涵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进行探索分析,使其走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从而继承和传播武术文化。  关键词:剑术;造型特点;文化内涵;现代化改造  在传统武术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实用的军事战争演变而
期刊
摘 要:标志是一种特别图形符号,它将各种图像以概括、准确、精练的形式展示出来,表达特定的含义,将组织机构或公司的文化内涵、行业动态和精神气质表现出来,传播清晰明了資讯。我们所看到的标志是外在的形式,而内在的美和体现内涵需要观者不断去体会。为了使图形表现更加有符合行业特点,在表现手法上有多种形式,有色彩鲜艳、充满活力、动感十足、有颜色深沉、左右对称、四达八稳的图形标志。本文以标志对称式表现技法在金融
期刊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终端屏幕分辨率和用户人机互动习惯的变迁,Web设计的流行趋势正在发生重大的范型转移。对于各行各业移动APP开发者来说,除了抓住用户的刚需、痛点、高频之外,还要让前端和后端技术、用户体验、业务流程优化变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对“互联网+”时代下的UI设计发展趋势的把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互联网+”;UI设计;交互设计;扁平化风格;情感化交互;动态交互  “互联网
期刊
摘 要:基于消费者喜新厌旧的心理,可口可乐也通过研究消费者的喜好,改变了过去“传统、经典”的形象,喊出“要爽有自己”的口号。国产奶糖“大白兔”要焕发新的活力,重现昔日的辉煌就要像“回力”一样学会用世界语言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不要局限于固有的品牌形象和固有的传统思维,在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的前提下更要开放思想,结合当今世界各国的同类品牌特征,将会更加满足新世纪的需求。  关键词:民族品牌;大白兔;国礼;
期刊
摘 要:社会媒体发展迅速,新媒体层出不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随之,影视艺术专业在全国各高校遍地开花。本文以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结合学生作品的传播现状,整合全媒体语境下学生电影短片的传播方式,力求为学生电影短片建立优秀的传播平台。根据新旧媒体的特点与优势,拓宽学生电影短片的受众渠道。通过良好的传播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营造创作氛围,为良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感觉形象和客观对象进行语义联想,来探讨模糊思维视野下的模糊语言的联想方式。  关键词:模糊思维;模糊语言;词类活用;联想方式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词类活用。其中名词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动词和名词活用作状语。形容词的词类活用包括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但是古代汉语里的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出现灵活性的运用,在句子
期刊
摘 要:乾隆朝时,为重建边疆各族与中央的关系,清廷发动了一系列旨在维稳疆域的征战,经过前后多年的努力,清帝国开辟了偌大的版图。为表彰功绩,宫廷画师将这些事件详实地诉诸图像。本文即以此为考证内容,尝试结合历史上之“正统”观念,思索艺术图像与政治权利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关键词:宫廷绘画;武功;正统  清代宫廷绘画较之前朝有了自己的特点。尽管康熙一朝宫廷绘画尚处于起步阶段,绘画创作的数量与质量未形成
期刊
摘 要:马鞍山地方民间民俗舞蹈种类较为丰富,其中以采石跳和合影响流传最广而最具特色,至今仍然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采石跳和合的产生、发展和演进,凸显地域、人文和传承等方面在采石跳和合舞蹈形态发展过程中影响。  关键词:采石跳和合;概况;发展与演进  马鞍山地方舞蹈文化是安徽省舞蹈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鞍山地方流传的民间民俗舞蹈较为丰富,其中有采石跳和合、花鼓灯、采菱船、河蚌、高
期刊
摘 要:从传统大花布入手,研究它的形式色彩,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开发出既有民族传统特征又适应当代需求的儿童产品,从而唤起国民的传统文化意识,促进国民现代设计意识的提高。在活化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把握当代社会对视觉文化的重视与追求,使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花布;儿童;设计  近年来我们课题组进行了“新农村、新时尚、新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在该课题中我们开展了“大花布系列”、“蓝印花
期刊
摘 要:黑衣壮以黑为美又有其神秘、独特的民族特点。本文通过深入到广西那坡黑衣壮聚居地调研,发掘黑衣壮文化及民族服饰的特点,对黑衣壮文化服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民俗服饰;饰品;黑衣壮;以黑为美  在中越边境的广西西南部那坡县大石山区,生活着壮族的支系,即黑衣壮,至今保存有相对完整的传统文化习俗,被称为“壮族的活化石”。笔者于2013年8月到那坡县黑衣壮地区吞力屯作有关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