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道德教育”问题的反思及对策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ee_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道德教育”,即以公民为主体,以培养有德性的公民为目的的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不仅要以国家之公共善的实现为最终归宿,而且要考虑公民(学生)的内在需求,使个体在满足公共善的同时走向自我的实现。然而,当前的教师往往从国家的政治及经济共同体、家族或家庭的私人共同体视角出发,对公民(学生)提出空洞的道德要求。于是,“公民道德教育”未能落到实处。
  一、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中,教师付出巨大努力使学生掌握道德知识。因此,在认知层面,学生了解道德原则与标准,但在情感层面,学生不认同教师灌输的道德原则与标准。于是,在行为层面,学生缺乏道德的行为表现。
  1.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道德情感的体验,导致道德感的缺失
  学生作为公民,接受了教师或家长实施的道德教育,并知晓相关的道德知识,却不一定产生与之相应的道德行为。因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没有形成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情感。由于目前的“公民道德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情感的培育,致使学生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不是(出于同甘共苦的情感)帮助别人,而是成为冷漠的旁观者。
  2.注重道德义务的宣扬,忽视道德自由的赋予,导致道德责任认同意识的缺失
  当前的“公民道德教育”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即教师从外在道德义务层面对学生提出诸如“不可以破坏公物”“不可以伤害他人”的要求。这样,在教师的约束下,学生没有行动的自由。当学生的所有行为都在成人倡导的道德义务下进行时,学生就很难形成爱护公物、珍视他人的道德责任认同意识。
  3.注重公共善的实现,忽视个体善的实现,导致“公民道德教育”形同虚设
  当前,在“公民道德教育”中,一些教师注重公共善的实现,强调一切以公共善为标准,忽视学生个体善的实现,这样,他们只好接受教师提出的目标。总之,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大多数学生被要求实现公共善。但随着公民自我意识的形成,学生开始反叛传统的道德观念与公共善标准的束缚。这样,以公共善的实现为最高标准的“公民道德教育”便形同虚设。
  二、原因分析
  当前,学生表现出的道德感缺失、道德责任认同意识缺乏以及道德行为表面化等问题与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现代家庭结构与育子观念等因素息息相关。
  1.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对“公民道德教育”的影响
  如今的大多数学生,从出生就身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面对物质文明极大发展的社会现实,再加上一些成年人追求物欲满足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掌握技术是为了更好地享乐,并对道德感、生命价值与个体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
  2.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对“公民道德教育”的影响
  当下,传授知识与接受知识占去了教师与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德行培育和精神关怀的时间相对较少,导致学生的情感需求长期被忽视,最终使他们变得自私、冷漠和孤僻。因此,以工具价值为主体的技术教育与以德行培养为目的的道德教育如果不能平衡发展,就会从根本上制约人的发展,最终影响“公民道德教育”。
  3.当代浓郁家庭氛围的缺失对“公民道德教育”的影响
  在古代家庭,成员较多,家长与孩子的互动频繁,于是自然形成浓郁的家庭氛围。在当代家庭,成员较少,为了生活与发展,家长奔波劳碌,不仅很少有时间与孩子沟通,更很少有时间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在家长看来,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改善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而道德教育应由教师负责。其实,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的最初园地。家长的关爱能鼓励孩子自立自强,勇于承担责任。家庭的和谐有助于孩子将善意施于他人,以实现个体善与公共善的结合,最终促进公民良好道德品性的养成。
  三、有效对策
  要真正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就要针对上述原因,拿出有效对策。具体有三点。
  1.培养同情意识,促进道德感的形成
  道德感是道德认识的感情表现形式。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就要使学生具有道德感。虽然道德感是相对的、因人而异的,但在基本道德原则上,人们可以取得一致,原因在于人们普遍具有同情的情感,它可使人们消除矛盾,达成共识,共创和谐。
  道德感的基础是同情心。在“公民道德教育”中,教师可让学生记录自己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以使他们回味作为小组成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历的失败与成功。这种基于同甘共苦的经历而形成的同情的情感既是道德感产生的源泉,又是激励和引导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与互相帮助的最佳方法。
  2.倡导自由、节制的教育观念,促进道德责任认同意识的形成
  培养学生具有自由、节制的德性品质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关键。首先,教师要赋予学生行动的自由。这样,他们就会逐渐明白,一种合理行为不仅是个体的权利,更应受到校园共同体的认可。久而久之,当学生具有行动的自由时,他们就会自觉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节制自己的欲望与行为。这样,他们个体善的实现便限定在校园共同体准许的范围内。学生个体善的实现与他们作为学校成员的节制须统一,这是学生道德责任认同意识形成的基础。
  3.培养对物的生产之真与沉思之美的追求,促进个体善与与公共善的实现
  对物的生产之真与沉思之美的兴趣是学生认知能力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也就是说,教师要引领学生追求真与美,以实现他们自我的意识。只有个体对真理的感知、对美的认知是明确的,才能发自内心地同情他人,最终真正促进个体善与公共善的实现。
  总之,学校不仅要让学生具有道德知识,更要让他们具有道德感、道德责任认同意识与道德行为能力,最终将“公民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课题名称: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杜威功能实践学说的伦理意蕴及当代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若干重大伦理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3CZX075。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责任编辑:梁金)
其他文献
摘要:“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为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上海理工大学结合实际情况实践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全英语教学,取得了一些教学体会和教改经验。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英语教学;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裴颂文(1981-),男,湖南邵东人,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上海2009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
摘要:针对二本院校学生的特点,提出在“计算机导论”的双语教学中,要从明确教学目标、注重英语使用度以及充分利用教学辅助工具等几个方面,开创性进行各项教学活动,使得双语教学能真正起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双语教学;二本院校;语码转换  作者简介:范玉涛(1977-),女,山西大同人,华北科技学院计算机系,讲师。(北京10160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目的]分析期刊编辑部与数据中心联合出版数据论文的模式,为进一步推进数据论文出版提供参考.[方法]借鉴国际数据期刊论文出版模式,建立了期刊编辑部与数据中心联合出版数据
【目的】以董鹏学术不端事件为个案,分析相关期刊在发现该学术不端后对其论文撤销的情况,以期为我国学术期刊的撤销论文规范提供参考。【方法】以新闻报道中董鹏发表的论文为
摘要:“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基础课程,但目前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量经济学”教学应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电力工程师;计量经济学  作者简介:杨慧敏(1978-),女,内蒙古乌海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上海20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上
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位于英格兰东萨佛郡的里斯敦村,距离伦敦约有一百英里,其创始人A.S.尼尔(1883—1973)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作为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它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和“因材施教的典范”等。与杜威学校及历史上其他实验学校不同的是:今天它依然存在,而且发展良好。这不能不归因于其一贯坚持的“让学校适应学生,而非让学生适应学校”的办学理念。  本文旨在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