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4-000-01
摘 要 基本概念是构建理论的基石。对事物本源的认识,必须回到基本概念上,方能推动科学的发展。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中的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体育课程与体育课程目标、价值与价值取向进行辨析,然后对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进行阐释,以便体育学者能更好地对我国体育课程价值取向进行研究。
关键词 基本概念 学校体育 体育课程 价值取向
至今,体育界还没有给体育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体育是什么,体育的本质是什么,仍然困扰着体育学术界。不同的人对体育有着不同的看法。张洪潭老师曾指出体育是旨在强化体能的非生产性肢体活动,体育的本质在于“永无止境地强化体能”。清华短跑运动员胡凯认为体育不止是强身健体,更是体验生命。美国体育理论界不久前给体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体育是人类运动的艺术和科学”。多数农民群众往往把体力劳动看作是体育锻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显而易见,我们需要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对体育的概念进行理解。随着历史的发展,体育学者对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相关术语进行了大量的解读。自己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对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相关术语进行辨析,旨在能更加明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内涵。
一、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的理解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可以看出学校体育不单是在学校中进行体育锻炼。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学校体育应包括运动教育、健康教育以及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其中运动教育又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
体育课程的属概念是课程,课程是学校借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其教学任务的主要教育活动的手段或媒介,是具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的计划或方案。体育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指导下,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不断提高体育文化知识素养和身体心理素质,逐渐培养和习得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课程,应包括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时限、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体育课程是整个学校教育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生活教育课程、情意类课程、综合性课程。
二、体育课程与体育课程目标的理解
课程是学校借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教育活动的手段和媒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的计划和方案。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实施的具体方案。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的核心部分,反映了体育课程要实现的具体任务和意图。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是指向未来的教育结果,根据教育目的,国家或体育思想家制定出理想的体育教育目标,各级各类学校根据体育教育目标,制定出体育培养目标,根据体育培养目标再制定出体育课程目标。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体育课程包含着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的灵魂方向。
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中体育课程目标的具体实施环节。体育教学按照体育课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来完成体育课程目标。
三、体育课程价值与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理解
价值是由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主体对某一件事物产生了需要,说明事物对于主体是有价值的。主体的需要一旦产生就会反映到主体的意识之中,但只有主体意识到之后它才能具有现实性。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事物的自足性,某一事物是有价值的,当且仅当它能够实现其自身的目的。
需要是激发主体意识活动的直接诱因,是价值取向的主观基础。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在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一定的倾向性。事物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当主体对某件事物意识到了自己的需要,说明这件事物对于主体是有价值的。一件事物不可能只具有一种价值,主体对其中的价值进行决策,从心理上对其中的一种价值表现出来一定的倾向性,即价值取向。但我们不可否认,在进行价值抉择时,事物的其余价值也是同时存在的。体育课程的内在价值是体育课程本身具有的价值,体育课程的外在价值是被学习主体认识并加以利用的部分。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是体育课程主体按照当前的认识水平,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进行体育课程决策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趋向性。
四、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阐释
学校体育课程是根据教育客观规律和国家教育方针制定的体育教学的计划或方案。价值取向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受主体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是学校体育课程主体从特定的背景和立场出发,根据自己的意识和国家的需要,从同时存在若干种体育课程方案和意向中,选择并向有利于实现自己所追求和向往的体育课程价值。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除了依据自身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同其所处的社会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相一致。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是在一定具体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经过主体不断选择而逐渐形成的,并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同时它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超越与进化。
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无法摆脱具体的历史情境,同时一定历史情境中的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又力图体现并代表其所处时代的本质特征。可见,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群众性、制约性、阶段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具有定向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李富菊.中国现当代体育课程问题史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2] 范巍.中国20世纪以来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摘 要 基本概念是构建理论的基石。对事物本源的认识,必须回到基本概念上,方能推动科学的发展。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中的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体育课程与体育课程目标、价值与价值取向进行辨析,然后对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进行阐释,以便体育学者能更好地对我国体育课程价值取向进行研究。
关键词 基本概念 学校体育 体育课程 价值取向
至今,体育界还没有给体育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体育是什么,体育的本质是什么,仍然困扰着体育学术界。不同的人对体育有着不同的看法。张洪潭老师曾指出体育是旨在强化体能的非生产性肢体活动,体育的本质在于“永无止境地强化体能”。清华短跑运动员胡凯认为体育不止是强身健体,更是体验生命。美国体育理论界不久前给体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体育是人类运动的艺术和科学”。多数农民群众往往把体力劳动看作是体育锻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显而易见,我们需要用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对体育的概念进行理解。随着历史的发展,体育学者对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相关术语进行了大量的解读。自己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对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相关术语进行辨析,旨在能更加明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内涵。
一、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的理解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可以看出学校体育不单是在学校中进行体育锻炼。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学校体育应包括运动教育、健康教育以及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其中运动教育又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
体育课程的属概念是课程,课程是学校借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其教学任务的主要教育活动的手段或媒介,是具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的计划或方案。体育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指导下,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不断提高体育文化知识素养和身体心理素质,逐渐培养和习得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课程,应包括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时限、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体育课程是整个学校教育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生活教育课程、情意类课程、综合性课程。
二、体育课程与体育课程目标的理解
课程是学校借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教育活动的手段和媒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的计划和方案。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实施的具体方案。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的核心部分,反映了体育课程要实现的具体任务和意图。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是指向未来的教育结果,根据教育目的,国家或体育思想家制定出理想的体育教育目标,各级各类学校根据体育教育目标,制定出体育培养目标,根据体育培养目标再制定出体育课程目标。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体育课程包含着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的灵魂方向。
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中体育课程目标的具体实施环节。体育教学按照体育课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来完成体育课程目标。
三、体育课程价值与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理解
价值是由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主体对某一件事物产生了需要,说明事物对于主体是有价值的。主体的需要一旦产生就会反映到主体的意识之中,但只有主体意识到之后它才能具有现实性。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事物的自足性,某一事物是有价值的,当且仅当它能够实现其自身的目的。
需要是激发主体意识活动的直接诱因,是价值取向的主观基础。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在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一定的倾向性。事物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当主体对某件事物意识到了自己的需要,说明这件事物对于主体是有价值的。一件事物不可能只具有一种价值,主体对其中的价值进行决策,从心理上对其中的一种价值表现出来一定的倾向性,即价值取向。但我们不可否认,在进行价值抉择时,事物的其余价值也是同时存在的。体育课程的内在价值是体育课程本身具有的价值,体育课程的外在价值是被学习主体认识并加以利用的部分。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是体育课程主体按照当前的认识水平,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进行体育课程决策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趋向性。
四、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阐释
学校体育课程是根据教育客观规律和国家教育方针制定的体育教学的计划或方案。价值取向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受主体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是学校体育课程主体从特定的背景和立场出发,根据自己的意识和国家的需要,从同时存在若干种体育课程方案和意向中,选择并向有利于实现自己所追求和向往的体育课程价值。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除了依据自身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同其所处的社会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相一致。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是在一定具体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经过主体不断选择而逐渐形成的,并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同时它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超越与进化。
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无法摆脱具体的历史情境,同时一定历史情境中的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又力图体现并代表其所处时代的本质特征。可见,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群众性、制约性、阶段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具有定向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李富菊.中国现当代体育课程问题史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2] 范巍.中国20世纪以来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