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伦理:民族悖论与奈保尔的后殖民文学创作

来源 :当代外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wermil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诺贝尔文学获奖者奈保尔的两部作品《模仿者》和《在自由的国度》为研究文本,探讨作家如何再现并反思民族悖论的历史经验,以及他在写作中如何与殖民帝国和现代民族国家都保持一种伦理距离。文章指出,奈保尔的写作伦理建立在对后殖民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与欲望的真实再现的基础上,它挑战了殖民帝国和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与文化。
其他文献
约翰·克列伦·霍尔姆斯是被世人遗忘了的“垮掉派”文学之父,其代表作《行走》开创了“垮掉派”纪实小说之先河。小说不仅真实再现了“垮掉派”原型人物在纽约的漫游、派对、酗酒、吸毒和性爱生活,而且也深度反映了他们在迷惘中的求索和对家园的追求。万花筒般的地理景观变化、漫游路径和交通工具的描写赋予小说纽约旅行指南的特征,小说中对“垮掉派”作为一个群体的定义也使得世人首次了解“垮掉派”的总体特征。正是靠阅读霍尔姆斯的《行走》,杰克·凯鲁亚克才创作出著名的《在路上》。因此,发掘霍尔姆斯及其《行走》中的旅行叙事,对于认识“
《你一生的故事》结集特德·姜早期的八篇作品:电影《降临》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处女作《巴比伦塔》以及《领悟》、《除以零》、《七十二个字母》、《人类科学之演变》、《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赏心悦目》——一个语言学家学会了一门外星语言,彻底改变了她的世界观。
在《虚假的力量》、《悠游小说林》、《傅科摆》等不同类型的文本中,艾柯反复书写了一个主题:假与真。作为后现代理论重要的演绎者,艾柯的观点在当代西方批评话语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分析《虚假的力量》以及《傅科摆》等小说,对艾柯的阐述提出几点供讨论:1.人类生活各种事件、观念固然不可避免落在文本上,并受写作者的影响,但文本性是否就是认识事物的全部?2.由此延伸出来的对“真”的质疑,考量视角是否有局限,而结论又是否忽略了应有的衡量标准。
阿拉伯布克奖获奖小说《拱与蝶》是一部“诗与思”相交汇的作品。小说无情揭露了摩洛哥当下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诸多不良现象,映射出当代摩洛哥城市发展进程中所遭遇的各种难题。作者艾什尔里对诗性的追求,确凿地体现于对艺术的特殊关注。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空间批评与城市书写相关理论出发,选取小说中与艺术相关的几个重要意象,如拱梁、蝶楼、马赛克地板画与酒神雕塑,将它们置于“城市文本”这一较新的视阈下,结合故事情节解析层层隐喻,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和文化价值观。
从真正的跨国界,尤其是北美研究视角来看,源自奇卡诺研究的边界研究在关注美墨边界的同时,应该把视野拓展至美加边界。非裔加拿大作家劳伦斯·希尔的《血缘》对美加边界进行了深度文学再现。作品讲述生活在美加两地的凯恩黑人家族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边界穿越故事,其中对19世纪凯恩家族史的追索尤其值得关注。通过叙写该时期家族成员在美加边界的穿行,小说一方面确证了加拿大黑人的历史身份,折射出19世纪中期北美黑人的跨国流动,为加拿大黑人文学文化研究提供了文学佐证;同时深入到“北极星神话”和约翰·布朗起义背后,对美加历史文化的神话
一年四季轮回一季一个故事在沟渠里仰望星星一个小工眼中城市的奇趣与窃喜马可瓦尔多是位城市小工。在充满着水泥和沥青的城市森林里,他却试图寻找大自然。春天花坛里冒出来的蘑菇,秋天城市上空的候鸟,都能让他那灰色贫乏的世界变得多彩肥沃。他有一双敏锐善感的眼睛,时刻捕捉着四季的变化和都市的隐秘。
《苦炼》是尤瑟纳尔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作者通过描绘主人公泽农勇毅不屈、苦求真理的人生历程,阐释了自己对自由的理解与思考。作者在此人物身上倾注了异乎寻常的个人情愫,泽农之于作者,不仅是作品中虚构的角色,更是在作者主观投射下的另一个自我。本文通过对比尤瑟纳尔的创作人生与泽农在作品《苦炼》中的求真历程,解读二者生命轨迹中最关键的某些时刻,进而揭示尤瑟纳尔和泽农苦炼自由的人生如何从反叛、束缚、挣扎,最终走向对自我的认同与内心的回归。
“空白”构成莫迪亚诺大屠杀创伤书写的一大特色,它不仅是创伤人物的显著特质,也是反复出现的重要主题,其叙事结构与表现手法均是对大屠杀创伤的一种映射。叙事空白以“不写之写”再现幸存者的危机,空间空白以“不在之在”展现创伤的代际延续,记忆空白以“不忆之忆”书写被遗忘的遇难者。同时,“空白”召唤读者参与文本空间建构,引导读者凝视大屠杀的伤口,使小说具有意味无穷的审美效果与伦理关怀。
“共通体”是布朗肖后期的重要概念,同时在其思想体系中也有重要意义。共通体将布朗肖的众多思想命题串联在了一起。共通体建构在主体本质的孤独与主体和他者的中性关系之上。共通体的实现开始于主体向着死亡的迈进,而死亡又将主体与他者联系在了一起。但是以死亡为纽带的主体与他者的关系也最终将走向陌异,而共通体也最终走向了不可能。虽然对于布朗肖而言,不可能成为了共通体的本质,但是对共通体的讨论会将把我们重新引向他者,并使我们对纯粹的主体与纯粹的理性进行反思。
石黑一雄的《别让我走》中的不可靠叙述一直以来是批评关注的焦点。但少数提到三个克隆人之间关系的评论均聚焦于主人翁凯茜在克隆人小团体中被排斥的受害者处境,而忽视了其对三人关系回忆的不可靠性。本文结合罗兰·巴特的媒介理论解析凯茜带有记忆影像特点的不可靠叙述,这具体体现为凯茜用一种给人明晰印象的语言来模糊并掩盖原本复杂的事实。通过分析小说中被叙述者的记忆媒介所模糊的文本细节,本文揭露了凯茜爱情的臆想性实质,以及构成其悲剧的来自克隆人内部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