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体育的中心任务是体育教学,怎样才能把课上地好些呢?我认为首先应当在备课上下功夫,努力钻研和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1、熟悉和精通课标和教材;2、认真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方面的关系;3、安排和设计好备课环境;4、集思广益,集体备课。因此,教师必须首先理解和熟悉课标和掌握有关教材的的“三基”,然后根据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体质基础、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和思想品德设计好因地制宜、新颖和利于授课的环境,再加上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首先熟悉和精通课标和教材
教师接受教学任务后,应当在担任这门课之前,对照课标的要求、教学进度以及课时数分布情况,通读全部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特性,对教材的专门性、辅助性练习及分组练习要仔细推敲,分析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订出课的目的、任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练习手段、教法指示、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等。教师对教材和课标理解越深越透,重点就抓地越准,难点就容易突破,学生就容易听懂、领会、练习和掌握。同时,体育教师应经常温习和查阅有关体育科学知识,掌握和钻研各项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随时注意积累资料,多阅读体育书刊、报纸和有关电视广播,多参加教学活动和教学交流,积累教学先进经验和最优教学训练方法,随时收集加以保存,以备备课时可以翻阅。
二、认真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方面的关系
由于教师存在着“教材、技术教法、教师、场地”为中心的教学旧观念,忘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根据,应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体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科学、合理、有效、积极地安排课的内容,加强学生科学思维、锻炼方法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自学,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锻自导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总结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研究,合理安排。另外,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精选最优教学方法和节奏,善于从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的科学性、实用性、挖掘趣味性、竞争性,注重以生动的手段说明体育“三基”强身健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教学备课的目的不是单纯教会学生某些“三基”知识,它更重要的是通过“三基”的传授,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学会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断地更新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课后效应。
三、备教学环境、备教师
教学环境,是指自发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就其内涵来说,包括诸如校际和班际交往、人际关系、学习气氛、课余生活、教学管理等社会性环境气氛。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凝集成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气,也是潜在的教学和教育因素。有人把这种教学和教育因素称为“潜在课程”。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效果是紧密相关,相互制约的,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在备课时,绝不可轻视教学环境的影响,设计的内容和方案要有助于加深和扩大其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考虑课的设计时,要充分选择和利用教学环境,并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备好的课发挥其整体功能。
(一)备观念
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革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教学行为习惯。“态度决定一切”,观念不转变,课程改革无从谈起,教师在工作之余,要积极参加各级培训,领会课改精神;自觉学习有关课改的文件资料;以研究的态度参与课程实验;正视教育教学中需要改革的环节,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力,重视自身的角色转换,努力把观念转化为行动,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二)备教法
教师的教法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应认真考虑怎样教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做法,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获得运动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不等于否定,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好的方法应该保持和发扬,关键是如何运用。例如,讲授法是我们在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中运用时,教师考虑更多的应该是“讲什么”“怎么讲”,是口若悬河,还是适时、有效地引导?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处理好传授知识、技术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学习领域,完成中小学体育教学任务,因而选用的教学方法依据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尽在情理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发挥个人特长或优势,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已有的教学经验,探索新的教法。上完课,教师应及时反思,其目的有三。其一,检查本节课的课堂效果:所用的教法、学法是否恰当,场地器材的安排是否合理,运动量是否适宜,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何优点,什么环节需要改进,并最终形成新的课堂设计,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其二,为验证课标的可行性、修改实验教材提供资料。其三,为课题收集素材。
四、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在备课时要提倡“双百方针”,集体备课。在教学内容、方法、场地、器材等方面允许各持己见,鼓励创新,允许试验。暂时不能统一的意见,通过专门的讨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写出教案。另外,教师应集体进行体能训练,保持和提高技能方面的能力,这样以便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集体备课,观摩课是备好课的重要内容,应积极参与。
总之,备课也是一门艺术,它的基础是专业理论、运动技能和教学技巧、教学环境、学生的基础溶为一体。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该备好课,把自己所学的以及前人积累的经验成果,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一、首先熟悉和精通课标和教材
教师接受教学任务后,应当在担任这门课之前,对照课标的要求、教学进度以及课时数分布情况,通读全部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特性,对教材的专门性、辅助性练习及分组练习要仔细推敲,分析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订出课的目的、任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练习手段、教法指示、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等。教师对教材和课标理解越深越透,重点就抓地越准,难点就容易突破,学生就容易听懂、领会、练习和掌握。同时,体育教师应经常温习和查阅有关体育科学知识,掌握和钻研各项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随时注意积累资料,多阅读体育书刊、报纸和有关电视广播,多参加教学活动和教学交流,积累教学先进经验和最优教学训练方法,随时收集加以保存,以备备课时可以翻阅。
二、认真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方面的关系
由于教师存在着“教材、技术教法、教师、场地”为中心的教学旧观念,忘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根据,应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体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科学、合理、有效、积极地安排课的内容,加强学生科学思维、锻炼方法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自学,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锻自导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总结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研究,合理安排。另外,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精选最优教学方法和节奏,善于从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的科学性、实用性、挖掘趣味性、竞争性,注重以生动的手段说明体育“三基”强身健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教学备课的目的不是单纯教会学生某些“三基”知识,它更重要的是通过“三基”的传授,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学会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断地更新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课后效应。
三、备教学环境、备教师
教学环境,是指自发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就其内涵来说,包括诸如校际和班际交往、人际关系、学习气氛、课余生活、教学管理等社会性环境气氛。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凝集成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气,也是潜在的教学和教育因素。有人把这种教学和教育因素称为“潜在课程”。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效果是紧密相关,相互制约的,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在备课时,绝不可轻视教学环境的影响,设计的内容和方案要有助于加深和扩大其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考虑课的设计时,要充分选择和利用教学环境,并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备好的课发挥其整体功能。
(一)备观念
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革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教学行为习惯。“态度决定一切”,观念不转变,课程改革无从谈起,教师在工作之余,要积极参加各级培训,领会课改精神;自觉学习有关课改的文件资料;以研究的态度参与课程实验;正视教育教学中需要改革的环节,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力,重视自身的角色转换,努力把观念转化为行动,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二)备教法
教师的教法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应认真考虑怎样教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做法,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获得运动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不等于否定,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好的方法应该保持和发扬,关键是如何运用。例如,讲授法是我们在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中运用时,教师考虑更多的应该是“讲什么”“怎么讲”,是口若悬河,还是适时、有效地引导?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处理好传授知识、技术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学习领域,完成中小学体育教学任务,因而选用的教学方法依据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尽在情理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发挥个人特长或优势,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已有的教学经验,探索新的教法。上完课,教师应及时反思,其目的有三。其一,检查本节课的课堂效果:所用的教法、学法是否恰当,场地器材的安排是否合理,运动量是否适宜,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何优点,什么环节需要改进,并最终形成新的课堂设计,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其二,为验证课标的可行性、修改实验教材提供资料。其三,为课题收集素材。
四、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在备课时要提倡“双百方针”,集体备课。在教学内容、方法、场地、器材等方面允许各持己见,鼓励创新,允许试验。暂时不能统一的意见,通过专门的讨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写出教案。另外,教师应集体进行体能训练,保持和提高技能方面的能力,这样以便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集体备课,观摩课是备好课的重要内容,应积极参与。
总之,备课也是一门艺术,它的基础是专业理论、运动技能和教学技巧、教学环境、学生的基础溶为一体。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该备好课,把自己所学的以及前人积累的经验成果,更好地传授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