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为王,创新为本

来源 :汽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家创立于1994年的企业,以电池起家,以汽车发展壮大,曾经的一叶小舟经过25年的风雨无阻,成长为国内乃至世界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人物。从整个企业的发展历程看,比亚迪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目标,无论在电池还是汽车领域,都以掌握核心技术作为立足之本,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程师文化。目前,比亚迪已经发展成拥有电子、汽车、新能源和轨道交通四大产业的大型集团。
  1995年比亚迪第一款镍铬电池问世,2002年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2003年,收购秦川汽车77%股份,正式涉足汽车领域,2005年第一款自主品牌轿车F3上市,掀起月销3万的车市狂潮,2008年,股神巴菲特认购比亚迪2125亿股股份,一直持有至今,2014-2015年,先后发布542战略和7 4战略,实行全面电动化,2016年进军轨道交通领域……作为一家自护品牌,比亚迪从来不缺少新闻点,但每一步又都走的格外具有远见,早于业内对手近十年开始布局新能源,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深耕零部件领域,布局轨道交通,这些看似短期内很难取得收益的行为最终都获得丰厚的回报。

  比亚迪像其他自主品牌一样,在创业初期也遇到过技术落后带来的直接影响,好在他们及时看到了技术带给品牌的强大力量,早于国内很多企业开始布局研发领域,目前,比亚迪已经成立了包括中央研究院,汽车工程研究院,电力科学研究院,卡车研究院,客车研究院,产品规划及汽车新技术研究院,汽车智慧生态研究院等多家研究机构,负责整车,三电系统,零部件,软件,轨道交通等多领域的创新及研发,在国内自主品牌中拥有一支特点鲜明,实力雄厚,能打硬仗的工程师队伍。汽车工程研究院拥有造型、车身、底盘、电器、内外饰、整车及零部件试制、CAE仿真、NVH仿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引进大量的加工、试验设备,修建了各种实验室来检测产品的性能,全面提升整车安全及舒适性。
  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和沉淀,汽车工程研究院已在深圳、上海、西安、长沙等地设立研发、生产基地,建立了高素质人才队伍,具备了全方位、专业化的汽车开发能力。覆盖轿车、SUV、MPV领域,其中多款明星车型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及良好的社会效益。在研车型遍及燃油动力和新能源动力两大领域,具备国际一流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研发设计和试验能力以及新能源电气及动力总成平台的搭建和應用。

比亚迪三大实验室


  2010年公司投资1.5亿,在深圳总部兴建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汽车被动安全研发实验室,2012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该实验室涉及整车碰撞、模拟碰撞和行人保护测试三大领域,涵盖所有的整车碰撞性能及乘员约束系统研发试验,可精准模拟各种工况的行人碰撞和内饰碰撞,是世界上先进的能多角度真实模拟交通事故的实验室。
  EMC实验室具备完善的汽车整车、系统和零部件的EMC试验能力。可开展符合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欧标、美标的骚扰类和抗干扰类测试。EMC实验室已通过CNAS认可,可开展整车及零部件的出口认证试验。同时,实验室在完善法规试验的的基础上,建立了近场测试、主观评价测试等EMC研发测试手段,服务于新能源车型的研发。
  NVH实验室位于坪山一厂二期,于2009年底开始调研建设,2013年投入使用,占地约6000平方米。主要测试项目包含:整车定置,加速噪声振动测试、室内通过噪声测试、乘用车用声学材料吸声隔声性能测试、整车白车身及零部件模态测试、声品质研究与应用等。是目前国际一流、国内顶级的NVH实验室。

专访 比亚迪汽车高级副总裁,汽车工程院院长 廉玉波


  AF:纵观比亚遮发展的历史,确实有一些感触,就是经历了25年的时间,从开始涉足汽车行业到现在销量达到52万辆,技术上的领先对于比亚迪的发展有何作用?
  廉玉波:比亚迪从电池开始起家,从设计到工艺制造,包括整个电池生产的设备都是有自己完全独立的资源,从公司设立初期就是以技术来驱动的,所以后来发展到汽车、云轨等方面的根基就是各个产业必须掌握核心技术。25年来,全公司形成了一个技术为王的企业文化。进入汽车行业以后,研发生产,核心零部件基本上都是比亚迪自主研发。一开始我们就着眼于长远发展,没有核心技术很难形成企业的竞争力。
  AF:您说过主品牌要形成自己的工程师的话,作为比亚迪来讲工程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从哪方面能够体现出来?
  廉玉波:我们的工程师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人才的战略,目前比亚迪招聘的工程师中以应届毕业生为主,完全自己培养。这样的好处就是从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来带动他们今后的工作方向,比较纯粹和高效率,不会被其他企业的环境所影响,同时我们也制定了一套人才培养晋升发展的战略,以技术创新来体现工程师的自身价值,不断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帮助他们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另外比亚迪还给工程师们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和创新的机会,更可贵的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允许他们犯错误,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不犯同样的错误。因为工程师不仅仅要传承,也要有创新和发展的思想,我们可以为工程师创造更为宽松的广阔的发展空间。到目前为止,我们培养了很多各领域的人才,而且基本上都是从应届毕业生一直在比亚迪工作的,这一点就是我们自己工程师的文化。   AF:比亚迪提出了自己的造车新时代的顶层设计架构,BNA架构如何实现四个平台的协同发展,新架构在未来会有哪些技术亮点?
  廉玉波:BNA架构是我们比亚迪的最核心的一个战略布局。新能源车方面我们自身要有一些核心的技术,因为它毕竟跟传统燃油车有很大的区别,那么从设计架构上,从底层开始都要重新来定义,这个架构的核心就是比亚迪将不受任何零部件供应的限制,因为我们自己掌握了电池技术,电机电控以及芯片的核心技术,包括控制软件都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們把所有优质资源整合成一个新的架构,它纯绝对服从于整车开发的需求,它的性能不受制于任何的零部件。全新的BNA架构有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集成度也很高,在未来可以很好地降低整车开发的成本,产品更好了,价格却更便宜,这是比亚迪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
  AF:最近比亚迪公布了与丰田建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新能源车型,请问现在的进展如何,未来比亚迪在与丰田的合作中会扮演什么角色?
  廉玉波:11月7日,丰田汽车公司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就成立纯电动车的研发公司签订合资协议。新公司将于2020年在中国正式成立,丰田与比亚迪各出资50%。新公司将开展纯电动车及该车辆所用平台、零件的设计、研发等相关业务。该公司将由双方从事相关业务的人员组建。
  我们期待通过此次合作,实现比亚迪在‘纯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力’、‘研发能力’等方面与丰田在‘品质’、‘安全’等方面强强联合,并根据市场的需要尽快推出受消费者喜爱的纯电动车。比亚迪于1995年起步于电池事业,掌握电池、IGBT、电机、电控等电动车的核心技术。我们希望通过开发和普及受消费者喜爱的纯电动车,努力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为中国的环境改善贡献力量。
  AF:比亚迪曾表示,自己的三电系统完全开放给第三方使用,在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今天,比亚迪为何将自己的核心技术进行共享?
  廉玉波:比亚迪的电池单元不光供自己的产品使用,现在也是想开放到给其他的品牌来使用,包括我们的Dlink系统的开源。我觉得一个好的技术要去推广,也要形成一种趋势,我们选择一些优质技术资源开放给其他企业共享,这个技术可以更好的推广。比如比亚迪的三元锂电池技术,未来会有很多像丰田这样的国际一流的企业来推广使用。我们想形成我们自己一个独特的平台,让优质的企业都来共享我们技术,便于技术的推广应用,形成一个潮流,更加促进我们更加进一步的去创新。

设计与文化的融合 专访 比亚迪全球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 程凯


  在技术层面的比拼之外,各个企业对于产品设计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拼实力也要拼颜值,想想十几年前,自主品牌还处于设计模仿的初级阶段,比亚迪也走过类似的路。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丰田、本田、现代、起亚等日韩企业在发展之初都曾有过模仿欧美产品的先例。但当你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就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通过设计达到对于品牌的识别效果。比亚迪设计上的飞跃是在前奥迪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的到来,这位意大利籍的设计大师不仅仅提升了设计的品质,更入乡随俗地将龙的概念完美植入到比亚迪的设计中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么艾格先生究竟如何看待比亚迪,如何帮助比亚迪完成了设计复兴的呢?
  AF:Dragon Face的设计语言已经成为比亚迪设计的符号,请问在未来龙颜设计将如何进化,尤其是在电动车上?
  艾格:Dragon Face设计已经诞生三年了,从市场的反应看公众也很接受和喜欢,这说明我们的团队对于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的判断是正确的,比亚迪今后将把研发重点转移到电动车上来,现在我们将重点推出EV Dragon Face,它的设计语言相比于燃油车更加特别,目前燃油车的具体元素有龙须,龙嘴,但是EV车型我们希望设计上更加简洁,更加完成和封闭的前脸,整体要体现力量感,同时要有标示性,能够与传统燃油车有所区别。
  AF:汽车的电动化带来了设计上的一些变革,比如对于进气格栅的处理,未来比亚迪电动车的设计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艾格:这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从两年前我们就开始讨论所谓的解决方案。在比亚迪的前脸设计里,龙须元素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把它完美地融合到前脸的设计中,而且这条贯穿的曲线是发光的,未来它将作为比亚迪电动车的设计标识。明年的量产车将会实现这样的设计,我们希望通过设计呈现给大家有情感的设计元素。
  AF:中国设计师喜欢用龙的元素在汽车上,但以往的产品都不太成功,都是简单的照搬,作为一个欧洲设计师,如何理解中国的龙文化并能够把它运用在汽车设计上?
  艾格:作为设计师,要保持一颗好奇心,不断发现新的东西。三年前我来到比亚迪,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也意识到中国文化对于企业来说的重要性,我希望把比亚迪打造成越来越高端的品牌,不仅仅是需要团队的提升,而是要把品质感和设计感体现到产品上。我们不仅仅关注设计本身,更关注设计背后的故事,这需要通过文化体现,很多传统的汽车品牌,他们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产品上有很深远的积累,这对于设计来说就是取之不尽的资源。但是对于比亚迪来说,是很年轻的品牌,我们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放到汽车设计里面,体现产品的高品质和高价值。龙文化在中国代表很多美好的寓意,它充满了力量,也有威严感,我们不是要把龙的形状放到汽车上,而是要在设计中体现龙给人们的那种向上的力量。我们希望把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放到设计中,让比亚迪的品牌更加代表中国。我们三位总监都有在欧洲汽车品牌工作的经历,历史越悠久的品牌就越难打破壁垒,但是在比亚迪我们可以创造所谓的规则,这也是吸引我们来的原因之一。   我们注意到门板和座椅上的纹理,实际上是有淡淡的龙鳞的感觉,很多细节的设计都是设计师在进行从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设计探索,要比之间某些品牌简单粗暴的移植更加容易被人接受。
  比亚迪未来将会全面的电动化,目前在电动车的设计上很多品牌还维持原来燃油车的思路,但比亚迪已经比别人走的更远了,不仅把中国的龙文化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去,同时根据电动车平台的新特点,进行设计上的创新,未来,也许只有真正懂电动车的品牌才会设计出惊世骇俗的产品。

开放的胆量 用大数据造“更懂用户”的车


  大數据,这个最早来与1980年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书之中,并最早被麦肯锡公司所真正运用起来的分析技术,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寻常民众眼中。信息科技的高度发展,让大数据成为人类发展史之中披荆斩棘,精准命中目标的一把利刃,但是任何能带来巨大机遇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能带来巨大的风险。开放亦或是封闭,成为摆在比亚迪,这个希望用大数据造出“最懂用户的车”企业面前一道测试胆量的题目。
  通常而言,自身产品数据以及用户数据对于任何一家造车企业而言,都是及其机密的核心资料。谁也不会希望辛苦研发的核心技术以及经年累月下来的数据轻易拱手让人,为自己造就一个接一个的竞争对手。可是在这一点上,比亚迪仿佛异于常人。
  有别于行业内企业仅开放车载信息系统,比亚迪开放了其自动驾驶开放平台之中包括制动系统、转向系统、驱动系统等几乎所有部分,总计341个传感器和66项控制权,期望以开放的态度,与合作伙伴一道,将智能网联以及自动驾驶技术做大做强。作为国内知名的自主品牌车企,比亚迪触碰智能网联的历史并不短。从2008年便开始自主研发车载多媒体开始,经过多年经验积累和技术突破,十年磨一剑,在2018年发布了DiLink智能网联系统,自此开启了智能网联新时代。时至今日,比亚迪全新Dilink2.0已经推出,基于比亚迪纯电动汽车平台--e平台的亚迪D 开放生态全面形成

  正如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钟益林所认为的。Dilink的独特之处是基于安卓架构自主研发的智能网联系统;具有Di平台,Di云,Di生态,Di开放。Di平台四大开放能力平台。力求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智能网联服务。2018年比亚迪首次召开汽车行业开发者大会,本着安卓开源开放原则,提出开放传感器和控制权。针对开放后安全性,所开放的传感器和车辆自身之间均有安全校验机制,从底层到云端,均作了相关安全加固,并且和360等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做了很多次整车攻防测试。Dilink系统从用户角度结合车辆使用场景,为用户提供主动服务器,全面地将汽车与人连接起来。比亚迪寄望吸收各行业的优势,与华为、百度、360、滴滴出行等企业,共同打造技术 内容的服务生态体系。目前比亚迪是国内首家实现整车OTA的车企,首创全兼容手机生态,首创全场景数字钥匙等。数据证明,Dilink上市以来,行车时多媒体平均使用时长增加32分钟,停车后车上平均滞留时间从4分钟增至17分钟。便捷的交互体验和丰富的内容生态,证明Dilink成功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沉浸式娱乐体验,吸引更多用户使用车机。
  汽车作为物联网时代重要的移动端节点,势必成为汽车领域兵家必争之地。在汽车领域开放合作是极具风险的行为,但是为了汽车的未来,为了这场变革,比亚迪显然已经做好了准备,也许,只有诸位亲眼看到那矗立于研究院内,针对比亚迪所有搭载Dilink系统车辆运行情况的实时大屏时,才会明白这场变革造福的不仅仅是比亚迪、消费者甚至汽车行业,而是成为推动智能科技行业共同发展壮大的契机,成为改变人们未来生活方式的途径。
  胆量这玩意也许真的是一种传承。还记得12年前,第一款电动汽车F3e的成功研发,比亚迪曾被不少人称之为傻大胆,作为第一个吃新能源汽车螃蟹的国内企业,如今打算再次吃另外一只螃蟹,那就是全面开放比亚迪所掌握的各类系统。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智能网联汽车浪潮,用大数据造出“最懂用户”的车。而这一切,源自于开放的“胆量”。

专访 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 钟益林 副院长


  AF:论年份,比亚迪是造车行业的“青年人”,论国内造车领域,比亚迪属于“先行者”,倘若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比亚迪是“追赶者”,您如何看待比亚迪在不同身份之间的转换以及定位,对于汽车智能网联发展,比亚迪将会如何应对目前前后夹击的境地?
  钟益林:比亚迪是新能源汽车的领导者,电动化也是国家政策推行的一个发展方向,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先行者,承担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品牌使命是用技术创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智能网联汽车是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在汽车与交通上的一次融合应用创新。智能化、网联化是电动化更进一步的延续,符合公司品牌使命。在智能化的战略路线方面,我们认为,智能化的技术在电动车上应用才能充分发挥价值,而自动驾驶仅为智能网联领域的一部分,在关注自动驾驶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智能出行、智慧生态的打造。
  AF:比亚迪目前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领域相关人员布局,研发方向以及投入占比情况如何?
  钟益林:比亚迪在智能网联研发方面,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车联网方面;智能驾驶方面在当前ADAS技术基础上逐渐减少交通事故场景人员伤亡,逐步实现车辆自动驾驶,目前比亚迪已经在交通场景数据采集、大数据研究、软硬件研发、仿真测试、功能安全等实现了人员布局,打造专门用于L3、L4自动驾驶的开放比亚迪线控平台,并与各知名Tierl供应商、互联网公司、初创公司等展开自动驾驶技术合作。
  AF: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挑战众多,“BAT”等互联网企业均染指汽车行业,外加还有诸如华为、谷歌或是特斯拉等新势力进击,比亚迪对此感觉是动力还是压力?
  钟益林:智能网联汽车必然少不了新型科技技术的应用,而互联网企业涉入汽车领域所带来的智能化技术,对传统汽车企业而言如沙漠之露;对比亚迪来说,不但不是压力,反而是从传统汽车向智能汽车华丽转身的动力源泉。相对而言,传统车企所擅长的车辆技术,恰好也是互联网企业所需要的良好载体,为此比亚迪非常期待、欣然拥抱互联网企业。事实上,比亚迪已经并将进一步和多家互联企业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秉承开放积极的态度,尝试将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用等互联网技术应用,在车辆产品上实现出来。
  AF:通常认为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比传统能源汽车更适合进行自动驾驶开发,比亚迪在该领域目前的研发情况如何,Dilink系统对于自动驾驶领域有没有预留发展空间?
  钟益林:自动驾驶一定基于电动汽车而不能基于传统汽车。比亚迪致力研究符合自动驾驶平台的电动汽车,成为标准硬件提供商。比亚迪作为国内第一家开放汽车线控平台的公司,秦pro EV车型上开放版智能驾驶平台已经提供转向、制动、灯光等26个车身控制讯号,并交付给十几家合作伙伴进行使用。Dilink系统已经集成OTA、云服务、大数据采集、全景影像、仪表等功能,基于可扩展的硬件平台,将来也会集成自动泊车、DMS等部分自动驾驶相关的功能。目前DiIink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等智慧生态方面,对于未来随着各个领域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比如更多智能芯片的成熟化升级,我们的Dilink系统也会紧随迭代提升,从电子电器架构、软件架构、数据整理、资源的接入与输出、网络通讯等多方面进行挖掘与布局,目标是将Dilink打造成另一个高级别车载电脑。
  AF:在智能网联以及自动驾驶领域,比亚迪所面对最大的压力,最大的机遇以及最大敌人会是什么?
  钟益林:现在智能网联技术发展非常迅猛、百花齐放。近两年比亚迪也感受到大家正铆足了劲奔着商业应用的节奏,多个厂家均已公布了自己的量产化时间。比亚迪也不例外,2018年比亚迪就推出第一款自动驾驶的车辆平台,并已量产交付市场应用。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生态、智慧出行等飞跃式发展,在未来,对车厂来说可能面临着产业变革,对比亚迪来说,是压力但存在很大的潜在机遇,比如出行服务。
  AF:5G时代的到来,是否会成为智能网联乃至自动驾驶领域的关键影响因素,比亚迪对于5G技术采取怎么样的态度?
  钟益林:“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两条路线。未来自动驾驶要想在市场化道路全面落地,需要这两个技术路线充分融合,或者说单车智能发展到一个层级,需要车路协同技术给予一定程度的助推。5G技术,毫无疑问起着不可或缺的非常关键的作用。
  目前,大家看到单车智能发展非常迅速,从智能芯片、人工智能算法、数据到车机端的横纵向控制技术,发展到现在,已有很大的突破。我们理解,单车智能实现全面自动驾驶的技术道路仍然较长,决定着汽车关键技术诸多,算力、安全、数据、能效等,我们认为所有的这些技术均围绕着“安全”为因素核心,也就是车辆在自动驾驶状态下,系统是否能够真正达到人在全时空或在某一完整场景下全时段正常驾驶的安全程度。5G的成熟发展与应用,将赋予车辆自动驾驶单车智能的新生动能;同时结合着车路协同V2X推广,必将对自动驾驶的市场化落地产生一定的裂变效应。所以,比亞迪十分期待并拥抱5G时代的到来。
  AF:智能网联汽车会成为社会信息闭环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比亚迪希望能在其中成为何种角色?
  钟益林:首先,把车造好是首当其冲的责任,比亚迪会结合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技术的发展进程,融合现今已有电动车优势,将智能网联行业相关成熟技术稳步落实在车辆应用中去。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到未来阶段,随着整个生态的萌生与稳固,主机厂将不仅局限于造车领域,其所承担的角色会不断向外围渗透和拓展,做好出行服务中的某一环、对接2B/2C的服务,或将是比亚迪不可推卸的责任。

专访 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凌和平 副院长


  AF:电动车的安全性一直是关注焦点,比亚迪是从锂电池起家,动力电池都是自己研发生产,现在看来,比亚迪电动车在市场领先的同时,有关安全的负面报道相对却很少,请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凌和平:没错,比亚迪很早就开始做电池,甚至最早是做镍镉电池,后来在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锂电池领域,我们成为了龙头企业,当时客户都是摩托罗拉、诺基亚这样的大企业。其实像手机这类电子产品,日常要贴身使用关乎人身安全,因此在那个年代对电池的安全要求就特别高。所以作为核心供应商,比亚迪很早就被这些客户带入到一个极为严苛的保障体系当中,对于安全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敬畏,整个管理层从上到下,都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是需要高投入的,您如果去过我们动力电池的生产线,一看就知道,那是一个对环境要求非常高的密闭式厂房,设备也非常先进,在看不到的生产工艺控制上面,也是很高的水准。
  其次,比亚迪做电动车也很早,2003年收购秦川之后就开始研制整车,动力电池的研究其实还更早,所以我们对其相关的电子特性了解得很深很透,尤其是在安全性上。所以,源于生产制造端的安全保障体系,也始终贯穿到我们后来的自主设计研发上。如何通过设计研发来保障安全?以单体电池正负极之间的隔膜为例,它一旦被刺破就会发生短路,这个应该很好理解。行业里面可能为了追求高能量密度,就会把它做得很薄,但是短路的风险就大了很多。而我们在设计时一定会留足距离,宁可因此牺牲一点能量密度,宁可因此增加一些成本,也得保证绝对安全。再有,我们做电池的同时也在造车,相对单纯的电池企业,我们有着更多来自车上的实际经验,在研究汽车使用环境并将其转化成车规级动力电池的管控标准这一块,我们有很多优势。比如说动力电池极柱和壳体之间的绝缘体,别的企业可能就是用橡胶材料,我们用到车上之后,则是把它换成陶瓷的,虽然成本会增加很多,但避免了橡胶老化带来的风险,这也是我们的专利。
  正是这样几位一体吧,我们动力电池乃至于整车的安全性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AF:过去比亚迪最开始做动力电池的时候,是把磷酸铁锂作为一个主要方向,后来又延伸到三元电池,您是怎么看待这些技术方向的?对于电动车的续航,比亚遮又是怎么规划的?
  凌和平:电池材料发展方向很多,并且一直在变化,比如说现在比较热的就是未来的固态电池。毕竟这和机械行业不一样,迭代速度会快很多,我们一开始的确更专注于磷酸铁锂这一块,后来也拓展到了三元,当然客观来说这更多是由于国家政策导向。从产品特性上看,磷酸铁锂确实更安全,但是我刚才也讲了,由于有体系支撑等这些优势,在三元电池的安全性上,比亚迪同样也是行业领先的。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去提升三元动力电池本体的安全性,在电池包的被动安全上,比如像壳体焊接工艺这样的外围物理防护,以及主动断电保护等很多方面,也下了很多功夫。目前磷酸铁锂电池更多是用在我们的商用车上,我觉得未来在乘用车上它也还是有发展空间,因为这几年相关材料技术还在不断进步,它的能量密度也在提升,目前虽然比三元电池还稍差一点,但是在车上也够用了。比如说将五六十度电容量的磷酸铁锂电池装到乘用车上,整车重量其实也能控制到和燃油车差不多了。
  谈到续航,比亚迪的规划是理性和动态的,就像目前来讲,我们做到400公里基本上就能满足用户需求了。因为现在的电动车主要是以城市出行为主,未来要是有更多城际穿梭的需求,那可能会做到500或者600公里,但是再高不一定有意义。毕竟电动车还是新生事物,现在用户的里程焦虑更多是基于充电还不够便利,随着以后充电设施的逐步完善,太高的续航里程就完全没必要了,毕竟续航能力是和电池成本和安全性直接挂钩的,这里面需要做权衡。
  AF:除了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其他的核心零部件上,比亚迪有什么领先之处?

  凌和平:在整个电动车产业链上,比亚迪实际布局得很全。围绕电池这一块的核心材料我们在做自主研发,电池芯片也是自己做的,甚至包括很多传感器,这些都是基于我们在电子行业的长期积累。
  谈到核心零部件,大家更关注的是我们的动力电池,其实在同样非常重要的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上,比亚迪也是绝对领先。作为大功率器件,IGBT模块广泛應用于变频器的逆变电路中,俗称电力电子装置的“CPU”。在电动汽车上,IGBT更是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比如交直流转换、电机变频控制,它实际决定了电动车的功率和效率。车规级的IGBT技术要求非常高,使用寿命要达到20年以上,期间要满足上百万次的功率循环要求,还必须能应付频繁启停、爬坡涉水、高温高寒、颠簸震动等各种复杂工况,这些对于IGBT的性能和品质都是很大挑战。比亚迪已经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车规级IGBT大规模量产的企业,打破了英飞凌这样的国际巨头的垄断。另外,我们还布局了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SiC)技术,很快也会将其应用到电动汽车上。

  e2参数
  长宽高:4240/1760/1530mm
  轴距:2610mm
  电机:永磁同步电机
  前电机最大功率:70kW
  前电机最大扭矩:180Nm
  工况法续航里程:405km
  电池容量:47.3kwh

比亚迪e2


  比亚迪e2是针对年轻客户专门设计的一款10万元级纯电产品,e2车型与王朝ev系列同源,共享比亚迪自主研发的e平台,e2搭载了一块比亚迪自主研发的动力电池,密度达到同级领先的160Wh/kg,电耗只有百公里10.9 kWh,超低的能耗也让e2的两款车型综合工况续航里程(NEDC)分别达到了405km和305km,在满电情况下,比亚迪e2基本能实现“一周一充”的用车节奏,节省用户的时间成本。
  e2还支持多场景充电方式,家用电源也能轻松充电;在快充模式下,从30%到80%只需30分钟;比亚迪e2搭载了自主研发最大功率为70kW的永磁同步电机;超短前后悬和50:50的赛车级轴荷黄金配比让这款车的0-50km/h加速仅为3.9秒,再配合德系底盘调校专家汉斯的出色调校,让e2路感清晰的同时兼具舒适,更富驾驶乐趣。
  编辑点评:雷鸣
  这款纯电动的紧凑型两厢车主打高性价比,售价只有8.98-14.48万元,尽可能缩小了与同级别燃油车的价差。外观设计简洁但很有个性与活力,车内可旋转的10寸中控大屏也很吸睛,乘坐空间较为宽裕,但从内饰用料和配置水平上,可看出成本控制的力度。从该车的整体性能表现来看,它更适于日常驾驶,中低速时扭力较为充沛,底盘设定也偏舒适。e2按电池包容量不同分标准续航版和高续航版,其NEDC续航里程分别达到了305和405公里,一般性出行肯定是够了。

比亚迪宋Pro


  比亚迪宋Pro ev基于全新“e平台”打造,运用了e平台技术的最新成果。e平台是全球首个新能源全产业链技术开放平台,是比亚迪纯电核心技术的集合。e平台的核心技术模块,简单来说就是“33111”。两个”3”指的是驱动3合1加高压3合1,3个“1”指的是1块多合一控制器、1块智慧的屏幕和1块高性能电池。
  宋Pro ev采用高能效三元锂电池,轻量化模组设计,动力电池组能量密度高,使车辆的续航里程大幅增加。宋Pro ev采用比亚迪第三代高功率永磁同步电机,电机最大转速15000rpm,远超同级,同时电机采用高效集成设计,最高效率可达97%,在保持续航里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结构优化,降低整车质量,降低整车能耗,使续航里程大幅提高,真正满足用户大半径出行需求。

  技术参数
  长宽高:4650/1860/1700mm
  轴距:2712mm
  电机:交流永磁同步电机
  前电机最大功率:120kW
  前电机最大扭矩:280Nm
  工况法续航里程:405km
  电池容量:59.1kwh

  編辑点评:程凯
  比亚迪宋Pro是目前比亚迪电动车的网红车型,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广泛欢迎。相比于上一代宋,新的送Pro在设计和驾驶体验上部有了质的飞跃,这得益于采用了全新的e平台,空间更加宽敞,同时120kW的最大功率保证在日常驾驶中的动力输出。这辆宋Pro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好开,加速顺畅,车身整体刚性很强,同时车辆的NVH做的很好,新一代Dlink2.0车载互联系统也很智能,基本上在这个价位整体水平没有什么对手。

比亚迪秦Pro DM


  比亚迪秦Pro DM于2018年9月20日正式上市,新车采用比亚迪Dragon Face设计语言,搭载开放平台,让汽车实现互联。比亚迪秦Pro新车推出燃油版、DM双模插电混动版及EV纯电动三种版本的车型。此次试驾的是插电版秦Pro DM。
  秦Pro DM采用了比亚迪采用“龙颜”设计语言,前进气格栅采用了全新的铠甲式设计。配合全LED大灯组和镀铬装饰条,使得新车拥有运动的气息。搭载了比亚迪Di-Link智能系统以及可旋转屏幕。配置方面,官方称新车搭载了包含博世ACC停走型全速自适应续航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行人识别保护系统、盲区监测系统、交通标志智能识别等主动安全/驾驶辅助配置。
  动力方面秦Pro DM的油电混动动力系统,由1.5T燃油发动机和110kW电机组成,整套动力系统最大功率达到217kW,扭矩方面最大能达到479Nm,从整个动力数据上看,比亚迪秦Pro DM的动力肯定是同级前列的,而同时该套动力系统,百公里油耗仅为1升,而重点是比亚迪秦Pro DM的零百加速仅仅需要5.9秒,拥有82km的纯电续航里程。
  编辑点评:许晖
  我认为目前插电混动是最好的新能源补充形式,毕竟很多消费者还存在里程焦虑,插电混动车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同时纯电模式下80公里的续航基本可以满足上下班通勤的工作。现在很多人买新能源车都不是作为家庭第一辆车,但是秦Pro DM完全可以胜任城市通勤和长途驾驶。秦Pro DM并没有采用全新的e平台,毕竟它从结构上还是更贴近燃油车,在驾驶过程中,无论是纯电模式还是混动模式,动力输出都很流畅,同时底盘的调教也很到位,体现出比亚迪近期对于技术的提升和工艺水平。

  技术参数
  长宽高:4765/1837/1495mm
  轴距:2718mm
  发动机形式:直列四缸
  电机:永磁同步电机
  电机最大功率:110kW
  电机最大扭矩:250Nm
  纯电模式续航里程:82km
  电池容量:14.38kwh
其他文献
如果说八代思域给我的印象是经典,九代思域是默默无闻,那么十代思域则要以耳目一新来形容了。作为一名90后,我错过了EK、EG的黄金时期,对思域的大部分印象只停留在八代思域FA1上。而十代思域,全新的外观则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虽说舍弃了 VTEC改为涡轮增压一直让本田党众说纷纭,但从购车加价这点不难看出,十代思域在消费者心中还是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本田党的自我修养  本文的主人翁辉哥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本
“中国是未来汽车电气化领域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全新的天津研发中心提升纬湃科技在电气化领域的技术开发能力,并突显我们专注电气化的战略重心。”  ——纬湃科技中国区总裁顾睿华(GregoireCuny)  动力匹配是否合理,传动机构是否顺畅、整体结构能否小型轻量化,一直都是各大零部件企业为动力总成系统产品,所不断攻关的技术重点。作为汽车行业的核心零部件,动力总成直接反映着汽车性能指标,也关系到日趋严格
自从WTCR正式开跑以来,相对经济的参赛成本,统一规格引擎及配置的赛车之间微弱的差距,使得这项国际性赛事迅速成为各大汽车厂商和车迷粉丝追捧的赛事。日前,马自达发布了基于全新一代马自达3打造的TCR赛车。这款赛车由马自达美国公司和當地专业赛车改装厂Lang Road Racing联手打造。马自达TCR赛车将参加2020年IMSA挑战赛(IMSA Michelin Pilot Challenge),并
有不少人看到仪表上任何为零的提示总觉得是没电  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而已,并不针对任何具体的厂家品牌以及活动组织方,不过笑过之后,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一下,这种情况真的不会发生么?据我所知,这种情况十分常见,并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面对着电动车厂家宣传之中越来越长的续航里程,吃瓜群众往往无从分辨,车到手了才追悔莫及比比皆是。为此我认为有必要为大家科普一下续航里程这事在电动车身上的一些知识。尝试为里程
CMST保时捷Macan S  豪华品牌中,保时捷应该是第一个涉足SUV领域的跑车制造商,在2002年日内瓦车展上诞生的Cayenne,为保时捷赚足了眼球与金钱。现在,它的兄弟——保时捷Macan以相对更低的售价与更高的性价比杀入这个市场。当然,保时捷造的车,就算是“抄”众泰SR9,终究都有着不可复制的运动血统。  CMST在不久前发布了这款保时捷Macan S的车身套件,坦白说,这款Macan
勒布4个赛段就停止前进 开局纯沙漠赛段给车手一个下马威  本次达喀尔拉力赛1月6日从秘鲁首都利马出发,途经波利维亚20日在阿根廷的科尔多巴收车,特殊赛段总长5000公里,行驶路段4000公里,是近几年来最长的一次,总共14个赛段,其中7个赛段是纯沙漠赛段。由于这次是从利马向南行进,有5天比赛是在海拔3000米以上进行。  法国标致车队是最后一次参加达喀尔,所以车队上下也是一片势在必得的气氛。标致车
改装,是严谨的;是对品质、经验、技术有着极高要求的汽车进阶升级项。这个系列文章,将一一讲述汽车改装那些事。本著循序渐进、谨慎求知的态度,由内到外、由浅至深的分享及解析汽车改装的方方面面。  这个系列专题的第二篇,将以轮毂改装展开。与前作不同的是,轮毂是汽车行走系统的必须项,轮毂改装的作用很多时候是显而易见的,所涉及的范畴也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单纯的使用取向,还是升级范畴的性能取向,亦或是纯粹个人审
《汽车之友—冲程》 主编·雷鸣  最近看到外媒的报道,大众集团正在和克罗地亚高性能电动车制造商Rimac  公司洽谈,有意向其出售旗下的布加迪品牌。虽然该消息还有待证实,但无风不起浪,我判断这里面肯定有事。  在车迷心中,布加迪一直就是个遥不可及的传说,它堪称大众阵营乃至于整个汽车行业当中性能顶尖的奢华运动品牌。早在1998年,大众集团就收购和复兴了这个迄今已有百年历史的超跑世家,之后所开发出来的
大到整個市场,小到媒体圈,奥迪A6无疑是启  蒙者,让我们认识到了豪华轿车应该有的气质,体会到了那种曾经无法超越的驾驶体验。在那个只有A还没有BB的时代,一辆车就能够代表一个级别,一种高不可攀的阶层。20年,奥迪A6经历了几次换代,同时身旁也多了很多势均力敌的对手,但依然没有办法抹去人们心中的地位。进入2019年,奥迪心有灵犀地在年初就发布了全新一代A6L,是一种缅怀,也是对未来的许诺。  几乎开
对于大地和天空,儿时的我们都有过无穷的想象  而在开过Mercedes Benz E300 Coupe和  BMW 440 xDrive 之后  我必须承认  它们把我对于天地的尽情想象  浓缩成了更为具象的感官现实  其间的体会异同  赫然如天空碰撞大地本该属于天空——奔驰E300 Coupe  我从来不认为,E级Coupe会是如四门版一般商业化的车型。  如果说传统四门版的 C级、E级,都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