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英千里老师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tl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忆青少年时期的师长,翻开记忆深层的残余,很像进行侦探工作,打开了封存几十年的档案夹,发现其中只有寥寥几页资料,而且笔迹已经模模糊糊,因岁月的磨蚀而褪了色。我不禁想象,自己若是伦敦的福尔摩斯或巴黎的马格磊探长,会不会拿到灯下仔细瞧瞧,从中探索出一些蛛丝马迹,或许还可以找到自己年轻时候的踪影。记忆的深层像幽暗的海沟,游过一些大大小小叫不出名字的海洋生物,还有不时缠绕在足踝的海草,把你拖向冥漠的深渊,分不清真实与虚幻,分不清眼前浮现的影像,究竟是过去的魂灵,还是自己思念的纠缠。
  十多年前,想写一篇纪念恩师英千里的文章,找了些资料,向当年同班同学发了电邮,立了个档案夹,文章却一直没写。最近翻出来整理,发现有些材料纠缠不清,令人怀疑,有些却记录了同学们深沉的怀念,可算是我们六十年代台大外文系的集体回忆。有位同学乔伊斯(Joyce)是外交官子女,读到“大二”就去了美国,却一直和我们保持密切联系。或许是她只在台大读了一年书,记忆就特别深刻:
  谁会忘记英千里这样的老师呢?在短短的一年中,我们真是幸运,有他作为我们的老师与院长。是他把我们引向了西方文学世界的根源:希腊神话与《圣经》……我也永远忘不了我们私下谈论他的生平片段。我现在回想,他在日本侵华时期坐牢,受过多少折磨与痛苦,在台湾离乡背井,远离家人,是多么孤寂。我们父母那一辈,都遭到类似的痛苦命运,遥望家乡,到死都无法叶落归根。我听说英千里有个儿子是著名的演员……我来到美国以后,每次在报刊上看到他的名字,就想起他父亲孤孤零零一个人生活在台湾,每年面对一百多个新生,给他们讲宙斯、维纳斯、赫丘利斯、亚当与夏娃、肯恩、亚伯拉罕……我们就在教室听得入神,听那些上古世界的故事及苦难,如真如幻。他从来没说过自己经历的苦难,我们是如此的幼稚,如此无知!你写文章纪念我们爱戴的英老师,一定要寄给大家分享,别忘了。
  还有一位后来在纽约当了律师的同学说:
  我们敬爱的英千里老师,给我们上西洋文学入门,让我从希腊神话中深刻认识到西方世界的爱恨情仇。还有他的翩翩风度,显示了我们身上缺乏的涵养,那是他西方學养与生活经验的积淀。有一位后来成为教育心理学教授的同学说:
  提到英千里老师,当年我选修他的“希腊罗马神话”,在文学院大教室里,只见他摇头晃脑、双手比画,像说书的,娓娓道来,有滋有味,“话说××女神,当年如何如何……”我们在台下听得如醉如痴。没想到三十多年来我教心理学,许多典故都源自mythology,如:“Oedipus Complex”,“Electra Conflict”,“Narcissism”……每上到这儿,我就也说一遍这些古老神话故事,我的学生们似乎也听得如痴如“梦”!
  一位在美国教比较文学的同学,大概总是关心中西文化比较,就说:
  我记得“大一”修英千里老师的“西洋文学概论”,他强调:“中国人最重视伦理,而西洋人重视的是宗教。这从‘国骂’和‘洋骂’之差别可见一斑。中国人骂X你娘,X你祖宗八代,你一定会跟他拼命。外国人要是骂你Go to hell,中国人就不会感觉那么痛,甚至会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佛菩萨精神。反之,你若骂西洋人Go to hell,他可能会揍你。但你骂他X你祖宗八代,他会觉得不痛不痒,心想:‘那干我什么事?’幽默的人甚至可能会说Bemyguest!”
  留在台大外文系任教的高天恩后来告诉我:
  记得那时英千里老师还是系主任,但系务都任由助教们处理。也记得后来参加了他的告别式,但忘了是在哪个教堂,印象最深的倒是王文兴及林耀福等年轻讲师个个西装笔挺。当时他们顶多三十来岁,如今都已年过七十,从台大退休了。……英千里之子是英若诚先生,曾在大陆翻译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并主演该剧,十几年前在台北国家剧院的贵宾席上看到他的身影,蓦然想起英千里老师的点点滴滴,我便趋前向他致意,谈到英师若干细节,若诚先生原本木然的脸渐渐浮现了感动的表情。可惜他也过世多年。点点滴滴,都是追忆,也都是满怀深情的感恩。


  上台大外文系的时候,我还读过一整个学期的“英国浪漫诗”,授课的老师也是英千里。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台湾,说到英文领域的泰斗人物,一是台大的英千里,另一位则是台师大的梁实秋。当时坊间通行的英汉词典,也顺应学术名家的效应,一本是英千里主编,另一本是梁实秋主编,成了我们学习英文的主要工具书。那年我刚进台大,有一门外文系必修课是“西洋文学概论”,主要是讲希腊罗马文学,由英千里自己执教,大概是特别重视西方文化古典传统的基本知识,要让每一个同学都熟悉荷马史诗的世界,知道海伦之美可以倾国倾城;阿喀琉斯刀枪不入,只有脚跟是致命的弱点;知道木马屠城的缘由,以及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流了二十年的历险故事。英老师讲起古希腊神话,着眼于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讲得眉飞色舞,十分动听。他讲课的方式比较特殊,虽是英语为主,却中英夹杂,一会儿英语,一会儿中文,英语是标准的“国王英语”(King’s English),中文则是标准的京片子。从学长那里知道,英老师一九一三年还是个少年的时候,就随比利时神父雷鸣远到欧洲去求学,一九二四年从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毕业,至少通晓五种外语,英、法、西班牙、拉丁、希腊。上课只用中英两种语言,是考虑到我们的程度,怕使用了有如天书的古希腊文,会吓到刚入学的新人。
  英老师的希腊罗马文学是入门课,讲述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给我们填补西方孩童熟知的知识典故。我从小喜欢阅读荷马史诗故事,觉得这门课稀松平常,没花什么功夫,只觉得英老师声音好听,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像在上一门吟诵课。那么,怎么会在“大一”那年,又去旁听了一门英老师为高年级学长开的“英国浪漫诗”呢?说起来,就有故事了。
  刚进大学,有高年级的学长来帮忙辅导,怕我们人生地不熟,万一触犯校规,或是选课出了问题,耽误了学习。辅导我的是位学姐N,身材高挑,性格开朗,虽然容貌并不特别出众,但充满了青春活力,在学校也是个风头人物。她对我非常好,从选课到日常生活,参加什么社团,如何应付系里的功课,照顾得体贴周到,就像我的大姐姐一样。有一天,她问我可不可以代她去上一门课,把上课笔记抄给她,让她有时间去陪男朋友。帮师姐上高年级的课,我的自我感觉良好,便说可以啊,是什么课?结果就是,听了一学期英老师的“英国浪漫诗”。   英老师教浪漫诗,完全用传统教学法,就是上课念诗,好像古代私塾先生吟诵古诗那样,一首一首念下来。好在他还夹杂着中文的讲解,分析英诗格律与诗歌用词的特殊性,偶尔还说说英国文人的掌故与轶事,增加不少趣味。他用的课本是一本厚厚的Major English RomanticPoets,主要是五位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好像也有布莱克与彭斯,因为我记得他讲过这两位诗人。印象最深的是,他讲湖滨诗人通过诗歌写作,回归大自然的体会,有点像中国道家的自然观,是天人合一的心灵纯净。好像大半个学期都在读华兹华斯,诵读“Tintern Abbey”“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不说,还介绍了华兹华斯自传体的长诗《序曲》(The Prelude)。让我感到奇怪的是,英老师上课从来不讲基督教与英诗的关系,即使讲到诗句中有上帝感召的段落,也只是一言半语带过,从来不加以发挥。英老师不是天主教家庭出身的吗?他不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吗?为什么讲华兹华斯,从来不提基督教心灵升华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呢?
  英老师上课讲诗,最好听的是吟诵柯勒律治的《古舟子歌》与《忽必烈汗》,好像古代巫师或喇嘛诵经那样,让人感到是天外传来的籁声,可以体会到浪漫诗悦耳的韵味。他特别告诉我们,“The Rime of AncientMariner”中的ancient一词,不是“古代”的意思,而是古英文的“老”(old),所以不该译成“古舟子歌”,应该是“老船夫之歌”。
  上完一学期课,把笔记交给师姐,从此再也没见过她。也不知道她浪漫的经历是否完满,是否有了浪漫的结果,倒是让我因缘际会,好好认识了英国浪漫诗。


  英老师身体羸弱,讲课却很认真,中气虽然稍显不足,声音倒是挺大的,而且其上流社会的伦敦腔,咬字清晰,十分动听。老师上课的时候,乘坐一辆私家三轮车而来,穿一身笔挺而稍微老旧的西装,打着领带,有点没落贵族的派头,对我们这些大学青年倒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在课堂上讲荷马史诗的特洛伊战争,娓娓道来,就像老人家给孙辈讲传说故事一样。讲浪漫诗,念得抑扬顿挫,让我们从他吟诵的音感中,多少体会了英诗的韵律美感。他讲课的时候有个极为特殊的动作,直到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记得清清楚楚,历历在目。就是他讲书讲了一段之后,或许是因为口唇干涩,会伸出舌头,从左边嘴角舔到右边嘴角,一堂课会重复舔舐几遍。我坐在下面听课,有时会走神,就觉得老师这个动作十分可爱,有点童趣,让人联想到爱因斯坦吐舌头那张照片。
  学长告诉我们,英老师是满族,家里信天主教,父亲英敛之创办《大公报》,是创社社长兼总编辑。英老师从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毕业,返国协助父亲创立了辅仁大学,终身奉献给中国教育事业,是很伟大的教育家。我们还听说,英老师在抗战期间利用辅仁大学从事地下工作,两次被日寇逮捕,坐了三年苦牢,屡遭严刑拷打,一直到抗战胜利才放出来,身体受到极大摧残,落下了严重的胃溃疡,以致晚年病魔缠身。我上大学的前一年他才辞去了辅仁大学副校长一职,“大二”的时候辞去了台大外文系系主任职务,却坚持教课,我就是在他晚年刚辞去辅仁大学的工作,还担任台大外文系系主任的时候,上了他的两门课,也算是忝居门下了。
  老师身体不好,背躯佝偻着,行动起来有点颤颤巍巍的,总有助教在一旁服侍。看他上课虽然谈笑风生,却总是舔舐着嘴角,似乎在掩饰身体的不适,我们都静静听课,不忍心问他问题,怕拖长了上课的时间,徒增他已经难以支撑的劳累。每次看到他瘦弱的身躯慢慢离开讲堂,好像有一道岁月的魅影拖在身后,我就感到历史的无情,让这样一位文化教育的圣徒,远离故乡北平的妻儿,孤孤单单地生活在台大教员宿舍,也就从来不敢私下请益,不忍去打搅老人家清净的生活。后来在波士顿认识师姐韩拱辰,知道她是英老师的义女,从小给老师带来许多欢乐,打破了老年病魔缠身的孤寂,才稍感释然。
  韩师姐告诉我一些英老师遭日寇逮捕的狱中经历,更让我感到老师的人格崇高,并且通达世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后来她写成怀念文章,仔细记载英老师告诉她第一次被捕坐牢的三项心得:第一,发现同志受害,都是遭到变节同志的出卖,就坚信做人是最重要的,“人格”第一,至于“学问”“才干”都是次要的。第二,伪警大多数良心未泯,多为环境和生活所迫,不得已给日本人当差。第三,从事地下工作,万一被捕,需先准备一套无害于同志的话,表示“坦白承认”,千万不可先闭口不说,受刑之后再供认,即使你全说了实话,审问者还是不信。然而,有了坐牢的心得,并不能免除他一九四二年三月再次被捕。日本人对他不再客气,严刑拷打,要他交代华北地下工作的情况。英老师说:“我在十分痛苦时,一心想着国家民族重于一切,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痛苦便是一小事了,这样只要咬紧牙关,忍受五分钟,便会痛极而晕厥,就不知道痛苦了。及至醒來,他们再施酷刑,我仍如此视死如归,受痛而昏晕,他们终究从我一无所得。”
  英老师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志节高操,很有古代仁人志士的风范,就像文天祥临刑前在衣带里写的自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我更觉得这与他信仰天主教有关,把国家民族的命运与上帝点化的真理结合起来,才有如此强大的道德力量。他再次被捕,辅仁大学师生二十六人被送入集中营,有学生后来追忆:“在审讯过程中,日军对他们棒打、脚踢、皮鞭抽、灌凉水、灌辣椒水、双臂吊起来打、用火筷烧、上夹板、电刑、放入洋狗群中咬、手指钉竹签等等,惨不忍睹。张怀教授和英老师多次因受刑晕死过去。”
  有学生在英老师晚年的时候,要为他写传,他都一口谢绝,总是说,他一无所成,没有什么值得记述的。韩师姐一九六五年在美读书时,也曾有过这个想法,英老师回信却说:“I suggest that you’d better forget it,or at least postpone it to some future date,I feel very proud and touched byyour good opinion of me;but I am sober enough to realize that there has beennothing in my life remarkable or striking enough to arouse the interest ofa‘general reader’。”(我建议你最好打消这个念头,或者将来再说吧。对于你的好意,我既骄傲又感动,但是,我头脑还很清楚,知道我这一生没有什么非凡出众或轰轰烈烈的事迹,可以让一般读者感兴趣。)我就想,英老师的涵养已经超凡入圣了,如此的温良恭俭让,如此的谦卑和逊,绝对可以媲美天主教的圣徒。假如英老师的一生,还没有“非凡出众”(remarkkable)与“轰轰烈烈”(strikillg)的事迹,不值得我们著书立传,还有什么人有资格出书写传的?
  我想,我是十分怀念英老师的。
其他文献
期刊
上网浏览新闻,一眼就被澎湃新闻这个报道的标题吸引住了——《北大学霸的荒诞故事:一切都是假的,20年来却感动了无数人》.rn故事大致是这样的:1997年,19岁的安金鹏获得国际奥
期刊
我是个媒体从业者,是个八岁孩子的爹,混迹于凤凰卫视、搜狐、爱奇艺、腾讯.十几年的媒体生涯,对于教育没有特别的发言权;但近水楼台,我见过一些厉害的人.今天就把他们一些愿
期刊
新世纪以来的部分长篇小说由于缺少了现实主义的锋芒和力量而患上了“虚弱症”,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私语化写作”的泛滥。相当数量的长篇小说作家长期脱离底层现实生活,对转
我场位于柴达术盆地东部。1959年种植的13,000亩春小麦,平均亩产1,057斤,其中有514亩亩产达1,346.2斤。丰产原因除了党的领导,深耕、密植、选用良种,春麦冬播,豆麦轮作,增施
1941年12月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时,我在上海租界的东吴附中读书.夜色漆黑,我正熟睡着,忽然被一声“轰隆隆”的巨响惊醒.我猛地从床上坐起,听到似是炮声,声音也不
期刊
我的童年记忆里有数不清的大雪,每一场都会淹没掉我所在的村庄.那时候的人都没有什么事情做,下了雪,就扫雪.扫雪的人只扫门前的雪,多一点都不扫.偶尔有两三个爷爷辈分的人,替
期刊
大家还记得去年网上热传的一张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抱着女儿给她读《给宝宝的量子力学》的照片吧?这本书只是幼儿理论物理体系的绘本之一,同系列的还有《给宝宝的光学物理
期刊
刚得到金刚去世的消息时,我怎么也不愿意相信这是事实。他那么年轻,那么健康的一个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到了他的村庄,我才不得不接受这残酷的事实。走过一重一重的祭案,我来到他的灵前。看着他年轻帅气的遗像,抚着他的棺柩,不禁悲从中来。我静静地坐在那里,一幕幕往事浮现在我的脑海。  那年秋天,我从师范毕业来到一所山乡中学当孩子王。他当时读初三,正处于叛逆时期,谁的话都不听,喜欢出风头,在同学中猖狂霸道
期刊
我从北方来,没带来雪花.rn临动身前,我所在的这座北方城市,下了今冬的第一场雪.这雪猝然降临,没有铺垫,也没有过渡,一开始便是鹅毛形状,纷纷扬扬跌落,仿佛天上浮着无数清一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