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低度恶性纤维粘液样肉瘤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ord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 男性,65岁,因"发现颈前肿物半年"于2009年9月14日入院。患者既往于外院有两次甲状腺肿物手术史,分别于15年前和1年半前行甲状腺双叶次全切除术和甲状腺右叶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不详。体格检查:甲状腺左叶可触及一4.0 cm×3.0 cm大小肿物,质韧,表面光滑,边界清,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超声检查提示甲状腺多发结节伴液化及钙化,最大者位于左叶下极,大小为33.8 mm×24.6 mm,轮廓清晰,其内回声不均匀,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甲状腺功能正常。于2009年9月22日进行手术,术中发现甲状腺左叶明显增大,约6.0 cm×4.0 cm×3.0 cm,内有多个结节;右叶亦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结节,最大者2.0 cm×1.0 cm。

其他文献
患者 男性,84岁。因"餐后突发右侧胸闷胸痛3 d"于2011年1月8日来院求治。疼痛为持续性,伴恶心,无呕吐及发热。发病以来仅能进少量流质,排大便1次。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10余年,5年前曾因食管裂孔疝经左胸行疝修补术。体格检查:体温37.2 ℃,神清,心律齐;右下肺呼吸音低,叩诊呈浊音,腹平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弱。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4.6×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94
胰腺残端的处理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关键步骤,一旦发生胰漏或胰腺残端出血将大大增加围手术期病死率[1]。受启发于尿道会师的原理,我们提出了Kissing式胰肠吻合,即不直接缝合胰管和肠黏膜,而是让它们尽量接近后(kissing),用内支架支撑使其自然愈合。从2006年开始我们利用该方法已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1例,现报告如下。
目的总结外科处理升主动脉加主动脉弓三分支覆膜支架置入治疗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1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4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升主动脉手术处理加主动脉弓三分支覆膜支架置入,其中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龄20~70岁,平均49岁。手术包括升主动脉置换术加支架置入4例,主动脉根部置换术(Bentall术)加支架置入5例,主动脉瓣置换加升主动脉置换
【摘要】清代为治理直隶水患,防止其动摇政权稳定性,于雍正时设立直隶河道总督专管河务。但直隶河道总督从设立之初就与直隶总督在治河问题上存在职权重叠或掣肘,随着直隶总督深度参与河务,直隶总河逐渐丧失了治河话语权。此中夹杂了统治者的治河思想及治国方略。  【关键词】直隶河道总督;直隶总督;治河权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
期刊
目的通过对已发表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总结踝关节置换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假体失败率,并总结导致假体失败的高危并发症。方法通过系统检索1995年1月至2010年12月以英文发表的关于踝关节置换中长期疗效和并发症相关报道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或排除标准,收集相关结果和数据,通过循证医学meta分析方法,加权汇总分析踝关节置换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假体失败率,总结导致假体失败的高危并发症,并分别汇总各种假体的失败
近20年来随着物理学、材料学、微电子学、计算机以及生物学发展,使得微侵袭理念或理论日益完善,并开发出多个神经外科微侵袭技术平台,包括:显微解剖及神经外科、神经内镜(脑室镜及脊柱内镜)、影像引导外科(IGS)、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包括间质内介入治疗)、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放射神经外科及分子和干细胞神经外科。其中进展最快、技术含量最高的即是IGS,IGS的核心在于将术中病灶及注册后手
以往,胸部大血管手术常选择使用股动脉插管心肺转流下行胸部大血管人工血管置换[1]。但股动脉插管常常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下肢缺血、骨筋膜室综合征、神经损伤、夹层的逆行剥离、假腔内血栓的脱落以及因灌注不良引起的终末器官缺血[2-3]。有研究认为夹层动脉瘤患者在行股动脉插管灌注时,大部分患者存在灌注不良的风险[4]。因此,许多学者推荐胸部大血管手术中常规使用右侧腋动脉插管。2007年1月到2010年1
目的总结神经导航下经蝶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经验,并讨论其适应证。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138例神经导航下经蝶垂体腺瘤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适应证包括:既往经蝶手术后复发性垂体腺瘤36例,侵袭型垂体腺瘤45例,位于垂体侧方或深部的微腺瘤45例,蝶窦气化不良4例,颅底异常增厚3例,双侧颈内动脉间距狭窄4例,鼻中隔偏曲1例。结果复发性垂体腺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9例,术后出现瘤腔血
神经导航(包括应用术前影像导航和术中影像导航),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微侵袭神经外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它改变了现代神经外科已有的诊断手段先进、颅内病灶定位和切除程度判断落后的情况,它使神经外科手术由主观判断上升为客观验证,手术准确性由厘米级提高到毫米级,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本期《中华外科杂志》"导航神经外科"重点专栏,刊登的有关文章均证明此点,反映了我国导航神经外科目前发展的水平
期刊
目的评估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时后方韧带复合体(PLC)的状态及分析其对确立诊治原则的作用。方法选取2005年8月至2008年5月采用后路手术治疗的60例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21~65岁,平均34岁。根据AO胸腰椎骨折分类法,将其分为压缩或爆裂型骨折(A型)42例、屈曲牵张型损伤(B型)5例、骨折脱位型(C型)13例。采用磁共振成像(MRI)作为手术前PLC状态评估的主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