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闻为何带来“伪科学”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ujn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毒牛奶、瘦肉精、染色馒头、牛肉膏、塑化剂等“新词”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是一次次“食品恐慌”。但这些报道却未必是真实正确的,例如关于“毒牛奶”的报道中,“克”与“毫克”的差谬几乎使所有市场在售牛奶全部染“毒”,“使用牛肉膏将猪肉变牛肉”则纯属记者“创造”出的事件。这些报道虽然仅属“捕风捉影”,但却产生了强大的传播效果,受众闻“毒”却步,相关行业生产甚至受到影响,“还有什么可以吃”成为日常生活的最大疑问。
  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属于“科学新闻”一类,“科学新闻”的主要作用,在于报道科学发现,传播科学新知,令人不断加深对环境的科学认知,并纠正错误认识。从这方面来看,这些报道的“新发现”,实际上却传播了错误信息构成的“伪科学”,因而带来了不应出现或者原可避免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科学新闻”之所以带来“伪科学”,是由报道中的若干错位造成的。
  立足于“猎奇”而非“科普”
  稍加观察不难发现,目前食品安全类“科学新闻”虽然越来越多,但其报道焦点却并不在于科学知识本身,而在于这些“新闻”背后的争议、利益以及耸人听闻的刺激性,广为人知的“地沟油”、“假鸡蛋”等新闻皆属此类。
  2010年初,一篇内容为“教授称我国每年300万吨地沟油返回餐桌”的报道引来众多媒体的报道,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这一新闻中充满了吸引眼球的刺激性信息:来源于“泔水”、“地沟”,制成“食用油”,总量为“200万~300万吨”,食用几率为“10顿饭碰上1顿”,毒性是“砒霜的100倍”,获利“每月万元,相当于高级白领”。这些密集信息的出现当然如巨石投水,一时间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事实上,在这些信息的刺激下,人们所产生的愤怒情绪远远超出了对新闻中所述事实真相的探究,换言之,这一新闻所产生的舆论刺激作用超过了它的科学普及作用。“地沟油”是生活垃圾的一种,它不能流向餐桌,应有正确的处理或重复使用方式,这都是科学范畴的内容,而在媒体大量、密集的报道中,“地沟油”的加工过程、确切成分、主要用途、危害程度等并没有被充分说明,焦点始终集中在“地沟”与“餐桌”这对意义反差巨大的词汇上。在新闻影响持续不下的情形中,只有来自网络的少数声音开始关注“地沟油”的相关科学知识,如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科学松鼠会”在其博客上发表“‘地沟油’应该去哪里”的博文[1],指出这种“废弃的油脂”如同其他垃圾一样,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详细介绍了其化学结构、回收处理方式和再生用途,让人对这种媒体口中“比砒霜毒100倍”的东西有了科学的了解。
  与此类似的另一个典型例子是“假鸡蛋”事件。“人造鸡蛋”或称“假鸡蛋”的说法早在2003年就开始流传,传闻制假者以化学原料制成外观足可以假乱真的“假鸡蛋”,按照真鸡蛋的价格出售以牟取暴利。毫无疑问,这也是一则富有“刺激性”的新闻。这一新闻的报道在突出“刺激性”的同时也有一定的“科学性”,因而似乎更增添了可信度。2010年12月26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暗访了所谓“人造鸡蛋技术培训班”, 根据央视记者的调查,所谓“人造鸡蛋”其实是不存在的东西,记者以购买技术者的身份通过调查并拜访专家发现,市场上的消费者几乎没有发现这种假鸡蛋,而且根据这些转让技术的人提供的技术根本造不出所谓可以以假乱真的假鸡蛋。实际上,关于“地沟油”的报道也曾遭到同类质疑,有网友提出,油脂中的杂质与异味是非常难去除的,将“地沟油”加工成食用油,不仅工序复杂、成本很高,且会破坏食品的味道,所以“地沟油”是否如媒体报道的那样流入了公众的餐桌,值得怀疑,但这一质疑并未得到正面回应。这些案例表明,隐藏在虚假“科普”中的“刺激性”在引人关注的同时,却并未拉近公众与事件真相之间的距离。不少研究者将这一现象归结为新闻报道的道德失范,在追求轰动效应时,食品安全问题也遭到了夸大。[2]
  信息偏“模糊”而非“准确”
  与其他类别新闻相比,科学新闻对信息的准确性要求更高,这首先是因为科学知识本身就是“精确”的概念,脱离了准确性,科学就变成了谬误;其次,科学新闻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增强对未知事物的了解,信息不准确,则会对人们产生误导。
  但是,目前多数食品安全类报道在信息传播上远远没有做到准确,而是模糊不清,由此造成报道的夸大或不实,进而引起受众对事实的误读。这方面典型的案例是“牛奶苯甲酸危机事件”。2009年2月,国内一位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食品管理》(Food Control)上发表了英文论文“中国牛奶的苯甲酸评估”,文中数据显示,在所检的142份乳制品中,有一例苯甲酸最高值为110毫克/千克;42个婴儿配方奶粉样本中,有两例为88毫克/千克(国际《含乳饮料》中苯甲酸的限量值是0.03克/千克)。
  作者的原意是,中国乳品中的苯甲酸检出量很低,并不是人为添加的,不会对人造成危害。但是媒体在报道这一消息时却没有传递出准确的信息。2009年2月17日起,国内众多媒体发布了标题为《中国奶制品大多被检出苯甲酸》的新闻,一些媒体以《婴幼儿奶粉含苯甲酸大多超标》为题,进一步估算出“有些乳制品苯甲酸达到0.51毫克/千克~110毫克/千克,相当于国际限量值的3600多倍”。然而,3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食品卫生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陈君石就在“公众健康安全与媒体社会责任”研讨会上澄清:国际《含乳饮料》中苯甲酸限量值是0.03克/千克,不是0.03毫克/千克,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科学报道对于准确性的高标准,要求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也要遵从科学思维,不可“似是而非”。但是,目前多数食品安全报道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记者进行科学报道时缺乏严谨的态度,造成信息模糊。
  这首先表现在大量报道中的消息源不实。在食品安全报道中,“专家”成了一个必不可缺却面目不清的群体,“相关专家说”、“从有关部门获悉”、“业内人士透露”等模糊不清的消息源比比皆是,看似引证充分,却没有人为信息真实性负责。
  同时,这一现象还体现在缺乏理性客观的报道叙述上。大多数从事食品安全的记者并不具有这方面的专业背景,对专业术语和数据一知半解,在报道叙述中不能做到准确、科学,而是按照社会新闻的写法,过度突出引人注意的所谓“卖点”,这就常使问题被夸大,引起恐慌。
  效果是“传谣”而非“释疑”
  新闻报道,尤其是涉及危机传播的新闻报道,所追求的效果应是“释疑”,而非“传谣”。这方面,日本媒体关于2011年大地震的报道值得借鉴。3月11日下午2时46分,日本东北宫城县北部地区发生了9.0级特大地震,然而,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面对巨大灾难,日本媒体表现得非常平静,“没有眼泪,没有生离死别,没有背景音乐”[3],媒体上甚至看不到什么“感人”画面,不断被报道的是下一次地震的震级、震源、破坏力、应对措施,以及还有多少人需要救援、死亡人数又增加了多少,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都注重的是如何发布更多“有效”信息。日本媒体对这一事件冷静而理性的报道引起了国内不少媒体的关注,并开始反思国内同类事件中媒体报道侧重点偏差的问题。
  食品安全的报道通常在食品问题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出现,也属危机传播范畴,它所应达到的传播效果同样应是“释疑”,而非加剧“谣言”的传播,加重社会恐慌。但当前不少相关报道并不重视“释疑”,结果往往使错误信息愈演愈烈,事实上形同“传谣”,使公众接收到“伪科学”的信息。
  英国作家本•戈尔达莱(Ben Goldacre)撰写的《伪科学》(Bad Science)一书自2008年起连续三年再版,其中绝大部分文章都来自作者在《卫报》上的同名专栏,该专栏专挑科学报道的刺,作者对科学报道产生谬误的分析值得深思:“记者如果不甘心只报道研究结果,还要为公众找到事情的缘由,那么他们至少应该熟悉相关科学知识,了解已有的研究结果,考虑多种并存的可能原因,为他们找到的数据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是常识。”
  事实加事实未必等同于真相,何况当对事实的报道并非准确之时。由科学新闻带来“伪科学”的现象看似荒谬,究其根本,还在于记者在报道中缺乏“科学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http:// kexuesongshuhui. blog. 163. com / blog / stati[J / OL]. c /
  93596567201131173526975.
  [2]张建军.食品安全报道的常见误区与防范[J].中国记者,2009(7).
  [3]张哲,郑李.日本媒体怎样报道大地震:“国民需要的信息才要报道”[N].南方周末,2011-03-17.
  (作者单位:許昌电视台社教中心)
  编校:施 宇
其他文献
【摘要】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在公共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2009年番禺垃圾焚烧事件为例,通过对《南方都市报》相关评论的分析,解析新闻评论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舆论监督、引导公众、促进社会民主、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关键词】番禺垃圾焚烧事件;新闻评论;公共决策;舆论监督    从2009年9月底到12月,广州番禺垃圾焚烧事件激起全国舆论千层浪,广州媒体不仅密切关注事件的进
期刊
【摘要】大众传媒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众传媒参与社会管理是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有效拓展与延伸,对于实现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公共事务合作管理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众传媒的自身性质及特点决定了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具有多维性、间接性、有效性和有限性等基本特征。  【关键词】大众传媒;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特征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大众传媒如何借助自身在
期刊
【摘要】广告传播作为符号操纵的一种手段,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消费意识和行为方式。毋庸置疑,广告传播的信息丰富了我们的消费生活,在我们的消费生活中起到了指南与示范的作用,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各种符号所充斥、所定义、所主宰。本文以奢侈品广告为切入点,深刻反思符号消费背后的各种问题所在。  【关键词】广告传播;符号消费;奢侈品广告;哲学反思    一、广告传播与后现代社会下的符号消费  后
期刊
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中国平煤神马报》(原《平顶山矿工报》)选送的通讯《矿工生命之舱》,以其“站位高、影响大、立意深”(专家评语)获得三等奖。该奖项实现了《中国平煤神马报》成立42年来零的突破,圆了几代办报人的梦想。作为作者之一,笔者体会到,一篇稿件的获奖固然有许多因素,但是人性主题的确立和放大——凸显人性的伟大和生命的宝贵,是这篇报道成功的关键。  体会一:对新闻背景的正确认识是主题确
期刊
【摘要】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会根据事件的新闻价值进行选择性报道。基于受众需求、价值判断、眼球经济等原因的选择性报道往往忽视了媒体的社会责任,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本文以最近媒体频繁曝光的一系列“老人倒地”事件为例,分析了媒体选择性报道机制的动因及产生的舆论影响,以发挥选择性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选择性报道;社会责任;舆论导向    一、事件回放与选题背景分析  2011年8月,
期刊
【摘要】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观望期、公开期、问责期、沉寂期。突发事件网络传播呈现新特征,自媒体传播真实快速地引发受众关注,网络新闻传播的公开性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网络论坛传播对突发信息辨识度增强。传播对网络谣言的形成有三点启示:事件本身的特点制约谣言散播,政府媒体信息即时公开消解谣言散播,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阻止谣言散播。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传播;阶
期刊
2011年夏天,一位年轻的同事,将一部厚厚的书稿放在我的面前,嘱我为书稿的出版写几句话。  写什么呢?  我与作者素昧平生,只能就书稿说说书稿了。  而书稿主要是作者1954年至1993年之间,发表在省市报纸上的通讯报道,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豆腐块”。我丝毫没有轻蔑这些“豆腐块”的意思。看到这些“豆腐块”,我就想到那个年代——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想到那一批蓬勃上进的青年,想到最能概括那个年代和那个年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新闻框架理论分析经适房报道,从意见呈现的角度,考察新闻媒体在常规报道中如何呈现争议性公共议题中的各方意见。研究发现,“经适房”在主流媒体上的报道多是叙事层面的呈现;报道中的表达主体较为多元,各方意见发言者形成了一定的对话,不过整体而言报道遮蔽了议题的复杂性,模糊了议题的争议性特征。  【关键词】新闻媒体;框架分析;争议性公共议题;经适房报道    在社会转型期,因各种价值观歧异
期刊
回顾2011年来的网络风云,风头最健的莫过于郭美美事件,网络上微不足道的一朵“浪花”,最终在网友的围观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演变成一层层巨浪,甚至连大名鼎鼎的郎咸平教授也被“拉下了水”。  2011年6月,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颇受关注,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在微博上多次发布其豪宅、名车、名包等照片,2011年6月20日被网友发现,被指炫富。博主的认证身份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传播学的出现,让我们审视过去和当今的事物有了一种新的视野、新的方法。从传播的视角看,笔记与博客这一古一今的产物有了共同的支点:二者承载的内容、表现的形式、承担的功能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相同之处。文章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论述二者异质同构的特点,从而审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形式的变迁。  【关键词】笔记;博客;文化传播;内容;表达;功能    笔记与博客的内涵  古代笔记与当今博客,一古一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