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设计的几点思考

来源 :南北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ft1985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 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1.075
  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那么,如何搞好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验设计呢?
  一、实验设计要符合科学科特点
  一切自然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自然科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科学知识,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如“四季星空”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分散、抽象,学生很难形成对四季星空的整体认识。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科学地安排学生观察四季星空,保证观察的持续、完整。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写出观察日记,积累有关四季星空的感性认识和材料。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不同季节星座交替出现,北极星始终停留在原位置不动,周围的星座绕着它逆时针转圈,且一年转一圈等有关四季星空的变化规律。“水的循环”的教学设计则可以采取另一種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如:天上有下不完的雨、雪,淋湿的衣服会干,冬天关在屋子里洗澡窗玻璃上会有水珠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二、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觀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是直根,土豆、红薯等是须根,它们是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设计“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教学大纲规定:“自然课要密切联系当地自然条件。”我县地处山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抬头可见、唾手可得的实验材料,为丰富自然科学教学实验提供了方便。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自然科学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度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在山区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昆虫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
  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设计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设计“植物的生长与环境”这类教学实验时,要安排学生对当地的气候资源、水土资源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记好观察日记,归纳总结出:植物适应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什么样的植物适应什么样的土壤种植等有关植物生长与环境的知识,并指导当地的农作物种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四、结束语
  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也有待教师更进一步地探索研究。
其他文献
近来国内外认知语言学发展迅猛,已逐渐成为语言学的主流学派,但其中也是学派林立,观点众多,分歧很大.国内也发表了很多这方面的论述,有介绍其经验观的,也有论述其理性主义倾
【摘 要】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学生写作能力低等现状多为广泛。本文就此两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方式:通过运用预习为首,多元化讲解为主和师生互动,交流总结相结合改善课堂教学方式;就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提出明确目标,其次更新题目,确保新颖的两个步骤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
【摘 要】初中化学肩负着普及化学基础知识的重任,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是顺应教育教学时代改革趋势,符合初中化学新课标要求,能有效解决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学与应用相分离的问题。初中化学采用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应用化学适应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 生活化 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
【摘 要】应该把体育教学活动放开搞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体育技能的指导者,还应是体育知识的传播者、体育道德的倡导者和示范者。  【关键词】体育教学 意志品质 身体机能 体育精神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13  現实教学中,一些
【摘 要】“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和当前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因此,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 合作交流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
期刊
【摘 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提高课堂效率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学中,面对知识点繁多、复杂的事实,如何通过改革和提升课堂活动和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提升课堂效率,成了高中政治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5.08
【目的】明确膜下滴灌棉花不同氮肥施用策略对棉花生长的影响。【方法】在新疆库尔勒市包头湖农场进行大田试验,对不同生育期棉株干物质积累进行测定。【结果】各处理棉株干
【摘 要】数学是高中生在高中阶段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相较于初中数学而言,高中数学内容更为丰富,逻辑性更强。因此,高中数学对高中生的综合能力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和逻辑性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高中生数学学习也就越發的引起了我们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关键词】高中数学 影响因素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
【摘 要】在地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知识点,可以利用实际案例来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从而完成预期设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为此,教师应对案例教学有足够的重视,通过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深入地剖析讲解,让学生锻炼出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本文将重点对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关键词】案例教学 高中地理 教学 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