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闲吟集》中“秋萤”的考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K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闲吟集》假名序文中的“秋萤”一词历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一般认为此处的“秋萤”在和歌中只是一个特例,是原本属于中国汉诗的题材。那么“萤”在日本文学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本文从和歌与汉文学的角度,并结合中国文学中“萤”的形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闲吟集》 秋萤 汉诗 和歌
  
  《闲吟集》是日本室町时代的歌谣集,其中收录了室町时代的“小歌”(流行歌谣)、“猿乐”、“田乐”等311首。《闲吟集》采用了日本古代常见的敕撰和歌集(由天皇下令编写的和歌集)的题材,即前后分别附有“真名序”和“假名序”。所谓“真名序”即用汉字写成的序文,而“假名序”则是用假名写成的序文。《闲吟集》的假名序文结尾处有这样一句:“命にまかせ、時しも秋の蛍に語らひて、月をしるべに記す事しかり。(试译为:时与秋萤互语,时与明月为伴,任命而作此处)”此句中的“秋の蛍(秋萤)”自古以来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为了解释此处“秋萤”的合理性,一些注释书甚至把“萤”解释为“蛩(蟋蟀)”的别字,例如朝日古典全书中注释为“蛍は蛩の誤りか(“萤”大概是“蛩”的笔误)”。也有一些注释书例如《日本古典文学全集》、《大系》和《新大系》等中虽然保留了原作的“秋萤”,但都对此加上了特别注释,认为是中国汉诗中的题材,在和歌中只是一个特例。由此可见,“秋萤”对日本人来说是一个极其生疏甚至颇有抵触感的词汇。那么“萤”在日本文学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日本文学中“和歌·散文”与汉诗文是相互独立的两大文学派系,因此下文将分别进行论述。
  
  一、和歌和散文文学中的“萤”
  
  “萤”在日本古典文学里并不是一个极其稀少的景物,在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和历史记录《日本书纪》中可以找到歌咏“萤”的例子,而到了平安时代(710—794)“萤”已经作为普遍的吟咏对象备受歌人的青睐。但是日本的和歌作品和散文文学中”萤”又名“夏虫”,都是作为夏天的代表性景物被歌咏的①,而歌咏“萤”的和歌一般都被归类为四季中的夏季歌。此外,和歌中引用的“萤”,多用于比喻因恋爱而产生的思念之火。例如:
  暮るより露とみだれて夏草の茂みにしけくとぶ蛍哉(新拾遺和歌集1749)
  试译为:日暮露水影零乱,夏草深处萤火飞
  夕されば蛍よりけに燃ゆれども光見ねばや人のつれなき(古今集562)
  试译为:恋情燃心胜夕萤,隐隐无光人不知
  当然,在一些和歌中也可以看到“秋天”与“萤”的搭配,例如:
  小筱原しのに乱れて飛ぶ蛍今いく夜とか秋を待らん(続拾遺集·巻3·夏歌)
  试译为:小筱原上乱飞舞,今夜萤火待秋来
  秋ちかし雲居まてとやゆく蛍沢への水に影のみだるる(風雅和歌集·巻4·夏歌)
  试译为:秋近萤火冲云霄,空留孤影乱泽沼
  ゆく蛍雲の上までいぬべくは秋風吹くと雁に告げこせ(後撰和歌集·巻5·秋上)
  试译为:萤火云中飞,告雁秋风起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3首和歌除了《后撰和歌集》在原业平的歌之外,其余两首均收录在夏季的类别中,而且都是通过“萤”来表达“秋已近”、“盼秋”的心情。而在原业平的这首和歌同时在《伊势物语》和《古今和歌六贴》中出现过,仔细分析会发现,歌中的“萤火虫”其实依然是夏季的代表,萤火虫的高飞代表着夏季的远离,而大雁才是秋天的使者。因此,这首和歌虽然被收录在秋季类别之中,但其本质与其余两首相同,都是表达对即将到来的秋天的等待和盼望,并不能作为一个真正的秋季的题材。
  那么日本古典和歌作品中究竟有没有把“萤”作为纯粹的秋季题材来吟咏的例子呢?回答是肯定的。例如:
  置く露に朽ちゆく野辺の草の葉や秋の蛍となりわたるらむ
  试译为:露落田野边,腐草化为萤
  秋来れば深山里こそわびしけれ夜は蛍をともしびにして
  试译为:秋到深山里,寂夜萤为烛
  这两首和歌都是贞亲王家哥合(作歌比赛)中的和歌,歌中已经不再是晚夏的景致了,而完全是秋天的情景。对于这两首日本和歌中极为罕见的将“萤”作为秋天代表景物的和歌,著名文学理论家渡边秀夫作了如下解释:“(这是)为了对当时非常贫乏的歌题进行补充,急切地引入汉诗题材的一种尝试。因此,这里遵照中国诗文的一般惯例,(萤火虫)是作为秋季题材登场的。”②具体而言,这两首和歌不论季节感还是题材都和中国诗文极其类似。前者是在“季夏之月、腐草为萤、飞虫萤火也”(《礼记·月令》)和「立秋、腐草化为萤」(初学记·萤所引)的基础上创作的,而后者则引入了中国诗文中常见的“萤火=灯”即“车胤聚萤”的典故,以此来凸显秋天的寂寥。
  因此“秋萤”绝不是日本式的歌题,而是中国文学中广泛使用的词语。从六朝古诗到唐诗,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萤”完全是一种秋天的常见景物,大多和秋夜、秋月、秋草、大雁等一起组合吟咏,来表达秋天的寂寥、孤独和荒凉等特征。歌咏“萤”的诗歌不胜枚举,单从《全唐诗》中找出包含“秋萤”这一固定词组的诗歌来看的话,例如:
  鬼火穿空院,秋萤入素帷。(于鹄·哭凌霄山光上人)
  残秋萤出尽,独夜雁来新。(周贺·旅情)
  废馆秋萤出,空城寒雨来。(贾岛·泥阳宫)
  风池宿鸟喧朱阁,雨砌秋萤拂画梁。(许浑·出永通门经李氏庄)
  秋萤一点雨中飞,独立黄昏思所知。(李咸用·秋夕书怀寄所知)
  汉陵秦苑遥苍苍,陈根腐叶秋萤光。(刘禹锡·秋萤引)
  当然,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也并非完全没有例外,如上文引用的“季夏之月、腐草为萤、飞虫萤火也”(《礼记·月令》),以及“萤火乱飞秋已近、星辰早没夜初长”(元稹·夜坐)。作为夏天最后一个月份的“季夏”,以及“秋已近”提示句中表达的是夏末秋初之际的景致。上文中所引的《续拾遗集》《风雅和歌集》以及《后撰和歌集》中的和歌均承袭了上述诗文的视角,即把“萤”作为夏秋之交的景物来表达秋之将近。只不过不同的是,日本的和歌作品中大都把此类歌谣归类为夏季类别,努力与恋歌中歌咏的“萤”在季节感上保持一致。
  
  二、日本汉诗文中的“萤”
  
  除了和歌和散文文学,汉文学在日本文学历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那么日本的汉诗中的“萤”又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呢?众所周知,日本的汉诗在题材和作法上都受到了中国汉诗文的很大影响。而对日本汉诗中的“萤”进行考察后会发现,日本汉诗中虽然从中国汉诗中汲取了视点和作法,但把“萤”作为夏天的题材来吟咏的倾向性却越来越强。例如《千载佳句》基本上是把“萤”作为秋天的题材来处理的,不过其中有两首诗文却归类为夏季诗。而《和汉朗咏集》之后的汉诗集无一例外地都把“萤”收录到了夏季题材中。但是,虽然在季节分类中与中国诗文不同,不过日本关于“萤”的汉诗却在内容上和题材上表现了与中国诗文的一致性。例如《菅家文草?菅家后草》中的诗文:
  悲栽冢上新生树,哭放窓头旧聚萤 86
  一経不用满籝金,况复萤光草迳深 95
  君政万机此一経,飞龙不忘始収萤 382
  秋天未雪地无萤,灯灭抛书涙暗零 509
  这几首诗文均包含了“车胤聚萤”的典故,且多表现的是秋天的景物。但是其中并没有出现“秋萤”这一字眼。“秋萤”作为一个独立的词汇是到了后期的五山文学才出现的,例如:
  秋萤何意照鳏床(幻云诗稿)
  山窓莫刬丛丛绿,好化秋萤照夜书(黙云诗稿)
  対巻不知朝日出,弧光淡々似秋萤(翰林五鳳集·雪嶺)
  上述几首诗文或是把“萤”作为秋季题材来表达秋天的寂寥,或是引用中国诗文典故把“萤”作为勤学苦读的象征,在内容上无疑与中国的诗歌更为接近,而与以恋歌为主的和歌区分开来。
  由此可见,在日本古典文学中,和歌与文学作品均把“萤”作为夏季的代表景物,用以表现男女之间的恋爱之心。而汉诗文虽然在季节上也与和歌保持一致,但在内容和题材方面却深受中国诗文的影响,多倾向于景物描写,大多与恋爱无缘。并且后期在日本汉诗文中甚至出现了“秋萤”一词,足见受中国文学影响之深。
  
  三、《闲吟集》中“秋萤”
  
  那么《闲吟集》序文中的“秋萤”为什么会引起众多的质疑呢?原因恐怕与“秋萤”在文中的位置有关。如本文开篇所述,《闲吟集》采取了敕撰和歌集的文体模式,即前后各附有以假名写成的假名序文和以汉字写成的真名序文。一般认为,假名序文与和歌、散文等同属一系,是真正意义上的日本本土文学;而真名序文与汉文学同属一系,是深受中国文学影响的文学作品。根据这一区分,出现在假名序文中的“秋萤”就难免显得格格不入。毕竟在日本的和歌与散文文学中,“萤”多是代表夏天的景物。
  《闲吟集》虽然同是附有假名序文和真名序文,但是与真名序相比,假名序在篇幅上要短得多,同时其内容也和汉诗文有着很深的联系。如序文中有如下语句:“毛詩三百余篇になずらへ、数を同じくして閑吟集と銘す。(试译为:效仿毛诗三百篇作闲吟集,篇数亦相同)”其中的“毛诗三百篇”即中国的《诗经》,说明作者在创作时有意模仿了《诗经》。此外,假名序文开篇写道:“富士の遠望をたよりに庵を結びて、十余歳の雪を窓に積む。(试译为:在远望富士山之处结下草庵,窗上积十余载白雪)”同时与结尾处的「秋萤」首尾呼应,暗含了“孙康映雪,车胤聚萤”的典故。
  由此可见,《闲吟集》中的假名序虽然与和歌、散文等相同均以假名写成,但在内容方面却和中国汉诗文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在写作是有意地模仿和利用了中国文学的诸多元素。因此可以说《闲吟集》的假名序文并不是纯粹的假名文学,而是汉诗文式的序文。而如果从汉诗文的角度来考虑的话,此处的“秋萤”就不难理解了。
  
  注释:
  ①张龙妹等编.《日本古典文学大辞典》中“蛍”词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64.
  ②渡边秀夫著.《詩歌の森》.大修馆书店,1995:50.
  
  参考文献:
  [1]张龙妹等.日本古典文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刘德润等.日本古典文学赏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渡边秀夫著.诗歌の森[M].大修馆书店,1995.
  [4]真锅昌弘.中世の歌谣·闲吟集的世界[M].翰林书房,1999.
其他文献
摘 要: 《看不见的人》塑造了一个现代美国黑人的形象,探索了现代美国黑人的个性,充分运用了反讽、矛盾意向及象征的艺术手法。本文旨在分析其反讽、矛盾效果及象征意蕴的运用。  关键词: 《看不见的人》 反讽 象征 矛盾    引言  在《看不见的人》中,男主人公从小以布克·塔·华盛顿为心中楷模,一心要在白人面前竭力表现出自己的谦卑、恭顺,从而赢得白人的好感。高中毕业那年,他在家乡白人头目人物的一次集会
19世纪的英国作家托马斯·潘瑞格享有“南非诗歌之父”的称号。本文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及作家的生平,运用后殖民主义中的“自我”与“他者”理论,分析他和他的诗作,以及其对
摘 要: 开展比较文学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有利于增进民族之间的了解、团结与合作,有利于各民族吸取他民族的文化精华,创造世界性文学。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民族文化 交融     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以及特定历史时代赋予的意识形态的载体。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商品交换的日趋频繁,各民族的文化也随着贸易往来、战争、迁徙而相互渗透、融合、影响。但是,这种渗透、融合以及影响直到十九世纪初在很大程
会议
帆船运动历史悠久,深受沿海国家地区人们的喜爱.近年来,帆船运动在国内蓬勃发展,尤其吸引了众多高校参与其中,部分学校还开设了帆船课程.青岛科技大学是国内第一批开设帆船课
介绍了顺序控制的一种组态编程方法。该方法可直接按梯形逻辑图编程 A configuration programming method for sequential control is introduced. This method can be pr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