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下的中学文言文教学要注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的三维教学。新课标强调情感目标的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新突破,体现了文言文的人文性,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关键词】文言并重 文言知识 成语典故 巧用歌诀
文言文教学一直困扰着教学一线的老师,老师煞费苦心,学生竭尽全力,最后还是事倍功半。学习古代优秀作品应该以情感教学为主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体会中华精神;用探究思想引导学生,汲取积极向上的情感,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本文依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探讨文言文情感教学的方法。文言文教学的要领是要引导学生触摸语言,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之美,感悟作品的情感之美。
一、从重言轻文到文言并重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重点落在文言知识的逐一讲解上,强调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的讲解和分析。这种“重言轻文”的教学格局导致了以下不良后果:
第一,“重言”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性考查,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标准性,抹杀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与创造性。重言轻文甚至文言剥离,显然不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培养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第二,重言轻文的教学传统,使学生无法穿透文字符号达到与作者情感相通的境界。
第三,文言文作为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文与言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底蕴。重言轻文导致许多附丽于“文”上的文化信息被忽略甚至抛弃。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也要改革教学方式,既要有“言”,又不能忘记“文”,不能把一篇篇古文留下的经典文言文仅仅当作文言知识的例子。教师要注重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重新解读文言文,还文言文本来的面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文”为契机,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积累文言知识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后,要学生深入学习,掌握一些文言知识。在最初学习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言知识的方法:注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词义的差异、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内容,让学生心中有数,从中摸索出规律。 在讲授新课时,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依据讲授过的方法布置小组成员每人一段或二段,先独立思考完成应积累的文言知识的归纳,然后小组内的成员相互对照纠正。全班交流时采取竞赛的方式,让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小组的成果。说得不够或不完整的,其它小组补充。
开始学生会找得较少,错漏也会较多。但我不急于批评,而是肯定他们的成果,并进行表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样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也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竞争、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掌握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达成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一篇《赤壁赋》可以引起学生大讨论,对“主客对话”可以作不同的解读。“主客对话”是虚拟的,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也可以说是实有的,“客”是道士,是杨世昌,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自然是最符合他的身份与性格。
三、积累成语典故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典故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成语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对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学生的文化素养。《礼记》中的“教学相长”“玉不琢,不成器”;《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史记》的“毛遂自荐”“运筹帷幄”“青云直上”;《劝学》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对于成语,要理解其意思,学以致用。
在古文中还有许多典故:《察今》中的“循表夜涉”、“刻舟求剑”;《赤壁赋》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陈情表》中的“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促织》中的“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等。对于典故,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其出处,还要理解其含义,使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学会运用典故,提高文采,丰富内涵。
四、巧用歌诀,增强趣味性
文言文翻译方法,按照“换,留,增,删,调”五字经,可以归纳编写出如下文言翻译歌诀:“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语词,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饰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用这种手法还可以牢牢记住十九部古典名著: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史书西厢镜。这28个字的小诗中,巧妙地将《东周列国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桃花扇》《红楼梦》《儒林外史》《金瓶梅》《初刻拍案惊奇》《聊斋志异》《史记》《西厢记》《镜花缘》等镶嵌进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文言文教学理应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受追棒的篇章,理应是课堂上的一份精美大餐。只有用心灵触摸语言,让触摸的心灵敏感而丰富,让敏感而丰富的心灵更进一步领悟语言之美和境界之美,才能感悟作品的情感之美。
【关键词】文言并重 文言知识 成语典故 巧用歌诀
文言文教学一直困扰着教学一线的老师,老师煞费苦心,学生竭尽全力,最后还是事倍功半。学习古代优秀作品应该以情感教学为主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体会中华精神;用探究思想引导学生,汲取积极向上的情感,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本文依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探讨文言文情感教学的方法。文言文教学的要领是要引导学生触摸语言,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之美,感悟作品的情感之美。
一、从重言轻文到文言并重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重点落在文言知识的逐一讲解上,强调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的讲解和分析。这种“重言轻文”的教学格局导致了以下不良后果:
第一,“重言”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性考查,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标准性,抹杀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与创造性。重言轻文甚至文言剥离,显然不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培养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第二,重言轻文的教学传统,使学生无法穿透文字符号达到与作者情感相通的境界。
第三,文言文作为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文与言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底蕴。重言轻文导致许多附丽于“文”上的文化信息被忽略甚至抛弃。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也要改革教学方式,既要有“言”,又不能忘记“文”,不能把一篇篇古文留下的经典文言文仅仅当作文言知识的例子。教师要注重从文学和文化的角度重新解读文言文,还文言文本来的面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文”为契机,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积累文言知识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后,要学生深入学习,掌握一些文言知识。在最初学习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言知识的方法:注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词义的差异、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内容,让学生心中有数,从中摸索出规律。 在讲授新课时,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依据讲授过的方法布置小组成员每人一段或二段,先独立思考完成应积累的文言知识的归纳,然后小组内的成员相互对照纠正。全班交流时采取竞赛的方式,让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小组的成果。说得不够或不完整的,其它小组补充。
开始学生会找得较少,错漏也会较多。但我不急于批评,而是肯定他们的成果,并进行表扬,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样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也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竞争、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掌握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达成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一篇《赤壁赋》可以引起学生大讨论,对“主客对话”可以作不同的解读。“主客对话”是虚拟的,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也可以说是实有的,“客”是道士,是杨世昌,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自然是最符合他的身份与性格。
三、积累成语典故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典故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成语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对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学生的文化素养。《礼记》中的“教学相长”“玉不琢,不成器”;《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史记》的“毛遂自荐”“运筹帷幄”“青云直上”;《劝学》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对于成语,要理解其意思,学以致用。
在古文中还有许多典故:《察今》中的“循表夜涉”、“刻舟求剑”;《赤壁赋》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陈情表》中的“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促织》中的“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等。对于典故,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其出处,还要理解其含义,使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学会运用典故,提高文采,丰富内涵。
四、巧用歌诀,增强趣味性
文言文翻译方法,按照“换,留,增,删,调”五字经,可以归纳编写出如下文言翻译歌诀:“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语词,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饰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用这种手法还可以牢牢记住十九部古典名著: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史书西厢镜。这28个字的小诗中,巧妙地将《东周列国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桃花扇》《红楼梦》《儒林外史》《金瓶梅》《初刻拍案惊奇》《聊斋志异》《史记》《西厢记》《镜花缘》等镶嵌进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文言文教学理应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受追棒的篇章,理应是课堂上的一份精美大餐。只有用心灵触摸语言,让触摸的心灵敏感而丰富,让敏感而丰富的心灵更进一步领悟语言之美和境界之美,才能感悟作品的情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