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传统配饰“暖耳”研究

来源 :参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in_wa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暖耳是冬季御寒之物,保护耳朵,最初由动物毛皮制成,造价昂贵,只有贵族或是皇帝特赐官员才能佩戴,明清时期逐渐流行于民间。本文结合古籍和文学著作,借鉴同时期的画像,考证明清时期“暖耳”的形制及使用功能的转变。
  关键词:明清时期 传统配饰 暖耳
  一、引言
  暖耳,又称耳衣、耳套、煖耳、护耳等,是冬季套于耳部用来防寒保暖的。耳同眼一样作为人感知世界的器官,除“主听也”[1],还关系到命脉和心智。《黄帝内经》言:“耳者,宗脉之所聚也。”[2]人体的脏腑经络病理变化,也常反映于耳。古人常说“耳聪目明”,形容头脑清楚、机敏明利,反映出耳朵与大脑的密切关系;又言“耳者,心之候”,“人通于心,开窍于耳”,说的是耳与心灵相通,与思绪相连。但是耳朵突出于体表,血管少,血液流通供暖不足,在寒冷的冬季,很容易冻坏耳朵,暖耳便应运而生。
  二、“暖耳”的起源
  耳衣最初是驻守边疆的将士为了御寒保暖而制,唐代李廓的边塞诗中曾写道“金装腰带重,铁缝耳衣寒”。后从边塞传至中原,唐李邕墓壁画中一位着冬装的女子,双耳挂坠由动物皮毛制成条状的耳衣(见图1),利用动物皮毛的蓬松来保暖。这种条状耳衣在佩戴时,从中间折叠挂在耳朵上,下端垂于两肩。


  三、明清时期的暖耳
  明代,暖耳被列入了官服制度,沈德符《野获编·内阁三·貂帽腰舆》中记载:“京师冬月,例用貂皮煖耳,每遇沍寒,上普赐内外臣工,次日俱戴以廷谢。”[3]当时暖耳是皇帝的特赏之物,佩戴要遵循严苛的制度,《明史·舆服志》载:“十一月百官戴暖耳……万历二年禁举人、监生、生儒僣用忠静冠巾,锦绮镶履及张伞盖,戴暖耳,违者五城御史送问。”[4]在万历五年又重申此令,并连朝酬的地方外官也禁戴。明代只有少数官员才被允许佩戴暖耳,在宫中佩戴暖耳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明代唐文献像》中唐文献头戴乌纱帽,帽上系有条状动物毛皮,两端垂于两侧至肩头位置(见图2),不同于唐代,此时已有帽做支撑,不必将厚重的兽皮挂在耳朵上。明代的暖耳形制除了保留这种条状耳衣,还出现一种新的形制,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记载:“貂鼠制一圆圈,高六七寸不等,大如帽。两傍各制貂皮二长方,毛向里,至耳,即用钩带斜挂于官帽之后山子上。旧制,自印公公等至暖殿牌子,方敢戴,其余行近侍,则只戴暖耳。其制用元色素纻,作一圆箍,两傍缀貂皮,长方如披肩(见图3)。凡司礼监写字起,至提督止,亦止戴暖耳,不甚戴披肩也。”[5]即以布帛作成圆箍,两面包以兽皮,使用时联缀在冠帽上一同佩戴(见图4)。


  明代宫中使用的貂皮主要由女真人提供,《明英宗实录》中曾记载,瓦剌(明代对西部蒙古各族的总称)在正统十年时向明朝进贡“青鼠皮十三万张、银鼠皮一万六千张、貂瓯皮二百张”[6]。每次皇帝特赐暖耳时,会消耗需要大量貂皮,制作暖耳也使宫中耗资巨大。万历年间,皇宫接连几次火灾,需要大兴土木重建皇宫,同时皇室挥霍无度,边疆危机不断,军费增加,国库入不敷出,时任内阁首辅张居正提出财政“节流”,要求宫廷节省开支,带头不戴貂皮暖耳。即使天气寒冷、耳朵冻僵,但是由于张居正不戴,百官也无一人敢戴。


  除了在宫中,暖耳在民间也有使用。明代民俗志《北京岁华记》中记载,冬至这一天“竞买暖耳,市价踊贵”[7]。暖耳还出现在当时的文学著作中,明代长篇小说《金瓶梅》第六十九回“不想林氏悄悄从房门帘里望外边观看,见西门庆身材凛凛,一表人物,头戴白缎忠靖冠,貂鼠暖耳,身穿紫羊绒鹤氅,脚下粉底皂靴”[8]。可见西门庆在忠靖冠下配以貂鼠暖耳,佩戴方式与官员相似,在头冠外侧加环形皮帽套,帽套下垂长条皮毛,遮护耳朵,以达到保暖的作用。
  清代的暖耳有了较大的改变,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制,一种是帽与暖耳连体,清朝任命的朝鲜海关总税务司穆麟德戴的就是这种(见图5);另一种是单独佩戴,挂在耳朵上,外形小巧精致,绣有吉祥纹样(见图6)。


  除了形制上的改变,暖耳的使用人群也更广泛,清代以前多为男子所有,清后,精致的刺绣暖耳也得到了女子的偏爱。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中写道:“只见又是一个丫头,打了灯笼,一班四五个少年姊妹,都戴着貂鼠暖耳,穿着银鼠、灰鼠衣服进来。”[9]
  这种刺绣暖耳内侧有搭门可以套在耳朵上,由丝帛制成,轻便易打理,根据需要,有时会在暖耳内侧加有皮毛,使保暖效果更好。刺绣暖耳外形多种多样,有桃形、蝴蝶形、荷花形及金鱼形等,其中桃形最为常见,一般由民间绣坊应季出售,也有巧手的女子自己缝绣制作。暖耳上通常绣有四季花卉、诗句文字等吉祥图案(见图7),表达佩戴者的审美趣味,具有装饰功能。


  四、结语
  暖耳,每年只在严冬时节拿出使用,可以搭配各种服饰,美观又保暖。从唐代挂坠式耳衣、明代与官帽相连的暖耳到清代的一体式暖耳帽和刺绣暖耳,从贵族、宫廷专用到民间配饰,材质从昂贵的皮毛变为相对低廉的丝帛,结构形制上也与耳廓更加吻合,佩戴舒服。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清)张志聪,集注.皇帝内经集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3](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明史·舆服志[M].
  [5](明)刘若愚.酌中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6]钞本明实录[M].北京:线装书局,2005.
  [7](明)北京岁华记(手抄本)[M].藏于上海图书馆.[8](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9](清)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周萍.论中国传统民间服饰品——暖耳[J].山花,2008(08).
  [11]陈芳.晚明女子头饰“卧兔儿”考释[J].艺术设计研究,2012(09).
  [12]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谢菲,女,硕士研究生,北京服装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研究方向:明清配饰研究)(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6月经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SPTP的
摘要:内蒙古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魅力,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外来的文化、高科技的介入,给传统的民间美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大量的民间美术得不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内蒙古民间美术的传承、保护与创新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内蒙古民间美术的发展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现代艺术中发挥出来,使内蒙古民间美术能够与时俱进,延续发展下去。  关键词:内蒙古 民间美术 现状 传承 创新  一、内蒙
10月13日,建行北京支行将首套房贷款利率上调到基准利率的1.05倍,贷款人申请尽快放款的,则利率需主动上浮至基准利率的1.1倍甚至更高。随后此举引发了多个城市随之跟进。据不
摘要:本文通过对二战后西方翻译背景及思想的回顾,研究西方翻译活动在二战后的发展状况,进而更好地了解西方翻译史学习并借鉴其精华之处,提高中国翻译学者的翻译素养,并充实翻译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  关键词:西方翻译 二战 中国翻译  二战后中西方翻译活动日益增多,翻译理论不断发展,翻译人才层出不穷。虽然我国因其自身的特殊国情,翻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同样都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本文拟对二战后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一章中,用重要篇幅提出了“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党中央对各级群体发展成党员特别是高知识群体发展成党员的重视可见一斑。本文以吉林大学党员发展的各基础数据及调查问卷为基础,分析高校高知识群体的组织发展工作现状,为探讨在高校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的有效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舞蹈更是一种动态艺术,它以人体为表演中介,具有语言文字的功能,却不受语言文字的限制;它还可以传承民族文化,积淀古代文化,把社会生活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同时把时代精神与信念融合起来,表现出一种审美情趣。民族舞蹈是其他所有舞蹈的发展源泉,民族舞蹈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民族舞蹈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做浅要分析。  关键词:民族舞蹈 文化传承 发展 分析  民族
  创新型人才水平和数量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所在。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改革的共同趋势。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方面,实践教学是一项不
目的 分析对于接受游离皮瓣修复手指创面患者运用预见性护理对于预防术后各类血管危象的护理价值.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开展预见性护理.结果 术后血管
本文所指的“离”是指离开咏物诗所用对象的概念、名称、表象,所谓“合”是指使用一系列的修辞手法间接揭示所用物体的特征。本文重点论述了咏物诗中诗题为所咏之物而诗中该
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必须文化战线大作为,文化体制大改革,文化服务大完善,文化产业大发展,文化交流大繁荣,文化人才大提高,城乡文化大协调,文化遗产大保护。 The rise of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