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案例教学,优化初三化学课堂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yd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的化学课堂中,学生习惯于听从教师贯通式的教学方法,死记硬背,尤其在初三,为了迎接中考,教师更多的是传授课本知识,学生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而案例教学,是教师通过案例引导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一起解决问题。不仅学习了新知识,而且开动了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通过一些案例,探讨了如何巧用案例教学来优化初三化学课堂。
   【关键词】初三化学案例教学化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79-02
   化学是中学一门复杂性较强的学科,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其知识体系庞大、零乱、抽象,需要记忆的特别多,这就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合理的知识网络,形成分析、推理、计算化学问题的能力。初三化学是为以后高中三年及未来从事化学行业,打下坚实基础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教师怎样在课堂中巧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成为每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在一起,成功的利用案例教学方法,优化初三化学课堂。以下就如何巧用案例教学,结合本人初三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正确认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即通过社会实践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教师作为主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所学知识基础上,通过自主思考与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法。
   案例教学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一味的记忆课本知识,不知道与实际相结合,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固定单一的模式,思维固化;而案例教学,通过教师提出的案例,学生主动的进行分析和讨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使得学有所用。不仅不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冲突,而且能够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网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如何巧用案例教学,优化初三化学课堂
   1.选取合理案例,培养学生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事物有兴趣,才会去学习、去思考,并去分析、去探索。在实践中求真知。初三正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期,因此在这时期,培养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为重要。化学一直贯穿于古今中外,也代表了人类的发展史。从古代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酿酒等等,至现在的原子、分子说和元素周期表等,无一不是用到了化学的知识,化学的发展,与人类息息相关。
   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燃料及其应用知识中,如果单纯的跟同学讲课本的知识,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和方法,学生对现实生活了解很少,只能在脑海有个简单的印象。我们为学生举出案例:播放一些火灾的图片或者视频,经过现场消防队员进行灭火。然后对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着火?消防队员如何灭火的?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该怎么样预防火灾?等等问题。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给出自己的答案。再播放一些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会了灭火的操作技能。教师再进行讲解和评论。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在学生脑海中就会牢牢记住这些知识。
   2.设计实验案例,激发学生探索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根本的基础,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进行化学探索研究的主要方式,因此学生学习化学,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化学实验能力,通过自己动脑设计实验过程,动手完成实验内容,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化学反应的规律。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化学实验教学,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及动脑能力,激发对未知的探索欲望。
   课堂上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实验案例,为大家现场演示,并提出问题,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得出结论。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实验的内容,而且将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例如在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章节中,课堂上安排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通过实验案例让学生明白制备的过程,然后再探究制备出的二氧化碳的性质。老师一边进行实验演示,一边进行知识的传授。对实验仪器的名称、操作方法,实验中所用的药品名称、性质,实验中产生的实验现象,实验反应的原理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进行逐一讲解,将化学知识串联起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实验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会使其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发生了反应,并要求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但是如果将其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却看不出现象,是不是不发生反应呢?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并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最后验证是否发生了反应。通过实验案例教学,使学生遇到问题学会了分析和思考,并尝试探索研究。
   3.案例与理论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
   巧用案例与课本理论知识相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案例,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CO过程中,书本讲述了CO的一些物理和化学性质,教师通过列举生活中煤气中毒的事例,将CO的危害告诉学生,加强了对CO的认识,并告知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遇到这些问题的应急措施;在学习分子与原子章节中,学生对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可以进行举例:人能闻到远处的花香,湿的衣服能晾干等,这些事实都证明了分子的存在。纯的铁块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综上可知,案例教学,在优化教学课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很实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中合理的运用案例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的接受课本上的知识,并能够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建立学生的知识网络。案例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巧妙的将案例与课本理论知识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起到优化课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克文.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2]房宏、邓小进.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需从教案走向学案[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2
   [3]严英.小议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学案导学模式[J].考试周刊,2010.1
   [4]李宏华.化学教学中学习方法指导的体会[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4).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属于一门比较抽象、单调、枯燥无味的学科,一直是学生以及老师比较头疼的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传统“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不再提倡。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力剂,对数学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数学教育者十分重视的问题。笔者根据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主要从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
【摘要】小学数学中,实践活动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可以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实践活动空间观念探索创新能力信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62-0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小学部分对实践活动做出了
党报必须讲政治赵得录党报必须讲政治,这是由党报所具有的属性决定的。如果说,政党是阶级的产物的话,那么,作为政党的喉舌和宣传工具的党报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带有浓厚的政
ITE(美国交通工程师学会)于1998年8月10日--12日在加拿大多仑多举行第68届年会,信息产业部第14研究所派我去参加这次盛会。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的二千余人,来自世界各国,里面中国人
期刊
该文主要介绍美军通信条令中部分通信装备的维护保障做法,包括无线电台在严寒地区、丛林、沙漠及山岳地带的维护保障,包括AN/TCC-39的故障诊断软件、可靠性、可维修 级别,最后提
【摘要】分析学生觉得物理难学的原因,谈运用比较法教学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使探究实验的实验效果更直观,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的认识。  【关键词】比较法物理教学物理规律探究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