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关于现代汉语称呼语的研究集中在对称呼语的心理和语用动因等因素的探讨.但称呼语系统过于复杂,很难全面厘清.文章在分析敬称使用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取了制约敬称选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关于现代汉语称呼语的研究集中在对称呼语的心理和语用动因等因素的探讨.但称呼语系统过于复杂,很难全面厘清.文章在分析敬称使用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取了制约敬称选择的四个变量参数:尊敬度、亲近度、区分度、正式度.探讨了敬称在常规和非常规情况下使用规则,指出因语用需要产生的敬称选择变异的情况,并结合问卷调查对四个变量参数展开定量定性分析,揭示制约敬称选择的内在机制,有效指导和规范人们对敬称的 使用.
其他文献
从多个角度可以证明近些年来“料”字在新闻标题中正在经历从“猜想”义到“可能”义的语义演变.新闻标题“S+料+V(O)”格式是“料”字演变出可能义的句法环境,并且此格式中
文章围绕句末语气助词“的”的来源和形成机制展开深入研究.在产生年代上,文章认为,句末助词“底(的)”在五代时期已经萌芽,宋代正式产生.在形成机制上,文章认为,句末助词“
明清白话小说中一些口语词虽字面普通,然词义颇难索解.文章讨论了“剥削”“扯鸡儿”“出矿”“吹”“脚地”“跳”等口语词的释义问题,对前人的相关论述进行了补正.
传统形态学乃至当今主流分布形态学通常都把复合和派生这两个主要构词手段区分开来,但是文章从构式形态学(Booij 2010,2016)角度出发,认为适当抽象程度的构式认知模板可以将
汉语中连词“再不”有几种不同的用法:表示假设否定的“再不1”,表示选择关系的“再不2”;表示建议的“再不3”.其词汇化演变路径为:再不然→再不1→再不2→再不3.从“再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