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新闻语篇中隐喻的认知功能分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lya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国内外各大媒体关于飓风的英语新闻报道为语料,对其中的隐喻进行了认知分析,以阐释隐喻在新闻语篇中的认知功能。笔者通过分析发现,这些新闻语篇主要把飓风归入三个主题隐喻,即ANIMATE BEING, MONSTER和WAR。这些主题隐喻作为读者的认知工具,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飓风这一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研究再次印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的工具。
  关键词: 隐喻;新闻语篇;认知功能
  中国分类号:H31
  1 引言
  西方对于隐喻(metaphor)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的"對比论"以及昆提良(Quintillian)的"替代论"是这一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两种理论,他们都认为隐喻是建立在表达方式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之间的"相似"或"对比"(Ungerer & Schmid 2008:115),并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方法,认为是对正常语言的一种偏离。20世纪初,人们对于隐喻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I.A. Richards(1936)和Max Black(1962)认为隐喻可以把不同的概念和知识体系联系起来,因而能够构建新的意义(Semino 2008:9)。自此以后,隐喻逐渐被认为是我们日常语言的一种特征,而不是仅仅作为修辞手段。本文将基于对具体语料的分析,通过隐喻认知理论来尝试探索隐喻在关于自然灾害报道的新闻语篇中的认知及社会功能。文中的语料主要援引于国内外各大媒体如USA TODAY, The Times, New York Times, CNN,China Daily等对2012年10月袭击美国的飓风"桑迪"(Hurricane Sandy)的报道。
  二 新闻语篇中隐喻的分析
  笔者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在英语新闻语篇中,飓风大致被表征为三类:ANIMATE BEING(动物),MONSTER(恶魔)以及WAR(战争)。这些隐喻主题通过各种词汇及句法手段得以实现,形成了新闻语篇中关于自然灾害报道的基本框架。
  在以上提及的三个隐喻主题中,ANIMATE BEING是被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主题。纵观西方各大主流媒体的报道,我们可以发现飓风不仅拥有动物的躯体(animal body),而且还被赋予了身体的各个部位,如飓风的中心就被指称为"风眼(eye)":
  1. The eye of the storm is expected to make landfall in central or southern New Jersey late tomorrow or early Tuesday....( USA TODAY, October 28, 2012)
  在有些新闻语篇中,虽未明确提及身体部位,但是通过采用pummel, suck, swallow, kick等动词可以影射出对应的身体部位,如:Sandy pummels(用拳头击打); The flood generated by Sandy swallows(用嘴巴吞下) and sucks(用舌头吮吸) people,飓风甚至被拟人化,以人类的名字来命名,如:Sandy。同时,新闻语篇也会借助一些拟声动词,通过模仿猛兽的声音来展现飓风的来势汹汹,如下面两句:
  2. Sandy has already inflicted enormous suffering. As she roared through theCaribbean... (CBS NEWS, October 28, 2012)
  3. Hurricane Sandy howls into New York: But the Big Apple still shines. (EXAMINER(旧金山晚报), October 30, 2012)
  在有些报道中,通过运用表述情感的形容词和名词,飓风还被赋予了情感因素:
  4. Ferocious Hurricane Sandy is ... as it blasts ashore. (USA TODAY October 29, 2012)
  5. This hurricane killed dozens and cut a swath of fury across New York. (NEW YORK POST, November 1, 2012)
  通过上面的句子,我们可以看到物质过程中动作的发出者是飓风,而动作的目标则是人或者物体,暗指了飓风按照自己的意志对目标采取了某种行动。除以上例举的动词外,其它常用的动词还有有slam, sweep, lash, strike等。从语义层面上来看,这些动词都是需要巨大的力量,而作为动作的发出者,飓风是凌驾于这些力量之上的。因此,及物性的物质过程暗含了飓风拥有巨大的破坏力,按照自身的意愿行动,从另外一个层面有效地构建了飓风是ANIMATE BEING这一隐喻。
  新闻语篇中经常用到的第二个隐喻主题是MONSTER, 这其实是对上一个主题的深化和具体化。Monster(恶魔)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被妖魔化的animate being,所以在这一主题下,飓风被描述成一个体型巨大,充满力量且令人恐惧的恶魔,吞噬着房屋,森林甚至人类,如:
  6. Monster Storm Sandy slammed into the East Coast Monday, killing at least 16 people, hurling a record-breaking 13-foot surge of seawater.... (FOX NEWS October 30, 2012)   除了以上明确把飓风表述为monster外,新闻语篇还会采用一些富有情感色彩的词语来影射MONSTER这一主题,比如在描述飓风的"体形"时,作者经常会使用mammoth, giant, huge, massive等较为夸张的形容词;在描述飓风的巨大破坏力时,作者会借助lash,unleash,batter, smash, ravage等暗含需要巨大力量的动词来强化MONSTER这一主题,暗指大自然已经彻底愤怒了。
  三 新闻语篇中隐喻的认知功能分析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英语新闻语篇不厌其烦的采用这三个隐喻主题来为飓风这一自然灾害构建出一幅完整、连贯的图像。因此,隐喻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报纸用来帮助读者对新闻事件进行概念化认识的工具。
  作为人类认知工具的隐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复杂抽象的事物现象呢? Lakoff & 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有这样一段话:系统性使我们得以借助某一概念去了解另一概念的某一面却也因此会隐藏此概念的其他方面;一个隐喻概念使我们聚焦于某概念的一个方面之时,,我们会忽视此概念不合该比喻的其他方面(1980:10)。也就是说我们为了更好的表征复杂的概念(目标域),我们通常只用某一具体概念(源域)的一个或者几个特征去映射它。因此为了更好地突显新闻报道的主旨,作者们通常会强调隐喻概念的某一方面,同时刻意地隐藏与主旨不相关的其他方面。上文所提到的ANIMAE BEING, MONSTER和WAR这三个隐喻主题都无一例外的强调了飓风的巨大破坏性,却没有把飓风所有的特征都表征出来。如与报道主旨不相关的飓风特征包括:它在对沿海地区生态平衡的保持及农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飓风产生的原因等等。新闻报道运用隐喻简化了复杂的现实,通过反复使用这三个基于词汇和句法层面实现的隐喻主题来完成对飓风形象的构建,使得这一自然现象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非常生动具体的图像。因此,笔者认为简化实际上代表了隐喻的一个重要认知功能。
  四 结束语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装饰, 更是我们准确认知社会现象和理解事物的工具。本文从认知功能角度分析了隐喻在关于自然灾害的新闻语篇中的作用。新闻语篇利用ANIMATE BEING, MONSTER, WAR三大主题隐喻,为飓风构建了一幅较为完整的图像,帮助读者借助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事物认知飓风这一自然灾害。由此可见,隐喻是人类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的概念化工具。
  参考文献
  [1] 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Semino, Elena. Metaphor in Discourse [M],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3] 【德】温格瑞尔,施密德 著 彭利贞等译.认知语言学导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4] 陈文革. 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作用 [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92-95.
  [5] 韩礼德.功能语法导论[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
  [6]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 趙艳芳. 认知的发展与隐喻[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 (10):8-10.
其他文献
摘要:本研究在土地资源学本科教学实践中应用3S技术,用GPS确定地理位置,下载RS影像图并进行相关处理,用GIS系统的Arcgis/Mapinfo软件进行制图、饰图并出图。教学研究实践表明,3S技术在本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丰富了土地资源学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明显提高了土地资源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3S技术;RS;GPS;GIS;实践教学  中国分类号:p228.4  资助项目:新疆维
期刊
摘要: 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对于认知构建的重要性,这对一直以来以认知理论为岗,从学习者个体出发,忽视学习者与周围环境互动的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和框架。本文将着力阐述如何以社会文化理论为框架对二语写作进行研究。  关键词:二语写作 社会文化理论 认知理论 新视野  中国分类号:H15  1. 引言  二语(L2)写作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框架下的一个研究分支。它是以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从生理角度去探讨如何锻炼正确的呼吸。文中涵盖三部分内容,包括了从生理学入手了解与歌唱呼吸有关的肌体构造;着重介绍歌唱呼吸所需要的肌肉群和呼吸肌肉群的锻炼方法;强调有控制、有意识的呼吸习惯在歌唱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呼吸 生理原则 呼吸肌肉群 有意识 呼吸支持  中国分类号:J616.2  我们的身体既是乐器又是共鸣箱,学习歌唱是学习如何运用和演奏它。我们身体各部分的肌肉是琴
期刊
【摘要】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在教学中多角度地进行了问题情景的创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效果。  【关键词】药理学;问题情境;探索;实践  中国分类号:R96  问题情景是指学生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心理困境,即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通过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使学生的大
期刊
【摘要】独生子女唯我独尊、不善于合作是未来社会的隐患,教育肩负着未来社会健康发展的功能,在教学中采取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创设学生之间积极的同伴关系,而这种积极的同伴关系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社会的和谐又产生了积极而且意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教育功能;合作学习;角色扮演  中国分类号:G4  一、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期刊
【摘要】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主张的过程化教学是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互动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本文通过对郑桂华老师一节践行过程化作文教学理论的课例进行分析,提出过程化教学应建立学生观,确定教学起点,通过“三放三收”的互动过程下放教学重心,真正实现过程化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学生观 教学起点 互动生成 过程化  【中图分类号】G420    一、前言  新
期刊
摘 要:探讨了基于评价的教学互动模式在大学专业课中应用的可能性,整合了多种有益的评价模式,研究设计了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多渠道、高效率的向师生提供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促进师生不断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评价;教学互动;信息分析  中国分类号:G642  1 绪论  自2011年以来我们在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课教学改革中提出并逐步形成了一套基于评价
期刊
摘要:以中药学特点为基础,结合自身教与学的经验对如何推动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自主学习性  教学,教与学。"教"字经典的释义莫过于韩愈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寥寥几字,道尽为人师者责任。"传"应是一方给予而另一方接收的过程,是接收,而不是接受,一字之差,说清主动与被动的不同。从小学到大学,近二十年的教育多是"受",怎样让学的一方主动"收"呢?  
期刊
摘要:课程群构建微观上是专业相近课程的整体优化,宏观上是高校专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同时还是我国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本文通过把握课程群发展的趋势,分析现阶段高校应用型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构建出"三位一体"的应用型经济学专业课程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三位一体;应用型;课程群;经济学专业  中国分类号:K825.31  "Three in one" Disc
期刊
【摘要】"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传统"讲述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导向式"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研究,能有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课程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G642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材料的发展史。通过研究分析材料的组成、结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