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上如何进行情境教学

来源 :教育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ms20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导入情景,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在新课开始,教师往往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新课导入,如教师提问、实验观察、相关物理知识或物理学史介绍、习题解答等等,课题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与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自然地引入新课。一堂课如果导入的精彩,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迅速进入问题情境中,积极开动脑筋,进入课题思考,这会对该堂课的成败起者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这个环节上一定要多下功夫,根據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手段创设精彩的导入情境,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好必要的铺垫。
  二、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1、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方法是物理学学习的基本方法,物理实验是创设物理情境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物理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物理情境,让学生亲自看一些物理现象(演示实验),做一些物理实验(学生实验),来与理论学习相互对照、验证,加深理解,以便形成正确的物理情境。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外,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演示小实验或创设一些探究性实验,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突破一些教学的重、难点知识,从而使学生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
  例如静摩擦力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尤其是对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因此静摩擦力可以是动力的理解。为此在讲授静摩擦力时设计了如下小实验:把一只牛皮纸信封夹在一本不厚的书中,尽量使信封靠近书装订的一边。用手提信封就能将书提起来并能使之升高。与同学一起分析在书本升高的过程中书本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很容易得出信封对书本的静摩擦力方向向上提供了动力。这个实验很简单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刻。再如在讲力的合成时,让两个学生拉一条中间挂有砖头的绳子,当二人怎么也拉不直时,学生就会明白1+1≠2的道理。
  2、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创设物理情境。传统的教学中多数情况是凭借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去创设情境,有时未免单调、枯燥。而且有些物理问题比较抽象,仅凭教师的语言表述学生难以想象,影响了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掌握。为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结合传统教学做一些逼真的物理模拟,制作一些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恰当地应用到教学中,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中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无法用具体的实验演示,但运用多媒体动画能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伽利略的推理过程。 《静电屏蔽》中电子在外电场中的运动和静电平衡时电荷的分布无法用实验演示,运用多媒体动画把电子的运动和电荷的分布展示出来,学生对静电感应和静电平衡状态就有深入的理解。
  3、创设议论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既有难度又有梯度的问题情境,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彼此交流、启发,会使研究的问题更深入,重点更突出,更容易突破难点、疑点,从而使易混点得到澄清,易疏忽点得到强化,使获得的知识更扎实。通过议论也可充分暴露学生对知识认识、理解上的偏差,教师在传授上的不足,能有效的获得反馈信息,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创设议论情境,学生能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扩大信息交往;可彼此启发,拓宽思路,引发灵感,有时往往在议论中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通过议论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敏捷性,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
  如在讲电磁感应现象结束时,可提出这样问题,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实验中,磁铁相对线圈运动得快些与慢些,感应电流的大小如何?感应电流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对上述问题通过发散思维想象会做出种种设想和推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期达到“课虽终,而趣不尽,思未止”,来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在习题课中尝试创造物理情境
  纵观近几年高考中,有些计算题特别是最后压轴题,其物理文字冗长,内容、问题设置多,学生只凭头脑的简单思考、推理并不容易搞清楚物理过程、物理情境,学生对于这样的题目心理上就比较排斥。为此在平时的例题讲解时,可以尽可能地将文字题“翻译”成图,建立正确的图解情境,从而将一些繁杂的题目进行分解、剖析,使抽象的物理过程具体化,进而达到对题目的感知、理解,使之简单易解。实践证明,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解题速度得以加快,解题格式更加规范、思路更加灵活,推理能力进一步加强,课堂容量也随之增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情境的创设有无数种,即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应正确理解物理情境的真谛,努力创设适合物理教学的物理情境,通过趣意横生的物理情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深入分析物理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物理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从而提高物理的教学质量,培养出知识能力、功底深厚的人才。
其他文献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作为基础的基础,语文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时代强烈的呼声。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呢?笔者认为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
期刊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发现许多老师都十分注重导入新课、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复习等环节的教学艺术,但对结尾却很少讲究,往往只是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结束教学。   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讲究结尾的艺术,这是由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儿童好动易变、有意注意时间短,所以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孩子们最疲劳、注意力最分散、学习效果最差的时候。这时候,若是一成不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要优化教学过程。旧的教学模式常常把学生放在被动地位,教师独占课堂,从导入新课、讲授、启发、引导到测试,一讲了之。学生虽然一听就懂,但效果很不理想。所以必须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局面,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更广阔的范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做到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局面这一点,除了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外,还必须在教法上注重課内和课外、教与学相结合。课堂讨论法
期刊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不能把教改简单流于形式上的转变,而应深层次地思考如何在教改理念的指导下,更加科学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 此,我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整合内容、设计新颖,是提高质量的前提。  1、注重整合课程资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如何實施呢?我认为,数学新教材内容相对较散,首先在备课时必须将内容有序整合,体现数学的逻辑性;二
期刊
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方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在考场作文中,学生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方法扮靓开头语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大大吸引评卷老师的眼球。我就修辞方法在文章开头的运用,谈谈在教学中常用的以下几种方法:  一、形象比喻法  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它能形象地点明话题,亮出观点,使话题更加形象,使观点更为清晰、明白。例如中考优秀作文《把爱心带给他人》的开头
期刊
许多刚刚接触到新教材的教师都反映一个问题:新教材内容“多而杂”,显得丰富却不精练,突不出重点,许多重点内容课本上只提了一下,让人不知该讲深还是讲浅,教学过程很茫然。  而对于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新的化学课本印刷精美,加入了许多的实物、实况的彩图,又有“思考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等环节,增添了更多的学生实验,与旧课本相比内容更丰富,更能引起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为什么“平时一听就懂、做题一
期刊
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向来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现在我就一次担任公开课的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識的权威,将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当是学生学习活动
期刊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这一时代的最特色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我们的教育一样也要创新,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 萌发创新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
期刊
传统的语文课堂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发展形势,主要是因为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它封闭、呆板,了无生趣,面貌可恶;它让老师从头到尾喊得累,学生听得烦学得苦;它压抑学生个性,束缚学生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成为广大教师的追求的目标,并努力使之成为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平台,成为思维碰撞、个性发展的乐土,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天堂。好处显而易见,所以,关于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
期刊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通过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并结合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寓德于教已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体育教学作为一种塑造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它的功能不应当仅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何发挥这些作用?笔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