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师生的幸福家园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hn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组建于1971年,前身是枣庄利民中学,可以说是在一片废墟上建起来的一所初级中学。当初,学校仅3排平房校舍,办学条件十分艰苦;500多名学生10个班级,教职员工不到30人,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当时,老一辈的教职员工提出了“生源差使劲教、人手少多科教,形势乱稳着教、生活简甘心教”的工作理念。正是老一代这种艰苦创业、勇于奉献的精神,为十五中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新时期,枣庄第十五中学致力打造教育品牌,塑造教育形象,走名校发展战略,先后实施了“五环节全能育人”课堂教学模式、“家长教师制”、德育生活化试验、家长委员会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和提升教学质量,逐步奠定了枣庄第十五在枣庄地区的名校地位,使得学校6次在省级以上素质教育论坛做典型发言,成功跻身全国初中500强之列。
  圆满完成教育历史使命
  1978年以后,国家建设方兴未艾,几乎所有劳动岗位和部门都急需功效性的实用型人才。为适应枣庄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当年物力、财力和人力均不足,建设新的专科学校短期达不到预期成效的情况下,十五中挑起了这个大梁和重担。于是,十五中的发展历史上就有了初中班和职业班混合办学的重重一笔。学校将初中班和职业班混合办学,培养了第一批经济建设实用型人才。直到1986年,枣庄职业中专成立,职业班从十五中脱离,枣庄十五中圆满地完成了承担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也同时开启了十五中步入完全初级中学办学又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十五中办学历史上一次重要转折。
  华丽蜕变迎接重要转折
  由于国家对教育高度重视,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参加高考成为一名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几乎已经成为所有年轻人的梦想,而要为实现这个梦想打下基础的第一步,就是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初中学业考入一所重点高中,因此,各个初中便以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指标作为教育质量优劣的评定标准。枣庄三中是枣庄地区每年录取大中专新生最多的高中中学之一,占据了枣庄市初中教育领先的位置,并且持续至今始终保持是全市中考总成绩第一。成绩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透过成绩显露出的精神,十五中人的精神。然而,就全市的初中而言,十五中的教育环境、师资力量并不是最好的,但十五中的教职员工秉承吃苦耐劳、勤奋踏实、创新实践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逐步奠定了全市初中中学的龙头位置,这种精神更值得牢记和发扬。
  学校于1995年全面实施教育内部改革,强化推行素质教育,制定了一系列岗位管理机制,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和《教师工作综合评价方案》等。从此,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包括各项工作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并且进一步确定了迈向全省名校、全国强校的目标。
  家长教师制与德育生活化并行
  家长教师制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始终是如何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道门槛。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在中小学校开设综合实践课,是实现开足课开齐课所必需的。但是,目前的教育形势要求的主学业“分数决定”结果,又局限学校不可能拿出太多的人力去大规模的开设实践课。像十五中这样传统的初级中学综合实践课师资力量原本就不足,并且综合实践课设施匮乏也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与此同时,现代教育存在的家校结合沟通不畅,也是学校开展和探索如何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创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一个难以言状的困惑。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但是不少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因此,“搭建家校合作平台、拓展教育育人渠道”,将家长教育和家庭教育合情合理地引入校园教育,并将两者相得益彰、有机结合,利用家长专业特长和行业优势,让家长或走上七尺讲台,或担任校外辅导员,或担任导师与学生一对一教授和交流,这样不但解决了学校综合实践师资不足,还使得家长能够对教育和教师感同身受,更重要的是其既是家人又是老师的双重身份,使得家长与孩子之间多了一条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十五中的“家长教师制”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探索与创新,其独特风格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在省内外教育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被广泛推广。
  德育生活化 推广和实行“家长教师制”也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具体化和延伸发展。每一个中国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感受: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主业学科基础扎实,应试能力强毋庸置疑。但是,经历三十年的“经济复苏”和“经济快速发展”,也忽略或者说也失去了很多不该失去的和应该坚守的东西。在中国这个崇尚道德的国度,面对经济快速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道德迷茫和信仰失缺,如何引导后来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而言都非同小可。
  因此,加强和创新德育教育迫在眉睫。以往学校也并不是不重视德育教育,但效果并不明显。原因是什么?实践表明,当前的德育教育同样存在着“硬性灌输”“形式单一”等弊端。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回归生活,从政治说教里走出来,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由“远、大、空”转变为“近、小、实”,由抽象转变为具体。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做中感悟人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让德育植根于火热地现实生活,让德育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才会得到提高。于是,十五中学提出了“生活化德育”,或者叫“德育教育生活化”,顾名思义就是把德育教育完全融入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和点点滴滴。比如,每天“听记一条新闻”“读一句名言”,每天“读写一篇短文或日记”“掌握一门科普知识”,每天“自省五分钟”“听唱一首歌”等,把这些事情放到课堂以外去完成,没有硬性指标,只要求学生把这些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去完成,使之日常化、习惯化。   德育教育当然离不开课堂,但十五中学的德育课堂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学校要求学生自主成立自主管理“少年学院”。“少年学院”按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所学专长,分为“少年文学院”“少年经济学院”“少年军事学院”和“少年科学院”等。“少年学院”讲什么?怎么讲?完全由“小院士”们自主制定形式和内容。几年来,通过举办“中华故事会”“诗歌诵读会”“百科知识讲座”等,“小院士”们的授课内容涉及三十多个学科、五百多个专题。既丰富和完善了德育教育内容与形式,又通过自主成长的过程正确地引导学生基本素质的健康发展。2012年4月,山东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在枣庄召开,十五中作为本次大会的现场之一,以“德育生活化与家长委员会建设”为题,向大会做了典型经验汇报。
  创校园品牌文化,建设幸福教育
  如何顺应新时期教育形势的要求?如何树立老师教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如何提高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学校结合中央创建和谐社会以及枣庄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幸福新枣庄”的号召,十五中提出了以“幸福教育、教育幸福”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幸福校长管理幸福学校;幸福教师引领幸福课堂;幸福班主任带出幸福班;幸福学生收获幸福学业;幸福家长实施幸福家教等。这是十五中创建和实施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具体步骤。
  身为一名校长,笔者最大的幸福来自于在欢声笑语之中和教师、学生们一起分享的教育成果。而享受成果的前提是必须是亲身感受教与授的过程,享受“寓教于乐”“乐学乐教”的幸福过程。作为一名校长,无论公务多么繁忙,笔者每周都坚持听课不少于六节课时,听课要做课堂笔记,要写听课心得,结合课堂笔记和听课心得定期与教师和学生们分析、交流,既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能够享受课堂愉悦,体会教学幸福。
  “寓教于乐”“乐教乐学”是十五中教育实践的一条较为成功的经验。老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并且尽情享受着教与学的快乐和幸福。“乐教乐学”营造了一个教与学的良好氛围,老师自觉研创教学模式、自觉将新的教学模式用于实践、自觉组织课堂讨论、自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遵循课堂教授精细化、自觉自我加压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从事教育的人们常常感叹,当教师累,当班主任的更累。俗话说;家有一斗粮,不当孩子王。按班主任具体的教学分工,班主任是标准的孩子王。但是,在十五中,教师们不仅愿意当班主任,甚至有的教师做了两个班级的班主任。关键就在于学校重视倡导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团队建设。十五中每个班级都有班级自主命名的班级标识牌、班级名称、班级精神和班级目标,每一项工作都严格执行分工负责制,一种精神引领一个班级,目标明确,责任分工细致,所有的人都能够到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做,班主任掌握全班大局,指导引领全班工作,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做这样的班主任轻松愉悦,乐趣多多,何乐而不为?
  古往今来,人们常常以“寒窗苦读”来描述读书的艰辛和苦楚。怎样顺应现代化的教育发展,为成长中的孩子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愉悦和幸福中学习成长,收获幸福学业,是学校倡导“幸福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提倡学习生活化、情趣化,这也是十五中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实施的教学课题之一。归根结底就是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相结合,并且相互融通,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将约束转化为规范,把规范提升自觉,将自觉融会贯通为习惯,久而久之对每一名学生而言,学习就是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如睡觉吃饭一样必不可少,并且乐趣无穷。甚至到了课间休息,学生们相互打招呼、寒暄的习惯用语都是:这节课上得怎么样?认真听讲了吗?
  “三委会”是“家长教育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和“关工委关心下一代教育委员会”。十五中是全省最早建立“三委会”的学校之一。既能够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家长的教育热情,又实现校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办家长学校,实现学校教育的社会化,以社会教育丰富学校教育,保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无缝隙,从方方面面着手为学生营造和谐、良好的教育环境;利用社会“五老”,就是老教育工作者、老干部、老领导、老先进、老模范等,举行各种形势的报告会,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天道酬勤。十五中通过不懈的努力,先后获得了“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实验学校”“全国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家长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学校”等一系列国家部委级、省市级荣誉称号。
  名校、品牌学校不完全是靠不断投资建设新学校、不断提高校长和教师学历得来的,而是要靠不断地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和校长的办学理念;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教授技能和师德师风得来的。围绕“创新教育文化品牌,打造一流幸福名校”,十五中制定了建设幸福学校的具体实施步骤,按照“领导挂帅、科研引领、顶层设计、分层推行、重点突破”的工作方计和基本原则,确定了五大攻坚课题和愿景目标。笔者相信在十五中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幸福教育一定会收获丰硕的幸福成果,十五中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第十五中学)
其他文献
<正> 新自由主义是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西方经济学流派、在五十——六十年代以后有较大的发展。广义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不仅包括货币学派,还包括供给学派和合理预期学派等。狭义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只包括哈耶克新自由主义和西德新自由主义,二者虽然都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善的,私人企业经营制度有很大优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有弊而无利,但它们在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和政策主张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重大的分歧。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是
2015年的主报告,朱老师从2014年,不,应当是更早的时候就开始构架了。<br>  2014年,我被借调教育部办公厅工作,过着朝七晚九的生活,工作负担重,工作压力大。朱老师在五月的一个周末
期刊
<正> 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whitmanRostow)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无论在理论观点、分析方法或政策主张上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自成体系,在西方经济学界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当前世界上正在谈论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同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也有密切关系。一、罗斯托经济学说的形成和发展1、罗斯托的生平罗斯托1916年10月7日出生于纽约市,1936年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1940年获博士学位。罗斯托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40—1942年和1950—1961年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
根据不同评价目标,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价工具。笔者曾教过一个班,学生不愿意读书做作业,学习很被动。对这样的班级,教师需要做的工作特别多,其中之一就是鼓励学生完成各项基本学习任务。更为重要的是,笔者在班上采取项目学习的方法来教学,学生学习自主性大,需要完成的项目学习任务也多。为此,笔者运用“进度表”这个评价工具来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取得了显著的实效。  一、用进度表激励个人积极学习  比如说,项
<正>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保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在我国,保险以其“积聚保险基金、组织经济补偿、防止灾害损失、增进社会福利”等特殊职能,日益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保险事业作为一种新兴事业,已经或正在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从吉林省的实际情况看,保险事业为振兴吉林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作为经济法部门学
<正>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状态,有喜欢学的,也有厌学的。笔者认为,对于小学生而言,众多学科中比较难理解的就是较为抽象的数学学科。源于对数学的恐惧,很多学生
<正> 四化建设,急需人才;人才之培养,有赖于教育。我国因财力有限,教育经费不足。作为弥补之一法,银行应开办教育贷款。其理由如下:第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银行经济实力加强,从而有条件跨进教育领域,逐步开办教育贷款。第二,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展开,使高等学校扩大了办学的权力,为银行举办教育贷款提供了客观条件。第三,人才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加强了贷款者的偿还能力。鉴于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以及人事制度、工资
三江平原低湿地农区畜牧业生产结构优化及发展战略分析研究报告李长胜,郭宝华,柴风久,翟景坤,田培育,张桂琴三江平原任湿地占总面积的56%,具有潜在开发的国土资源。“八五”期间,国家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