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教学目标简明——整合“三维目标”
简明教学目标是教师应考虑的首要问题。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依据课文的特点,在一节课内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阶段目标。有些教师备课,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一、知识能力;二、方法过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将语文学习的目标复杂化了。须知,“课标”里面提出的是“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目标”。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举例来说,教学生写字,看似是纯知识技能问题,其实不然,在写字的时候,还要让他们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从心里喜欢汉字,这就是情感态度。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得不好到写得好,自己动脑筋,体会怎样才能把字写得漂亮,这就是方法与过程。认识了“三维”本是“一体”,就从本质上把握住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我们简化头绪,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
二、 教学内容简要——精选“核心知识”
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减法思维”,学会放弃。放弃有时是一种智慧,深入研读教材、教学内容,精选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的“核心知识”,紧密围绕“听、说、读、写”,用教材教,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文教学价值。特级教师薛法根提出“唱好三步曲”:一是“减”:运用减法思维,将每篇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内容的“内核”。这个内核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二是“联”:根据 “内核”,将社会生活中与之相联并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选编进来,以相同的内容丰富“内核”;以相似的内容区分“内核”;以相反的内容凸现“内核”。以此拓宽学习领域、开阔学生视野。三是“整合”:围绕“内核”,将选编的相关内容有机组合,理清序列,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学“板块”。
三、 教学环节简化——设计“核心问题”
要做到教学环节简化,教师在备课时,要从文本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中提取最具学习价值的部分,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然后理出一条“线”,画成一个“圆”,集中时间,围绕重点,收放自如,提高效率。核心问题的设计既要关注文本表达的内容,更要关注文本表达方式,寻求两者的融合与平衡。《爱如茉莉》一课的核心问题“文中哪些细节写出真爱像茉莉?”解决了文章写了什么——父母之间的真爱,也讨论了文章是怎么写真爱的——通过细节,借助茉莉,表达真爱。核心问题的设计要依据课后习题,“语文课教什么”相当程度是由练习题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如《大江保卫战》一课的课后练习第4题:说说第2和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道练习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课文的深度阅读,蕴含着核心教学价值,即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把活动场面介绍具体。
四、 教学手段简便——突出“多读多写”
1. 多读。读既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是感悟,又是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的培养,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规范的书面语言的内化过程,又是学生心灵净化、习性养成过程。读既是一种语文能力,也是一种语文手段。作为能力,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个性化”;作为手段,要求做到把死的文本读活,把繁的文本读简。
2. 多写。要多练习写作。可以指导学生在模仿中写,领悟文本表达方式;在想象中写,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在升华时写,激发学生情感;在感悟后写,深化对文本思想的理解。
五、 教学语言简洁——重在“唤醒、熏陶”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简洁,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当学生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引导”;当学生思维不清、认识肤浅时,教师要“开导”;当学生思路卡壳时,教师要“辅导”。鲜活的评价语言还要善于用握握手、拍拍肩、摸摸头、竖大拇指、赞赏的目光、灿烂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去滋润学生,唤醒学生。
教学板书的语言,应是经过精心提炼的,符号与图像也应是精当节省的,既是概括精练的,又是准确适当的,能够深刻地反映出教学内容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找出最本质的联系据以设计板书,追求以少胜多、简处求丰。
六、 教学模式简约——建构“三步六环”
“三步”即预习、研习 、练习。“六环”即预(复)习反馈——自主探究——精讲点拨——练习检测——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预习:预习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准备,是学生进行自学实践的初级阶段。有效预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接受挑战,激活思维,延伸阅读,感悟生活,亲近文本。我们的课堂只有坚持“预习”先行,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
研习: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要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学习,在小组研讨中学习,在师生对话中学习。这一步骤中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也要掌握方法,既要锻炼学生阅读思考能力,也要锻炼学生表达探讨能力,既要会听,也要会讲,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发展。
练习:有效练习成就高效课堂。课堂练习是学生在形成新知基础上的巩固过程,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反馈。课堂上的练习是否能有效地实施和达成,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预(复)习反馈——第一课时重在预习反馈,第二、三课时重在复习反馈。预(复)习检查反馈时间不少于5分钟。
自主探究——提出要求,设计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探究。
精讲巧拨——教师的讲解、点拨、引领要适时、适度、适当,突出重点难点。
练习检测——紧贴目标,精选习题,切实落实“双基”训练,时间不少于10分钟。
总结反思——一节课结束,师生及时总结这节课的得与失。
拓展延伸——紧扣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适度拓展,向课外延伸,丰富积累、想象和阅读。
(作者单位:扬州市宝应县城中小学)
简明教学目标是教师应考虑的首要问题。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依据课文的特点,在一节课内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阶段目标。有些教师备课,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一、知识能力;二、方法过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将语文学习的目标复杂化了。须知,“课标”里面提出的是“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目标”。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举例来说,教学生写字,看似是纯知识技能问题,其实不然,在写字的时候,还要让他们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从心里喜欢汉字,这就是情感态度。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得不好到写得好,自己动脑筋,体会怎样才能把字写得漂亮,这就是方法与过程。认识了“三维”本是“一体”,就从本质上把握住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我们简化头绪,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
二、 教学内容简要——精选“核心知识”
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减法思维”,学会放弃。放弃有时是一种智慧,深入研读教材、教学内容,精选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的“核心知识”,紧密围绕“听、说、读、写”,用教材教,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文教学价值。特级教师薛法根提出“唱好三步曲”:一是“减”:运用减法思维,将每篇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内容的“内核”。这个内核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二是“联”:根据 “内核”,将社会生活中与之相联并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选编进来,以相同的内容丰富“内核”;以相似的内容区分“内核”;以相反的内容凸现“内核”。以此拓宽学习领域、开阔学生视野。三是“整合”:围绕“内核”,将选编的相关内容有机组合,理清序列,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学“板块”。
三、 教学环节简化——设计“核心问题”
要做到教学环节简化,教师在备课时,要从文本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中提取最具学习价值的部分,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然后理出一条“线”,画成一个“圆”,集中时间,围绕重点,收放自如,提高效率。核心问题的设计既要关注文本表达的内容,更要关注文本表达方式,寻求两者的融合与平衡。《爱如茉莉》一课的核心问题“文中哪些细节写出真爱像茉莉?”解决了文章写了什么——父母之间的真爱,也讨论了文章是怎么写真爱的——通过细节,借助茉莉,表达真爱。核心问题的设计要依据课后习题,“语文课教什么”相当程度是由练习题或明或暗指示给教师的。如《大江保卫战》一课的课后练习第4题:说说第2和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道练习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课文的深度阅读,蕴含着核心教学价值,即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把活动场面介绍具体。
四、 教学手段简便——突出“多读多写”
1. 多读。读既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是感悟,又是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的培养,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规范的书面语言的内化过程,又是学生心灵净化、习性养成过程。读既是一种语文能力,也是一种语文手段。作为能力,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个性化”;作为手段,要求做到把死的文本读活,把繁的文本读简。
2. 多写。要多练习写作。可以指导学生在模仿中写,领悟文本表达方式;在想象中写,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在升华时写,激发学生情感;在感悟后写,深化对文本思想的理解。
五、 教学语言简洁——重在“唤醒、熏陶”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简洁,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当学生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引导”;当学生思维不清、认识肤浅时,教师要“开导”;当学生思路卡壳时,教师要“辅导”。鲜活的评价语言还要善于用握握手、拍拍肩、摸摸头、竖大拇指、赞赏的目光、灿烂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去滋润学生,唤醒学生。
教学板书的语言,应是经过精心提炼的,符号与图像也应是精当节省的,既是概括精练的,又是准确适当的,能够深刻地反映出教学内容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找出最本质的联系据以设计板书,追求以少胜多、简处求丰。
六、 教学模式简约——建构“三步六环”
“三步”即预习、研习 、练习。“六环”即预(复)习反馈——自主探究——精讲点拨——练习检测——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预习:预习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准备,是学生进行自学实践的初级阶段。有效预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接受挑战,激活思维,延伸阅读,感悟生活,亲近文本。我们的课堂只有坚持“预习”先行,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
研习: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要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学习,在小组研讨中学习,在师生对话中学习。这一步骤中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也要掌握方法,既要锻炼学生阅读思考能力,也要锻炼学生表达探讨能力,既要会听,也要会讲,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发展。
练习:有效练习成就高效课堂。课堂练习是学生在形成新知基础上的巩固过程,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反馈。课堂上的练习是否能有效地实施和达成,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预(复)习反馈——第一课时重在预习反馈,第二、三课时重在复习反馈。预(复)习检查反馈时间不少于5分钟。
自主探究——提出要求,设计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探究。
精讲巧拨——教师的讲解、点拨、引领要适时、适度、适当,突出重点难点。
练习检测——紧贴目标,精选习题,切实落实“双基”训练,时间不少于10分钟。
总结反思——一节课结束,师生及时总结这节课的得与失。
拓展延伸——紧扣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适度拓展,向课外延伸,丰富积累、想象和阅读。
(作者单位:扬州市宝应县城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