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挑战中奋起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w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是湖北省襄阳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最低谷的时期,全市8所农广校招生不到200人。面对没有学生的窘境,教职员工情绪低落,部分人开始怀疑农广校教育的前景,有的农广校人员流失,有的则“阵地”丢失。
  2005年3月,高彬被任命为襄樊市农广校校长(2010年11月26日,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成为全市农广校系统的领头人。尔后,襄阳市农广校招生工作开始有所起色,2005年全市招生达到了497人,打了一个“翻身仗”,从此,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到2010年,招生人数达1675人。2010年,襄阳市农广校承担农民培训阳光工程任务占全市培训任务的55%,真正发挥了农广校作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渠道”的作用。巨大的变化,重振了全市农广校教职员工的信心。
  襄阳市农广校如今的良好局面,得益于农民教育培训的好政策,得益于主管部门与上级农广校的支持,也是教职员工努力拼搏的结果,更有临危受命的襄阳市农广校校长高彬的功劳,在她的带领下,襄阳市农广校在逆境中重振。
  
  破局
  
  高彬是农广校的“老兵”,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农广校工作,经历了农广校发展中的起起伏伏,她了解农广校,热爱农广校。上任襄阳市农广校校长后,她坚信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关键是要找回信心,找到工作的突破口。
   经多方调查和思考,高彬将中专招生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她认为此方向正确,又切实可行。首先,农广校是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中专教育应是立校之本;其次,在农广校发展的最艰难时期,有不少兄弟校已摸索出比较可行的办学模式,可以借鉴参考;再次,在襄阳市农广校的低谷期,整个中职教育也都处于低谷,但农民工就业形势正在向有利于中职教育的方向迅速转变。
  基于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与把握,高彬上任后,立即组织召开了全市农广校工作会议,介绍巴东、宜都等兄弟校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农广校工作必须重新认识、重新定位、重振旗鼓”的工作思路,并规划了三年工作目标,会议给与会分校教职员工巨大鼓舞。各分校采取积极措施,多形式开展招生宣传;结合各分校实际情况,办学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办脱产的,有搞联办的,有与初中接轨的,也有与“技能培训”衔接的。
  2005年招生工作中,老河口市农广校表现最为突出,他们与汉江职业培训学校联办中专,中职教育与“阳光工程”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学员的培训、就业、学历教育以及学费等问题,在培训机构、用工单位以及学员之间架起了一条有益的桥梁,当年该校招收中专学员258人。
  老河口市农广校的成功,为襄阳市农广校树立了一面旗帜。为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老河口市分校联办中专学历教育的成功,2006年3月,高彬再次组织人员到老河口座谈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以农广校简报形式下发各地,鼓励各分校转变工作观念,调整工作思路,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开展联合办学,加快恢复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全市农广校教职员工精神振奋,主动出击,广泛寻找联合办学伙伴,2006年全市招生人数再度翻番。通过两年的努力,农广校工作局面终于打开了。
  
  规范
  
  2007—2009年,襄阳市农广校招生工作不断上台阶,同农广校联合办学的民办机构达19所,成绩突出,高彬同志也先后获得了“全市农业工作先进个人”、“全省农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高彬选择了冷静,她清晰地认识到,襄阳市农广校的中专教育恢复是通过联办途径实现的,而在联办中各地的方式方法不统一,不规范。要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规范办学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规范办学,高彬提出“以我为主,强化对联合办学的管理”,首先厘清农广校与其他办学机构的关系。学员取得农广校的学籍,所以必须以“我”(即农广校)为主,招生宣传、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必须符合农广校的办学政策,联办学校必须接受农广校的统一管理。根据此思路,高彬作了具体的工作要求。
  一是选择符合要求的联办学校。社会办学机构良莠不齐,农广校从办学资质、办学规模、办学声誉等多方面审核,选择对联办意愿强烈、接受农广校统一管理和指导的办学机构作为合作伙伴。达不到要求的,违背农广校办学宗旨的,不与之进行合作。
  二是严格执行合作协议。与各联办机构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协议内容包含各个办学环节,责权利明确,并按照协议严格执行。
  三是规范“农广校”名称的使用。在联办机构使用“农广校”名称方面,农广校严格把握尺度,坚决杜绝“混淆视听”或者“浑水摸鱼”现象发生。在各媒体上的宣传内容、招生宣传单、录取通知书、就业协议等可能涉及到农广校名称的情况均需农广校审查。
  三是对联办学校定期巡查。建立了定期巡查制度,分管中专的校长或专职管理人员每星期要到联办学校了解情况,以随时掌握联办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动向。
  2010年5月,湖北省农广校召开全省农广校中职资助暨教学管理培训研讨会,高彬同志代表全市作了题为《注重环节狠抓细节——努力提高农广校办学质量》的典型发言。这也是湖北省农广校对襄阳市中专学历教育工作的肯定。
  
  拓展
  
  取得成绩后,高彬再接再厉,她认为:只有不断拓展农民培训的形式,不断创新,农广校的工作才能持续推进,农广事业才能永葆青春。
  2006年,作为襄阳市农广校科技项目的主持人,高彬组织撰写了《襄樊市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示范村建设项目书》,被襄阳市科技局批准实施,经费3万元。在谷城县农广校的配合下,该项目顺利实施。项目围绕促进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这一目标,通过示范村建设,建立了标准化的农民科技书屋;并开展中专学历教育,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指导示范村形成了蔬菜主导产业,支持示范村建立和完善了大棚、绿色植保、节水灌溉等设施。项目建设两年来,示范村农民科学素质整体得到提升,集体和农民经济收入得到提高。项目建设中形成的“分类培训与基层民主建设相结合,素质提升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经验,对襄阳市农民科学素质培训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2009年7月,该项目通过襄阳市科技局专家组验收,并获得襄阳市2010年度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这也是襄阳市农广校首次获得的项目成果奖。
  此外,襄阳市农广校还结合国家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组织撰写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书,并向市科技局成功申报了《襄樊市现代蔬菜产业技术农民培训示范村建设项目》,获得项目资金3万元。2010年6月,高彬带队在示范村刘古岗村举行了挂牌仪式并开展了第一期培训。
  高彬通过实干,为襄阳市农广校做出了成绩,增强了襄阳市农广校的办学能力及社会影响力。高彬用实际行动表现了对农广校的热爱,她昂扬的斗志,展现出农广人在困难面前勇挑重担的精神风貌。
   湖北省襄阳市农广校
  夏俊涛
其他文献
有机蔬菜栽培是指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除草剂和生长调节剂等物质,以及基因工程生物或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来协调种植平衡,并维持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定的蔬菜栽培技术,产品经过有机认证机构鉴定认可,生产合格的蔬菜为有机蔬菜,并颁发有机证书。蔬菜病虫草害防治是有机栽培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防治方法包括选用
1革家银饰。  革家人居住在清水江沿岸,人口不足两万,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黄平、凯里、关岭地区。  革家寨有着不算狭窄却弯曲的村路,道路的两旁并不单调,交替出现着水塘、树林、梯田和不知名的花草。从村口大约走上10多分钟,就能把整个寨子尽收眼底,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从东到西一字排开,整个水墨人家的感觉。  革家人起源不详,崇拜后羿。他们自诩为后羿的后代,入户神龛上供奉的不仅有祖宗牌位,还有后羿射日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由于近期大量应季蔬菜集中上市,蔬菜供应量大幅增加,个别地区部分品种蔬菜出现滞销问题。商务部采取措施,缓解个别地区蔬菜市场供求矛盾,帮助解决农产品“卖难”。  一、加强市场监测,做好信息引导。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加强对主要蔬菜品种价格、销量的监测,掌握消费需求变化。会同有关部门了解掌握各地主要蔬菜品种播种面积、长势、产量、采摘时间等生产情况,及时发布蔬菜供应、需求、价格变化等信息,积极
李金妮是陕西省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人。近年来,她通过参加千阳县农广校举办的职业农民培育班,学到了设施果蔬种植技术;扎根于家乡的沃土之上,她带头发展果蔬温室大棚,组建了千阳县天山香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成为了一名成功的职业农民。  外出打工不忘乡情,她决然返乡创业  李金妮从1997年开始便与丈夫在银川市北环打工经商,是北环市场小有名气的面筋批发大王。在银川市区,她拥有140平方米的宽敞住宅、两辆家用汽
37岁的杜时银是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弥市镇大桥村农民,原本在广东打工,开了家鞋厂。2009年,他参加了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回乡流转500亩土地成立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葡萄亩产值达上万元,150多名村民在他的带领下走上了致富路。从走出去打工,到回到乡土创业成功,杜时银的故事正是2011年我国全面转型的阳光工程培训的一个注脚,也是湖北省阳光工程培训的一个缩影。作为传统农业大省,湖北省早在2009年就
1982年毕业后,陈维明便从事农业技术教学与推广工作,怀着对农业教育工作的无限热爱,2004年又开始主持江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玉山分校的教学培训与领导组织工作,为提高全县农民科技素质,掌握农业生产技能做了很多创造性的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热爱农业 情系农民  30年来,陈维明踏遍全县16个乡镇、189个自然村,兢兢业业地为农民做好服务工作。为把农业培训工作做得更好,他深入乡村,调查全县
河北省鹿泉市联民土地托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如今加入土地托管的农户已有15000多户,托管面积7万多亩。为了种好这些田,合作社建立了100个村级服务站,组建了320人的农业服务队及20多人的农业技术科普宣传队。农业服务队以村级服务站为依托,对播种、浇水、病虫害防治、收割、运输等生产全过程进行托管服务,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技术服务,持证上岗。  在合作社办公室墙壁上,张贴着
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再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笔者在实践中深深地感到,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为农村劳动力这一“商品”贴上标签,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现状    以辽宁为例,近5年来,国家开展的各类农民培训工程(不含远程培训)累计培训农民600多万人,这其中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不足2万人。有1.5万人为农业院校实
30年来,他扎根基层,走田坎,进院坝,送科技,足迹遍布江津27个镇街的1000多个村庄,培训农民26万多人(次),有10万农民走上科教致富路,农广校成为了农民创业、增收致富的“金钥匙”。2010年,江津农民人均增收7074元,其中农业科技贡献率达30%。  他,就是重庆市江津区农委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主任、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江津分校专职校长、区绿色证书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区科协副主席陈正华。
互动平台  ——由《意见》引发的探讨  编者按:作为国家兴办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公益性地位不稳固、办学体系不健全、教育培训条件不配套、师资队伍能力偏低等体系建设难题正影响着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恰逢其时,包含体系建设方方面面的《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下发。《意见》对职责任务、办学队伍建设、改善设施条件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意见》的贯彻落实事关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