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又输啦!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观世界有新规矩
  众所周知,微观世界区别于宏观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量子化。就像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动作是连贯性的,但在电影胶片中却是一幅幅静止的图片,这就相当于把我们的日常动作“量子化”了。在微观世界里,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它们之间靠着电磁力相互吸引。按经典物理学的看法,只要给电子合适的能量,它们就可以在原子核外的任意轨道上运动;但事实是,电子的运动只能局限于核外的一些固定的轨道上,除此之外,都是禁区。
  一个典型例子是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轨道,其能量最低的轨道是-13.6电子伏特,第二条轨道能量为-3.4电子伏特。如果处于最低能量轨道的电子吸收了一个能量为10.2电子伏特的光子,那它就会跑到第二条轨道上去。那么,它如果吸收了能量为3.6电子伏特的光子,会不会跑到能量为-10电子伏特的轨道上去?对不起,-10电子伏特的轨道压根儿就不存在,所以电子对于3.6电子伏特的光子压根儿不吸收。这种现象说明电磁场是量子化的。
  同样的道理,强核力和弱核力也是量子化的。比如说,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通过强核力结合在一起,由于强核力是量子化的,所以质子和中子也只能在某些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粒子在引力场中
  该听谁的?
  但粒子在引力场中运动会如何呢?它们的运动是不是也具有量子化的特征?这可谁都不知道,谁也不敢打保票。
  为什么不知道?因为单个的微观粒子质量太小了,它们所受的引力我们在实验中几乎难以探测。
  为什么不敢打保票呢?因为目前描述引力最成功的理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跟量子力学几乎水火不相容。比如说,广义相对论把引力解释为时空弯曲,引力是由质量产生的,所以时空也完全由质量决定,但按量子的不确定性原理,空间就像泡沫翻滚的大海,无数“泡沫”此起彼伏地冒出又消失,它们不受质量的控制。
  所以微观粒子在引力场中的行为,究竟倾向于哪一方:就粒子方面而言,应该倾向于量子力学,但就引力场方面而言,又应该倾向于广义相对论,所以没人敢打保票。
  爱因斯坦又输啦!
  但是2002年,美国物理学家用中子在引力场中做了一个实验,对此给出了一个初步的回答。
  他们从核反应堆中引出一束中子,并把中子的速度降至8米/秒以下,相当于中学生的百米速度。
  在高真空中让这束中子运动,中子束的方向略微朝上,底下放一面非常光滑的镜子。在运动过程中,中子在重力作用下,纷纷掉到镜子上,然后又反弹至空中。我们不妨把这些中子想像成从略微倾斜朝上的管子里吹出的一粒粒有弹性的塑料豆。它们反弹之后,升到一个最高点,然后再坠下来,再反弹。中子反弹后上升的最高点位置,物理学家可通过中子探测器确定。
  根据我们在中学获得的物理学知识,由于中子的质量、地球引力和弹性都是一样的,所以反弹的高度也应该是一样的。但实验结果是,中子反弹的高度是不一样的,但也不是随意的,总是在固定在几个高度上。我们不妨选取其中任意2个紧邻的高度,高度1和高度2,反弹到高度1的中子和反弹到高度2的中子有很多,但在高度1和高度2之间的位置,却一个中子也没发现!这就说明,对于中子来说,它只“认”高度1和高度2,高度1和高度2之间的位置对它来说是禁区。可见,对于引力场中的微观粒子,它们也并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只能处于一些固定的势能状态。
  这一现象用经典物理学,包括广义相对论都没法解释。但用量子力学倒是不难解释的。根据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既是粒子又是波,粒子从镜子上反弹,也就是波从镜面反射;反射波与入射波要发生干涉,干涉之后幅度最大的地方,粒子出现的概率也最大。
  这一实验说明,微观粒子在引力场中的运动也具有量子的特征。倘若你有办法拿起一粒中子,在真空中让它做自由落体运动,再假设你有办法观察它,那么你是不可能看到它全部的运动轨迹的,只能阶段性地看到它:譬如你只能在高度1或高度2上看到它,在高度1和高度2之间的那段距离,你是看不见它的。
  所以,微观粒子在引力场中的运动遵循的是量子力学,而非广义相对论。在与量子力学的较量中,爱因斯坦已经不止输过一次了,这一次又输啦!
其他文献
上帝粒子不仅决定宇宙未来的命运,甚至可能影响到我们对宇宙很多方面的认识。  众所周知,我们的宇宙肇始于137亿年前的一场大爆炸,这一点在今天已经没有异议。但单纯的大爆炸还解释不了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是,早期的宇宙密度必定非常大,引力非常强,那为什么这么强的引力阻止不了宇宙进一步的膨胀呢?  第二是,为什么今天的宇宙看起来如此均匀?近些年来,天文学家通过观测证实,宇宙物质的分布是非常均匀的。可是在
期刊
有什么方法能够瞬间毁灭地球或者让上面的生物生不如死?我列几个举子吧。  方法一:用未来武器即正电子,就是所谓的反物质,通过相对论我们知道物质的质量减少,放出的能量是巨大的,这不愧是高新科技下的自我毁灭。  方法二:可以通过原子弹改变小行星的轨迹,让其撞向地球,6500万年前那个小行星直径不过1千米至10千米,却给地球生物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如果多个,地球将一片死寂。如果这样还不过瘾,可以让数千万个小
期刊
一些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很可能有很多兄弟姐妹,意思是说,大爆炸“母亲”可能不只是生出了我们这一个宇宙,还同时生出了很多个宇宙,它们是我们宇宙的兄弟姐妹。这说法就是平行宇宙理论。  那么这多个宇宙到底有多少个?科学家现在连平行宇宙到底有没有,还无法确定。怎么会知道有多少个呢?  科学家是急性子,他们不想等待平行宇宙的问题有定论,因为那也许是千万年以后的事了。目前来说,即使平行宇宙不存在,也要假设
期刊
无论是狭义或广义相对论阐述的都是非线性旋转运动,而产生基本粒子的运动也都不是源于加速运动的加速度,而是源于原宇宙由于演化运动“衰减质量”终点遗传真空能的小圆腔——真空能密度远低于周围无处不在的非粒子性暗能量,因密度差而即刻由以太大空间向“小圆腔或者小空穴” 提供连续性的熵为零的暗能量,暗能量源源不断为小圆腔高速创生提供能量。  而基本粒子运动速度是联系于能量空间,组成不同速度的量子运动,并且质量为
期刊
50年来的研究考察发现,我们的太阳竟然是太阳系最完美的球!地球上除了科学家制造的一种用于确定标准质量的硅圆球之外,也找不到比太阳更圆的圆球了。由于硅圆球是人类制造出来的,不是天然形成的,因此硅圆球不算数。  太阳这个圆球怎么完美了?其实太阳也是稍微有点扁,但是真正的圆球只是数学里的一种概念,现实中可以说没有真正的圆球,只有无限接近圆球的物体。对于太阳这样一个直径达140万千米的大球来说,赤道地区也
期刊
在我们肉眼不可见的微观量子世界里,发生着许许多多无法想像又难以理解的事情,比如说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似的超距作用”,即现在所谓的“量子纠缠”现象就是一例。  什么是量子纠缠呢?举例来说。有一个粒子,它的自旋为零。现在它一分为二,变成了两个粒子。因为角动量守恒,这两个粒子中倘若一个顺时针转,另一个必定是逆时针转;接下去,把两个粒子分开,比方说一个在地球上,另一个在十亿光年之外。如果我们通过某种操作把
期刊
经常有这样的报道,考古学家发现了某种生物的化石,也从中提取出了这种生物的DNA。  这确实是一个大好消息,因为现在的生物科技越来越发达,人类已经能够利用动物的皮肤细胞复制出那个动物出来。如果按现在生物科技的发展趋势,科学家是不是可以利用某种动物的DNA来复制出这种动物来?如果科学家提取出了恐龙的DNA,复制恐龙那就是早晚的事了吧?要是人类能把古代那高大、恐怖的恐龙复制出来,说不定真的就能制造出一个
期刊
细菌来自金星  诺曼·洛克耶天文台位于英格兰南部海岸的农田中,唐纳德·巴伯则是那里的天文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巴伯发明了一种摄影术,能够利用望远镜拍摄遥远恒星。  有一天,巴伯照例冲洗他的照片,突然发现,照片被完全毁坏了,大量奇怪的黑点出现在照片上。通过显微镜观察,巴伯发现了罪魁祸首:在每个黑点的中央有一小群生命,那是一些单细胞的细菌,小到肉眼看不到,却污染了巴伯的照片。巴伯确定,这些细菌是从
期刊
摩擦会产生静电,这个现象我们已经司空见惯,欧洲从古希腊开始就已经在研究这个现象了。两千多年来,人们都认为摩擦之所以会产生静电,是因为在摩擦的过程中,材质相对比较软的物体上,原子的外围电子被摩擦拽离轨道,形成了比较自由的电子,这些电子会迁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于是就导致一个物体带负电,另一个物体带正电。例如,玻璃棒与毛皮摩擦,玻璃棒会带上负电,毛皮会带上正电。  然而现在科学家说,这种说法错了,摩擦生电
期刊
火星古气候  曾温暖湿润?  火星——这是一颗迷人的星球,人类一直充满着遐想:这颗红色的星球以前可能和我们地球一样,温暖、湿润,适宜生命生长,可能还曾有过火星人生活在那里呢。为此,人类在最近的几十年内,多次造访这位地球的“兄弟”,看上面有没有生命存在,并且每次造访都会配备特别精密的仪器,希望揭开更多的关于火星的谜题。  这么多次的造访,使我们对火星的气候、地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的火星太寒冷了,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