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间行为视角下交通与社会排斥研究进展

来源 :地理科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具有包容性和公平正义的城市,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交通相关的社会排斥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社会空间分析、交通与社会排斥的比较研究等,形成了基于空间和基于人群的2种研究范式.但关于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社会群体的交通与社会排斥研究,仍然缺乏对空间与行为互动的内在因果关系的有效论证,迫切需要从地理空间和不同社会群体的时空间行为入手,厘清交通与社会排斥的概念内涵和作用机理.论文梳理了交通与社会排斥的概念内涵、研究范式与测度方法,重点从时空间行为视角阐述了交通维度的社会排斥研究的内在逻辑和实证结果,并结合中国实际,试图构建时空间和行为互动的交通与社会排斥研究框架,为消除交通维度的社会排斥障碍、建构多尺度社会融合路径、建设更为包容和公平正义的城市提供实践基础和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Intrabody communication (IBC) technology is becoming progressively more standard-ized due to its low power consumption and high security features incorporated into the third phys-ical layer of the IEEE 802.15.6 standard. Even then, there are still many ch
自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革命以来,人文地理学研究开启了微观个体视角的探索,逐渐形成了具备典型微观人地关系研究范式的行为地理学研究.然而,当前研究对微观人地关系的探索仍然存在不足,理论上呈现宏观和微观尺度割裂的态势,已经成为限制微观人地关系理论发展和指导实践的主要障碍.因此,论文在总结当今行为地理学方法论进展的基础上,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梳理了区域主义、实证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等不同理论思潮下人地关系研究范式的基本特征,通过对比宏观和微观人地关系研究范式的差异,认为行为地理学研究范式具有探
This paper presents a human body communication (HBC) transceiver for wireless body network applications. The transceiver employs on frequency shift keying (FSK) modulation and op-erates in 40 MHz–60 MHz which is the resonant frequency of the human body as
时间地理核密度估计是经典核密度估计(KDE)基于时间地理的一种扩展,主要是将标准核函数的定义域扩展至时间地理的时空可达域,以通过增强定义域在时空方面的物理意义来避免非零密度被分配到可达域之外的问题.时空可达域包括时空碟和由时空碟复合而成的潜在路径区域(PPA).这2类可达域用作核函数的定义域能解决上述问题,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基于时空碟构建的核函数能叠加成PPA上的概率密度,但敏感于时空碟的时间点.而基于PPA构建的核函数相较于理想布朗桥模型缺乏双峰特性,且也不能生成时空碟上的概率密度函数.因此,时间地理
全生态综合世界观和人地互动过程与复杂性的系统研究是时间地理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也是行为地理学关于空间—行为互动理论构建的关键问题.企划和活动的地方秩序嵌套是新时间地理学的最新发展.论文围绕企划—活动系统及其变化、企划交织下的活动系统与社会互动、企划实现过程中活动的地方秩序构建等3个方面对时间地理学理论发展和研究前沿进行综述,系统梳理时间地理学在交通出行、城市与区域规划、地理学、康复医疗与健康、资源能源利用等领域的跨学科应用.未来呼吁更多学者关注时间地理学,积极开展跨学科应用和时间地理学创新应用的国际比较
科技革命带来的数字化浪潮正在剧烈地改变城市经济、社会与空间系统,日常生活中也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数字化行为.尽管以行为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为基础的时空间行为研究对这些新现象已经有较深入的研究,但仍然有较大潜力发展出新的框架与方法.论文在时空间行为研究制约的基础上,引入环境可供性以及动态交互等理论,从信息、主体及发生场景等维度分析了数字社会下时空间行为逻辑的重构过程,归纳了动态供给下的决策信息增强、他方为我背景下的主体增强以及行为发生的时空增强等机制.面向数字社会下人类时空间的变化,研究认为需要降低行为研究颗粒
行为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因其独特的分析视角和对人地关系的深入阐释而在20世纪70年代快速发展.但是,目前缺少关于行为地理学学科框架的系统界定,对于行为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中的独特性和学科分工的讨论尚不够深入,这既不利于人文地理学其他子学科的研究者正确认识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价值,也不利于行为地理学者之间凝聚共识、构建学术共同体.恰逢中国行为地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之际,论文尝试进一步厘清行为地理学的学科特色与定位,在回应当前行为地理学面临的一些学科属性和理论路径选择方面的困惑的基础上,指出行为地
信息和通信技术(ICTs)对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而时间地理学及时应对了日常生活的数字化转向.论文梳理了日常生活数字化转向的基本特征,包括破碎化、多任务与时空替代等方面.相关实证研究试图回答ICTs是否以及如何改变日常生活,但是忽略了对其内在机制的阐释.时间地理学应对日常生活数字化转向的最新研究包括理论扩展与可视化及分析工具发展等方面,这为理解与刻画日常生活的数字化转向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与有效工具.研究发现,首先,经典时间地理学的理论和概念可扩展应用于虚拟空间中的行为.时空间去耦合是日常生活数字化转向的内
认知地图作为人对人地关系复杂系统进行抽象化和秩序化的内在表征,是个体空间行为决策、空间认知与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也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论文通过CiteSpace文献学分析方法并结合经典文献回顾,从多学科视角系统梳理认知地图1948-2020年共70余年的发展脉络与研究热点.研究认为,认知地图在地理学的学科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在认知空间与城市意象、空间扭曲与空间偏好、空间知识与决策行为等方面丰富了地理学内涵.近期与地理学有关的认知地图跨学科研究出现3大转向:大数据时代重新定义认知空间与城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迅速发展,高铁站可达性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关系逐渐成为学术热点问题.在梳理已有研究基础上,论文首先系统揭示了高铁站可达性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理论机制;然后通过构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高铁站可达性指标,并选取2010-2017年全国地级市数据,基于邻近矩阵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开展了高铁站可达性对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空间分异影响研究.结果 表明:①全国层面,高铁站可达性显著正向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并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②区域层面,高铁站可达性对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异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对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