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进化故事:黑天鹅、“后进生”和新大脑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x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州,历史上的明珠。中国最早发现书写文字的地方;中国最早的法律起源地;中国最早的首都所在地;盛唐四大诗人诞生地;自唐朝以来就被称为“商贾汇聚之地”……往日光环在千年之后继续光耀郑州,今天的郑州,它需要新的故事。
  今年8月,超1.6万名郑州市中小学生家长,在手机上给孩子完成了入学报名。郑州有1035.2万常住人口(2019年),教育资源相对紧缺。在此之前,和全国其他特大城市一样,入学报名,家长们需要请假,甚至夜里就拿个小马扎到学校门口排队。
  郑州2019年开始建设“城市大脑”。和郑州悠久敦厚的历史底蕴不同,这个大脑浑身上下充斥科技金属感——云计算是抓手,数据是资源,城市大脑是指挥官。“城市大脑”将每一个实体映射到数字空间,是一个城市数据智能操作系统。换句话说,城市大脑在利用既有数据资源优化城市的公共资源。
  政务服务四端一体,手机端、PC端、办事大厅、一体机,市民办理相关事务,变得简单又时尚。智慧交通,用实时数据分析应对复杂多变的交通场景。摄像头成为人眼睛的延伸,实时数据被汇总、加工之后,AI不断在毫秒级的时间内得出解决方案。
  这是数字政府建设的一个细节。2020年,新冠疫情成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加速器。在诸多省份,以交通和城市管理为主的城市大脑或数字政府,进一步迈进了社区、乡村、医院、应急等各类场景。数字政府的政务服务、经济决策、社会治理效能不断被激发。
  越来越多的细节应用被迅速开发了出来,并让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健康码、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数字应用需求激增,云化、数字化成为刚需。叠加新基建浪潮,云化、数字化成为城市升级与城市治理的有力抓手。未来,数字政府会进化为全触达、全方位、全生态平台,为城市运营提供基本载体。
  管中窥豹,郑州的城市大脑进化故事,是整个中国数字城市建设的缩影。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期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进程报告(2019)》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35.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36.2%,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67.7%。中国的城市,越来越科技化,越来越平易近人,越来越用另一种方式进入新一条发展之路。


激发:疫情黑天鹅带来的关键变量


  “像打仗一样。”
  回想起大年三十晚上,郝亮还激动如初。家人们都围坐看春晚,他拉着十几个天南海北的同事讨论郑州城市大脑“发热门诊上报管理系统”的技术架构。需求是大年二十九确认的,要求72小时上线。不到38小时,系统开发完毕,大年初一上线。
  郝亮是数字郑州科技有限公司CEO,参与了郑州城市大脑抗击疫情的全过程。
  疫情初期,城市大腦为郑州抗疫打了“基础底座”。今年2月武汉封城前,郑州便启动数字防疫系统,武汉封城后38小时上线“发热门诊上报管理系统”,5天上线全国首个AI智能外呼系统。2月10日,郑州率先上线居民小区健康登记系统,成为国内首批实现电子化登记城市。
  居民社区门口还增加了一位“24小时守门员”。每个居民可通过刷脸进出社区,个人疫情防控数据实时显示,智能门禁代替值班人员 。这是疫情催生的智慧社区,背后是郑州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联合阿里云依托城市大脑,迅速构建的“1+10”疫情立体化防控系统。
  基于这一系统,郑州实现“交通卡口-居民小区-企业单位-人员密集场所”的数据闭环、管理闭环、责任闭环,将通过多种互联网汇聚的疫情数据、利用AI能力排查重点人群,实时支撑政府部门的联防联控、精准施策。
  疫情中后期,依托城市大脑,郑州不断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支撑复工复产。对外,3月20日,郑州上线的“郑好办”APP为市民提供“一网通办,一次办成”政务服务;对内,“郑政钉”建立起市、县、乡镇(街道办)三级覆盖7万多人的党政机关协同办公体系。
  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郭程明局长表示,按照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城市战略定位,郑州市近年来城市建设迎来高速发展,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希望通过政务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使广大市民和企业充分享受到改革带来的便利”。
  依托“郑好办”APP,郑州市政务服务网上线运行的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已511项。以公积金提取为例,郑州市民只需进入郑好办APP“公积金一件事”模块,身份验证后,系统自动识别,“掌上办”“刷脸办”“零材料”“零跑腿”。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满足提取条件的市民公积金就可以到账。
  8月,郑州汛期期间,城市大脑“全域数字防汛平台”通过汇聚多部门汛情数据,预测不同降雨量情形下郑州市区51个易积水区域的情况,为应急救援预案做了有力支撑。每个市民都可以通过郑好办APP拍照上报汛情。
  “难点在于数据打通。”郝亮对《财经》记者说。应对疫情突发状况,疫情立体化防控系统需要的不仅仅是郑州市内数据,还有河南省乃至国家铁路系统、公路系统多层面多维度的数据。这对政府的支撑、协调工作提出较高要求。
  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提出数据共享要求,也贡献契机。疫情前期,国家政务平台推出“防疫健康信息码”,各地政府按照防疫健康信息统一标准实现互认与共享,针对新冠疫情分级分类管理。疫情后期,数据共享,各地实现精准抗疫与复工复产,以往以政务服务为第一切口的数字政府建设,随抗疫实践转移到社会治理、经济决策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2020年的疫情,是一个全民共战的系统战,也是数字政府的应急训练,更是数字城市的进化机遇。经此一疫,从中央到省、市、县、乡,各级政府都意识到,数字治理是刚需。疫情对政府应急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将加快各地政府的数字化转型。

进阶:和而不同


  今年6月,第三方分析机构赛迪顾问发布《2020中国数字政府建设白皮书》指出,中国数字政府建设的信息化阶段基本完成,步入加速发展的数据化时代。这意味着个性化推送、快速适配得以实现,企业和个体力量被激活,人工智能等技术更加深入应用,政府更倾向生态营造。
  数据化时代,以数据为核心的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政务应用服务创新也将随之增加。数字政府的服务模式由职能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治理模式从单向治理到共建共享,决策模式从人力分析到智能决策,运营模式由政府主导到社会化运营。
  由信息化到数据化再到智能化,不断迭代,是中国城市数字化进程的共性。在广东、上海、浙江等先进地区,数字政府大多是一云两端(政务云、PC端和移动端)、三群四联(民众+企业+政府,省、市、县、乡)的建设模式。这些地区可能已经步入智能化时代。
  相比“先进生”,作为河南省会城市的郑州此前被外界认为是“后进者”。
  郑州借鉴了杭州、上海等多地经验,一开始就统一标准,市区一体化设计。“好比盖房子,先行者是一栋一栋分别盖好,然后连接起来,郑州是一开始就拿到了一张完整的图纸。”郝亮说。效率和效果更加突出。
  “补足原有的信息化短板,在多数业务领域尽可能数据化,某些领域实现智能化。”郝亮说,郑州城市大脑实践中,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是同步推进的。相比“先进生”,郑州数字基础参差多态,需要灵活调整,分步骤、分区域推进,这为中西部城市的数字化提供借鉴。



  此外,数字政府建设存在省、市、县、乡差异大,重复建设的问题。“中西部城市更应该做好顶层设计,更加标准化;集约化地建设,真正做到政务服务平台全域覆盖。”第三方分析机构赛迪顾问数字经济产业研究中心刘旭向《财经》记者分析。
  数字政府建设中,大型企业带来的不仅是就业,更是产业生态变化。富士康是郑州工业化生产的一张名片,2010年富士康(郑州)第一条生产线开工生产。七年后上汽集团郑州整车基地建成投产。2019年,阿里巴巴与河南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力河南打造中国数字经济强省。
  据河南省统计局、郑州市统计局数据,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8.5∶43.5∶48.0,郑州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2∶39.8∶59.0。郑州和河南,需要凭借一系列政策组合、合纵连横和时代契机,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与重塑。
  “城市大脑不仅是一个数字系统,更是一个项目牵引器,政府的数字化转型与产业生态升级紧密联动。”一位数字政府行业专家向《财经》记者强调。这是郑州数字城市建设的精髓,也是各地数字政府建设争相寻求的目標。
  放眼全国,数字政府及其牵引的数字经济发展依然延续“雁阵模式”。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等先发省市,以及它们背后的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泛珠江三角地区,需要进一步扩大辐射圈,以点带线,以点线带面。
  “数字经济更容易突破地理条件限制,改变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从而在较长时间跨度内,缩小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刘旭向《财经》记者分析,中西部地区依托数字红利,数字政府建设、现代化城市化进程迎来可能弯道超车的机会。
  当前,疫情“黑天鹅”是个关键变量。一定程度上,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表明,凭借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多种新基础设施的政府数字化转型,会整体性地提升数字治理能力。疫情期间,中国各地政府通过大数据精准防控、多地封锁等措施,迅速、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基于老一代IT架构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正在黯然失色。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进路、数字治理不同,处于新时代的拐点,中国城市治理的升级,是政府顶层设计、技术更新换代、产业结构升级多方因素的化反。
其他文献
就像自由落体的物质只有在遇到地面的时候才会反弹一样,影响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利率、就业与物价的部分趋势性因素——全球化、价值链贸易和人口——在后危机时代已悄然出现临界点,其影响将逐步体现在商品、要素以及货币的价格之上。本文聚焦于通货膨胀和与之相关的劳动力市场。  临界点左侧是全球化和自由市场的胜利,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利率和期限溢价持续下行,工资增速停滞,收
期刊
图/IC  即将过去的2020年,对于公募基金行业来说无疑是历史性的大年。“炒股不如买基金”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市场总规模创出历史新高。  新发基金功不可没。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每天平均有3.7只基金问世。  投资者的“买新赎旧”已经不是新鲜话题。市场总量增长3万亿出头,新发基金的规模也达到了3万亿。《财经》记者研究发现,由于监管对基金经理管理产品的数量有不超过10只的上限要求,“卸老发新”的
期刊
唐杰。图/受访者提供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下称《方案》)。  《方案》赋予深圳更多自主权,鼓励深圳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新格局,推动更高水平深港合作,增强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功能,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期刊
一场全面的注册制改革正在起航。  10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重磅定调,要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在此之前,证监会在10月已四次提及全面推进注册制。  注册制的全面推进,不仅需要扩大入口,更要把好出口。金融委定调之后,11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注册制的配套
期刊
还没等吴宇开口说需要多少资金,电话那头只剩下“嘟嘟”声。挂断吴宇电话的是某城商行支行行长。  自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吴宇所在医药企业持续加大抗疫物资采购,急需大量流动资金,银行贷款成为他唯一的可行选择。但吴宇没有想到,这家平常与自己公司有业务往来的银行,会在自己最需要救急钱的时候果断拒绝。  吴宇是湖北某医药企业的董事长,他告诉《财经》记者,“这家银行站位不够,如果能给我提供资金,那公司就能
期刊
2020年6月30日,在印度的海得拉巴市,部分民众支持印度政府封禁“Tik Tok”等移动应用,一些印度政客将这些禁令称之为对中国的“数字打压”。图/ 法新  近日,印度外长苏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在与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进行视频连线时表示,中印关系可能处于过去三四十来最困难的阶段,如何让两国的关系重回正轨是個大问题。  苏杰生
期刊
香港维多利亚港湾。图/法新  2020年,围绕中国香港特区内外形势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信息、猜测,让不少经历者们联想起了上世纪90年代前后在这个“东方之珠”也曾出现过的类似信心震荡。  作為一座在百余年间位于中西方交汇点的城市、一个被统称为“纽伦港”的国际性金融中心,香港独特的立足方式,使其长期扮演着协调、接触、谈判的“桥梁”与“窗口”角色;与之相辅相成的,则是外部环境角力发生时相伴而来的“磨心”压
期刊
《征求意见稿》显示,传统中央银行从货币政策向监管方面实现跨越。图/IC  中国央行的宏观审慎管理职能被正式写入法律文件,因循此职能的需要,央行被赋予更多的监管手段。  奠定这一重大变更的是,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簡称《征求意见稿》)。这次修法距离上一次《人民银行法》修订已有17年。  《征求意见稿》显示,人民银行增加了金融市场和金
期刊
“今年三季度GDP增速4.9%,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0.7%。”  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让很多人松了一口气,包括货币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透过这些数据让我们看到了宏观政策取得的成效,以及它们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效率成果。”一位接近监管人士向《财经》记者感言。  尽管与全球一些主要经济体实施的量化宽松和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相比,中国央行没有盲目跟随,维持了相对正常的货币政策,也体现了较强的独立性
期刊
2020年6月18日,应届毕业生拍摄毕业照。图/IC  普通一本大学在读生李莉今年大三,明年毕业在即,这个没有任何现成社会资源的女孩开始为实习焦虑。  学姐学长告诉她,没有一份好的实习,几乎不可能进入名企工作。一个985本硕的计算机系学生被某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岗拒绝了,因为没有相关实习经历。这样的故事她听得越来越多,所有故事最后都汇总到一个关键点——没有大公司实习经历,找不到好工作。  李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