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作用

来源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D102626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的方法:
  一、以惑为诱,创设良好氛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运用以惑为诱,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让学生亲近数学,教师可以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 这一节课时,在新课前,先组织一次别开生面的师生“抢答”活动:(1)让学生口算下列各式: 63-53=?, 112-92=?, 201-19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发现的规律用简练的语言写出来;(2)不用计算器,请你直接写出100002-99992的结果。依次由学生答出,看谁答得快,结果当然都是老师取胜,而老师的“神速”判断更使学生大惑不解,好奇心也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要知道老师的“妙法”,因而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教师顺势引入教学内容:此列数都有一定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来计算就会迅速而又准确。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个数学故事,或介绍一位数学家,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都可以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跟着老师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过程。正是这样一个蓄意制造而引起迷惑的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惑中顿悟,疑中开悟。
  二、挟旧奔新,促使知识迁移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教学中新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延伸或组合。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的来龙去脉和相互联系,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转折点,挟旧奔新,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
  三、体验过程,形成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种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展示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展示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即在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理解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的那些不完整的知识或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并能逐步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完成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的法则之后,请学生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总结收获。其中,有学生提出:既然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都有相应的运算法则,想必除法也不会例外吧!对此,教师应该给予赞赏性的肯定,索性取消了进行练习课的打算,改为要求学生自主探索“有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于是,马上给学生提供切入思考的依据--引例:“某商场一年共盈利4.5万元,那么该商场平均每月盈利多少万元?”在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出谋划策,讨论接下来该怎样去发现并掌握“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学生借鉴先前学习的运算法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分三步走:建立猜想--举例验证--出题应用。于是,学生在小组中一步一步展开了自主学习,最后如愿以偿,发现并掌握了“有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以及“除以一个数(不等于零),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一条运算规律,可谓事半功倍。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了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始终循着自己的思考在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深刻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了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再去“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相信这些乐于自主探索的孩子,成功会越来越多,认识会越来越深。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6-0056-02《九年义务教育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历史的必然回归。它对语文学习目标的定位具有多维性,为语文学习支撑起了一个稳固的空间。《标准》立足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多样化”“关心文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6-0066-0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的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变得十分重要。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6-0062-02 新课程改革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创造性思维。数学学习的本质就是让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继而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积极地去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6-0059-02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将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上得如花似锦,妙趣横生,对一个有着深厚学养、丰富的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讲,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毕竟语文学科有着数理化等学科所不具备的人文性这一特点,它自身就对学生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但高考语文复习的目的是直指高考,出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6-0042-02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要从小学的德育工作抓起。众所周知,抓好德育工作一直以来是每个学校一项重要的准则。学生的活动大多数是以班级形式出现的,班主任理所当然地成为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我们每个班主任必须学会做德育工作,掌握德育教育的方法。 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    一、营造和谐
期刊
【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去组织教学呢?本文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主动参与【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6-0068-02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为了培养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6-0071-02 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把创新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探索的新课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6-0067-02 责任感是对责任的心理体验,是对所负责任的一种道德情感和信念,以及对履行责任和义务的一种态度,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幼儿的自我责任感是在幼儿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一种道德情感,是幼儿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基础,也是幼儿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班幼儿一般年龄在3-4岁,处于入园初级阶
期刊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中学的教育现已成为社会非常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重点阐述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更多的采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科学的探究精神,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挖掘英语教材的创新要素,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633.4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8-8636(2014)06-0049-02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知识,要会应用,这才是真正的知识;有了才能,要有机会展示,才证明是真正的才能,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平台,展示才能的有利机会,也是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精神,提升师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回顾6年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