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将培养思维解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实践证明学会一点数学知识,只能管一阵子,若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就能管一辈子。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金钥匙。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发展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动机,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乏味的感觉,从而削弱甚至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遵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创设适合小学生的课堂情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协调的关系。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去打开学生的心扉,去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使学生的品质、知识、能力在愉悦的心境中得到发展。
创设适合小学生的课堂情景,能给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实践的机会。学生的思维往往来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景。所以教师可以运用数学故事创设情景,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情景,利用游戏创设情景,通过操作试验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等等。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形成问题情境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都应具备目的性、新颖性和适度的障碍性,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保持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见一遍不如亲手做一遍,这也说明了动手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学生动手自己操作是根据学生认识规律提出来的,学生掌握书本知识需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形象化,为学生感性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学生动手操作也是符合其思维发展的特点,由具体到抽象,促使学生具体感知和抽象思维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记住了大量知识而不能转化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弊端,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专门将“过程与方法”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一个方面。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时候我们的身边没有实物可供操作,我们可引导学生用符号、图形、线段图等帮助学生研究、思考。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教师要交给学生丰富多样的方法,同时还要考虑学习方法的层次,不仅有一般的方法,还要有非常具体的方法,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
1.在课堂练习中,尽量设计开放性的题目。有些题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有些题目可以不给全条件,由学生去补充;有些题目给一组条件和问题,由学生自己组合编题;有些题目可以有多种解法,让学生去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
2.在教学中,要适当进行非常规题的训练。教师安排课上练习题时,不要太模式化,要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要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要利用生活常识来灵活思考问题。
3.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中要给学生创造灵活解题的情境,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正确的思维方向,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练习中进行变式练习,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问题,防止单调重复。解答问题时不要死盯着一处想,一处不通另找一处,这方面不行另找一方面,否则习惯于从单一方向思考问题就会导致思想僵化,丧失变通的机敏性。
例如,五年级学生原有240人,其中女生占7/15,后来又转来几名学生,这样女生占总数的15/31,问转来几名女生?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男生人数这方面想,就容易解决了。
在教学应用题时应鼓励学生运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去探索解题的不同途径,力求找到最合理最简便的解法。一位教师在讲比例应用题时就注意这一问题,让学生从中选择最优解法。
如,一个榨油厂用100千克黄豆可以榨油13千克豆油,照这样计算,用3吨黄豆可榨油多少吨?(至少有五种解法)
四、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反思
我们的教学中经常遇见这样的学生,只要问题中有“一共”就用加法,问题中有“还剩”就用减法,全不顾问题和条件的内在联系。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老师说明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求“一共”用加计算,只是加法应用题中的一种,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凡是把几个数合并起来就要用加法,而不能看见“一共”用加法。如果出现这样的错误,就要引导学生反思,寻求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逐渐发现一些规律,再把这些规律通过不断的抽象,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活动的模式。使学生可以从深层次上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实验小学
一、激发学习动机,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乏味的感觉,从而削弱甚至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遵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创设适合小学生的课堂情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协调的关系。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去打开学生的心扉,去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使学生的品质、知识、能力在愉悦的心境中得到发展。
创设适合小学生的课堂情景,能给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究、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实践的机会。学生的思维往往来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景。所以教师可以运用数学故事创设情景,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情景,利用游戏创设情景,通过操作试验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等等。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形成问题情境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都应具备目的性、新颖性和适度的障碍性,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保持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见一遍不如亲手做一遍,这也说明了动手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学生动手自己操作是根据学生认识规律提出来的,学生掌握书本知识需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形象化,为学生感性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学生动手操作也是符合其思维发展的特点,由具体到抽象,促使学生具体感知和抽象思维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记住了大量知识而不能转化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弊端,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专门将“过程与方法”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一个方面。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时候我们的身边没有实物可供操作,我们可引导学生用符号、图形、线段图等帮助学生研究、思考。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教师要交给学生丰富多样的方法,同时还要考虑学习方法的层次,不仅有一般的方法,还要有非常具体的方法,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
1.在课堂练习中,尽量设计开放性的题目。有些题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有些题目可以不给全条件,由学生去补充;有些题目给一组条件和问题,由学生自己组合编题;有些题目可以有多种解法,让学生去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
2.在教学中,要适当进行非常规题的训练。教师安排课上练习题时,不要太模式化,要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要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要利用生活常识来灵活思考问题。
3.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中要给学生创造灵活解题的情境,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正确的思维方向,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练习中进行变式练习,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问题,防止单调重复。解答问题时不要死盯着一处想,一处不通另找一处,这方面不行另找一方面,否则习惯于从单一方向思考问题就会导致思想僵化,丧失变通的机敏性。
例如,五年级学生原有240人,其中女生占7/15,后来又转来几名学生,这样女生占总数的15/31,问转来几名女生?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男生人数这方面想,就容易解决了。
在教学应用题时应鼓励学生运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去探索解题的不同途径,力求找到最合理最简便的解法。一位教师在讲比例应用题时就注意这一问题,让学生从中选择最优解法。
如,一个榨油厂用100千克黄豆可以榨油13千克豆油,照这样计算,用3吨黄豆可榨油多少吨?(至少有五种解法)
四、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反思
我们的教学中经常遇见这样的学生,只要问题中有“一共”就用加法,问题中有“还剩”就用减法,全不顾问题和条件的内在联系。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老师说明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求“一共”用加计算,只是加法应用题中的一种,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凡是把几个数合并起来就要用加法,而不能看见“一共”用加法。如果出现这样的错误,就要引导学生反思,寻求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逐渐发现一些规律,再把这些规律通过不断的抽象,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活动的模式。使学生可以从深层次上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