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来源 :家长·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作为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科目,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较少,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相比单一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践更能够增强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有效的数学实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小学生还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特点。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而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此外,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认识数学学科的魅力,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
  除此之外,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还能够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一定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寻找数学理论与动手操作之间的契合点,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高效课堂的打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于如何在小学数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以下几点探讨。
  一、在实践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无意识地将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隔绝开来,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并且,小学数学包含的知识点有很多,其中大部分的知识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从学生最熟悉的实际生活入手,创设相应的实践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亲自动手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同时,透过现象发现本质,进而使学生能够理解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现实价值。而且,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会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然就能够得到提高。所以,筆者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创设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三角形》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笔者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不同长度的木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木棒组成三角形,并自主探索这三条边的数量关系。同时,笔者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探索并解答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之后,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将不同的木棒组成了不同的三角形。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能够将木棒拼成三角形的,有的学生则不能。在这个时候,笔者就会对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加以引导。最后,学生纷纷发现了在三角形中,两边之和是大于第三边的。
  由此可见,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够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效果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得到增强。
  二、在实际运算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直以来,运算都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运算是需要极强的逻辑性和耐心的。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低,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话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运算的规律和技巧,教师在讲解相关内容的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答运算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运算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加深自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能够提升自身动手操作的能力。所以,笔者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为学生准备小木棍等教具,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亲自动手操作。
  比如: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规则,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丽去书店买书,她想要买的书有两本,一本6.4元,一本7.8元,那么,小丽买这两本书一共需要花多少钱?之后,笔者为学生提供了5元、1元、5角、一角硬币等实物,让学生将具体需要付的钱交到笔者手上。紧接着,学生经过分析之后,就得出了一共需要交14.2元的结论。与此同时,笔者也对学生进行了引导和说明:在计算小数加法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学生结合笔者的讲解就能够清楚地掌握小数加法的运算。并且,学生在经过亲身实践之后,得到了准确的计算结果,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由此可见,在实际运算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组合作教学作为教学模式之一,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组织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常常会被学生用于交流、核对答案以应付教师,或者被教师作为活动型教学的走过场的形式。在这样的形式下,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功能无法发挥出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无法得到提高。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来进行分组,使不同兴趣和不同类型的学生能够组成小组。而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准备接受学生的邀请,作为小组成员,与学生一同加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陪伴者,而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授固定单一的操作方法。同时,教师在讲解新知的过程中,要将精力和时间集中在组织学习小组,合理规划学生分组方面的问题,从而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除此之外,小组合作交流与沟通也是一个提升个人能力的绝佳机会,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将其他人的优点,内化为自己的优点。并且,查漏补缺,发现自身的不足。所以,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为学生组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比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可以正确地读写角的度数。笔者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并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两张练习纸、单个小角、半圆工具和量角器。之后,笔者为学生展示了活动角,让学生将角变大再变小。紧接着,笔者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出自己所画的角的大小。学生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就掌握了度量角大小的方法。在这样的模式下,不仅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由此可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有着极强的作用。
  四、在难点的突破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其数学知识储备相对较少,逻辑思维能力也比较差。并且,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还停留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符号化的数量关系和复杂的空间形象,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常常会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况。因此,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和把握数学的基础知识,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对于小学生而言,实践要比教师的讲解更为有效,尤其是对公式的推理以及知识的梳理来说,动手操作更具成效。
  例如,在讲解公式的过程中,如果将公式直接告诉学生,他们也能够记住。但是,如果一段时间不复习,他们立马就会忘记。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公式的意义,印象自然不深刻。如果能够让学生利用教具等辅助工具,自行推导,他们就能够知其所以然,学习效果也就会有大幅度的提升。所以,笔者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借助教学用具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有效地把握數学知识,还能够增强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
  比如: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演示了: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之后,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将手中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全部标注出来。学生在自己动手画的过程中,就能够准确地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概念了。紧接着,笔者让学生用相同的原理,去计算梯形的底和高。学生们纷纷得到了正确的结论。这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检测,同时,也是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总之,要想在小学数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握好数学教学的内容,并且,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在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领悟数学知识的内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明确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与此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小组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与沟通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独立发现、探索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打造高效课堂。最后,教师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运算的规则,让学生能够从根本上理解数学运算的内涵。
其他文献
我园地处城乡接合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幼儿的发展需要,我们围绕幼儿园各年龄段如何选择合适的绘本、教师如何针对各年龄段幼儿使用适合的指导策略、家长如何指导幼儿开展亲子绘本阅读等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本文旨在通过绘本阅读的三个阶段活动轨迹来阐述本园开展绘本阅读活动的具体情况,以及家园合作对于幼儿绘本阅读的重要性。  一、绘本“大荟萃”——拉响一部曲  “绘本漂流”是最普遍的呈现绘本读物的形式,也为大家所
期刊
作为中学班主任,如何管理班级,是每位班主任为之头疼的问题。就当前的初中班级管理情况来看,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些班主任在抱怨学生的素质一届不如一届,学生越来越难管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不仅仅要体现在“管”这一层面上,更要彰显出“理”的魅力。也就是说,在班级管理活动的开展中,班主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思想、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组织多样化的班级管理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获得有效的发展
期刊
一、小组合作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组合作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中数学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教学的局限性,还能让学生以互助的形式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质量,因而高中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提高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我班为例,为了提升学困生的学习质量,我建立了数学学习小组。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我会科学地划分小组。我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性格特点对学
期刊
一、幼儿园安全管理的现状  第一,幼儿期是需要成人悉心管护的重要时期,他们一般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行为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幼儿正处于肌肉发展的阶段,具有好玩、好动的特性,另外幼儿对外界事物都感到新鲜,但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差,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因此要加强幼儿园的管理。  第二,近几年幼儿在幼儿园受到的伤害在不断增加。据统计,我国每年超过20多万的0~14岁儿童因为意外伤害而致残甚至死亡。  第三,幼儿
期刊
“主题建构”能丰富诗词教学的资源,让小学诗词教学显得大气。在实际操作中,本文从“从‘同一作者’整合诗词,延伸教学广度;从‘同一内容’整合诗词,挖掘教学深度;从‘同一情感’整合诗词,提升教学高度”三方面来叙述“主题建构”在小学诗词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  传统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教师习惯一节课只教一首诗词,根据“导入新课,介绍背景——初读诗歌,随机正音——感知大意,理解内容—
期刊
在苏州学习的短短几天里,我深有感触,觉得不虚此行,现用一首小诗开篇:长途顶暑抵姑苏,邻座同乡笑我愚.一看二听三揣度,带回经验绘蓝图.rn一、要做有血性的社教人rn社区教育正
期刊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了。高中英语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关键阶段,做好这一时期的英语教学工作十分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方式的单一,英语教学课堂缺乏活力,导致学生缺乏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营造充满活力的英语教学课堂,从而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
期刊
人口素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显示出一个国家的国力以及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在研究新形式下的家庭教育,创办社区家长学校,能够科学、有效地发挥家庭教育对人的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们就重庆北碚区采取措施狠抓人口出生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力提倡优生优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据统计,北碚区的“两率”降至6.44‰和1.56‰,虽然比重庆市平均水平低,但这只是在“人口总量”“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理论应运而生。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知识丰富、品德高尚的学生。高中历史由于其科目的特殊性,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所以如何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热门话题。本文通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促进高效课堂的打造,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掌控者,大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这样不仅会
期刊
物理学习离不开实验,没有实验会使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定律,从物理学诞生至今,实验始终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推动着物理学科不断朝着更高层次前进.其在帮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