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妈妈送脑瘫儿进哈佛

来源 :家教世界·V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ang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邹翃燕是一名单亲妈妈,对她来说,这29年的生活,是一场与儿子一起奔跑的人生马拉松。
  孩子生下来的揪心一幕,刻在邹翃燕的记忆中:全身发紫,不哭也不闹,双眼紧闭。转院抢救,孩子小小的鼻孔一个插着输氧管,一个插着鼻饲管。护士来打针,扎不进,汗珠一滴滴落在孩子皱巴巴的脸上,孩子还是没有丝毫反应。
  “重度脑瘫,没抢救价值了,救下来也非瘫即傻。”医生隔一会儿就来说一遍,“为了孩子和你自己的未来,仔细想想,下决心吧。”
  那晚,邹翃燕把儿子搂在怀里,一夜无眠。江汉平原夏夜的燥热,似乎与她无关。她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儿子耷拉的眼皮上,“我是妈妈,你看看我呀!” “这世界挺美的,你好不容易走一遭,睁开眼看看!”……
  凌晨5点,孩子终于有了反应——哼唧了一声,像小猫一样。随后终于哭了。医生说,能哭出来,命保住了,但今后的路必将“痛苦艰辛又漫长”。
  她给孩子起名丁丁(第二个字念“zhēng”——作者注)。这是因为她想起《诗经》里“伐木丁丁,鸟鸣嘤嘤”的诗句,砍伐大树都有响动,她希望他至少能在这世界留一点声响。
  让丁丁活下来,是第一个层次。怎样让他活得好一点?这个“好”,照邹翃燕的理解:肢体各项功能逐渐接近正常人,要有一技之长,要有阳光的心态,能在有所作为中体味活着的趣味与价值。
  丁丁1岁前接受检测,智力没问题,但轻度偏瘫,左脚活动不灵活,有运动障碍。他总是流口水,双手没力气,握不住东西,两岁半才勉强学走路。
  邹翃燕带着丁丁四处求医。原湖北中医学院疑难杂症科的医生告诉她,脑瘫按摩治疗,3~6岁是黄金时期,但需持之以恒地科学训练。
  每周按摩3次。邹翃燕下了班,骑自行车带丁丁去。路并不好走。一次下大雪,自行车倒在水坑里,他滚到了地上。妈妈把他扶起来,车倒了;把车扶起来,他又倒了……他哭了,妈妈也哭了。
  娘儿俩泥猴儿似的到了医院。医生感叹:“看这天气,以为你们俩不会来了。” “就是下刀子,也要来。”妈妈斩钉截铁地说。
  每次按摩一个小时,背部的皮被捏起来,一点点捻过。3岁的丁丁疼得龇牙咧嘴,他求妈妈不要去了。
  邹翃燕很清楚,有了一次,就有第二次,“如果有很多理由,我就会不断原谅自己”,那就没法坚持了。她必须保持理性——尽最大努力,为丁丁的命运多争取一点逆转的机会。
  走过一路艰辛,希望就像清晨的阳光挣脱云翳,最初是一丝一丝,后来是一缕一缕。
  5岁多,丁丁终于可以双脚同时离地跳一下了。那天,丁丁在院子里逮着人就大喊:“你看我会跳、我会跳!我跳给你看!”那天,丁丁兴奋的样子似乎仍在邹翃燕眼前。
  丁丁小时候,学握笔、用筷子都是艰巨的任务。光这两样,就学了一年。长大后,他感谢有这样明智的妈妈——一桌人吃饭,如果他不用筷子,别人会好奇,还得跟人解释自己患有脑瘫,既麻烦又伤自尊。
  丁丁行动不便,但也造就了做事专注的性格特点。上小学三年级前,因为手指不够灵活,丁丁写字慢。邹翃燕为丁丁申请考试延时,一开始20分钟,逐渐缩短到5分钟。四年级后,丁丁写字的速度赶了上来,延时停止。
  “妈妈从不辅导我写作业。”丁丁说,小学开学时,妈妈送给他一本《新华字典》。有不认识的字,妈妈就一句话——“自己查字典去。”无形中,丁丁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锻炼。
  读三年级时,老师要求家长出试卷给孩子做,做完还要检查、打分。邹翃燕从来不出,都是鼓励丁丁自己出、自己做。邹翃燕统统不检查就打100分。
  一次,丁丁回来闷闷不乐地说:“妈妈,你今天被我们老师批评了,我做的题明明有两道错的,你还打100分。老师说你不负责。”
  “我以后还会天天给你打100分。”邹翃燕很淡定,“卷子既然是自己出、自己做,还好意思做不对?我们的行动比同学慢一点,那更要保证正确率呀。”
  从此,丁丁养成了做一道题,就尽量做仔細、做对的习惯,正确率越来越高。邹翃燕后来总结,丁丁能考取北大、哈佛,与小时候养成的学习习惯不无关系。
  学霸丁丁也有迷惘的时候。
  初中,丁丁被保送进了一所省重点中学。但开学才几天,正在出差的邹翃燕就接到丁丁的电话,“哭着说不想上学了,要我回去办退学手续”。
  原来,军训时练习高抬腿,丁丁站不稳,有的同学也做不好,教官只批评别人。同学质疑,年轻的教官脱口而出“他是脑瘫”。有的孩子便编顺口溜骂丁丁“苕(武汉羞辱人的方言——作者注)”,还将他的文具盒传来传去,嘲笑他,捉弄他。
  邹翃燕连夜坐了30多个小时火车赶回武汉。课间,邹翃燕走上讲台。她说:“同学们,你们都很幸运、很健康,丁丁身体不好。你们长大后,可以当运动员、当兵、当飞行员……去做任何喜欢的事,丁丁不行,他只有读书一条路。现在,他不想上学了,那他以后该怎么办呢?他还会开心吗?大家是不是应该理解他、包容他、帮助他呀?”台下寂静无声。
  那学期期末考试,丁丁考了全年级第一,从此再没受过欺负。长大后的丁丁这样形容这段往事:“虽然妈妈出马,一个顶俩,但一辈子总要妈妈这样操心也不行。”
  在丁丁心目中,妈妈对自己总是循循善诱,“教育小孩用的是智慧”。
  高二时,他一度成绩十分不理想,很失落,反问妈妈为什么一定要考名校。
  妈妈带他去东湖边的房子。在1楼,妈妈问:“能看到东湖吗?”
  “不能。”
  上6楼,“能看到吗?”
  “能。”
  “看得清楚吗?形容一下。”
  “不是很清楚,就像一方小手绢。”
  到了20层,东湖水面开阔,尽收眼底。
  “这才是东湖真正的样子呀。”妈妈告诉他,东湖的样子是客观存在的,人在不同的平台,视野不同,看到的景象就有所不同,站得高了,才有可能看到他想要看到的。
其他文献
前两天,带彤彤看电影,她在便利店里看上了一块超大的棒棒糖(直径将近20厘米),很显然这么大的糖,她绝对吃不完。买回家的当天,彤彤兴高采烈地要吃,爸爸看着这个巨大的棒棒糖不免担心彤彤吃多了的问题。于是,和彤彤约定只能吃几口就要还给爸爸。  和很多被限制饮食的孩子反应一样:彤彤在异常珍惜中吃完了爸爸限制的数量,在拒绝履行承诺后看见了爸爸的不悦,为了让爸爸开心而违心地把棒棒糖放入冰箱。然后,又在不到5分
下午,正在办公室里忙着批改试卷,突然走廊里传来一阵吵闹声。探头一看,是赵刚的父亲在走廊里教训儿子。赵刚又犯了什么错误呢?这样叫嚣,还拳打脚踢。我赶紧跑出去,把他的父亲拉到了办公室。  “这小子不得了啊。老师没收钱,他骗他妈妈说老师收50元。小小的年纪就学会骗了。”赵刚的父亲忿忿地说。  “他骗他妈妈钱,不大可能吧?你儿子一向很乖。他不可能做这样的事,或许是另有原因吧。”我说。  “还有什么原因呢?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3岁决定一生,与中国古谚“三岁看到老”不谋而合。实际上从情感关系的发展来看,1岁左右的孩子就开始显现出不同的个性。1岁是其亲子依恋关系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时期不能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就会对其今后情感关系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心理学家发现,在3个月左右,婴儿对待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哪怕对着一个假人他也会微笑;6个月左右,婴儿开始会区分熟人和陌生人,到1岁左右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