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的同时,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的一部分,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地指导作用。本文着重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人文和谐的内涵与价值。
一、人文和谐的内涵
1.人文的涵义和特性
古语云:“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北齐书?文苑传序》),即圣贤的人所说的,用来教化天下人的话,便是人文。现代对人文的定义则是“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的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由此可见,人文是关于人自身的文化,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如果只是一个人关于自身和社会的看法构不成人文,而应该是一个群体对某件事有着统一的看法并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即人文。
首先,人文具有稳定性。人文是人类意识的集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不等同于思想上层建筑,但它包含思想上层建筑。比之思想上层建筑,人文有着更强的约束力,它并非外界强加,而需要每个人自己去认同、接受。这种认同与接受是在长期的对道德、教育、文艺、宗教等方面的认知与感悟中逐步形成的,因此,人文应该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不易更改。如儒家关于君子的界定,就是一种人文。儒家认为有才德,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才能称为君子,几千年来,这种认知观念被保留并传承,人人皆以此作为评判君子的基本标准。
其次,人文具有社会性。人文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应该是被社会的普通大众所接受的,个人与小群体的认知都不能形成人文,只有被社会广泛的接受并予以传承才能逐步形成人文。人文随着社会形态的变更而逐步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去粗存精,被保留下来的人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更易被大众接受、理解并奉为行为准则。不仅如此,人文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会产生矛盾需要被统一规范的事物都会出现人文,它以不同于法制、道德的方式指导着人们的实践。
最后,人文具有价值性。作为社会性的人类意识的集合,人文必然是能够对大部分人的思想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它左右着人们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的选择与决定,甚至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人们的实践。因此,能被称为人文的文化现象首先应该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体现在对人的活动好的方面的一种引导。人文的这种价值是巨大的,在改造人向“善”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也改造着社会向更加高级的方向进化。
2.人文和谐是人文内部的和谐和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文和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已经了解到,人文是一种具有穩定性、社会性与价值性的人类意识的集合,那么,什么是人文和谐呢?
首先,人文和谐是作为文化现象的人文内部之间的和谐。前面已提到,人文是文化现象,并且是各种文化现象形成的统一体。比如中国古代关于“孝”的认知,各种派别有不同的说法,西周时期,“孝”是祭祀宗庙鬼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孝”有了更深的理解,但就算是同为儒家的孔子和孟子,对“孝”也有不同的解释;孔子将“孝”与“礼”联系在一起,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对于孝的理解更多的是“敬”,认为要视父母为天,完全的服从,而孟子,则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的无后指的是没有遵守后代的责任,而不是没有后代。孟子认为后代要在善待父母,孝敬父母,这比孔子对于“孝”的理解有了一定的进步。而墨家也曾提出过“孝利亲也”,认为孝就是做有利于父母的事情。虽然各种派别对“孝”的说法不一,但总的来看,各种说法之间是统一而和谐的,则都强调与父母的关系应当是“善”的,善的涵义有很多,但都是指好的、有利的。到了现代,“孝”作为一种人文现象流传了下来,虽然传统文化中对“孝”的解释不一,并且,现代人对“孝”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对父母好是“孝”最普遍的标准,至于何谓好,则说法不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人文的内部,也就是组成人文的各种文化现象是统一的,它们之间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不存在根本上的矛盾,这是人文和谐的基础。
其次,人文和谐是人文与人之间的和谐。人文作为文化现象,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范畴,它的产生、传播与接受都是需要载体和对象的;而人既是载体也是对象。人文是意识的集合,意识产生于人脑,是人对现实生活中各种活动和经历的总结;人文的传播则是人们通过自身的行为或者言语不断的感染、影响其他的人,使之成为他人的行为标准或者准则;而被感染、影响的对象则也是人,人们通过思索他人的行为或者言语的合理性进而接受这种感染、影响。因此,可以看出,人自始至终都与人文融为一体,人文产生于人,又作用于人,所以也说,人文是关于人自身的文化。那么,人文和谐显然就要在人文与人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使之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流动的、发展的、生生不息的。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思想观念被不断的革新,新的人文会被创造,有价值的人文会被传承,这些人文构成了影响人们生活、实践的价值取向,被接受并遵守。人文与人处于这种循环往复的规律中,精神的境界不断提高,对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入,并最终形成能够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水平,而这也是马克思所提到的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时,这也是人文和谐最核心的内涵。
二、人文和谐的价值
1.人文和谐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
人文作为一种广泛的意识形态的集合,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导着人们的实践,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巨大影响下,人文作为一种对人们思想的约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产力的提高,经济飞速增长,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文化、价值观都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对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在各种思想文化作用下的人们能够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信念。中国的传统文化、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相互交融,我们应该在其中寻求平衡点,将具有共同价值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和谐的人文,让人们在接受的同时保持正确、清醒的认识。 中国长期处于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平衡发展当中,人文和谐能够在经济进步的同时也不断推动精神文明的前进,让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注重精神文明的长足发展。提倡人文和谐,能够让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之时找到超过经济价值的思想价值,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认识水平,那么,人与人的交往会日趋和谐,市场经济体制和各种政治体制也会在人文和谐的规范下形成健康的运行轨迹,整个社会也会在稳定中不断前进。
2.人文和谐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说过,人类社会的建立有两部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立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关和政治组织;而思想上层建筑则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人文就是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在社会的前进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就会注重精神需求;然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开始把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人文和谐成为我们当下应关注的重点。
中国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首先要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然而这种信念在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心中却十分薄弱;人文和谐要求我們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发扬和提倡,让人民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之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尤其是对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年轻人,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是他们肩负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要求。
3.人文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精神价值追求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说是一种批判的学说,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反对剥削和压迫。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愿望产生于阶级对立社会中私有制剥削制度带来的社会压迫、剥削、不平等和贫富差距,而要求建立的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以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原始共产主义状态为参照性,表现为对原始社会的追忆,而原始社会最大的特点则是人与人之间没有剥削与压迫,处于一种最大限度的公平之中。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类的精神文明高度发达,而这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就处于一种完全和谐的状态当中,以最有价值的人文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并且这种约束是完全自觉的,不仅如此,在这种自觉的行为当中,人们又创造着新的人文,以期最大限度的提高个人素质,当每个人都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相对对等的优秀素质,社会将会处于长久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当中。因此,可以说人文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的精神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 刘鸣.文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人文价值[D].安阳工学院,2006
2 史艳红.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人的素质的全面重塑[D].河北师范大学,2006
3 杜宇新.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J].理论前沿,2006(22)
4 曹俊伟.论儒家人文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河南理工大学,2007
5 杨文圣.论人文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7
一、人文和谐的内涵
1.人文的涵义和特性
古语云:“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北齐书?文苑传序》),即圣贤的人所说的,用来教化天下人的话,便是人文。现代对人文的定义则是“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的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由此可见,人文是关于人自身的文化,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如果只是一个人关于自身和社会的看法构不成人文,而应该是一个群体对某件事有着统一的看法并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即人文。
首先,人文具有稳定性。人文是人类意识的集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不等同于思想上层建筑,但它包含思想上层建筑。比之思想上层建筑,人文有着更强的约束力,它并非外界强加,而需要每个人自己去认同、接受。这种认同与接受是在长期的对道德、教育、文艺、宗教等方面的认知与感悟中逐步形成的,因此,人文应该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不易更改。如儒家关于君子的界定,就是一种人文。儒家认为有才德,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才能称为君子,几千年来,这种认知观念被保留并传承,人人皆以此作为评判君子的基本标准。
其次,人文具有社会性。人文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应该是被社会的普通大众所接受的,个人与小群体的认知都不能形成人文,只有被社会广泛的接受并予以传承才能逐步形成人文。人文随着社会形态的变更而逐步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去粗存精,被保留下来的人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更易被大众接受、理解并奉为行为准则。不仅如此,人文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会产生矛盾需要被统一规范的事物都会出现人文,它以不同于法制、道德的方式指导着人们的实践。
最后,人文具有价值性。作为社会性的人类意识的集合,人文必然是能够对大部分人的思想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它左右着人们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的选择与决定,甚至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人们的实践。因此,能被称为人文的文化现象首先应该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体现在对人的活动好的方面的一种引导。人文的这种价值是巨大的,在改造人向“善”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也改造着社会向更加高级的方向进化。
2.人文和谐是人文内部的和谐和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文和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已经了解到,人文是一种具有穩定性、社会性与价值性的人类意识的集合,那么,什么是人文和谐呢?
首先,人文和谐是作为文化现象的人文内部之间的和谐。前面已提到,人文是文化现象,并且是各种文化现象形成的统一体。比如中国古代关于“孝”的认知,各种派别有不同的说法,西周时期,“孝”是祭祀宗庙鬼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孝”有了更深的理解,但就算是同为儒家的孔子和孟子,对“孝”也有不同的解释;孔子将“孝”与“礼”联系在一起,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对于孝的理解更多的是“敬”,认为要视父母为天,完全的服从,而孟子,则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的无后指的是没有遵守后代的责任,而不是没有后代。孟子认为后代要在善待父母,孝敬父母,这比孔子对于“孝”的理解有了一定的进步。而墨家也曾提出过“孝利亲也”,认为孝就是做有利于父母的事情。虽然各种派别对“孝”的说法不一,但总的来看,各种说法之间是统一而和谐的,则都强调与父母的关系应当是“善”的,善的涵义有很多,但都是指好的、有利的。到了现代,“孝”作为一种人文现象流传了下来,虽然传统文化中对“孝”的解释不一,并且,现代人对“孝”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对父母好是“孝”最普遍的标准,至于何谓好,则说法不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人文的内部,也就是组成人文的各种文化现象是统一的,它们之间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不存在根本上的矛盾,这是人文和谐的基础。
其次,人文和谐是人文与人之间的和谐。人文作为文化现象,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范畴,它的产生、传播与接受都是需要载体和对象的;而人既是载体也是对象。人文是意识的集合,意识产生于人脑,是人对现实生活中各种活动和经历的总结;人文的传播则是人们通过自身的行为或者言语不断的感染、影响其他的人,使之成为他人的行为标准或者准则;而被感染、影响的对象则也是人,人们通过思索他人的行为或者言语的合理性进而接受这种感染、影响。因此,可以看出,人自始至终都与人文融为一体,人文产生于人,又作用于人,所以也说,人文是关于人自身的文化。那么,人文和谐显然就要在人文与人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使之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流动的、发展的、生生不息的。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思想观念被不断的革新,新的人文会被创造,有价值的人文会被传承,这些人文构成了影响人们生活、实践的价值取向,被接受并遵守。人文与人处于这种循环往复的规律中,精神的境界不断提高,对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入,并最终形成能够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水平,而这也是马克思所提到的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时,这也是人文和谐最核心的内涵。
二、人文和谐的价值
1.人文和谐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
人文作为一种广泛的意识形态的集合,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指导着人们的实践,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巨大影响下,人文作为一种对人们思想的约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产力的提高,经济飞速增长,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文化、价值观都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对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在各种思想文化作用下的人们能够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信念。中国的传统文化、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相互交融,我们应该在其中寻求平衡点,将具有共同价值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和谐的人文,让人们在接受的同时保持正确、清醒的认识。 中国长期处于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平衡发展当中,人文和谐能够在经济进步的同时也不断推动精神文明的前进,让人们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注重精神文明的长足发展。提倡人文和谐,能够让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之时找到超过经济价值的思想价值,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认识水平,那么,人与人的交往会日趋和谐,市场经济体制和各种政治体制也会在人文和谐的规范下形成健康的运行轨迹,整个社会也会在稳定中不断前进。
2.人文和谐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说过,人类社会的建立有两部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立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关和政治组织;而思想上层建筑则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人文就是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在社会的前进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就会注重精神需求;然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开始把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人文和谐成为我们当下应关注的重点。
中国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首先要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然而这种信念在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心中却十分薄弱;人文和谐要求我們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发扬和提倡,让人民在经济利益的冲击之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尤其是对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年轻人,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是他们肩负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要求。
3.人文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精神价值追求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说是一种批判的学说,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反对剥削和压迫。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愿望产生于阶级对立社会中私有制剥削制度带来的社会压迫、剥削、不平等和贫富差距,而要求建立的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以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原始共产主义状态为参照性,表现为对原始社会的追忆,而原始社会最大的特点则是人与人之间没有剥削与压迫,处于一种最大限度的公平之中。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类的精神文明高度发达,而这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就处于一种完全和谐的状态当中,以最有价值的人文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并且这种约束是完全自觉的,不仅如此,在这种自觉的行为当中,人们又创造着新的人文,以期最大限度的提高个人素质,当每个人都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相对对等的优秀素质,社会将会处于长久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当中。因此,可以说人文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的精神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 刘鸣.文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人文价值[D].安阳工学院,2006
2 史艳红.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人的素质的全面重塑[D].河北师范大学,2006
3 杜宇新.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J].理论前沿,2006(22)
4 曹俊伟.论儒家人文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河南理工大学,2007
5 杨文圣.论人文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