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理人不爱起早,八九点钟了,路上还没有几个人,日子闲适得就好像无所谓时间,每天都澄净的阳光明媚宜人,只要抬头你便能见到苍山峰顶那终日散不去的烟云。然而古城距离洱海还有一段距离,赏得青山,可惜不见水色。最佳的地方是在洱海之畔,苍山洱海尽在眼前。环着海边的四个小镇个性不同,相同的是,身心皆可融入山水,非此莫属。
才村的众仙
出大理古城不需多远,一条公路通向洱海岸边,从这里的才村码头可以坐船去海上游览。旁边的才村中,邻海的村舍几乎家家都有小码头。海边有一小庙,院内焚香炉香火甚盛。大理一带的民间信仰结合了道家、佛教及原始民间信仰,形成一种复杂多变的体系,而且村村都不尽相同。一般村里或有观音阁、关公庙,或有财神殿、魁星阁,或有本主庙。
说起本主庙,才村相邻的瓦村就有一间本主庙,主供唐朝一位举人,后来被南诏请出做了大臣,之后成为瓦村人的本主。所谓本主信仰,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多神崇拜的民间信仰。它集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一体,在许多村庄或社区都有自己的本主和祭祀本主的神庙。每位本主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来历和身份,大到主宰宇宙的天神,小到为人们做了好事的普通百姓,一旦被某村社供奉为本主,他便成了那里至高无上的保护神,因而每位本主的故事所营造的都是人神共处的世界。后来在双廊听说,有些“本主”甚至是攻陷大理的元朝将领,身份原是蒙古人,死后却被奉为本地人的“本主”。至今简单的信仰,曾经不简单的社会结构,留下的是本地人单纯的精神本质。
稻田收割过后,会有白鹭前来,它们隐身在田垄间,有人经过时成群地飞起,身影掩住头顶的日头,翅膀拍打的声音掩盖住远方公路上汽车马达的轰鸣。
文雅双廊
“上关风,下关花”,这里是洱海的北边,相对于南岸的下关,此处即上关。小镇不大,只在公路两旁分布着一溜溜村舍,与公路成直角,这一溜溜的村舍小径与公路一同形成了鱼骨般的结构。在村舍小径尽头就是洱海,水光晃动着,水浪轻拍着堤岸。小径越过公路,在另一头也是一排村舍。
双廊是洱海周边最让人想停留下来的地方,它的美在古朴的民居,在沿海而生的村落。双廊人有着千百年积蕴下来的文才,这点在他们屋舍间就能寻到,洱海边的一处小宅,主人家里饲养着奶牛,门前是一小片菜园,主人将他的房子起名为“葵庐”,房檐下的留白处题着主人为洱海边的小家作的小诗,韵味十足。像这样有着自己名字的农人村舍,在双廊几乎随处可见。
双廊的精致在玉几岛。玉几岛是一个小巧之极的半岛,十来分钟就可走上一圈。玉几村之出名,与赵青在这里修建的建筑有很大关系,特别是杨丽萍私人会所、赵青自己的住宅都采用了青石作为建材,将房子建在岛上天然的巨石上,浑然一体。在住宅之间的青石墙、拐角处,雕有本地传统风味的异兽和花纹。玉几岛的入口处有一家米粉店和两所农家乐小院,米粉店生意做得悠闲,每天不到下午多半就关门了。农家小院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来到这里消遣的多为大理本地人,周末或是平日无事驱车前来,聚在水边打小麻将,或是吃茶(大理人将喝水、饮茶称为吃水、吃茶)。
挖色渔家
挖色原先必也曾有着如双廊的宁静与原始,但由于这里是交通要道,两条公路的交汇处,因此要显得庞大许多。在街上闲逛了几圈,对挖色有了明晰的印象。挖色街上遍布店铺,出售各类百货、成衣、五金,凡生活所需,无所不有。挖色成为洱海东岸最大的集贸市场、批发市场。这里地域开阔,又可见到成片的良田。与西岸不同,这里除去种植水稻,还种植烟草,收获稻谷的季节也是收获烟叶的季节,乡间道路上随处可见木制推车上摞得高高的烟叶,这些烟叶被集中到乡上的晒场,搭着烟叶的竹架密密匝匝的排满整个晾晒场,阴干后的烟叶最终被晾晒成金黄色。
挖色洱海边的砂岸上,渔民正在收网、拉网、晒网,这里的渔民比沿途经过的小渔村更有组织性,大家穿着同样的防水衣裤,捕鱼工具也较为现代化。一个志得意满的中年人和我们搭讪,他是本村人,现在跑贩鱼的买卖。中年人请我们吃早些时候他收购的小银鱼,这种无骨的白色小鱼是早些年大理政府从日本引进投放到洱海里的,新鲜的可以生吃。说着话,拉网的渔民打上一条半米多长的大鱼。中年人说,会把它卖到昆明去,能卖个好价钱。大鱼被渔民们挑拣出网,剩下的就是足有几百斤多的小鱼、小虾,小虾在细密的网中上下翻腾。中年人说,剩下的小虾多半会卖到古城中,每天古城都有对小虾的需求,尤其是那些夜晚遍布古城角落的烧烤摊和小饭店,洱海虾是招牌。小鱼则会在挖色的水产交易市场中卖给中间商贩或是小作坊,他们会将洱海特产的小鱼晾晒成鱼干或是制成鱼酱,这些产品早就远销国外。
挖色前往海印村的小路口有一个售卖梅子冰粉的小摊,摊主是一个老阿婆。3元钱可以买上满满一碗梅子,吃的时候阿婆帮我们在凉粉上浇满了蜂蜜,又教我们怎样将梅子浸泡在凉粉蜂蜜中食用,烈日下吃上一碗立刻就觉得情神气爽。挖色民风淳朴,本地人对游客热情友好,告别阿婆时,她硬是塞给我一个腌制过的青芒果带在身上,并一再嘱咐路上口渴的时候再拿出来食用。
稻花香里见喜洲
在云南,喜洲是一个鼎鼎大名的存在,这里产味道最好的稻米,也有能工巧匠,盖民居是一把手,做银饰也是一等一。
懂门道的人都知道,在大理看民居不是在古城,而是在喜洲,除去严家、董家、杨家三处对游人收取门票的大院,这里还有八十多处保存完整的白族院落,在不打扰居所主人,或是得到主人允许的情况下,进入参观是不需要买门票的。每处院落都各有不同,每处院落都遗留了先人造宅时的心思。像云南的很多其他地方,镇中空地名为四方街,四方街内是售卖喜洲馍馍的摊铺,周边延展出去的巷子里除去几家古玩店似乎是为游客而开,其他生意都是当地人自己关照居多。我喜欢喜洲烧制的粗陶瓶罐,这种被当地人称为泡菜瓶的罐子,在古城的很多酒吧里被用做花瓶或是烟缸来装点,一个画满水纹的陶罐三五元钱,可谓廉价。
喜洲是一座建在稻田中央的古镇,有时候我更觉得它像一座城,一座矗立在色彩中的城池。种种原因,我曾数次来到喜洲,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节气,每次来这里都会见到稻田不一样的景致。喜洲镇就像点缀画作般生长在这片稻田之中。在这里曾遇到过骑车前来游玩的游客,在稻田间的公路上,他们让车子自由地滑翔,两手伸张开做翅膀状,嘴中嗷嗷地叫着,想是兴奋、畅快了才会这般。
才村的众仙
出大理古城不需多远,一条公路通向洱海岸边,从这里的才村码头可以坐船去海上游览。旁边的才村中,邻海的村舍几乎家家都有小码头。海边有一小庙,院内焚香炉香火甚盛。大理一带的民间信仰结合了道家、佛教及原始民间信仰,形成一种复杂多变的体系,而且村村都不尽相同。一般村里或有观音阁、关公庙,或有财神殿、魁星阁,或有本主庙。
说起本主庙,才村相邻的瓦村就有一间本主庙,主供唐朝一位举人,后来被南诏请出做了大臣,之后成为瓦村人的本主。所谓本主信仰,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多神崇拜的民间信仰。它集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一体,在许多村庄或社区都有自己的本主和祭祀本主的神庙。每位本主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来历和身份,大到主宰宇宙的天神,小到为人们做了好事的普通百姓,一旦被某村社供奉为本主,他便成了那里至高无上的保护神,因而每位本主的故事所营造的都是人神共处的世界。后来在双廊听说,有些“本主”甚至是攻陷大理的元朝将领,身份原是蒙古人,死后却被奉为本地人的“本主”。至今简单的信仰,曾经不简单的社会结构,留下的是本地人单纯的精神本质。
稻田收割过后,会有白鹭前来,它们隐身在田垄间,有人经过时成群地飞起,身影掩住头顶的日头,翅膀拍打的声音掩盖住远方公路上汽车马达的轰鸣。
文雅双廊
“上关风,下关花”,这里是洱海的北边,相对于南岸的下关,此处即上关。小镇不大,只在公路两旁分布着一溜溜村舍,与公路成直角,这一溜溜的村舍小径与公路一同形成了鱼骨般的结构。在村舍小径尽头就是洱海,水光晃动着,水浪轻拍着堤岸。小径越过公路,在另一头也是一排村舍。
双廊是洱海周边最让人想停留下来的地方,它的美在古朴的民居,在沿海而生的村落。双廊人有着千百年积蕴下来的文才,这点在他们屋舍间就能寻到,洱海边的一处小宅,主人家里饲养着奶牛,门前是一小片菜园,主人将他的房子起名为“葵庐”,房檐下的留白处题着主人为洱海边的小家作的小诗,韵味十足。像这样有着自己名字的农人村舍,在双廊几乎随处可见。
双廊的精致在玉几岛。玉几岛是一个小巧之极的半岛,十来分钟就可走上一圈。玉几村之出名,与赵青在这里修建的建筑有很大关系,特别是杨丽萍私人会所、赵青自己的住宅都采用了青石作为建材,将房子建在岛上天然的巨石上,浑然一体。在住宅之间的青石墙、拐角处,雕有本地传统风味的异兽和花纹。玉几岛的入口处有一家米粉店和两所农家乐小院,米粉店生意做得悠闲,每天不到下午多半就关门了。农家小院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来到这里消遣的多为大理本地人,周末或是平日无事驱车前来,聚在水边打小麻将,或是吃茶(大理人将喝水、饮茶称为吃水、吃茶)。
挖色渔家
挖色原先必也曾有着如双廊的宁静与原始,但由于这里是交通要道,两条公路的交汇处,因此要显得庞大许多。在街上闲逛了几圈,对挖色有了明晰的印象。挖色街上遍布店铺,出售各类百货、成衣、五金,凡生活所需,无所不有。挖色成为洱海东岸最大的集贸市场、批发市场。这里地域开阔,又可见到成片的良田。与西岸不同,这里除去种植水稻,还种植烟草,收获稻谷的季节也是收获烟叶的季节,乡间道路上随处可见木制推车上摞得高高的烟叶,这些烟叶被集中到乡上的晒场,搭着烟叶的竹架密密匝匝的排满整个晾晒场,阴干后的烟叶最终被晾晒成金黄色。
挖色洱海边的砂岸上,渔民正在收网、拉网、晒网,这里的渔民比沿途经过的小渔村更有组织性,大家穿着同样的防水衣裤,捕鱼工具也较为现代化。一个志得意满的中年人和我们搭讪,他是本村人,现在跑贩鱼的买卖。中年人请我们吃早些时候他收购的小银鱼,这种无骨的白色小鱼是早些年大理政府从日本引进投放到洱海里的,新鲜的可以生吃。说着话,拉网的渔民打上一条半米多长的大鱼。中年人说,会把它卖到昆明去,能卖个好价钱。大鱼被渔民们挑拣出网,剩下的就是足有几百斤多的小鱼、小虾,小虾在细密的网中上下翻腾。中年人说,剩下的小虾多半会卖到古城中,每天古城都有对小虾的需求,尤其是那些夜晚遍布古城角落的烧烤摊和小饭店,洱海虾是招牌。小鱼则会在挖色的水产交易市场中卖给中间商贩或是小作坊,他们会将洱海特产的小鱼晾晒成鱼干或是制成鱼酱,这些产品早就远销国外。
挖色前往海印村的小路口有一个售卖梅子冰粉的小摊,摊主是一个老阿婆。3元钱可以买上满满一碗梅子,吃的时候阿婆帮我们在凉粉上浇满了蜂蜜,又教我们怎样将梅子浸泡在凉粉蜂蜜中食用,烈日下吃上一碗立刻就觉得情神气爽。挖色民风淳朴,本地人对游客热情友好,告别阿婆时,她硬是塞给我一个腌制过的青芒果带在身上,并一再嘱咐路上口渴的时候再拿出来食用。
稻花香里见喜洲
在云南,喜洲是一个鼎鼎大名的存在,这里产味道最好的稻米,也有能工巧匠,盖民居是一把手,做银饰也是一等一。
懂门道的人都知道,在大理看民居不是在古城,而是在喜洲,除去严家、董家、杨家三处对游人收取门票的大院,这里还有八十多处保存完整的白族院落,在不打扰居所主人,或是得到主人允许的情况下,进入参观是不需要买门票的。每处院落都各有不同,每处院落都遗留了先人造宅时的心思。像云南的很多其他地方,镇中空地名为四方街,四方街内是售卖喜洲馍馍的摊铺,周边延展出去的巷子里除去几家古玩店似乎是为游客而开,其他生意都是当地人自己关照居多。我喜欢喜洲烧制的粗陶瓶罐,这种被当地人称为泡菜瓶的罐子,在古城的很多酒吧里被用做花瓶或是烟缸来装点,一个画满水纹的陶罐三五元钱,可谓廉价。
喜洲是一座建在稻田中央的古镇,有时候我更觉得它像一座城,一座矗立在色彩中的城池。种种原因,我曾数次来到喜洲,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节气,每次来这里都会见到稻田不一样的景致。喜洲镇就像点缀画作般生长在这片稻田之中。在这里曾遇到过骑车前来游玩的游客,在稻田间的公路上,他们让车子自由地滑翔,两手伸张开做翅膀状,嘴中嗷嗷地叫着,想是兴奋、畅快了才会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