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鉴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haiyid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地铁5号线上,我遇到了这样一对母女。
  母女两人都戴着口罩,看不出具体年龄,但母亲年龄应该不小了,染过的头发底层是一绺一绺白发,她胸前抱着一个大双肩包;女儿坐在座位上,一个小双肩包放在双腿上,拿着手机的手放在包上。
  车刚开,就听母亲一直在和女儿大声地说话,讲的是外地话。女儿连说两句:“你听我说!”声音很急促。母亲并没有听她说,只回答:“回去再说。”突然,女儿用手机啪啪啪地拍着腿上的小包,尖利地哭喊着:“你听我说!你就不听我说!你总是不听我说!”
  这突如其来的场景,让我大吃一惊,扭头细看,母亲的包里有一沓纸露出,是医院检查单之类的东西。我一下明白,是母亲陪女儿来看病的。
  女儿情绪完全失控,大哭不止,夹杂着含糊不清的诉说。母亲扭头想要给女儿说点什么,我立即给她打手势,让她不要说话。没想到,那位母亲听了我的话,轻轻地低下头,用右手握着女儿的左手,放在自己的腿上,无声地安抚着女儿。
  从女儿不连贯的哭声里,能听出几句话来:“那就是我的,我为什么不能说?”“都说我没有病,我就是有病。”“我有话说,你就不听我说。”
  我望着那对母女,特别心酸。
  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在拥挤嘈杂的地铁车厢里,母亲看着女儿无助地哭,只能握着女儿的手,微微地抖。我不知她们经历了什么,不知她们从哪里来,还要到哪里去。谁能帮助她们?我能给她们什么帮助?
  再过一站,我就要下车了。我起身走到车门前,弯下身子,对那位母亲说:“我能和你说句话吗?”她抬头看着我,轻轻地点了点头。
  “你只要陪好孩子就可以了。什么都别说,听她说就好了。她说出来了,心里会舒坦些。”
  那位母亲侧着头看着我,眼角亮晶晶的。
  尽管我的声音不大,还是凑近那位母亲耳边说的,可在哭泣中的女儿却听到了,她哭着说:“她就是不听我说!”母亲要解释,我轻轻点着她的肩膀制止了,对她女儿说:“你平静一下,休息一会儿,会好些的。”“我好不了,我脑袋缺血!我好不了,我脑袋缺血!”
  “我到站了,要下车了。请你们多保重。大家都知道你这当母亲的不易,不过,对孩子也要尊重,要倾听孩子……”我只能這样用苍白的语言安慰母亲。
  走出地铁站,心里还在想着那对母女。
  我们最希望孩子拥有什么,成绩、分数、学历?是否应该考虑一些更重要、更基础的?比如健康心智、健全的精神、乐观的情绪……
  曾有教育学者这样说过,父母不能过分看重孩子的成绩,而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支持孩子的兴趣,留住他们的好奇。
  我把这一幕记叙下来,只是想或许能成为一个镜鉴,让教育者明白,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什么是更重要的。
  亲爱的父母们,为了孩子们拥有健康健全的心理,我们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你准备好了吗?
  编辑 东篱
其他文献
不是一天两天了,我对游记写作充满了焦虑;不是一年两年了,我对游记写作充满了期待。焦虑是从电视的普及开始的,荧屏上风光片、名胜片一亮相,便后来居上,盛气凌人,以一家独大的气势,试图将上千年来积淀出的游记华光比衬得黯然失色。手机的普及,随拍、自拍的流行,更让游记处境窘迫。是呀,再美妙的文字,面对逼真的實景、多彩的颜色,也无法接受挑战,游记似乎只能屈居人下,甘拜下风。果然,我的焦虑无休止延伸,报纸副刊与
期刊
今年第一期我们刊发了赵凤兰老师对叶廷芳先生的长篇访谈,这一期我们却在纪念叶先生了。对于叶先生的离去,连近两年和叶先生有深度交往的赵凤兰,都感到意外(“我显然高估了他自然生命的韧度,以为他的身体会像他的精神一样强大,怎奈生命无常、世事难料”)。而我对叶先生的印象,还停留在那篇访谈里,在那篇完成于去年的访谈中,我看到的是叶先生不亚于年轻学人的思想力和批判力,更是一位八旬老人的生命力。在这样的印象中,我
期刊
太阳疲倦了  他今天跑得太快太远了;  小鸟厌倦了,  他们唱的歌曲太多太多了;  蜜蜂和蝴蝶也累了,  因为他们的小翅膀啊  這一天飞过太多的花园了。  疲倦人们把昏沉的头脑  放在温暖舒适的床上。  太阳拉下金色的眼罩  藏在天空下睡觉,  那些鸟儿、蜜蜂和蝴蝶  也都藏进了花丛和树梢,  一切都安静得像小老鼠那样,  要到明天早上,爸爸才会来叫。  所以杰弗里,欧文,菲利斯,还有你,  也要
期刊
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期刊
“双减”之后,我们的家长和孩子将何去何从?  有人说,“双减双减”,校内加,校外减,最终减了个“寂寞”;有人说,“双减”后,从此可以轻松快乐地做个“学渣”了;有人说,“双减”就是要大家集体躺平……  真是如此?否也!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真正理解教育精髓的家长,反而会利用好这样的机会弯道超车。  而弯道超车的方式,就是找准孩子的兴趣点,用兴趣擎举起成长的旗帜。一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积
期刊
“双减”时代,如何加强对孩子的学习指导,笔者提出如下三堂课,供家长朋友参考,并求教于大方之家。第一课:提高生活能力  学习问题,首先是生活问题。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能力,这是无数学霸成功的第一条经验。  我的朋友张老师,在儿子七岁时,从外省落户苏州生活。节假日里,张老师总带儿子坐公交车满城闲逛,熟悉姑苏城里城外。一两年后,他让儿子骑自行车出行,穿行于苏州的大街小巷
期刊
有人以为,“双减”后学生负担减轻,家长也可以“躺平”了;还有人以为,学校课后延时服务,孩子的家庭作业都在学校完成了,家长就可以对孩子不闻不问,从此心安理得地做一个甩手掌柜。如果这样理解,那就真的错了。  “双减”之下,这些事家长不能减:示范  在这里,需要大家厘清一个概念:没有书面家庭作业≠没有家庭作业。老师们通常会布置一些口头作业,比如,读读课文,看看课外书,背背古诗文。这些都是很弹性的学习任务
期刊
軒轩:  爸爸人在外地,心里很牵挂你。  从你妈妈口中得知,“双减”政策实施后,你们的家庭作业少了、考试少了,在学校完成作业后,回家你就看电视、玩手机,奶奶和妈妈劝你,你根本不听。你的学习状态让爸爸忧心不已,思考再三以这种方式跟你沟通一二。  也许在你眼中,学习是辛苦的,有背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作业,学不完的知识。不可否认,学习确实很辛苦,但是爸爸作为过来人告诉你,不学习的人生更苦。  也许你会用“
期刊
订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想杜绝孩子沉迷手机,就要制订手机使用规则,规范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长、浏览内容等。需要提醒的是,规则要全家人一起讨论形成,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就愿意去遵守,并能学会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规则里要明确规定手机使用的时间和次数,如吃饭、写作业、走路、睡觉前等时间点上不可以使用手机,节假日玩手机不超过1个小时等;规定手机使用的地点,设立家庭“停机场”,上网课也要在“停
期刊
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最亲密的人。但,越亲密越控制,孩子往往更容易成为家暴的受害者。为人父母,当然希望全力教育好孩子。但父母拥有爱的本能,并不代表知道如何去爱孩子。  我们特别刊发本文,让更多人认识到语言暴力的危害,对语言暴力说“不”,让孩子在安全、宽容、充满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是的,语言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