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的三堂课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减”时代,如何加强对孩子的学习指导,笔者提出如下三堂课,供家长朋友参考,并求教于大方之家。

第一课:提高生活能力


  学习问题,首先是生活问题。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能力,这是无数学霸成功的第一条经验。
  我的朋友张老师,在儿子七岁时,从外省落户苏州生活。节假日里,张老师总带儿子坐公交车满城闲逛,熟悉姑苏城里城外。一两年后,他让儿子骑自行车出行,穿行于苏州的大街小巷。在老爸指导下,儿子出发前会先查地图,大致定好路线;回来后,会写日记,记录详细经过及体会感受。在苏州环城之旅的同时,张老师一般会在寒暑假安排全家外出旅行。行前,张老师指导儿子做出旅游攻略,线路、日程、交通、景点、住宿、餐饮、摄影录像、购物消费都一一详尽列出;旅行归来,对照原定计划方案,把中途发生的变化也全部记录备案。每次旅行结束,儿子都会把策划方案和所有书面资料,认真整理归档,做好标签,存放于书橱之中。
  我之所以详细介绍老张小张的旅行活动,只是想告诉大家,在这个过程中,小张的生活能力、决策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提高,迁移到学习上,也就如虎添翼。
  行万里路的同时,张老师还指导儿子读万卷书。张老师最舍得的就是买书,闲暇之余,全家人各捧一本书,静心品读,满室书香。
  在张老师精心培养下,儿子各方面都很优秀,高一时就被北大面试后提前录取入学。后来一路读到博士学位,现在已是年轻的科学家了。
  培养学习能力,从生活能力入手。张老师的成功家教,应该具有普遍参考意义。

第二课:提高专注能力


  “双减”减去了孩子的培训班时间,没有辅导老师时刻盯着,父母要帮助孩子强化注意力训练,提高孩子学习专注能力。
  我女儿家小宝今年上一年级了。小宝贝聪明可爱,但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让我们操心不已。做作业时,小宝一会儿把抽屉里的零花钱拿出来数数,一会儿把椅子蹬进蹬出,一会儿又说要吃零食了。有鉴于此,全家人齐心合力,共商小宝注意力援助对策。
  一是加强监督。孩子无法保证完全集中精力时,家长加强监督是最直接的方法。
  二是目标分割。把长时间段分割成若干短时段,把学习任务也进行相应分解,并且和孩子说清楚,你能一口气完成这个时段的任务,就可以休息玩耍一会儿。这样,门槛低,孩子容易接受做到,慢慢地,循序渐进,提高要求,孩子的学习专注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三是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比如,在孩子书桌上贴个纸条,提醒他不到时间不分心,并告诉他爸爸妈妈相信宝贝能行。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也能产生奇妙的效果。

第三课:提高学习效率


  人的智商其实差异不大,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是学习方法、学习效率这些非智力因素造成的。我以作业为例,谈谈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一是会。也就是题目会做,做得对,没差错,正确率高。有经验的老师和家长,往往会提醒孩子,动笔前,先要再看一遍课文,然后在头脑里进行“过电影”,也就是把相关内容,比如公式、定理之类的回忆一遍。这可以说是做作业的准备活动。而动笔做题的第一步是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这太重要了。好多题目,特别是考试题目,往往在题干上设置障碍和陷阱,粗心大意的孩子往往在此中枪、上当、丟分。静下心来,认真仔细读题,甚至逐字推敲,领会和吃透题目要求,然后下笔答題,这样才不会做错失分。做完题目后的复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作业步骤。
  二是熟。也就是熟练,答题有一定速度,至少不能太慢。会做是基础,熟练是提升。又快又好,才是优秀学生共同的学习品质。随着年级升高,对作业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熟练和速度训练便成当务之急。否则,速度慢,来不及,拖作业,时间一长,积重难返。
  家庭学习,缺少同伴互助,速度训练的一个好办法是定时计时,自己和自己比赛,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和暗示之下,孩子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敏捷,小手会变得更加灵活,完成时间会逐渐加快,理想的作业状态就会渐渐形成。
  三是巧。巧用方法,巧用思路,又快又好地巧妙解题,这是学习的高层次要求,最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每个孩子都要知难而进,在挑战困难中收获成长。
  编辑 东篱
其他文献
《逍遥游》的名称与关键词  《庄子》比较难懂。《逍遥游》列《庄子》篇首,说明是庄子本人十分看重的一篇,或者说精心构思安排的一篇,历来受到人们的注意,但解释多不相同,也得不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司马迁在《史记》本传中说《庄子》就是寓言,后人或言吊诡哲思,玩弄矛盾,所谓吊诡哲思,就等于说没有看懂,这样的评论入虚弄玄,我们认为,故意用奇诡的方式解读《庄子》,没有价值。一般认为,《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集中体现
期刊
《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著作整本书入选2019版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这本初版于70多年前的经典著作成为当下语文界的阅读热点。  《乡土中国》作为学术著作,必然会有争论。20世纪40年代在《世纪评论》杂志发表时,即有人质疑,费老即已回应,比如《家族》章“譬如有一位朋友看过我那一章的分析之后,曾摇头说,他不能同意我说中国乡土社会里没有团体”。从学理角度,只有经过质疑的观点才更加稳固,或者说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有一部谷园抄本《陶彭泽集》,此书的形态非常特殊,对陶渊明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兹就有关情况叙录如下。一  谷园抄本《陶靖节集》系六卷本,卷一为赋、辞、记、传、赞,卷二为传、赞、疏、祭文,卷三至卷六,为诗。卷首有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传》和颜延之《陶征士诔》。此抄本钤有四种印章,即:(1)“丰华堂书库宝藏之印”;(2)“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藏书”;(3)“会稽李氏困学楼藏
期刊
一代枭雄张作霖最怕谁?不是袁世凯,不是吴佩孚,也不是俄国人和日本人,据张学良说,他父亲一辈子没怕过什么人,只怕赵尔巽,对其命令从来只有服从,即便后来入主北京,谈到赵尔巽时,敬重之情仍溢出言表。赵尔巽是清朝第三任即最后一任东三省总督,也是张作霖的老上司。这位出身汉军旗的翰林总督,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变局中,能以旧瓶装新酒,还能以柔克刚,更能全身而退,沧海横流而不湿身,的确算得上一号人物。  东北为清朝龙
期刊
“重写文学史”的口号已经提出三十多年,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客观地说,还远远不够。这样说不是故作惊人之语,也不是蓄意挑剔,实在是因为现今通行的各类现代文学史,虽然数量繁多却难免大同小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根本上说是学术话语体系单一。在一种话语体系下,文学史家们学术视野狭窄,而且文学批评和价值标准严重同质化,无论史的见解还是文学的见地都差强人意,所以尽管主编们不停地变换形式
期刊
不是一天两天了,我对游记写作充满了焦虑;不是一年两年了,我对游记写作充满了期待。焦虑是从电视的普及开始的,荧屏上风光片、名胜片一亮相,便后来居上,盛气凌人,以一家独大的气势,试图将上千年来积淀出的游记华光比衬得黯然失色。手机的普及,随拍、自拍的流行,更让游记处境窘迫。是呀,再美妙的文字,面对逼真的實景、多彩的颜色,也无法接受挑战,游记似乎只能屈居人下,甘拜下风。果然,我的焦虑无休止延伸,报纸副刊与
期刊
今年第一期我们刊发了赵凤兰老师对叶廷芳先生的长篇访谈,这一期我们却在纪念叶先生了。对于叶先生的离去,连近两年和叶先生有深度交往的赵凤兰,都感到意外(“我显然高估了他自然生命的韧度,以为他的身体会像他的精神一样强大,怎奈生命无常、世事难料”)。而我对叶先生的印象,还停留在那篇访谈里,在那篇完成于去年的访谈中,我看到的是叶先生不亚于年轻学人的思想力和批判力,更是一位八旬老人的生命力。在这样的印象中,我
期刊
太阳疲倦了  他今天跑得太快太远了;  小鸟厌倦了,  他们唱的歌曲太多太多了;  蜜蜂和蝴蝶也累了,  因为他们的小翅膀啊  這一天飞过太多的花园了。  疲倦人们把昏沉的头脑  放在温暖舒适的床上。  太阳拉下金色的眼罩  藏在天空下睡觉,  那些鸟儿、蜜蜂和蝴蝶  也都藏进了花丛和树梢,  一切都安静得像小老鼠那样,  要到明天早上,爸爸才会来叫。  所以杰弗里,欧文,菲利斯,还有你,  也要
期刊
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期刊
“双减”之后,我们的家长和孩子将何去何从?  有人说,“双减双减”,校内加,校外减,最终减了个“寂寞”;有人说,“双减”后,从此可以轻松快乐地做个“学渣”了;有人说,“双减”就是要大家集体躺平……  真是如此?否也!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真正理解教育精髓的家长,反而会利用好这样的机会弯道超车。  而弯道超车的方式,就是找准孩子的兴趣点,用兴趣擎举起成长的旗帜。一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