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水盘与美感表演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盘与赏石的关联,依据明人林有麟编著的《索园石谱》卷四叙述,宋人苏东坡(1036~1101年)——玻璃国产五色石250个,放置于玻璃盆中供佛的掌故,这虽与目前的水盘布局模式略有出入,却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有关水盘的文献。
  日本最早的有关水盘的文献,是虎关师镧(1278~1346年)的《盘石赋》诗中的“……令取拳石玉墙角,拂尘埃而注清冷,外瓷青而底沙白……”,从文中可见当时已有拂尘埃而注清冷的观点,其实日本的赏石风气是从明治初期至中期(1867~1890年),才从盆栽的“附石”脱离形成单独的赏石模式。当时的文人雅士亦从原来的珍石、奇石观逐渐发展为模仿大自然景象的缩影艺术,为了达到使用水盘来布局赏石的需要,向当时的陶瓷制作先进国——中国,进口“留佩、珠佩”、“白交趾”、“青交趾”、“均窑”及“朱砂、紫砂”等水盘应用外,也有中国水盘制作方式如“吞平、陶翠、一阳、香山、三银”等陶艺家制作的水盘出现于坊间。
  日本的水盘制作虽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断一时,但战后,因为陶艺家腾九轮(琦玉县)、工艺家若彬志那也庵(名古屋市)等都制作颇具水准的水盘供应上市。至于早期从中国进口或早期日本著名陶艺家制作的水盘,因其品位佳,数量又少,故受到赏石家的珍惜收藏,致其价位颇高,除具有特别意义的雅石展才出场展示外,平时都以观赏用水盘保存,不轻意公开展示,兹摘录早期中国和日本制水盘的落款印模,以供为参考。
  台湾的水盘始于二十多年前,在台北莺歌镇有一家三泰特殊窑业生产插花用水盘,因插花用水盘较浅,难以布置雅石,所以向厂商建议制造些加深的水盘,以供应赏石家使用,因为当时在台湾使用水盘展示的风气并不怎么普遍,除了少数产品销往韩国(因当时韩国仍普遍使用铜水盘,陶瓷水盘较罕见)外,就没有其他的市场销售,致使销售生产不平衡,因而停止了生产。
  近十多年来,韩国制铜水盘陆续涌入台湾市场,受此影响,使用水盘展示的情形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就以目前在亚太地区使用水盘展示的情形而言,韩国最为普遍,日本次之,日本则以较具格调的陶瓷水盘为主,很少使用钢水盘展示。近几年,韩国使用陶瓷水盘来展示的情形亦日益增多,为顺应市场需要已有数家制造陶瓷水盘的产商大量生产。与此相反,制造铜水盘的厂商则因市场的凋零而仅剩一两家厂商只接收顾客的订货而不再量产。
  
  水盘的材质
  
  从制造水盘的材质,大致可分为陶瓷和金属系列两大类。陶瓷水盘得再细分为陶盘、紫砂盘和瓷盘三种。陶瓷是以粘土为胎土,以1200度左右的高温烧成后上釉,这种水盘的吸水性较佳;紫砂盘是以含有铁质的有色胚土,以1250~1300度左右的高温烧成素盘,再上长石釉或灰釉而呈现硬度感和高雅的品味,唯这种水盘的吸性稍差些;磁盘是以磁土、硅石、长石类为胎土,以1300度以上的高温烧成,因硬度较高而缺乏温和感。通常也是釉后再上市。
  铜水盘也可分为以铜为主要成分和以合成金属为材料制造两大类。铜水盘亦因不同厂商制造的水盘,其铜质成分也有若干的差异,通常成分较佳的水盘,其重量也重些,合成金属水盘和铜水盘的外表虽无明显的差别,但其重量则有显著的差异,且铜水盘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呈现古朴的质感,合成金属水盘则缺乏此特色。
  
  水盘的形体
  
  陶瓷水盘和铜水盘,除了其材质有不同外,体型差异不多,水盘的形体大致可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大类,也有短册长方形和长椭圆形、木瓜形、圆形、香炉形等特殊规格的水盘(如图一)。
  水盘的左右长度和前后长度之对比,通常是三对二的黄金比。如左右长度六十公分的水盘,其前后的长度都在四十公分左右。水盘的深度因其大小而不一,通常左右六十公分的水盘。其深度都在两公分至四公分之间,当然也有较浅的水盘,以及深度在十二公分至二十公分之间的特殊规格的水盘,这种特殊规格的水盘使用机会不多,故产量亦少。
  


  水盘的外缘图案以韩国制铜水盘的变化较多,这是因早期韩国有数家水盘产商各自开发独特的图案而呈现相当多元化的局面(如图二)。甚至1988年汉城奥运会期间也出现过有奥运会标志的限量纪念水盘,这种由汉城奥运会授予制作权的水盘亦因奥运结束而再未见其上市。日本制的铜水盘数量不多且其外缘图案保守朴素,也有无任何图案的素面锕水盘。
  水盘的外缘也分直角、切角和内角。也有垂直的单缘、玉缘、袋桐和框缘等(如图三),通常使用单缘和玉缘的情形较多。
  
  水盘的色调
  
  中国早期出产的水盘,因不同的产地其胎土和色彩亦不尽相同,兹将较为著名产地的水盘特色略述之。
  1、交趾窑:
  自交趾(乳白色)、青交趾(草色)、黄交趾(黄色)、绘交趾(以各种釉混合者)。
  2、均窑:
  均窑(天蓝色)、黄均窑(均窑的胎土中添加黄色釉)、吕均窑(有蓝色和青紫色的斑状,类似窑变者)。
  3、广东窑:
  青广东(青色)、琉璃广东(紫色)、黄广东(黄褐色)、白广东(包含浅茶色底浅褐色)。
  4、南京窑(多属景德镇出产):
  白瓷南京(南京白瓷)、黄南京(黄色)、红南京(赤褐色)、琉璃南京(琉璃色)、草南京(青草色、绿色)、绘南京(于白瓷南京加绘图案者)、染色南京(或谓青花、于青色釉上加绘书、画者)。
  5、其它尚有青瓷(翡翠色)、年窑或谓宁窑(类似钧窑的天蓝色)、天蓝窑或天览窑(类似年窑的天蓝色)。珊瑚窑(红珊瑚色)、桃花窑(桃花色)、海参(海参色)、广东海参(海参色)、辰砂(深红色)、鸡血(鸡血色)、荞麦(青黄混合色)、三彩(黄、绿、紫三色)、五彩(三彩加白、黑二色)。
  还有部分水盘的盘面也有未上釉或上与外缘不同的釉而形成不同的颜色者,通常所谓水盘的色调是指水盘的外缘之色调而言。
  新出窑的陶瓷水盘,因不同成分的釉质而产生强度不一的光泽,铜质水盘若未经加工处理也有金属性光泽,这和朴素的雅石搭配时,会产生不调和的感受,为此需要养盘的过程。养盘类似养石,将水盘放置于干净的室外,使其在大自然的日丽风吹及不断地浇水过程中,慢慢地形成古朴的色感和优雅的气质。
  


  
  砂
  
  于水盘自然铺陈细砂的目的,除了调整及稳定雅石最美的角度外,也有保护水盘的功能。水盘宛如雅石美的表演舞台,视水盘为平原或海洋来布置雅石欣赏之。水盘所用细砂应事先清洗干净,大小要均一,如有异色或异质的砂,应摘除以保持色调的统一,砂如太细会被风吹动,太粗也不雅观,通常是2毫米左右较为适宜,水盘的砂也需要具有稳定雅石之功能,所以容易滑动的圆粒砂是不太适宜的,通常是使用花岗岩的风化砂较为适宜。颜色亦以浅茶色系列的砂,较易于配合深色系列的雅石使用。
  若使用大型水盘时,得按比例使用粗些的砂铺陈,但寒水砂或大理石砂就不太适宜。除了为表现水盘内釉的色彩美外,应于水盘内铺满砂为原则。布置雅石前应将水盘内的细砂充分浇水后再布置雅石,除将雅石与细砂的接触处整平外,水盘内的细砂亦应整理为水平状态,尤其是水盘后缘应特别注意,以维持整体之美(本文曾刊于1999年1月出版之《赏石》第6期)。
  
  参考文献:《素园石谱》,明,林有麟著
  《日本盆栽盆石史考》丸岛秀夫著
  《观赏用水盘及实用水盘》,小池雨石著
其他文献
编者按:上一期,张家志先生的《再论大长江水石资源优优势》一文中对长江流域的地理、气候、观赏石资源等问题做了综述,之后的一系列文章,将围绕大长江资源与文化,以《长江石资源·石文化巡游》为主题为您系统揭示长江流域的神秘莫测!  世界第三大河,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又名“扬子江”。由广义的源头大区——沱沱河、当曲、楚玛尔河、通天河,以及上游的金沙江和中游、下游的狭义“长江”组成;从最远的第一主河源(正源
期刊
2010年春天,石友们在山西太原相聚,山西省观赏石协会会长侯桂林先生、石家庄桥东区观赏石协会会长李彦森先生和我老伴李祖佑坐在一块聊天,当谈到石家庄的赏石活动时,我顺便插了一句嘴:“1991年河北省雅石协会在石家庄省博物馆举办了一次雅石艺术展览,我去参加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彦森先生马上说:“我们一直惦记着这件事,只是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详细情况,你能不能把你知道的给我们写一写。”不久前,原河
期刊
打造长江石文化品牌不是率性的突发奇想,更不是蓄意的市场炒作。长江石文化,或者说大长江石文化,自有它的溯源和历史传承,更有它现实的迫切需求。长江石文化是长江文明之光照耀下的区域文化形态之一。    一、独具特色的长江文明    “文明”与“文化”有相近的词义。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明则偏重于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较高的文化水平。  在我国以秦岭一淮河为界,
期刊
在我国第一大江长江以南,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以西,拨地千仞,耸立起一座巍峨大山。其峰峦叠翠,襟江带湖,既为圣山福地,又是避暑胜地,这就是千古名山——庐山。  庐山的险峻峭拔,旖旎胜绝,吸引着古往今来多少名士顶礼膜拜。李白有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被誉为神来之笔。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
期刊
编者按:夏华炳先生精心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奇石美学专著《奇石美学》将于近期出版,特选择其中部分章节在本刊先行发表,以飨读者。同时,夏先生希望借此机会听取读者的批评和建议,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讨论。  同任何事物和现象的美一样,奇石美同时具有客观的和社会的性质,只有当石头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在社会实践中转化成为人类本质力量的物化形态、成为人类的欣赏对象时,石头才会转化为奇石,石头所具有的审美属性才转化为奇石
期刊
洪荒之际,苍茫大漠中生出如此具象之石,可堪珍奇。整石灰白色,形似神龟,散发肃静、大气之韵味。龟身纹脉遍布,条条脉络由龟颈一路而生。突起的筋络逼真地再现了龟壳的模样。  神龟负重历经风雨一路走来,不仅承载着沧海桑田的岁月变迁,更彰显厚积薄发的霸气。也是勇往直前的不懈坚持,时光的流逝无可更改,而神龟却不惧怕时间的消逝,因它善于吸收天地之灵气,而成就千年万年的寿命。此龟安然泰若具王者风范,似在宣告:王者
期刊
石市见风云,江湖多变化。以往,那些名头响当当的大藏家纵横大江南北,出手果断,无疑是人们眼中的“英雄”;然而近年来,在石市游走的“无名高手”多了起来,  “名家”固然仍受众人拥戴,那些低调的“隐逸派”因其行事神秘却又出手不凡而倍受关注。  近几年,这样的高手在各大石市都有现身。他们一般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有的有业内人士相伴,有的则独来独往。尽管在某个石市现身的时间有限,但他们多出手稳、准、狠,看中
期刊
午后的阳光温暖地照进咖啡厅,重归石界的她沉静地在我对面坐了下来。相识多年,记忆里的她总是为石头奔波忙碌,忙碌中又总是简单快乐的谈笑,我对她的了解,仅停留在一个懂得石头、经营石头的女人。经营石头的女人是停不下来的,直到两年前。  两年前,石界爆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新闻。两年后,她就这样沉静地坐在我面前,那份坦然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涅槃    也许是看出我急于了解又不知如何开口,她主动讲起了这两年
期刊
2010年开始发力的南非红碧玉在各大展会上有一卖一,成交的红碧玉大部分留在了展会所在地,或被藏家收藏。或被企业家收购。展会上的成交,或多或少地也反映了此石种在当地市场的一些行情。据某供货商介绍,西安、左旗等地的石商已经与他取得联系并从他这里进了一些。那么。在展会上发力的红碧玉,在各地市场的表现是否也很给力昵?记者近日就此问题采访了一些石商与藏家,从中似乎得出了些规律。  新疆与内蒙占据着北方大片的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