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美的本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bot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夏华炳先生精心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奇石美学专著《奇石美学》将于近期出版,特选择其中部分章节在本刊先行发表,以飨读者。同时,夏先生希望借此机会听取读者的批评和建议,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讨论。
  同任何事物和现象的美一样,奇石美同时具有客观的和社会的性质,只有当石头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在社会实践中转化成为人类本质力量的物化形态、成为人类的欣赏对象时,石头才会转化为奇石,石头所具有的审美属性才转化为奇石美。
  石头(岩石)早于人类存在了几十亿年,虽然后来被人类认知为奇石美的各种要素(如质、形、色、纹、象)等在石头形成时就已经随着石头的存在而存在,但是,在没有被唯一具有审美能力的人类认知以前,所有的石头以及石头上的一切,都只是自然界的一种客观存在物,所有的石头都只是同样普通的石头,还不称其为奇石,当然也就没有奇石美。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人类关于美的认识,包括对奇石美的认识,产生于人类的劳动,并在人类的劳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和发展。
  石头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部分,遍布于自然界中。由于质地坚硬,形态各异,大小兼备,随处可得,也自然地为原始人类最早接触和最早利用的自然物之一。石头作为居所、武器、工具、用具等,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进化起着长期的关键的作用。人类在利用石头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石头的功能、效益和便利与石头的大小、形状、花纹、色彩和质感之间的关系,开始按照需要和设想选择石头,后来又学会按照需要和设想制造石器。实践经验证明,选择的石头比随意拣来的石头功能更强,效益更好,更便利使用,石器又比选择的天然石头各方面还好许多。人类利用选择的石头和制造的石器生产,生活、防卫和战斗,由完全顺应自然,到逐步利用自然规律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保证了生存,发展了生产,改善了生活,同时在生产、生活和劳动成果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和满足。当生产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有了基本的保障时,人类便开始注意到周围一些符合美的规律的事物,产生了审美意识,将那些客观的使人感到愉悦和满足的事物视之为美。当然,首先就是石头。比如:石头外形上各边的比例,色彩的鲜明,线条的柔畅,花纹的变化,质地的坚硬、细腻等。
  原始人类对石头的高度依赖,石头在原始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原始人类与石头的朝夕相伴。使原始人类对石头产生了崇拜心理和亲切感。女娲用五色石补天的神话传说以及南京鼓楼北阴阳营出土的5000年前的雨花石殉葬品,就是很好的证明。原始人类在使用和制造石器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石头的功能、效益和便利以及与石头的大小、形状、花纹、色彩、质感之间的关系,而且逐渐发现了石头的大小、形状、花纹、色彩和质感中所体现的美的规律,以及这些美的规律与石器的功能、效益和便利之间的关系,进而按照美的规律去制造石器。比如:质地细腻、光滑的石头比较坚硬,制作的石器更锋利,更经久耐用,切割东西更容易,在狩猎、防卫和战斗中具有更大的杀伤力。因此,石头坚硬的性质及其细腻、光滑的感觉。不仅逐渐成为原始人类制作石器时选择材料的依据,并且逐渐成为原始人类自身力量和智慧的表征,成为石头的审美属性。(古人在赏石中将石头坚硬的性质升华为奇石的一种品质,一种美德,并将其人格化,把石头的坚硬比作人格的坚贞,为历代赏石者所尊崇,无疑是从原始人类那儿继承下来的。)当原始人类精神生活的需求得以产生并有了实现的可能时,对美的渴望和追求使原始人类首先对石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石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石头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石头的审美属性也最容易被他们发现。当原始人类将一部分石头不再用于制造石器,而是用于观赏的时候,奇石和奇石美便由此产生。
其他文献
“关将军”身材算比较魁梧的,站立平地九尺五,威严高大,而此方葡萄玛瑙的大体量正巧与主题契合,英气立显。  质地自不必多说,颗颗清晰的玛瑙珠子自上蜿蜒而下,仿若二尺飘带铺于身后。虽看不清五官,但仅观其挺拔之姿,便能体味万丈豪气。  关羽有“脸如重枣”之说,葡萄玛瑙绛红的色彩,讨巧到了极处,让石头和主题更加贴近了。配以龙刀,关将军的形象便完整了。  题名:【关公】  石种:葡萄玛瑙  尺寸:76×38
期刊
锦羽妆扮,飞天就是凤凰;锦麟披覆,转身即为蛟龙。高歌长吟,欢呼今日太平盛世;高瞻远瞩,憧憬明朝世界大同。一唱雄鸡天下白,几多豪壮;万杆红旗祥云卷,几多威风。  题名:【中国地图】  石种:带沙漠漆的戈壁石  尺寸:46×18×40cm
期刊
第一次到南田海边,走下石滩,初试寻石,就发现一颗,当时只觉得线条清朗、图案美。觉得真幸运,寻来不费功夫,到现在仍然觉得美,百看不厌,想取个石名,一直未能找到适切的主题,暂时取名“就是美”,南田石就是美,美得让人迷恋。  隔日一大早,巧遇在台北从事婚纱摄影的原乡朋友,趁着年假返乡到南田海边拍摄日出与海景,捕捉美美的景色,留住山海石的印象,抒解故乡的眷恋,离乡的人对家乡总有浓烈的情感,而南田十里石滩的
期刊
[要问我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几百年来,曾经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集合后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的子孙们,纷纷赶往那棵令人神往的大槐树下,寻根问祖祭拜先人。  这方黄河石上的画面生动地再现了此情此景。  题名:[大槐树下]  石种:黄河石  尺寸:29×33×15
期刊
总以为,所有唯美都只能出现在想象里,然而,石却常常超乎想象。  如这[东海日出],绛红色的石面上,深浅黄色搭配、晕染出一幅日出的纯净画面:夏日清晨,广袤的海平面波光粼粼、微澜渐起,海天相接的地方,一轮朝阳在海波的托涌下,冉冉而升。水线半遮半掩,旭日忽圆又扁,朝霞铺天而下,水天一色,难舍难分明媚的一天来临了。
期刊
昆明奇石宠物城石展上,来自内蒙阿拉善左旗的赶展明星乌云,继续着以往的优良战绩,开幕两天,已有万元的进账。无论是赶展人们口中成堆的“通货”,还是挑选出来的小品,在展场上都颇受欢迎。此次石展,乌云还带来些小块的管状玛瑙和硅化木,多是2~5公分的小管,质润色佳。管状玛瑙宣2010年9月在阿拉善左旗石展惊艳亮相以来,因其产地神秘、资源有限,价格一路上扬。乌云就是在那次石展上进了一百多块。这次她在摊上的小盒
期刊
编者按:上一期,张家志先生的《再论大长江水石资源优优势》一文中对长江流域的地理、气候、观赏石资源等问题做了综述,之后的一系列文章,将围绕大长江资源与文化,以《长江石资源·石文化巡游》为主题为您系统揭示长江流域的神秘莫测!  世界第三大河,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又名“扬子江”。由广义的源头大区——沱沱河、当曲、楚玛尔河、通天河,以及上游的金沙江和中游、下游的狭义“长江”组成;从最远的第一主河源(正源
期刊
2010年春天,石友们在山西太原相聚,山西省观赏石协会会长侯桂林先生、石家庄桥东区观赏石协会会长李彦森先生和我老伴李祖佑坐在一块聊天,当谈到石家庄的赏石活动时,我顺便插了一句嘴:“1991年河北省雅石协会在石家庄省博物馆举办了一次雅石艺术展览,我去参加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彦森先生马上说:“我们一直惦记着这件事,只是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详细情况,你能不能把你知道的给我们写一写。”不久前,原河
期刊
打造长江石文化品牌不是率性的突发奇想,更不是蓄意的市场炒作。长江石文化,或者说大长江石文化,自有它的溯源和历史传承,更有它现实的迫切需求。长江石文化是长江文明之光照耀下的区域文化形态之一。    一、独具特色的长江文明    “文明”与“文化”有相近的词义。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明则偏重于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较高的文化水平。  在我国以秦岭一淮河为界,
期刊
在我国第一大江长江以南,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以西,拨地千仞,耸立起一座巍峨大山。其峰峦叠翠,襟江带湖,既为圣山福地,又是避暑胜地,这就是千古名山——庐山。  庐山的险峻峭拔,旖旎胜绝,吸引着古往今来多少名士顶礼膜拜。李白有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被誉为神来之笔。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