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经历灾难而消失/重生的城市

来源 :第一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el16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庞贝古城

经历灾难:火山爆发


  历史中有许多璀璨的城市都已不复存在,从传说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到现实中的迦太基、杰米拉、曼度和楼兰古城。在久远的历史中,人们已经无从考证它们失落的原因,或是遍寻不着它们原本的痕迹。庞贝古城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在地球上消失了1700年,但也被保存了1700年。每个人都知道它消失的原因——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喷发袭击了这座城市,庞贝人保持着生前最后的姿势被埋入灰烬。庞贝人城市生活的一切也被完整地封存于尘土中,在千年后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美国/森特勒利亚

经历灾难:火灾


  1990年代后,森特勒利亚在地图和行车路线图中被抹除。故事要追溯至1962年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那天,森特勒利亚的几名市政工人在露天采集场焚烧垃圾,不想却引燃了一处无烟煤矿脉。森特勒利亚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矿资源,这令火势迅速蔓延,形成了巨大的地下火灾,小镇温度飙升、毒气喷涌、植被被焚。煤矿持续给大火提供着燃料,小镇居民紧急撤离避难后,当地政府曾耗费数年时间试图扑灭这场大火,但都没能成功。
  1982年,美国联邦政府拨付4200万美元安置森特勒利亚的居民,这一决策被视作森特勒利亚被废弃的象征。
  2002年,邮局废除了它的邮编。现在,大火仍在森特勒利亚的地下燃烧,据估计那里还将燃烧250年。
  它,就是游戏和电影《寂静岭》的原型之地。

乌克兰/普里皮亚季

经历灾难:核泄漏事故


  普里皮亚季对人们来说或许有点陌生,但在那里发生过的灾难人尽皆知:切尔诺贝利事故。准确来说,切尔诺贝利是核电站的名字,而它的所在地就是苏联时期乌克兰境内的普里皮亚季。普里皮亚季一度是苏联的模范市镇,它紧邻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主要使命就是安置兴建核电站的建筑工人及工作人员。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突然发生核泄漏,普里皮亚季的5万居民在40小时内被要求立刻撤离家园。核泄露事故让普里皮亚季瞬间成为空城。而为了安置那些撤离的核电站工作人员,苏联又发动了所有加盟共和国的力量,在乌克兰基辅东北部建起了新城斯拉夫蒂奇。

伊朗/巴姆

经历灾难:地震


  巴姆是伊朗一座有2000年历史的古城,是丝绸之路的路标,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土砖结构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单。但2003年12月26日发生的6.6级地震摧毁了几乎所有的历史痕迹。巴姆的大部分土砖建筑历史久远,抗震力弱,这场地震带来了巨大破坏。震后,国际研究机构通过评估分析认为,重建这座城市的花费将远高于建造一座新城的费用,但由于宗教、历史等原因,伊朗政府还是决定原址重建巴姆。对于这个计划,国际社会给予大量支持,世界银行提供了大量貸款。目前,新巴姆仍在缓慢重建中,而作为“人类文明活化石”的巴姆古城则永远留在了那场地震中。

意大利/拉奎拉

经历灾难:地震


  意大利中部阿布鲁佐大区的历史和文化中心拉奎拉曾是一个有着文艺复兴风情的古城。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它或许会在2009年举办完G8会议后变得更有名。然而当年4月6日发生的一场6.3级地震改变了这座城市的命运。拉奎拉位处山区,市内许多建筑物都不具备抵抗强震的能力,估计有上万座楼房在这场地震中倒塌或受损,数万人流离失所,众多文艺复兴时期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了断壁残垣。震后,拉奎拉的居民被安置到了新城镇的临时安置房中,时任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曾许诺会重建拉奎拉。经历灾难的拉奎拉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消失”,但十多年过去,它还没有完成重建。2019年,法国国家广播电台曾探访过拉奎拉,那里还满是飞扬的尘土和起重机。“尽管每个人都同意拉奎拉将永远不会回到原来的样子,但许多人仍认为这座城市可以重生。”那篇探访报告写道。

日本/福岛

经历灾难:核泄漏事故


  2011年3月11日,许多灾难同时向日本关东地区涌去,包括7级地震、海啸,而对于福岛来说,最知名的莫过于因海啸引发的福岛第一核电厂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之后,福岛核电站周边20公里范围内的城镇居民被疏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福岛核电站周边禁止入内的“归还困难区域”就像普里皮亚季一样成了无人区。从2019年开始,日本政府开始对辐射剂量较低和通过了除污处理的部分地区解除避难指令,起先是大熊町大川原地区和中屋敷地区,今年又增加了双叶町的部分区域。不过,这些土地并没有很快“重生”。目前,福岛核电站周边仍有7个市町村留有“归还困难区域”,4万人以上持续着避难生活。

英国/伦敦

经历灾难:火灾


  根据几位神职人员和作家的日记、书籍记载,在1666年9月2日,一位名叫法里诺的面包师因为忘记关炉子,给英国首都伦敦招来了一场熊熊大火。由于当时伦敦的房屋都是木质结构,极易点燃,因此大风刮过,火灾迅速成片在伦敦街道蔓延,最终烧了3天多,烧毁了伦敦1/6的建筑,上万人无家可归。在这场大火前,伦敦已被记载发生过6次大火。但国王和伦敦市长还是对伦敦可能会发生重大火灾的劝告不以为意。这场大火后,伦敦人终于吸取教训,用石头房子代替原有木屋重建了这座城市。
  机缘巧合的是,由于大火烧死了大量老鼠,1665年开始在伦敦爆发的鼠疫也因此得到了控制。到1672年,几乎所有受灾的市民都住进了新居。伦敦也在重建中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人口,并获得了发展。

葡萄牙/里斯本

经历灾难:地震、海啸、火灾


  地震、洪水、火灾,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同时经历了3场灾害。当天,里斯本发生了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由于这天恰逢万圣节,大大小小的宗教场所点燃了蜡烛和油灯,因此地震又引发了一场蔓延全城的火灾。灾后,里斯本人选择重建故乡,造起了一个呈格子状布局的新城。这场地震为人类历史带来两个深远的影响。其一是对这场地震的官方研究促使现代地震学诞生;其二,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当时对这场自然灾害的讨论引发了神权和科学的辩论,进而令当时统治欧洲的神权遭到了冲击。

美国/芝加哥

经历灾难:火灾


  1871年初秋,已经逐渐发展成美国中西部主要城市的芝加哥经历了和1666年的伦敦同样的命运。芝加哥西部发生了一场火灾,大火随着大风穿过满是木质房屋的芝加哥街道蔓延全城。这场大火令芝加哥1/3的建筑被烧毁,300人死亡,50万人无家可归。这场大火后,美国以举国之力从废墟中重建了芝加哥,全国的建筑师也一同奔赴那里施展才华。为设计建造过程高效、快捷并且建筑防火,这些建筑师们想到了用钢铁等新材料搭建摩天大楼。这些重建时的新尝试让芝加哥成了当时人类历史上最为崭新的城市,在此期间形成的“芝加哥建筑学派”也成为美国现代建筑的原点。

日本/东京

经历灾难:地震、火灾


  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东京成为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房屋全倒或半倒数超过20万间,地震引发的大火更进一步将东京摧毁成废墟。
  经历这次重创,“迁都”话题一度在日本上下传开,朝野上下围绕灾后东京是“复旧”还是“复兴”的城市重建方针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最后,大正天皇否定了迁都动议。在下定决心重建这座都市后,此前城市规划不尽人意的东京也抓住这次机会重新规划城市街区、道路、上下水道以及公园等基础设施,从而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都市。整个重建计划到1930年基本完成。历史上,东京经历过数次重大灾害后的重生,每一次都给城市带来崭新变化。

中国/唐山

经历灾难: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丰南一带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一个百万级的工业城市顷刻间垮塌。1979年,唐山开始重建。人们住在临时房里用10年时间重建了这座城市,1988年,市区所有居民迁入新居。重建中大量采用了“内浇外挂”“内浇外砌”“砖混加构造柱”,以实现住宅结构抗震。1990年11月,唐山市政府因为震后重建工作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而唐山大地震后,中国积极推动了桥梁抗震规范的修订,房屋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发展。面对这场灾难造成的后果,中国重新审视了当时最主要的社会问题,粉碎“四人帮”,结束文革动乱。

印度尼西亚/亚齐

经历灾难:海啸


  印度尼西亚亚齐是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受灾最重的城市之一,亚齐西南岸17个村庄完全消失。海啸发生后,亚齐区共得到了约72亿美元的赈灾款。灾后一年,亞齐的贫困率有所上升,但2006年当地贫困率已低于海啸前水平。这—方面有赖于重建活动带来的振兴,另—方面则是由于这场灾害同时结束了该地区的一个长期种族冲突。灾害发生前,独立运动组织“自由亚齐运动”已与当地政府军持续暴力冲突了28年。2003年,因双方谈判破裂,亚齐一度被政府实施戒严并强化军事管制。但海啸发生后,“自由亚齐运动”在国际社会的从旁协助下与印尼政府达成了和平协议。

美国/新奥尔良

经历灾难:飓风


  在2004年前后,路易斯安那州第一大城市新奥尔良的市区人口超过79万人,但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发生后,人口一度锐减至37万。那场五级飓风吹垮了新奥尔良的防洪堤,令那里80%的地区遭洪水淹没。后因气候阻碍,救援工作推进迟缓,新奥尔良市内一度陷入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为重建新奥尔良,美国联邦政府投入了500多亿美元,并推出“归乡”补偿计划,向在“卡特里娜飓风”中受损的房屋户主提供经济补偿,平均每户补偿可达7万美元。在2015年飓风发生十周年之际,媒体重访新奥尔良,认为那里已难觅当年的惨状,唯有黑人居民人数占99%的下九区重建之路仍然漫长。

中国/汶川

经历灾难:地震


  2008年5月12日,中国西部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的汶川地震。237个县市因此成为灾区,其中四川省受灾最重,境内有汶川、北川、绵阳、绵竹等10个极重灾区和28个较重灾区。震后3个月,重建工作启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在国家的号召下,采用“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的形式开展了对口支援建设。到2012年5月,四川省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29692个项目就已完工99%。在全国的努力下,灾区逐步重生。这次灾区重建中积累的“一省包一城”的对口援助方式在2020年年初援助湖北省对抗新冠疫情时也发挥了高效的作用。
其他文献
文人之情趣,一大宗,乃观鱼。柳宗元《小石潭记》,记观鱼之趣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去了又回,对人似有恋恋之色。这鱼,怕是想给柳宗元讲个单口相声,逗这倒霉文人,解颐一笑吧。  古人早就说过:“鱼鸟亲人。”特别是人在倒霉的时候,更觉鱼鸟可亲。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而被贬,政治失意。这篇《小石潭记》,笔锋里因此透着彻骨的
【摘 要】受理性主义范式的影响,人们对现代新闻业的认知就是必须追求客观性,但在灾难情境中,情感的流露、表达与客观性并不是对立的。本文旨在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分析在灾难情境中,主流媒体如何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进行情感表达,并得出情感表达在灾难性报道中起到了疏缓受众情绪,给予情感抚慰,提供情感宣泄平台,凝聚社会大众力量等积极作用。  【关键词】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抖音号;客观性;灾难性报道;情感表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要完成这一转型,关键在于: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短暂历史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好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一方面,要尽
编者按:“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有奖竞答”每期设优秀奖若干名。来信请寄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10号楼东段《党建》杂志社总编室收,邮编100062。本期竞答截至2013年6月10日(以邮戳为准)。  答题人信息:姓名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_
【摘 要】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兴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发展加速了传播的迭代,场景因素对各行各业的影响也随之日益凸显,新闻传播业愈加注重给予用户“时空一体”的适时体验,从“流量之争”逐渐走向“场景之争”。通过“context”概念的“场景”及“场景五力”分析发现,“场景 媒体”的传播方式增强了新闻媒体的吸引力、辐射力、适配力和服务力,使“用户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在这一点上,腾讯新闻APP的场景传播是“场景
把新鲜的生姜切片,先用姜片轻擦瘢痕,再把姜片敷在瘢痕部位5分钟,然后更换一片,反复两三次。每天坚持,可以除瘢痕。因为生姜具有抑制肉芽组织生长的功效,从而弱化瘢痕形成和生长。每天若能配合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促瘢痕处肌肤新生,效果更佳。具体操作方法为四指并拢,轻揉瘢痕处,每天3次,每次约10分钟。  摘自《医药养生保健报》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其防控工作不仅对国家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媒体的新闻评论工作布置了新的任务。本文基于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2020年01月20日到2020年04月26日间有关疫情防控的系列评论员文章为样本,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统计量化分析,解析评论员文章所建构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评论框架。  【关键词】新闻评论;框架理论;内容分析  一
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是一项突破性的技术,它是激素研究领域一次真正的革命,“她的方法和对其做出的修改,使他们的胜利之旅不仅远远超出了她自己的研究范围,还深入了生物学和医学的广阔领域”。对学习的渴望  1921年7月19日,罗莎琳出生在纽约市南布朗克斯区。被家庭和时代所困,罗莎琳的父母都没受过任何正规教育,甚至连小学都没上过。即便如此,这家人却有着对教育的渴望—夫妇二人经常带罗莎琳和她的哥哥亚历山
【摘 要】主持群的设置是户外竞技类游戏节目共性之一。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通过多人的互动主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互动,让节目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本文以《男生女生向前冲》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此类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特色,同时基于实践经验,总结主持人易犯的语言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户外竞技类游戏节目;男生女生向前冲;主持人;语言特色  随着节目形态的日益丰富多样,主持人的语言功力直接影响着节
在德国柏林舍内贝克区一所140平方米的旧房子里已经合住3位单身老人。他们年龄差距不大,弗里索和托雷比艾克稍大一些,但都有60多岁了。  64岁的托雷向我们介绍说:“这就是我们的窝儿。我们在这里感觉就跟在家里一样。”弗里索强调:“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每天总有人能跟我聊上一阵儿。哥们儿几个打开葡萄酒一喝,神侃一通,真带劲。”  集体公寓对于德国老年人来说不仅仅是起居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老人们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