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灸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大鼠ERS介导的神经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影响

来源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fairs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温和灸干预治疗后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大鼠内质网应激(ERS)介导的神经细胞自噬与凋亡因子表达的变化,探讨温和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机制。方法(1)采用SPF级SD大鼠40只,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温和灸组、温和灸+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组每组各10只。(2)通过颈部神经根腋下鱼线卡压法构建CSR大鼠模型,采用大鼠步态障碍行为学评分进行模型评价。(3)造模成功后第3天,温和灸组取大椎穴进行温和灸干预,10 min/次,干预前予腹腔注射1 mL生理盐水;温和灸+3
其他文献
目的:考察小豆蔻明对人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葡萄糖摄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将MDA-MB-231细胞分为小豆蔻明不同浓度(0、10、20、40、80μmol/L)组,分别予以相应浓度药物干预24 h。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2-NBDG法检测细胞葡萄糖摄取能力,PCR法检测细胞葡萄糖转运体(GLUT)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GLUT蛋白表达。皮下接种MDA-MB-231细胞构建荷瘤裸鼠模型,小豆蔻明(0.3、1.0、3.0 mg/kg)腹腔注射给药4
目的系统评价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常规治疗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知网、万方、维普、Pub Med等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1月10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风险评估,并运用STATA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5篇文献,1905位受试者。Meta分析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总有效率(OR=4.12,95%CI[3.24,5.24],P=0.000<0.05)、正中神经运
“汤液经法图”是以五脏虚实和五味补泻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其最为独特之处在于五味之间的化合关系,包括酸辛化甘,苦咸化酸,辛甘化苦,咸酸化辛,甘苦化咸。本研究采用2种不同的数学方法,论证这种化合规律的特定唯一性,解释酸辛化甘而不化苦的疑惑。其一,采用二维矩阵作为五味化合关系的数学表达,通过穷举法寻找满足基本条件的其他矩阵,证明其唯一性。其二,借鉴图论“一笔画”原理,通过寻找具有五行属性关系的五角星图形的“一笔画”途经并分析其相邻顶点的排列顺序,证明五味化合规律的唯一性。综上,对五味化合理论蕴含的
目前中医肾阳虚证的造模方法种类繁多,分为病理造模与病因造模.病理造模中包括药物造模、手术造模与多因素造模.药物造模多利用糖皮质激素、腺嘌呤、抗甲状腺药物、性激素等;
咸味觉是一种基本的味觉。钠盐是主要的咸味觉物质,通过刺激咸味觉感受器将咸味觉信息通过特殊的传导通路传递至中枢,从而产生咸味觉并诱发相应的行为。咸味觉及其诱发的行为在调控机体摄食钠盐的欲望以及避免摄入钠盐含量过高的食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咸味觉受体对咸味觉物质的感受机制、咸味觉信息在外周和中枢的传导通路以及中枢对咸味觉物质摄入的调控机制等,并对未来有关咸味觉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咸味觉信息传导通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 明确P2X7受体是否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介导择时针刺对成纤维细胞骨架的重构.方法 选择P2X7-/-小鼠18只,根据辐射热甩尾法所测痛阈值完全随机分作空白组6只、造模组12只,
随着手机APP对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医类APP日益得到关注。文章基于内容分析法对目前中医类APP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对未来中医类APP的设计和开发提出建议。以每一个APP为分析单元,从一般情况、主要功能、用户评价等3个方面进行分析,建立了7个维度22个细目的编码体系,进行频数统计和分析。发现目前中医类APP功能丰富,用户广泛,成为中医药服务及中医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良好的用户粘度及巨大市场需求,但存在质量良莠不齐、内容资源不佳等问题。提出中医类APP开发应符合中医药发展战略的方向
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究两组王琦教授新冠肺炎预防方(简称预防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分子靶点和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并筛选其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进行蛋白标准化处理。从Genecards数据库中以“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为关键词搜索获取COVID-19的靶标,构建相交靶点韦恩图。通过cytoscape3.7.2构建PPI蛋白互作网络,寻找富集数目最多的靶点。通过R语言对预防方治疗COVID-19的靶点进行
慢性疼痛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疼痛负担。慢性痛与焦虑抑郁的共病机制是目前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扣带回皮质位于大脑半球的内侧面,是边缘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研究表明,前扣带回皮质在慢性痛时被激活,又是与情绪障碍相关的关键脑区,是揭示慢性痛与焦虑抑郁情绪潜在联系的重要靶点。本文就前扣带回皮质的解剖结构及其与慢性痛相关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为深入理解前扣带回皮质的重要功能提供参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痛风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痛风如果治疗不当,反复发作可逐步导致组织破坏、骨侵蚀、关节疼痛和僵硬,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影响生活质量。西医治疗痛风主要目标是终止急性发作、控制血清尿酸及避免复发,虽然在终止急性发作和控制血清尿酸方面效果良好,但是实际应用中发现血尿酸的良好控制及达标并没有很好的避免痛风的复发。而且对于尿酸盐沉积的清除这个核心问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及控制复发等方面往往有独特的疗效,同时还可以避免血尿酸控制的过低而带来的潜在风险,但背后的现代药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