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十出击》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dada123sasa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歼十出击》是主旋律军事宣传题材下的唯美青春偶像片。电影反映空军新装备战机以及新时代空军建设成就的同时,初现商业化和类型特征。歼十作为绝对主角,是新类型电影下的新理念,和空军男英雄一样接受了考验。新时代军人形象的转变反映了国家实力的增长和变化。主旋律军事题材电影也开始了电影类型化和题材多元化。
  [关键词] 《歼十出击》 主旋律 军事宣传题材 空军空战题材 军事电影
  
  对于《歼十出击》这部电影,作为老军迷,整体上的感觉:太好了,超出想象!技术的更新换代真是令人热血沸腾。对于主旋律、军事宣传题材,电影《歼十出击》选取了青春偶像类型片的路线和表现出一定的类型特征。对于主旋律的表达,对于军事宣传与教育,这种唯美青春偶像片的路线和类型化的尝试,应当是有益的。作为主旋律的军事宣传题材片,主动向市场靠近,主动接近观众尤其是年青观众,激发观众爱国主义情操,是符合电影产业发展规律的。
  在航空技术上,作为第一架具备完全知识产权的国产战斗机,歼十追赶世界现代航空技术新潮流,跨越式的进步,行内有目共睹且有公论。如果一定要有军事实践来检验真理的话,电影中的歼十战斗机,以电影绝对主角的姿态做出了强势回答:首战用我,打赢必胜。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电影的理念也受到这种歼十战机作为绝对主角的影响。对于这种新式、强大空优战机本身的迷恋,和导演醉心于空中飞行自由的表达,甚至使得电影在某种程度被观众认为是歼十的新闻片或者“伪纪录片”。
  
  一、银幕上的人物形象与人物关系
  
  1. 蓝天之上的主角——歼十
  无论男主角怎么英武,似乎都没能抢过歼十战机的风头。电影中由男人驾驶着的歼十,四周弥漫着阳刚气息,巨大的声浪挟风带电,使得扮演“鸟类专家”、“女研究生”、“空军女军官”的柳晴身上的女性气息完全被淹没在男性主义之中。剩下的事情当然是对战机(猛龙,雄性代号)和空中男英雄(阳刚)进行无限美好的向往和诗意表达了。机场一望无垠,野草闲花,蓝天之上自由翱翔,壮志凌云,使得电影在影像上的表达空间十分广阔。
  类似于第五代导演所擅长的唯美画面,大广角镜头和景深镜头;对于歼十飞机的机头、尾喷管、尾焰的局部夸张的特写表现;蓝天下的美女和空中英雄,都给电影营造出唯美的视觉效果,使军旅生活充满着浪漫想象。电影志在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加入空军这支高科技军种的同时,也是在为歼十战机做写真和广告。根据公开报道,外军有意于购买中国的这种新式战机。空军军兵种公共形象,以此得以宣传和提升,这也是为纪念空军建军60周年应该达到的目的。
  唯美的影像,以蓝天为壮丽背景的广告,都离不开这强大的空中作战平台——歼十的自由飞翔。从飞机的设计,研发,生产,到装备到形成战斗力,到成军,歼十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和和平崛起的标志,蓝天之上的主角。
  2. 银幕上新一代的青春中国军人
  新一代军人形象已经不是过去传统军事题材影片的“高、大、全”形象,代之而来的是今天的青春偶像型的新生代军人形象。从电影整体来看,对于新生代的青春军人偶像塑造是成功的,至少是符合当下这个摩登时代特征的。
  当下这个时代,新一代军人的主体,多是80后,90后。或者至少是在改革开放年代有着生活经历,体验过新世纪网络时代生活的军人。受时代影响,他们是时尚的,和社会潮流分不开的。所以在高度统一军纪严明的军人身上,至少从这部电影反映的军人形象上,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众多的青春时尚元素。电影有意的在向美国电影《壮志凌云》致敬。《壮志凌云》是一部美国空军军宣片。电影意图以追风少年以及美女形象,吸引年青人加入空军,同时借以宣传空军形象。在《歼十出击》电影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充满青春气息的青年空军军官身上,有周杰伦式的动作和不羁,他们勇于自我表达,追求成功,张扬个性……
  吸引青年才俊加入空军,这个问题,应当也是中国空军考虑到的。壮志凌云,除却他们热爱蓝天保卫蓝天的雄心壮志要青春不老,高精尖的科技人才永葆年轻也是同样不可少的.
  3. 男军人间的对抗性合作关系
  作为男主角,两个年轻的空军军官,正副师长两男人间的对抗和竞争,使得电影平添了许多的故事。但这种类似《DA师》、《和平年代》式的陆军男人对抗模式,被移植到了空军的对抗中来,好处是给空战戏增加了很多情节上的矛盾冲突,但可能也使得电影多少有些咄咄逼人。而疏于细致的叙事,关于空军部队真实经历的叙事相对不足。
  故事结尾,以安排两人担当一南一北的空军师长,双双空军英雄的皆大欢喜结局,使得对抗性合作关系达到和谐。对但对这种模式上的迷恋和停留,难免会成为俗套。似乎有对于部队生活体验的停于表面之嫌。尤其是对于空军作为高技术优势军种的特性,略显呈现不够完备。
  在人物关系上,基本只有两个重要的男主角作为人物对角关系在进行戏路上的对立与合作,来推动故事的发展。观众对于人物形象过于“硬邦邦”的感觉还是存在。
  主角“岳天龙师长”在滨江大学的演讲,调侃布什骑自行车,以外交口吻评点江山时事。这种离开故事本身,刻意拔高人物的情节设置,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悬空”不着地气。显得对抗性有余,而合作性的生活气息不足。
  4. 女性军人和女性形象的塑造
  女主角在电影中很美,骑着摩托车在机场跑道追逐战机起飞,与战机比翼齐驱、秀发飞舞。在唯美的星光下,和保卫蓝天的英雄隔空心语想念。但电影中女性形象的设计似乎更像是来为反衬或者烘托主要人物,而不是作为独立的一个性别和独立的角色存在。
  作为人物关系的重要一环,在女军官或女性形象上,没有重大突破和深层次的人物性格发掘和多角度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偶像化而不是细微写实,既是青春偶像片的特征和也是此类型的通病。
  作为大学研究生,其鸟类专家的专业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驱鸟工作的概念和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人物形象显得单薄。人物性格内涵上,更多停留在美女军官概念和第二性层面——向往军人火热生活,热爱军队,痴情军人(男)和为男性军人喜爱和追求层面。
  在以后的电影中,是不是可以更多的表现女军人独立的人格,和专业的军事技术,我想这是完全有空间的。以此来平衡过度表达的阳刚的男性主义或者雄性气息是否可行?应当是可以探讨的。从前的主旋律军事题材电影,其实也不乏又红又专,独立自强女性形象。如果再加以时尚的符合当代女军人形象以及气质特征的青春偶像设计,想必会使军人形象,在宣传和塑造的效果上更好。
  更深层次的讲,巾帼须眉比翼蓝天,可能比巾帼不让须眉更有意义。
  5. 由《飞豹冲天》到《歼十出击》看军人银幕形象的转变
  电影演员的形象气质,和对电影中演员表演、人物形象塑造所作出的整体设计和风格呈现与电影的主旨和要传达的理念是一致的。
  《飞豹冲天》(2000)中主角是由著名演员王学圻扮演的空军老军官和胡军扮演的中年军官搭档对手戏。两个主角之间关系,和《歼十出击》的两位空中英雄类似,也是竞争性的合作关系。《飞豹冲天》中的竞争概念是:“首席试飞员”概念。《歼十出击》中的竞争则是:谁在空战中更强。
  《飞豹冲天》中,两位主角,一位面临停飞退休,一位没那么老但也称不上年轻,两人之间还多少有些传统的师徒传帮带意味。而《歼十出击》中的空军英雄却是绝对年青帅气的男子。
  王学圻属于传统型的演员,电影中扮演的角色常表现出稳重和内敛。因此其出演的电影,风格上多是深沉厚重的。《飞豹冲天》从名字看,讲的是冲击。从电影故事内容看,讲的是韬光养晦的中国军人,为奋斗之事业、为装备更新换代,勇于牺牲且坚定不易其志。从精神内核上来看,其历史感,负重感较强。甚至有些日本海空军式的严肃和悲怆。从策略和姿态上来看,是防御的。
  《歼十出击》从名字看就是主动的。至少是积极防御的。两位男主角,年青帅气,伴以骑着摩托机车在飞机跑道,追逐航空英雄比翼齐飞的美妙女子。令人不由不想起《壮志凌云》中的招牌镜头里的美式浪漫。电影中无处不在的是航空英雄的蓝天自由翱翔,洒脱不羁的个性。演员的帅气和英雄霸气,和电影朝气阳光的整体风格是一致和交相辉映的。具有典型的唯美青春偶像片特征。
  从电影《飞豹冲天》到《歼十出击》,这种军人银幕形象的转变,不仅是艺术风格的变化,从综合国力包括军事实力的提升,到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更新换代,都可以找到原因。更重要的是代表着国家软实力的军人军事思想素质,军事战略以及作为独立个体意义上的现代军人的气质的改变。
  
  二、主旋律军事宣传题材影片的类型化问题——电影技术与理念
  
  先进的电影技术,是产生现代军事类型影片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制作技术上,作为军事宣传题材,电影对于空战场面的表现,电脑辅助下的特效特技,和过去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1. 电影技术对于军事题材电影理念的冲击
  常常被提及的主旋律下的军教军宣片就是所谓电影“老三战”——南征北战、地雷战、地道战。以及近来的电视剧《亮剑》、《士兵突击》等,形象上是“李向阳”式的英雄或者“嘎子”,以及近期的“李云龙”、“许三多”。《歼十出击》这个电影,在视觉效果上已经超越了主旋律和军教片的传统老旧程式化的表达。在人物形象以及性格内涵上,也努力的说明我们的军队军人的高素质。歼十战机作为不说话的技术装备,成为电影的主角。正是数字电影技术对于主旋律军事题材影片的革命性贡献。
  对于拥有尖端优势装备的空军,以及与反映陆军作战方式、理念截然不同的军事(空战)类型影片,和有先进和高科技的电影拍摄和制作技术分不开。数字电脑技术正是为表现现代高科技军事装备的登场亮相打开了无限空间,甚至跑到军事技术前面。如电影《星球大战》三部曲,对于未来战争的想象直接超越了时代。其太空战、超限战概念已是各国军事前沿研究的重点,且仍在发展。
  但不可忽视的问题的是,电脑特技技术,电脑动画特效并不是万能的。这部电影在空战的表现上,并没有超越过去电影史上的一些著名的表现二战空战、飞行的影片:如日本的《虎虎虎》(1970),如美国的《珍珠港》(2001)。甚至是对于一些早期的国产空战影片,如《长空比翼》(1958)、《青云曲》(1959),这些当年的影片并没有电脑动画,电脑特技特效的帮助,但是无论是在拍摄技术上,和表现的军事理念上,都似乎是当前国产军事空军类型片学习的对象。如何真实的还原战场,可能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问题。
  2. 电影表现与保密的束缚
  《歼十出击》电影出于保密的原因,隐去了许多真实但需要保密的细节。如空军部队从落地休息到再次动员升空的准备时间,电影很巧妙的给了个镜头:指挥员说对此很满意,部队又创了新纪录云云。既没有精确的时间概念泄密,也没有实际的空军部队动员程序,只有几个特写镜头对准加油软管,对准登机待命的飞行员,甚至连飞机挂弹多少、种类的镜头都没有。难怪影迷说,演习起飞的飞机都是空挂起航的,怎么到了空中就都挂好航弹了?其实只有一个原因:保密。如航空状态下空对地导弹打击,是电视制导还是激光制导还是其他技术,一概略去而只有地面目标被摧毁的镜头。至于战机座舱内部,从未真实全景亮相。
  但是,空中战机相互对话,与塔台联络的空中飞行管制术语,类似民航飞机间的技术操作还是可以在电影中表现还原的。但对于空战,是否可以更多的借用航拍表现真实环境,以空中的视角而不是电脑技术来合成。借助飞机彼此的电子侦照设备,以飞机内部视角的真实摄像来表现真实空中空战场面,就象我们在国外新闻报道中看到的真实空中打击场面一样。
  这里涉及的问题,要追溯到军事电影,军教片的生产,和作为类型片的类型问题,以及投拍融资体制上去。
  
  三、关于主旋律军事题材类型化的具体思考
  
  1. 关于电影创作周期和类型化
  新中国建立以来,反映空军空战的影片不多,平均每十年一部。军事题材下的海军海战类型影片就更少了,反映现代大海战的电影犹在创作中。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版厂的《长空比翼》,表现抗美援朝时期飞行员的空战,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青云曲》,表现国土防空时期的故事。《长空雄鹰》(1976年—长春厂)反映的是抗美援朝空战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还有八一厂的《螺旋》、《飞行交响曲》、《甜蜜的编队》。
  作为反映空军建设的影片,从10年前(1999)的《冲天飞豹》到今天的《歼十出击》,这个周期太长了。《歼十出击》的编剧工作可能是5年前,拍摄了3年,后期特效据说也有一年。十年磨一剑式的创作,是否一定就会出精品?这种过长的周期,对于军事题材电影类型化并非好事。首先是对于创作团队不利,过长的周期必然导致同类型影片的产量偏少,会导致主创人员的类型电影创作处于不饱和状态,不利于创作班子的专业化和在一个个的同类型影片生产中进步成长,进而不断改进影片——最终该影片类型成熟和形成片群规模。
  2. 电影创作周期和目标观众市场培养
  电影创作周期太长对于培养目标观众市场不利。任何类型影片的观众群都是需要一定时间来培养以期壮大的,对于同一类型的电影观影,在一定单位时间需要观影一定数量同类型影片,才能形成较为固定观影习惯,形成观影需求的。五年或者十年磨一剑的电影生产周期,对于军事影迷,可能就是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中年到老年的生命周期跨越。目标观众市场的流失和观影偏好不稳定,会又反过来造成电影类型的飘移。不利于电影创作方与观影方产生良性互动。
  同时,十年磨一剑的电影周期,使电影本身承担的使命太重,需要表达的太多。难免就会对于电影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过于刻意,对于叙事过于矛盾冲突化、戏剧化,太多的宏大的理念表达难免会使电影的故事性、可看性消弱。
  3. 主旋律军事题材影片创作问题
  《歼十出击》是由空军政治部、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八一电影制片厂等联合拍摄的影片。这种单纯依靠军队,依靠行政部门为主导,以八一厂具体负责拍摄实施项目,以纪念周期献礼形式(空军建军60周年)出品的献礼大片形式,是否可以有所改变和突破。
  借鉴国外军事题材片形式,美国军事大片多以市场化主题主导投拍,商业化运作。其后根据影片故事内容,军方考虑其是否支持了正面的军队形象,宣扬了主旋律以及人道精神、和谐之类主题来予以拍摄上的支持,如技术装备军事人员等。此种变革是否能更好继承我党我军优良革命传统,促进国防的现代化,同时也有利于军事题材片的类型化和多元化多题材多故事内容的电影创作和拍摄?还有待观察。
  4. 关于军事题材类型多元化
  对于军事题材空军空战类型影片,不仅可以拍固定翼战斗机,还可以拍武装直升飞机,这是陆军航空兵的拿手好戏。还可以有计划的表现未来的航空母舰,海空战斗,以及各种航空甚至航天题材。
  军事题材电影,是表现国家软硬实力,包括以军事实力威慑阻止战争和侵略实力的优选形式。对于和平使命,中国空军近几年执行的跨境与周边国家的联合军演,以及最近的中国空军运输机的跨境跨国出动,执行到非洲利比亚的的撤侨救援人道主义行动,可能都将是未来的电影选材选题的重要来源。这也是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宣传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材料来源。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遏制战争。和平状态下的以人道主义为目的的军事行动,如抗震救灾,撤侨,护航,都可以是表现军队实力的用武之地和展示包括国家军事文化在内的软实力。
  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利器。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作者简介
  李良嘉(1977-),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讲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电影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学术方向:当代中西电影文学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香港影片或多或少收纳了同性恋元素。香港著名导演许鞍华于2010年拍成电影《得闲炒饭》,以女性感情和生活为主线,公映时颇有争议。影片对父权、女权和婚姻家庭的大胆又鲜明的观点呈现,凸显了女性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中的诠释。  [关键词] 同性恋 女性主义 后现代  许鞍华导演一改她往日愁苦悲情的路线,于2010年拍成一部城市轻喜剧《得闲炒饭》。该影片以现代香港为背景,反
[摘要] 电影《庐山恋》是文革后国内首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不仅给世人呈现了庐山优美的山水景色,其电影音乐更是谱写了一部新时代的山水恋歌。该片的电影音乐主要分为背景音乐和电影歌曲两部分。这两者在影片中与画面相互交融,对于刻画人物心理,描写景色以及抒发感情、烘托气氛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 《庐山恋》 音乐 美学    《庐山恋》(1980)是一部在我国电影史上创下多项记录的电影,这部
摘要 “新左派”运动发生于上一世纪60年代末的欧洲,是当代社会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影片《阿隆桑方》的作者们仿佛是从其“内部”反映了这个运动走向衰败的过程,有如它的一面“镜子”。  关键词  “新左派”抗议运动 青年造反者 乌托邦的破灭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发生的社会抗议运动,是当代社会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以“新左派”运动而闻名于世。构成这股反抗资本政
【摘要】  电影海报艺术具有鲜明的文化、主题性,在信息时代所传达的设计观念、风格及艺术魅力,建立在设计点的选择和文化元素注入的基础之上。重构电影海报设计图式,重点在于选择设计符号,民族文化提供的传统符号元素为当代电影海报设计的艺术语言注入新的生机,传统元素是中国后现代电影海报设计创意突围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  图式 符号 电影海报 设计    在促进生产与消费,引导理想生活方式,提升生活理念
陈诗慧  2019年我来到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龙安乡革新村成为一名驻村扶贫干部,与此前就来到革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金达芾一起开展工作,主抓电商扶贫。我们俩都是商务部选派的扶贫干部,我毕业自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达芾毕业自北京大学。作为商务部的年轻干部,我们看到直播带货新业态的无限潜力,希望在电商扶贫的沃土上给革新村的电商业态带来新面貌。  革新村盛产红心龙安柚,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也没有好的销售渠道,柚子售
[摘要]作为建国六十周年的献礼片《沂蒙六姐妹》,以较为写实的笔法、群像的方式刻画了六个战争中的女性,对于战争题材的回归和对革命女性的重新关注,成就了该影片的独特价值,在与1960年拍摄的战争女性成长的经典影片《红色娘子军》相比较中折射出新世纪的话语环境和创作理念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战争女性 成长模式 话语环境    伴随着新中国六十周年华诞,新中国电影也走过了六十年的漫漫长路,在其政治化叙事
[摘要] 人类作为群居的动物,由个体组成一个个行色各异的群体。《浪潮》采用了日记式的叙事手法,以文格尔的课程时间进行分段。叙事手法简洁,让观众清晰地看见一条从自由主义到独裁统治的捷径。揭示了“独裁”背后,让人恐惧的群体精神和大众心态。  [关键词]《浪潮》 乌合之众 群体精神 绝对精神 逃避自由     《浪潮》这部于2008年上映的德国电影是由美国作家托德斯特拉瑟的小说改编而成。小说原型是196
[摘要]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和音乐艺术的视听结合表现形式,无论是用音乐来描述电影还是通过电影来理解音乐,都可以达到视听最完美的结合,本文通过对电影音乐艺术审美功能的总结,论过了电影艺术的处理手法。  [关键词]电影音乐 音乐艺术 艺术审美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时间艺术和抽象概括艺术的结合体。音乐所表现的艺术思想没有视觉那样具体、准确、鲜明,但它在情绪和感情上的概括能力,却是任何其他的艺术形式所
[摘要]电影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动力归因于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数字技术的逐渐发展带来了媒体行业的一次新兴革命,科学技术与艺术进行了完美的结合,电影的蓬勃发展意味着人类对科技的探索与开发也在不断地登峰造极。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的迅猛推进,新媒体技术已经深深浸入了电影的方方面面。它对电影的影响已经不再是作为一个特效手段的低级层次,新媒体技术正在挑战以艺术为主角的电影舞台。  [关键词] 电影 新媒体技术 数
[摘要] 自《低俗小说》以来,昆汀塔伦蒂诺一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在纷繁复杂的好莱坞占有着一席之地。2009年,《无耻混蛋》的上映又一次将塔伦蒂诺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其非线性的叙事风格、血腥暴力的诗学艺术、诡异的黑色幽默又一次彰显了“鬼才”导演的颠覆性创作手法。  [关键词]暴力美学 非线性叙事 黑色幽默    昆汀塔伦蒂诺自1994年凭借《低俗小说》在戛纳捧走金棕榈,至今已有十五个年头。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