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也喜祷告?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shi_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袛。’”子曰:“丘之祷久矣。”
   孔子生病了,这是在孔子71岁那一年,已经病得比较严重了。孔子生病是因为发生了西狩获麟这样一件事。那一年,鲁国的西边出现了一只麒麟,子路跑去告诉孔子,孔子很高兴,就骑着马去看。半路上,子路又跑来对孔子说,老师,麒麟被打死了。孔子立刻从马上跌下来,七天七夜不省人事。子路很着急,在旁边祈祷,求神保佑——可见子路对老师相当好,老师有个三长两短,子路是最着急的。虽然他有些鲁莽,但他最心痛孔子——孔子醒来以后问,我听他们说你在给我祈祷,有没有这回事啊?“有诸”,就表示: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是有这个事情,你生病的时候,我一直在给你祈祷。他连祈祷什么都说出来了。“诔”音lěi,是一种文体,向上天祈祷的祷文,哀悼死者的祷文也叫诔。“祷尔于上下神袛。”天上的神称为神,地上的神称为袛。子路说天神地神我都拜完了,只要是神我都拜,我不停地求他们保佑你。
   孔子听了这个话以后奄奄一息地说:“丘之祷久矣。”我这个祷告已经很久了,我天天都在祷告。注意,祷是什么意思?古人说祈祷,祈是祈求,祷是忏悔。忏悔自己的过错,以求神灵的宽恕就叫祷。孔子说,我天天都在忏悔我自己,我忏悔了很久了,哪里需要你来临时抱佛脚啊。其实孔子是借此说子路临时抱佛脚,平时从来不祈祷,我这会儿病了你就祈祷,哪个神灵会保佑你呢?所以我孔丘天天都在反省我自己,天天都在忏悔。
   这一段是很动人的,可以看出孔子师徒俩感情很深,很能够看出子路对孔子的真心,看得出子路的性格,同时也能看出孔子的情操,随时随地都在反省自己。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荡”就是平坦、宽广。“戚”是多忧多虑,患得患失。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随时都见得光明,见得天地日月,所以就是坦坦荡荡;而小人整天眼睛咕噜噜转,心里有鬼,就是愧,因此多忧愁,长戚戚。这是君子与小人的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君子做事皆合天道故不忧,小人行事皆依私欲故多忧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这一句是第七篇的总结,和第一句相照应。孔子是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谦恭而安详。这是孔子身教的核心思想。温和而严厉是孔子的圣人之态,后来子夏说孔子是“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你看他很严肃的样子,你靠近他就觉得很温和,你听他说话觉得他很严厉,这是真正的君子。孔子是在温和中透着严厉,威严但并不凶猛,谦恭而且安详。这一段最能展现孔子的德行,孔子的圣人气象,也是通过圣人的德行来教育人。
  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被誉为万世师表,而孔子之所以成为伟大教育家,其核心思想正在这一篇。这一篇从孔子传承学问的思想,到他具体的教学方法、教育步骤、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精神都作了详细的阐述。而且言教、身教并举,在阐述思想的同时结合孔子自身的诸种行为及教学实践加以描述,让孔子的教育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第七篇意义重大而深远,当仔细玩味。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孔子死了很久。  但是,一代一代的人,都竭尽全力地让他活着,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不仅是那些欲明明德于天下的士人,还有怀着迂腐抱负的读书人、政权组织者、文化野心家、角落里的营私者和权谋家等等。   于是圣人就成了孤魂野鬼,永远失去投胎转世的机会,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他飘荡在相似而陌生的土地上,虽然已经不能讲一句话,但是看到自己作为傀儡的大旗旁,变出了许多出自他的话,这些话都带着刃,飞驰于市井和宫廷
期刊
孔子到周求教于老子,一见面,老子就给了他当头一棒。对孔子而言,似乎不够体面,所以,司马迁没有把它记录在《孔子世家》里,而是记录在《老子韩非列传》里。  记录在《孔子世家》里的,是老子送给孔子的临别赠言。  老子说:“送别么,有钱的人送财物,仁德的人送教导。我没钱,就冒充一下仁德的人,送你几句话吧。”  老子送的第一句话是: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期刊
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袁枚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袁枚认为读书人不该自命清高,不问生计,也要重视治生理财之道。  少时袁枚即享有才名,24岁中进士后先在翰林院三年,后出京外放县令,先后在江苏溧水、沐阳、江宁等地当了七年县令。任满后,33岁的袁枚,以要照顾母亲为由辞去官职,携带母亲及亲眷入住他在江宁任上所购买的小仓山随园,从此过着他所向往
期刊
中国的传统,把做人的大规则和大原则放在第一位,做人首先要树立一个大观念,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符合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的人。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这样努力实践,假如还有多余的能力、多余的体力、有多余的时间,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  在李里先生
期刊
当前的日常交际领域,电邮替换了书信,博客替换了日记,键盘输入换下了传承千年的汉字书写,计算机的频繁使用,让许多中国人成了提笔忘字的“新文盲”。一位在媒体供职的媒体人士说:自己上学时还练习书法,现在写的字变得很难看,还经常出错,一手好字被计算机“废了”。现在重外语轻母语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从幼儿园到大学,为了考试,都只是考英语。社会生活中,许多人对中华文化淡漠,电视字幕和大街上的商家招牌错别字泛滥。一
期刊
成功究竟是什么?字典里的解释是达成预期目标,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观念不一样,预期的“目标”不一样,导致了成功的概念也千差万别。  当今所谓的“成功学”对“成功”庸俗而又过分简单化的定义,在成功学的逻辑中,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  陈先生,安东尼罗宾,大家除了知道他们讲述成功学因此而致富出名外,他还有哪方面成功了
期刊
《荀子·宥坐》中有这样的记述: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见一只倾斜的器皿,便向守庙的人询问:“这是什么器皿?”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君王放在座位右边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君王座位右边的器皿,空着便会倾斜,倒入一半水便会端正,而灌满了水就会倾覆。”  专家解释说,欹器是一种平衡器,古代的君王将之置于座右,以为戒。在其特定的结构设计之下,水多导致重心升高并向一侧偏移,使其处于不稳定状态
期刊
管仲因其复杂的人生经历和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一代霸业,而成为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政治人物,孔子及后来的儒家学派对于管仲的品行及事功的评价,核心的议题是管仲之为人和事功与儒家的价值标准之间的关系。    儒家评说管仲  《论语》有关管仲的讨论主要在《八佾》和《宪问》两篇中,其主题略有不同,《八佾》篇主要讨论管仲“不知礼”的问题,而《宪问》篇主要记录了孔子与子路、子贡之间关于管仲是否“仁”的对话。  
期刊
闲时浏览“博海”,无意中看到一个朋友的博客名是“像唐诗一样生活”,心下不由起了涟漪。  唐诗的精神气质可以总结为“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前者是社会环境,后者是个人境界。这种精神气质是唐以后的历朝历代所无法企及的。  厄运造就才子,倒霉酿出好诗。在唐朝这个史称盛世的时代,亦不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慨叹。怀才不遇是诗人永久的招牌,初唐时的王勃虽有《滕王阁序》名世,最终却蹈海而死;诗仙李白怀才不遇,大发“欲
期刊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话用于开篇告诫,讲今天的食品安全问题,实在令今人汗颜。  “食”不安。今天的食品安全、饮食方式、食用品种、饮食时节、饮食结构都面临诸多问题。中国是美食大国、也是饮食文化古国。今天面临的食品问题,其实核心是文化问题,人类的基本生活习俗问题。为什么食品不安全?是因为利益驱使,是因为良知丧失。在食品的安全面前,人类的基本道德、基本人文、基本善良正在经历严重的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