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回顾与探索

来源 :中国房地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7458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余姚市住房保障工作的回顾与现状
  余姚市的住房保障工作始于1989年初,是根据当时省建设工作会议以及有关文件精神实施的,主要通过单位集资建房、统筹建造解困房、市政拆迁、房改售房等渠道解决住房问题。其中按时间和保障方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89年—1994年可称为“无偿解困”
  据初步统计,截至1989年底,由于城镇人口过快增长,全市人均居住面积在6平方米以下的住房拥挤户有382户,无房户400户,危房户45户,共计827户。为此,市政府以无偿提供土地并划拨专款42万元、房地局补贴48万元、国有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补贴30万元、城建配套费减免45万元等方式建造解困房13幢300套55499. 79平方米。同时,1993年开始实施公有住房出售,当年就出售公房12045套,计60多万平方米,归集住房资金13704. 86万元;有19家单位通过申请支用住房资金185万元,自筹资金建造住宅32幢663套43300平方米,有力地支持了住房解困工作。到1994年彻底解决6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户898户,使全市人均居住面积从1989年的6. 1平方米提高到1994年的11平方米,提前完成省建设厅下达的“1996年———2000年基本解决人均5~6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户住房问题”的工作任务。余姚市房地局荣获1993年度建设部“全国住房解困先进单位”称号。
  2.第二阶段:1994年—1996年可称为“微利解困”
  1994年启动的“安居工程”是根据建设部《实施国家安居工程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室转发的《国家安居工程实施方案》推出的又一项住房保障新举措。通过营建一批经济、实用、美观的微利住房,形成独立的安居乐小区来重点解决城区人均居住面积在7. 2平方米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到1996年,安居乐小区建造住房26幢51300平方米,有偿解决住房困难家庭714户。该小区已成为余姚城环境优美、整洁,设施配套、齐全的住宅区,被老百姓称之为“民心工程”,余姚市获得“浙江省住房解困先进集体称号”。
  3.第三阶段:1996年—1998年可称为“货币解困”
  1996年余姚市率先打破了住房由国家“包”下来的传统观念,实行“政府、单位、个人”三者共同负担的原则,为解决住房困难开辟了一条好途径。这一阶段,政府主要以房地产开发公司手中的余房为突破口,通过政府政策性货币补贴、单位购房补助或借款的方式,既帮助住房困难户解决了住房问题,又有效消化了空置房,一举两得。3年来,政府共提供259套可选房源,实际解决住房困难户178户,计14164.97平方米,政府负担补贴资金近300万元,单位支助50余万元。到1998年,余姚市人均居住面积已提高到18平方米。
  4.第四阶段:2005年—2009年可称为“货币直补、购租并举”
  经过5年的休整,2005年按照上级要求,推出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这两大保障形式,基本实现了廉租住房“应保尽保”,但在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操作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难题:一是优惠价格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仍超出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二是不能自主选房,给部分购房家庭带来生活不便,增加了生活成本;三是政府统建统售,运作成本高,遗留问题多,政府压力大;四是经济适用住房小区集中安置困难户,增加小区管理难度,容易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不利于城市和谐发展。经过几年探索,我市因地制宜逐步建立了“货币直补、购租并举”的经济适用住房运作新模式。截至2009年底,共保障廉租住房809户,累计发放租金补贴643. 86万元;经济适用住房在保家庭1002户,其中106户以优惠价格购买了政府回购的房源,896户采取自主选房、货币直补方式,政府共投入补贴资金7592. 21万元,基本解决人均居住面积在18平方米以下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货币直补”这种在不改变经济适用住房现行政策的前提下,以便民利民为原则,变“补砖头”为“补人头”,变“暗补”为“明补”的新模式,改变了经济适用住房“不适用”的局面,一推出就受到群众广泛好评,得到省、宁波市领导的肯定,并在相关媒体进行报道。
  5.第五阶段:2010年至今可称为“保障体系建立”
  2010年对余姚市住房保障工作来说是转折性的一年,经过20多年摸索,经历了突击性、阶段性、局限性的住房解困,逐步建立了层次分明、购租并举的保障体系,如表1所示。
  全年共解决廉租住房租金补贴201户,发放资金108万元,推出实物配租61套;落实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53户,实物购房111户;购买限价房120户。启动兰墅桥地块公共租赁房建设34. 7亩,投资2亿元,524套3. 86万平方米。
  二、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名目杂乱
  从上面表述中已可见一斑,保障名目有解困房、集资房、经济实用房、安居房、双困房、微利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共租赁房等不下十余种,探索建立一套较固定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已迫在眉睫。
  2.申请保障性住房的家庭比例不高
  2010年,余姚市廉租住房已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经济适用住房也实现了货币补贴和实物购房并重,同时还推出了条件较宽的限价房,本应出现申请对象远大于预期的情形,但实际情况差强人意。在廉租住房上,政府回购了61套作为实物配租,而有意愿入租的只有5户,究其原因:一是租金补贴20元/平方米·月的标准偏高,多数家庭宁愿自己租房,把余下的租金用于生活补贴;二是房源不理想,大部分套房面积过大,需要两户合租,生活不便;三是没有考虑残疾人、孤寡老人的实际去配置楼层。在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房上,政府共推出3个地块房源750套,而实际签约的只有231户。究其原因:一是家庭收入有限,总体房价仍偏高;二是选址偏远,生活设施不配套,生活成本高;三是多数购房者因各种原因无法办理按揭贷款。
  三、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1.制订有效的住房保障规划必不可少
  余姚市根据《2010-2012年住房保障发展规划》中提出了“331”工程:即花3年时间,建设 3000套保障性住房,解决1万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同时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资13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0. 5万平方米。这有力地保证了我市住房保障工作的顺利推进。当然,保障性住房作为民生工程,政府还要在选址上多考虑以人为本、合理布局,方便中低收入人群生产生活,真正使保障性住房建设既“经济”又“适用”。
  2.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住房保障模式
  好的住房保障模式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要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体系;二是保障层次分布要清晰合理,形式要简单,可操作性强;三是保障范围要全覆盖;四是申请家庭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保障类型。
  3.研究准入条件设置的科学性,做到有规可循
  住房面积和家庭收入是住房保障准入条件的两个关键因素。在收入线划定上,笔者经过多年实践分析,建议是否可以采用“恩格尔系数法”:用恩格尔系数乘以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得到该地区年均食品支出水平;当某户家庭收入水平低于该地区年均食品支出水平时,我们认为该家庭的主要收入将用于食品支出,视为没有住房消费能力。
  例如,2009年余姚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742元,月均2228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 1%。这样经过计算,2009年没有住房消费能力的三口之家人均月收入线为738元,家庭年收入线为26568元。因此,我们认为年收入低于26568元的家庭,可纳入当年住房保障对象。
  总的来说,在住房问题上,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处理好住房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体现在住房问题上,就是重点改善低端人群的住房条件,从而改善整个社会的住房条件。让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共同形成对全社会住房需求的全面覆盖,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的现实和长远需要。
  齐婧/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当前,住房保障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大规模建设保障房是首要任务,“十一五”期间全国已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1630万套,“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计划建设各类保障房3600万套,使全国保障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如此大规模建设保障房,如何进行长远规划、合理定位,对确保住房保障可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  一、保障房的结构演变  保障房发展十余年,从起步到发展,再到完善,大致经历了三
期刊
一、建立存量房合理计税价格体系有助于实现房地产税制目的,推进房地产税制改革  存量房转让过程中,部分买卖双方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和利益驱动,采取签订“阴阳合同”的办法偷逃税费。因此,建立存量房(本文仅指存量住宅)合理计税价格体系的直接目的是解决交易中的“阴阳合同”问题。在交易环节,我国实行房地产成交价格申报制度,即房地产权利人转让房地产,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部门如实申报成交价,不得瞒报或不
期刊
摘要:房价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民生问题。确定房价收入比合理区间、探究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对于政府制定住房政策,提高居民居住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南宁市为例,通过测算2006—2010年南宁市城镇居民房价收入比合理区间,研究不同收入群体对各户型住宅的购房支付能力。研究表明,南宁市居民购房支付能力呈梯级状分布,普通购房者面临购房困难、住房供给结构不合理,因此政府在调控房地产市场时要更具有针对性。 
期刊
一、房企“下沉”非一线城市现象分析  由于一线城市面临严峻的调控环境,加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和规范,处于增量市场同质化产品的白热化竞争状态,使一线城市的扩张空间有限,房企在一线城市的发展将面临拿地难、拿地成本高、资金门槛高、投资回报率持续走低等现实问题。而非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正处于成长阶段,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市场竞争相对平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发展的“空白”。况且,伴随着城市化进程
期刊
一、现有监管模式  现在全国的存量房交易资金监管模式较多,监管主体和托管形式不一。从监管主体来看,主要有三种,即房产管理部门、专业中介机构和银行。从监管的形式来看,主要有自愿监管和强制监管两种。从监管的资金构成情况来看,主要有部分资金监管和全额资金监管两种模式。  从监管的效果和监管拓展情况来看,比较成功的主要是两种模式,以天津市为代表的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为主体的监管模式和以苏州市为代表的房产登记
期刊
近年来,上海市按照中央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的原则,加快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动迁安置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出台实施细则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1]1号,下称“1号文件”)
期刊
近年来,有关房屋建筑面积的投诉量已连续几年呈两位数增长,成为房地产投诉十大热点之一。这种纠纷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购房者与开发企业、甚至是房屋登记机构的矛盾,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整体形象。《物权法》确立了不动产登记簿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那么,在房屋面积的问题上,登记机构对登记簿记载的房屋面积是否承担相应的责任?确切地说,一旦登记簿记载的房屋面积错误,登记机构是否会面临登记错误或审核不力的赔偿责任?  追
期刊
近年来,重庆市土地房屋权属登记中心以打造标准化服务窗口为抓手,夯实业务基础,规范管理,提升窗口服务、完善土地房屋合一登记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有效解决房屋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推进了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工作。  一、创新推出十项便民举措,打造优质服务窗口  作为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最直接的部门,重庆市土地房屋权属登记中心非常重视服务环境的改善和服务形象的提升,在登记工作中创新推出了
期刊
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需求巨大,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难以保证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公共租赁房是住房保障的重点,由于租赁式住房保障一次性投资大,而投资回收期长,利润空间有限,社会资金参与公共租赁房融资的积极性不高。如何吸引社会资金,加快公租房建设是解决保障住房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武汉市洪山区政府吸引社会资金在城中村改造中建设公租房(简称“洪山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洪山模式  201
期刊
为进一步贯彻实施《物权法》、《房屋登记办法》,继续营造房屋登记领域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提高登记人员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强化对有关法律法规精神的理解,凭借对前几届举办“无锡产监杯”系列活动的思索和感悟,今年5-8月,无锡市房屋产权监理处与中国房地产杂志社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的支持下,在中国房地产研究会房地产产权产籍和测量委员会的协办下,联合举办了以“循法辨误、求真鉴行”为主题的“无锡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