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热的反思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j108580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1月5日,美国大选尘埃落定之后,次日的早晨,我在华盛顿一个宾馆的大厅等着观选团的其他成员一起去国会山庄拜会一位议员。大厅的电视墙上,四个不同的屏幕分别在回顾昨夜奥巴马的辉煌。镜头闪过,杰西·杰克逊、约翰·刘易斯们泪流满面。这时,一位黑人服务员欢快地哼着小曲走过来,对我说:“你知道吧?昨天中国人都庆祝奥巴马当选总统啦!”
  我不禁产生疑问:奥巴马的当选对美国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中国又意味着什么?
  
  美国社会的种族樊篱是否被打破
  
  今时今日,如果说美国是个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的国家,就是所谓“政治不正确”。不过,如果问“谁是主流美国人?”可能一般人都会回答——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也就是信奉新教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后裔。那么,谁又是这个社会中的边缘群体呢?在美国漫长的移民史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移民在不同时期都曾被视作边缘群体。
  美国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民族、种族、文化、语言最多元化的国家。从种族看,2006年10月17日,美国的人口达到了3亿。白人有22130万,占73.9%,其中4430万拉美裔,占总人口的14.8%;非洲裔3710万,占12.2%;亚洲裔1310万,占14.4%,倒是原住民印第安人现在只有240万,占0.8%。是什么吸引不同肤色、信仰的人们不远万里,抛弃原乡,来到这块土地上?一般的回答是“美国梦”。1931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詹姆斯·亚当斯在《美利坚共和国史诗》中写道,“这是一方梦土,在这里,每个人的生命变得更完善、更富裕、更丰盈,每个人依其能力和成就收获机会,我们中的太多人对欧洲上流社会感到日益厌倦和怀疑,这却是一个上流社会难以言传的梦想。这不仅仅是一个汽车和高薪的梦,还是一个社会秩序的梦,每个男人或女人,不管出生、地位贫贱或高贵,都能依其内在的能力得到他人的认可。”
  美国梦的巅峰是“总统梦”。不过,到2008年11月4日为止,所有到达这一巅峰的都是主流美国人——WASP,唯一的例外是1960年当选的肯尼迪,他是一位天主教徒。
  在奥巴马之前,种族的、宗教的、性别的少数派与相对弱势群体为了入主宾夕法尼亚大道1600号,已经有过许多次坚持不懈的努力。
  从种族看,1972年的雪莉·齐泽姆是首名非洲裔女众议员,也是首名参选总统的非洲裔女性。1984、1988年的杰西·杰克逊,2004年的阿尔·夏普顿都参选总统并败北。除非州裔黑人之外,还有1988年第一位出马角逐总统的希腊裔杜卡基斯;2008年第一位竞选民主党总统提名的拉丁裔理查德森。
  从性别看,自1964年的玛格丽特·史密斯起,一共有9位女性中佼佼者试图冲击白宫,最终落败。2008年,美国妇女在获得选举权后88年,才出现一位真正有实力有可能进入白宫的女性——希拉里·克林顿,她获得1800万人的支持,但最后还是低头认输。
  所有这些,都只是昙花一现,匆匆退场。因此,黑人奥巴马能走入白宫就格外具有意义。在“美国梦”因为美国国际威望的降低和国内族群的矛盾而渐渐褪色之际,奥巴马的故事是“美国梦”依然生机勃勃的证明。美国,不仅是“黄蜂”(wasp)们的美国,依旧是一个可以让任何人实现梦想的国度。
  奥巴马的当选能否打破种族樊篱?在实行“平权运动”40多年后,美国监狱中47%的犯人是黑人,70%的黑人儿童出生于单亲家庭。一想起黑人,人们想到的就是大城市的贫民区、吸毒、酗酒、未婚先孕等。大多数黑人依旧属于美国社会的边缘。
  奥巴马的发言人曾经对美国有线新闻网(CNN)表示,“想当然地认为奥巴马的竞选是实现种族平等的捷径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不少人担心,人们以为已经到达理想彼岸的时候,看到的只是幻象。奥巴马的胜利或许只会掩盖美国社会种族隔阂愈发加深的事实。
  
  意识形态的终结?
  
  从民主党和自由主义的发展脉络来看,罗斯福为民主党开创的“新政”(New Deal)经杜鲁门的“公平施政”(Fair Deal)、肯尼迪的“新边疆计划”(New Frontier)和约翰逊的“伟大的社会”(Great Society)等自由主义政策演绎之后,已不复旧日模样。一方面是政府机构日益庞大,雄心勃勃的福利计划使政府膨胀臃肿,不堪重负;二是自由主义思想极度膨胀,导致权利滥用,社会道德滑坡。发端于60年代的、以“平等、自由”为主题的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同性恋维权运动,一方面成为撼动美国人传统道德和信仰的革命,一方面也使南方白人离开民主党,转而拥抱共和党。面对混乱的世界、混乱的道德标准,这些人宁愿选择保守的生活方式。
  
  保守主义从1964年由哥特华德引入选举政治,通过里根和布什父子的当选在美国政治意识形态斗争中取得全面胜利。期间,克林顿试图寻求民主党新的身份与定位,强调政府改革,限制政府规模。以医疗和福利制度为切入点,试图解决深深困扰美国的赤字问题。他的改革因为党内存在的地域冲突和意识形态分歧和他自己的道德失败而夭折。但是,占居优势的保守主义者,又由于他们奉行自以为是的单边外交,不计后果地大幅度给富人减税,造成了美国在国际和国内的巨大矛盾和困境。
  奥巴马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它是日渐式微的美国需要变革的必然后果。2008年是奥巴马或者任何可以感召选民的民主党人出山和挺进的最好年份。因此,奥巴马在选举伊始就强调“变革”和复兴。不过,什么是“我们相信的变革”?许多人都视之为一个空洞的口号。他们说,奥巴马和他的支持者都在说变革,问他们到底要变革什么?他们一无所知。
  奥巴马的许多演讲都或多或少地重复他在2004年民主党代表大会上的话——“没有白人的美国和黑人的美国,我们是美利坚合众国。没有红州和蓝州,我们是美利坚合众国。” “变革”的含义——不再执著于两党的意识形态之争,不再有红州蓝州之分,强调党派的和解与合作。这一口号的依据是:婴儿潮一代熟悉的那些抽象的争论如“你是左派还是右派?你是大政府还是小政府?”已经成为古老的故事。现在的美国人希望脚踏实地生活,每天为日常琐碎的生计而奔波,只有那些卷入利益集团的人们还被困在一个“扭曲的时代”里面。时代的列车在轰轰前行,政治议题却踯躅不前。奥巴马承诺要抛开那些陈旧、极端的意识形态的争议,正是这一点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他们可以感觉到:这个人的确与众不同,可能会带来一些新东西。
  2008年7月3日《纽约时报》的评论文章《自由派教授退休,60年代逐渐凋零》说,以前的教授关注“主义”,现在的教授喜欢“数据”。随着婴儿潮一代的自由派教授逐步退休,美国大学校园的自由主义已经开始消退。新一代学者,在政治思想上不那么极端,意识形态上也普遍较前一代温和得多,自由主义风光不在,逐渐成为明日黄花。
  随着婴儿潮一代的淡出,美国政坛是否会摆脱意识形态上左右对立的极端倾向,逐渐向温和的中间路线靠拢?依旧是个未知数。
  
  自由贸易主义是否休止
  
  在外交政策上,与布什相比,奥巴马的国际战略明显收缩。奥巴马曾经承诺要与布什政府对其他国家所采取的干涉主义和单边主义分道扬镳,并且注重软硬权力并用。他希望重建与欧洲国家的同盟关系,改革并增强国际组织,恢复美国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他也会考虑拉拢长期以来与美国保持敌对的国家,如伊朗和叙利亚。奥巴马还会修复美国与穆斯林国家的紧张关系。他的幕僚表示,在就任头100天内,奥巴马可能会在一个伊斯兰国家首都发表演讲。
  奥巴马的对外贸易政策则相对暧昧。奥巴马支持自由贸易,但承诺要重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并在新协定中加入劳动力和环境标准。他也反对美国与哥伦比亚、巴拿马和韩国的自由贸易协定。奥巴马提出要结束海外美国公司的税收减免,因为他们不顾及国家利益,把美国工人的就业机会转移到海外。
  许多人认为这只是奥巴马的选举“烟幕弹”,目的是得到“摇摆州”如密歇根、俄亥俄的蓝领白人支持。《华尔街日报》的评论家却警告,奥巴马与民主党为迎合选民的焦虑心理选择经济保护主义,或许不把选举中这种“空洞的姿态”当回事;但是,当民主党人赢得白宫,可能会发现鼓动起来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并不容易控制。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危机蔓延、失业率明显增高。普通老百姓中流行的认识是低工资国家以不公平交易的方式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机会。
  
  贸易保护主义通常不是总统的要求,而是国会的要求。总统往往希望从全局上处理经济问题,而国会成员来自于一个个小选区,因此会受到选区的产业的压力。奥巴马在民主党在参众两院都占绝对多数的情况下执政,即使奥巴马推行贸易自由政策,可能也会考虑国会中本党的压力。民主党的基础选民是东西海岸的知识分子和广大蓝领,因此在对华经济政策上会比共和党人更为强硬。
  奥巴马是个法学博士,他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从法律入手。例如他提出要给美国国内企业税收优惠,以促进海外企业回流,解决劳工就业;强调密切监视中国是否在贸易问题上遵守WTO规则,以此来解决中国企业的侵权问题;要加强贸易执法解决中国进口美国的产品安全问题……尽管中美关系、中美贸易都没有成为2008年大选中的热点问题,但当新总统上任后,一些现实的摩擦很快就会出现。首先就是2009年1月1日中国一系列纺织品配额到期后,白宫是否会制定更加严格的条款?其次是在2009年6月前,新总统是否会决定中国是一个操纵货币的国家?
  如果奥巴马为了维持当下的高支持率,迎合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不仅会给中国的出口导向企业带来更大的灾难,同时,也会导致大量在华投资的流失。对于当下中国的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
  
  经济危机之下的新政府前途何在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说,美国的问题不在于全球化,而在于技术革命。贸易壁垒并非解决美国失业的合适工具,美国应该在健康保险、失业保险、继续教育与培训等方面采取更为大胆的政策来改善失业工人的状况。这已经是经济界的共识。《华尔街日报》评论文章《民主党人与贸易》也指出,奥巴马与希拉里为迎合选民的焦虑心理选择经济保护主义,不过,在外交政策上投机与骑墙并不适宜。“下一届政府所要做的不是试图向世界关闭国门,而是在国内推行必要改革,以确保美国的工人能够在知识经济中蓬勃发展。这些措施包括改善教育制度、让流动工人获得便捷的医疗保健和养老金、把失业工人现时的大杂烩式的援助计划改革成一个简单的培训和再就业制度。”
  萧条时刻,总统是否有胆量说出人们不愿意听的实话,并进行真正有利于国家的改革?
  各种各样的比喻把奥巴马与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几位总统联系在一起。奥巴马在2007年2月于伊利诺依州的春田市宣布参选时,自喻为林肯;2008年1月,卡罗琳·肯尼迪在《纽约时报》撰文支持奥巴马,称赞奥巴马像其父——约翰·肯尼迪;金融危机后,许多人都希望奥巴马像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
  奥巴马当选,接过的是历史上自1933年美国大萧条以来最烫手的“山芋”。道琼斯工业指数较上年同期暴跌30%以上,房屋止赎比例、失业率还在持续上升。瑞士信贷的报告显示,未来五年将有650万套房屋的抵押贷款进入止赎程序。据估计,2010年的失业率会从目前6.1%上升到8%以上。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奥巴马雄心勃勃的政策纲领可能会大打折扣。他提出了要让95%的美国人享受减税待遇,让年收入少于25万美元的美国人继续享受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同时取消年收入高于25万美元人群的减税待遇。取消向年收入少于5万美元的老年人征收所得税,等等。根据美国税收政策中心的数据,他提出的非医疗税收计划将在未来10年耗资2.7万亿美元。此外,奥巴马竞选阵营的数据表明,他的医保计划每年成本高达650亿美元。联邦预算赤字已经逼近1万亿美元,如何平衡对中产阶级减税的承诺和日益增长的财政赤字,这将成为奥巴马上任后的一大难题。奥巴马也支持简化工会组织程序的议案,布什一直威胁会否决该议案。这些信息都让美国的大企业胆战心惊。
  另外,奥巴马在竞选中声称要“将财富分散”,他的想法代表了美国左翼知识精英主张财富再分配的福利政策。在经济萧条之际,固然需要完善福利政策保障失业工人及其他贫困人口的权利,但是,高福利的政策必须由高税收来支持。而福利分配中对贫困的少数族裔的倾斜,可能会引起中产阶层的不满。努力工作的传统、个人奋斗的精神这些清教徒的伦理与美国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但是,如果一些福利政策被人称为“养懒汉”,那就需要思考:什么样的福利政策既能保障又能激励?什么样的福利政策是正义的?
  奥巴马当选,美国人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对于中国人来说,情形似乎更为复杂。我还真不明白大家在庆祝什么。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政管学院)
其他文献
关于美国这场金融危机的动因、性质、幅度及其未来的走向等等,经济学家、金融学家、国际关系学者们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言论。本文无意续貂和重复,而是打算跳出危机的场景,从现代政制的角度,对这场危机的特性、美国模式及其对于中国的意义做一个讨论。    金融危机与美国的新政传统    这场金融危机是由两房信贷引发的,作为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它们的危机引发了美国金融链条的全面崩溃。值得注意的是,两房(房利美、房地
期刊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认为,美国正在经历一场自1929年以来的大危机。这个危机,是1929年以来未曾见过的一场大危机。在世界经济萧条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是不是能继续保持一枝独秀?我试图对此作出一些个人的分析。关于未来的预测,总是充满了不确定的风险,仅凭当前的一些经济数据,更不足以预测未来。必须从长时段的视野,将历史追溯到1985年。  1985年,中国企业虽然还在国有经济体制之下,但是已经进入独立自主、自
期刊
背景    2005年,北大哲学系乾元国学教室高调招生。紧接着,北大、清华、复旦等著名大学的企业家或董事长国学培训班接踵而来。虽然课程质量良莠不齐,但模式如出一辙:年收费在2~3万元,招生对象以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者为主。不需考试,没有文凭,主干课程是经史子集、国学经典。显然,大家看重的是,这个群体具有强大的消费能力。  即便大部分媒体一边倒地把这些付钱上课的人评价为作秀、跟风、附庸风雅、去名校镀
期刊
2008年的“金融海啸”起因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经过华尔街金融衍生品的放大效应,由一个局部、典型市场的危机,演化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于次贷危机的起因,目前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解释:一种解释认为,太多“没有还款能力”的购房者涌入房地产市场,给金融机构和房贷市场埋下隐患;另一解释是,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刺激并放大了“地产泡沫”。所有经济体的房地产市场波动,都同市场参与者的支付能力和货币政策有关,把
期刊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在改革30周年的时候,我们在邓小平的家乡召开中国经济学年会,显得非常有象征意义。改革30年,我们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创新,就是提出了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2008年,也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一年。在这一年,我们看到美国在金融危机中的救市之争,看到英国宣布以“部分国有化”方式的救市策略。英美的救市方案,也引发了经济学界对于英美“社会主义化”的讨论与批判
期刊
2008年10月,汶川县草坡乡码头村的村民们正在自家的重建屋工地上忙碌着,这些天地基已打好,马上就要立钢架了。  这是村里第一批重建房,有40户人家,都是在地震中房屋损毁最严重、从两边山上搬下来的人家。地震把山给震垮下来,埋了他们的屋。地震过后,山上不能再住了。  村里共有108户需要重建的房子,将分三批建成。作为阿坝州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里采用的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方式,原本习惯散居
期刊
知识产权是今天的一个流行词。它的英文叫 Intellectual Property,说得很清楚,知识和房子、股票一样,是一种property,资产。只有变为资产,才能形成产权,现在之所以大讲知识产权,就是因为在中国,知识正在被大规模地资产化,propertization(这是我杜撰的词)。这个潮流的最新一波,是“创意产业”热。不到十年,光大学里新开的文化产业系,就有五六十个。它甚至已经大规模地发展
期刊
《论语》是历史中国的重要符号,文化传承的第一典籍。《论语》中记录的孔子,则是影响中国最大的历史人物。而沉隐于《论语》文本之后的文化秘密、情感秘密、符号承载的存在秘密,以及它将会展开和透露的理性深度秘密,还远远没有被揭示出来。  《论语》因其丰富、悠久,它的信息符码呈现出深海意象般的蒙昽、浩瀚,还有着很多不可知的意蕴在等待打捞。  与很多历史人物比较,孔子是个朴素的老人,但不是一个简单的老人。他身上
期刊
很难想象,加尔布雷斯仍旧在对我们说话,说得比今天报纸上可以读到的大多数记者和政治家还要有力,还要清晰。但是,似乎很多人仍旧在继续误解他,他们还在为加尔布雷斯没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抱不平,并将之归因于主流经济学家的嫉妒心理。毕竟,加尔布雷思犯下了一个学者所能犯的最严重的“罪行”——他受到了欢迎。不仅是大众传媒在热情地追捧他,而且连肯尼迪与克林顿都请他到自己家里去玩过。  其实,圈里的人心里都清楚,
期刊
金融危机与美国衰落    目前世界情况基本上是俄国——当然还有欧洲——的崛起与美国的衰落并存。美国的衰落是整体性的,也是必然的,判断依据如下:    第一,美国控制世界资源的能力下降。当下的美国金融危机,其核心问题是资源危机。计算美国金融缩水是多少亿美元,其实,这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支撑庞大的美元体系的实物基础是什么?是资源。美国是靠军事控制世界资源的,只要军事强有力,还能对世界资源有效控制,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