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化自信全方位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ji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自信的实现需要大学生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认知、反思、接纳及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文化进行交流,最终确立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本文阐述了文化入侵给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带来的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对策,需要增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培育,建构当代大学生的国家和民族文化认同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向,让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所以,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使文化自信进头脑、进课堂、进教材,真正达到入脑、入耳、入心的教育效果,推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一、 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1. 部分大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认识有偏差
  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得一些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缺乏认同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与深入了解,导致不能正确的认知。虽然知道《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等著作,但是缺乏深层次系统的学习理解;对于传统节日,一些大学生缺乏对节日本身内涵的理解,对传统习俗更是缺乏了解,所以片面的倾向认为我国的文化比较落后,跟不上现在时代的潮流;另一种倾向是有些学生对中国文化过于自信、一味地肯定,认为传统的文化完美无瑕,不需要吸收外来先进的文化。这两种倾向毫无疑问都是比较片面的,是阻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障碍。
  2. 部分大学生崇洋媚外
  面对西方国家通过种种手段输送的文化价值观,某些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识别和鉴别能力,使得享乐主义和爱国思想弱化等不良思潮“渗透”,个别学生追求享乐主义和钱定义为成功的标准。部分大学生一味追捧西方的节日,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节日反倒遇冷,这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不正确。
  (二)高校对人文培育力度有待加强
  1. 存在重技能,輕人文教育的现象
  蔡元培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容易让学生失去文化自信,如果没有以本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为导向,那些对自有文化缺乏信心的大学生就会受到影响,理想信念和意识形态的形成就会受到不良思潮的干扰。
  2. 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结合不够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很多素材。部分思政课教师不善于从中提炼,缺失传统文化作为根基,丧失思政教育鲜活素材,大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也不会浓厚,这也会影响到思政教育的实效。
  (三)社会媒体要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宣传力度
  1. 主流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边缘化
  本应由媒体担负的传承使命偏离了轨道,文化娱乐已经成为某些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综艺的兴起,传统的电视节目为了迎合时下受众的观影口味,片面且过于依赖受众的收视需求与偏好来制作节目,也因此造就了千篇一律的综艺霸占电视市场的畸形景观。相比优秀传统文化,部分大学生对明星八卦更感兴趣,这显然不利于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
  2. 用户思维淡薄,亲民色彩不足
  一些传统文化类节目有一定的准入“门槛”,略带些“高冷”气质,其受众面较小,在影响力方面并不理想。再高深的理论都必须用现实来激活它,不能自娱自乐,要用好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
  二、 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为了解决思政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困境,就要积极地将文化自信有效的融入思政教育。文化自信培养与思政教育犹如钱币的两面,相互依托才能构成价值,缺少任何一面都会导致价值的丧失。
  (一)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抵制不良的社会思想和意识形态。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才能用科学的眼光审视多元的文化与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作为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指导
  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利用优秀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弘扬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以文化自信为教学指导原则,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全方位、多维度构建文化自信,这样才能以文化为思想动力,实现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三)将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作为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
  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是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的环节,可以发挥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高校要积极开展对应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通过新媒体宣传报道,将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让大学生在参与思政文化教育活动的同时很好地树立文化自信。
  (四)将网络文化作为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手段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的重点任务,要求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国家宝藏》《朗读者》《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节目的热播,传统文化类节目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借助明星的公众影响力、平民志愿者的公益影响力,用中国元素讲述好中国故事,引领传承中华文化,从粉丝到社会群体中产生“中华文化传承热”,通过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的引导,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他们的责任担当与文化传承的使命,使文化自信在校园落地深根。
  作者简介:
  曹司帅,湖南省常德市,湖南文理学院。
其他文献
在电力行业供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实践中,这对于提高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相关行业经验,概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
摘 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中进行的。师生之间如何沟通,用什么样的品质沟通,决定了教育有多大程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懂得如何去与学生沟通,师生之间才能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学生才会在教育活动中产生兴趣并接受老师的影响。  关键词:师生;沟通;艺术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在向学生热情地传递知识、价值观和各种行为要求时,学生不仅毫无兴趣,而且还出现厌
1.沈阳市艺术学校校长兼党总支书记王均海违规公车私用问题.2017年10月,王均海在节日期间使用公车办私事.王均海受到党内警告处分.2.沈河区方凌小学党支部书记姚霞违规操办婚
做好航空维修工作,减少人为人为故障,保证飞行安全,涉及到政治思想工作,技术技能的培训,维护作风培养,以及规章制度的健全,安全知识教育和领导才能的提高等各方面的工作.但这
摘 要:在钢琴的学习中,掌握钢琴音准至关重要,视听练耳对于钢琴技巧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儿童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因此利用发声和听觉去找音准方面是一片空白,他们的听力未经雕琢,但是如果经过固定的视唱练耳训练,儿童在成长的初期就会得到准确而固定的音准,在学钢琴的过程中会更容易把握钢琴音准,从而达到钢琴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分析了儿童视唱练耳的基本含义和儿童视唱练耳与钢琴学习之间的关系,总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初中班主任工作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基于此,文章从加强对单亲家庭的学生或"留守少年"的关爱、正确引导存在叛逆情绪的学生、对学生的早恋现象进
我国首套用于航空动力装置的“地面结冰气象条件模拟系统”投入使用。该系统的成功研制,为我国建立气象实验室、提高航空器的安全性设计水平积累了数据与经验,对提高我国航空器
1987年,李晓波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他学的是哲学。他在昭通师范专科学校任教时,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原著和欧洲哲学史。让高大上的哲学和世俗生活相结合,并进而开花
为切实加大精准扶贫帮困力度,2016年起大理市总工会将特困职工持有的“爱心救助卡”的救助金额从每人每月100元提高为150元:帮扶因患大病、遭遇天灾人祸等造成困难的职工的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