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所学校人才培养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就更应该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培养教育学生 创新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a)-0016-01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高职大学生作为技术操作的应用型人才,需有主见、善于改革和勇于创造等品质。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之培养。
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学生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在小学、中学接受教育大多是老师机械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课堂上缺乏热烈宽松的气氛,学生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尤其是大学新生,还保留着中学生“唯书、唯师、唯上”的心理特点,因此,学校要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认清新形势,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塑就创新人格。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课堂的第一课,辅导员要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认清形势,使学生认识到创新人才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创新能力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将个人成才与祖国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大学生培养锻炼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启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要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创新相关内容,以振奋学生的创新精神。“两课”教学,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方阵地,在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人文教育的同时,相机进行创新教育。多给学生讲授一些创新理论、创新方法,给学生参与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多给学生讲述伟人和科学家的创新故事,用他们的杰出事迹激励学生,用他们的伟大人格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激发创新欲望、唤醒创新意识、塑就创新人格的目的。
课堂上让学生思维活跃主动提问题?,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避免“满堂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想象,使他们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自由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上不仅要求学生有求同思维、顺向思维,而更为重要的是提倡学生有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标新立异。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帮助学生构筑合理的知识体系
学生踏入大学校门后,局限于按照专业设置的课程,学习记忆老师讲过的、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和答案,不注意学习掌握课程以外的知识和技能。由于许多专业的课程设置狭窄,不少理工科毕业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对薄弱,对历史、国情了解甚少,缺乏经济、法律、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文科学生与社会接触、实践能力、洞察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特别是随着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增多,大学生的依赖性更加突出。最终导致他们踏入社会后的“社会适应期” 的延长,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增强,但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真正的做好基础研究工作,为创新做好准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脚踏实地的学好知识,掌握真才实学,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构建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做到“博”、“专”结合。所谓“博”,即要引导学生涉猎广博的科学基础知识,关注新兴或边缘学科知识。所谓“专”,即要做好专业教育,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主渠道,打好宽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高职院校对课程要进行整合,多开一些校选课,让学生有机会、有条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学习方法上,要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的。要教育学生注重知识积累,奠定创新基础。丰富的知识是创新的源泉,是启迪人们创新灵感的物质基础。没有无知识的创新,也没有脱离知识而独立存在的创新能力。辅导员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启发学生了解积累传统文化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配合各任课教师教给学生积累知识的好方法。
要构筑合理的知识体系,就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对课程要进行整合,在培养目标的选择定位上,应结合所学专业特点,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新趋势,掌握未来变化规律;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综合训练,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为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兴趣,使之能学有所长。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展多校园联合培养,充分利用各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进行选择,使学生的个性及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术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术型的转变。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为学生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创新的灵感大部分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也是创新最好的材料,当代大学生大多是温室生长的花朵,很少参与社会实践,导致动手能力较差,实践能力弱,参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了解未来的实践机会。要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社团等活动,利用寒暑假和社会实践学期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生活,让他们在实践中开阔视野,锻炼提高创新能力。积极有效的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加强学术团队的建设,课堂教学中的团队成员主要来自学生本班、本专业,课外的学术团队一般应由来自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具有更宽厚的知识基础和创新创造能力,教师和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参与加入,更从经验、资金、设施设备等方面完善了团队结构,增强了团队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可以通过两种课外学术团队形式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一是吸收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课题搞研究,即组成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课题组;二是由学生自发组成创新创业小组,在这种小组中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出于共同的研究兴趣和创业热情组合到一起,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和专长,为团队目标的达成做出贡献。
加强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建设。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对于完成课内与课外的对接,将知识消化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演练之中,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有着积极的作用。要通过组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品味健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让会员们自由地创造性地学习、实践,提高自己,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大力扶持专业学术性社团,坚持以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为主导,营造浓厚的课堂外学习科技文化的氛围,努力提升社团活动层次,使社团活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高校文化组织。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企业密切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一方面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也为企业选拔、物色高质量的员工提供方便。
【关键词】培养教育学生 创新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a)-0016-01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高职大学生作为技术操作的应用型人才,需有主见、善于改革和勇于创造等品质。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之培养。
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学生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在小学、中学接受教育大多是老师机械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课堂上缺乏热烈宽松的气氛,学生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尤其是大学新生,还保留着中学生“唯书、唯师、唯上”的心理特点,因此,学校要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认清新形势,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塑就创新人格。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课堂的第一课,辅导员要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认清形势,使学生认识到创新人才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创新能力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将个人成才与祖国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大学生培养锻炼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启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要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创新相关内容,以振奋学生的创新精神。“两课”教学,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方阵地,在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人文教育的同时,相机进行创新教育。多给学生讲授一些创新理论、创新方法,给学生参与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多给学生讲述伟人和科学家的创新故事,用他们的杰出事迹激励学生,用他们的伟大人格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激发创新欲望、唤醒创新意识、塑就创新人格的目的。
课堂上让学生思维活跃主动提问题?,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避免“满堂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想象,使他们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自由思维空间。在课堂教学上不仅要求学生有求同思维、顺向思维,而更为重要的是提倡学生有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标新立异。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帮助学生构筑合理的知识体系
学生踏入大学校门后,局限于按照专业设置的课程,学习记忆老师讲过的、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和答案,不注意学习掌握课程以外的知识和技能。由于许多专业的课程设置狭窄,不少理工科毕业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对薄弱,对历史、国情了解甚少,缺乏经济、法律、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文科学生与社会接触、实践能力、洞察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特别是随着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增多,大学生的依赖性更加突出。最终导致他们踏入社会后的“社会适应期” 的延长,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增强,但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真正的做好基础研究工作,为创新做好准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脚踏实地的学好知识,掌握真才实学,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构建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做到“博”、“专”结合。所谓“博”,即要引导学生涉猎广博的科学基础知识,关注新兴或边缘学科知识。所谓“专”,即要做好专业教育,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主渠道,打好宽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高职院校对课程要进行整合,多开一些校选课,让学生有机会、有条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学习方法上,要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的。要教育学生注重知识积累,奠定创新基础。丰富的知识是创新的源泉,是启迪人们创新灵感的物质基础。没有无知识的创新,也没有脱离知识而独立存在的创新能力。辅导员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启发学生了解积累传统文化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配合各任课教师教给学生积累知识的好方法。
要构筑合理的知识体系,就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对课程要进行整合,在培养目标的选择定位上,应结合所学专业特点,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新趋势,掌握未来变化规律;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综合训练,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为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兴趣,使之能学有所长。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展多校园联合培养,充分利用各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进行选择,使学生的个性及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术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术型的转变。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为学生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创新的灵感大部分来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也是创新最好的材料,当代大学生大多是温室生长的花朵,很少参与社会实践,导致动手能力较差,实践能力弱,参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了解未来的实践机会。要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社团等活动,利用寒暑假和社会实践学期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生活,让他们在实践中开阔视野,锻炼提高创新能力。积极有效的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加强学术团队的建设,课堂教学中的团队成员主要来自学生本班、本专业,课外的学术团队一般应由来自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具有更宽厚的知识基础和创新创造能力,教师和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参与加入,更从经验、资金、设施设备等方面完善了团队结构,增强了团队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可以通过两种课外学术团队形式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一是吸收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课题搞研究,即组成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课题组;二是由学生自发组成创新创业小组,在这种小组中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出于共同的研究兴趣和创业热情组合到一起,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和专长,为团队目标的达成做出贡献。
加强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建设。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对于完成课内与课外的对接,将知识消化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演练之中,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有着积极的作用。要通过组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品味健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让会员们自由地创造性地学习、实践,提高自己,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大力扶持专业学术性社团,坚持以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为主导,营造浓厚的课堂外学习科技文化的氛围,努力提升社团活动层次,使社团活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高校文化组织。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企业密切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一方面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也为企业选拔、物色高质量的员工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