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诗歌题材丰富多样,咏物、思乡、军旅、爱情在古诗词里常见,爱情是一大主题。而爱情诗里的人物形象及其身份地位却不一样,角色不同,其表达的主题也就有所不同。主要有闺中少女、贵妇(宫妃)、民妇三个角色,书写的感情有相思,有对爱情的憧憬,有对青春逝去的哀伤,还有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闺怨诗角色主旨多元
高三进入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鉴赏模块复习后,我发现学生总会在此陷入“套板反应”,对诗歌主题的认识理解只停在表面。就像闺怨诗,只能读到男女相思,不见其它。其实,许多闺怨诗中的爱情并不是唯一,有的渗透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悟,有的展现出广阔的社会画面,甚至反映广大百姓向往追求的生活理想。因此,闺怨诗中有爱情,但它并不是唯一。
以前读女词人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很是喜欢,说的是在花园里荡秋千荡得得意忘形的少女忽然遭遇闯入园子的少年而慌张逃跑的情形:金钗滑落了,鞋袜跑丢了,奔至闺房前,“倚们回首,却把青梅嗅”。原来是借“嗅青梅”低眉偷望那闯园的少年,这才知道少年竟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未婚夫婿。这首小词情境浪漫优美,词中女子待字闺中,天真活泼,又不失少女的羞涩甜美,她对爱情和生活怀抱着美好甜蜜的憧憬。每每读它,我心中的幸福和希望就装得满满的。
李词中的女主人公待字闺中,家境富裕,生活无忧,她的未来是阳光灿烂,她还未有闺中之“怨”。像这样恋爱中的少女即使有“怨”也只是因为爱情的不确定,担心恋情有变故,是男女相恋时正常的心理反映,就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两首《竹枝词》里所描绘的: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两首诗中的主人公都是热恋中的少女,她们爱着“郎”,而“郎”似“有晴”又“无晴”(“晴”与“情”谐音),担心“郎”的情意会像“花红易衰”,少女体味爱情甜蜜的同时又时时感到迷惘和忧伤。
这些诗词里的“景”“情”皆美,描写表现了美丽的爱情,有“忧”的成份但并不是真正的“闺怨”。本文提及的“闺怨”是指那些已嫁为人妇却又因种种因由而独守空闺的女子心生之愁怨,是离群索居、孤独终老的现实生活触动生发的,有的篇章怨极愁绝。而以上三首诗词中的女主人公都是未嫁的少女,都还未经其事,未品其愁,他们的未来还充满着希望和温暖,与真正意义上的闺中之“怨”在内容和程度上都还有一段距离。
在真正的闺怨诗中,女主人公们都已嫁为人妇,而她们的社会地位却不尽相同,有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异常艰辛的“民妇”,有的是生活环境好不愁吃穿的“贵妇”。因此诗歌反映的生活现实和社会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也就不一样,立意也就有高有低,出现了多元的闺怨主题,使闺怨诗突破了狭隘的爱情圈圈,走向更为广阔的诗歌天地。
唐代诗人王昌龄有一首很著名的《闺怨》,在高三复习材料中常见: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写的是闺中少妇春日“凝妆”,登楼赏春,因“忽见陌头杨柳色”而招来满腔幽怨。诗歌借“杨柳”和“凭栏”的意象渲染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离情,细腻而含蓄。而唐代诗人孟郊的《怨诗》在表现独守空闺的少妇思念游宦在外的丈夫的情感时却显得更为坦率深沉。“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孟诗中“妾”与“君”皆因相思而流泪,“妾”更是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因此“妾”要与“君”比试,比两人谁的相思泪流得多,以至池中芙蓉花竟被泪水浸死。显然,诗中之“妾”的“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与“君”相比,“妾”的泪更多,更苦涩,其用情更深,相思更甚,当然其怨就更深。
这两首唐诗中的女子皆为“贵妇”,衣食无忧,生活舒适,因丈夫游宦在外而心生怨情。他们叹自己红颜易老,青春易逝,叹自己耽于相思,孤独终老。诗中“怨情”仅囿于个体,仅囿于不圆满的男女私情,仍未走出爱情。这种“怨情”多生发于春天,常见春风、春水、春花、芳草、杨柳等意象,渲染感伤情境,表现闺怨主题。
当然这种“怨情”有时也生发于秋天,借秋风、鸿雁、明月等意象来传达,诗中女主人公的身份多为戍边征人的妻子,而她们属于“昼夜勤作息”的“民妇”,不仅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更要忍受因丈夫戍边而产生的相思之情和忧惧之苦,就像宋词人贺铸的《夜捣衣》里描绘的:
收锦宇,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
思妇有一连串的动作:收锦,下机,拂砧,捣衣。思妇辛勤劳作,夜深仍不得休息,于水边“捣衣”,且心中忧惧:丈夫身体还好吗,雁已归为何人不归。贺词中用了“过瓜时”的典故,在《左传》中有记载:齐襄公派诸将戍边并向他们许诺第二年瓜熟时派人替换他们回来,可是一年期至,王却自食其言。这一典故其实就解释了“马上少年”不归的原因:统治者言而无信,随意延长戍卒役期。宋代外患不绝,统治者为抗衡异族威胁,频繁征兵,且对戍卒的生死漠不关心,随意延长戍边时间。贺词正是反映了这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词不仅批判了封建兵役制度的残忍和统治者的自私冷酷,在凸显戍卒妻子心灵创伤的同时更是表现了广大百姓的痛苦。它已突破了闺怨诗题材上的局限,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现实,更是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大大丰富了闺怨诗的思想内容,使之具有更为重大的社会意义。
这类诗歌在表现戍卒妻子怨情的时候,常常会用到“捣衣”的意象,它与能够传达相思的明月、鸿雁、西风一样典型,但它仅限于表现“民妇”之怨。例如在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中: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中以“月”寄情,以“秋风吹不尽”强调此情之深沉,以“玉关”点睛,表明此诗是妻子思念戍边丈夫之作。其实“捣衣”(即将布匹放于石板上用棒反复捶)这一意象比“玉关”更接近诗歌精神内核,更鲜明的揭示这是一首表现普通劳动妇女心中之怨的闺怨诗。古时女子织布,这布须经水洗棒捶才能变软,每年入冬之前,戍卒之妻都会连夜“捣衣”,赶制冬衣,将其寄送给戍边的丈夫,相思和忧惧都通过这一针一线缝入冬衣寄给了边关的丈夫。因此这“万户捣衣”之声也就有了特殊的含义。而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揭示了主题,借思妇之口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使李白的这首“闺怨”在思想内容上跨越了个体局限,向社会和人民跨进了以大步。
以上所举闺怨诗其主人公有待字闺中的少女,有闺中少妇,有戍卒之妻,身份角色不同,但皆有“怨情”,其生怨之因有种种,诗歌立意亦有小境界、大境界,诗旨也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其实,在闺怨诗中还有一群人被忽略了,她们的身份比较特殊,那就是宫人。她们或为宫女,或为宮妃,但无论是婢女还是帝王之妃都无法掌握和改变自己的命运。一入宫门深似海啊,宫人们闭锁于宫墙之内,一年年花开花落,春去春来,从满头青丝熬到白发苍苍,最后在孤独凄凉中老死于宫中。唐诗人元稹的《行宫》和宋诗人武衍的《宫词》就生动的描述了宫人身不由己的悲剧命运。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梨花风动玉阑香,
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宫不禁,
尽教飞舞出宫墙。
元稹诗中的“古行宫”之所谓“古”,是因为这是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地方,这里生活着一群被时间遗忘的人。这些人是玄宗时代的宫女,安史之乱时被送到洛阳行宫,一闭四十年,从花样年华到如今皆成“白头宫女”。以盛放的红色“宫花”之旺盛、热烈,反衬白头宫女被幽闭的寂寞和哀怨,寄寓了诗人红颜易老,生命易逝的人生感慨,借形成鲜明对比的盛放之红花与寥落之行宫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
武衍的《宫词》诗意较为单纯,截取了元诗中宫女被幽闭的画面,将其更为细腻伤感的表现出来。宫中梨花盛放,春风吹过,到处飘散着梨花的芬芳,似乎殿前玉栏都浸染上了香味。这满宫醉人的春色以及和这春色一样美丽的宫人却都被“锁”于宫中。人不如花,甚至于不如“落红”(即凋零的花),花儿凋零,亦随风飞出宫墙,获得自由,而宫中女子却没有“落红”的幸福,她们被禁锢于宫中,永无“飞”出之日。诗歌不仅描绘了宫人被禁锢的孤寂生活,同时也抒写了宫人渴望自由而不可得的深深怨恨。
【关键词】闺怨诗角色主旨多元
高三进入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鉴赏模块复习后,我发现学生总会在此陷入“套板反应”,对诗歌主题的认识理解只停在表面。就像闺怨诗,只能读到男女相思,不见其它。其实,许多闺怨诗中的爱情并不是唯一,有的渗透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悟,有的展现出广阔的社会画面,甚至反映广大百姓向往追求的生活理想。因此,闺怨诗中有爱情,但它并不是唯一。
以前读女词人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很是喜欢,说的是在花园里荡秋千荡得得意忘形的少女忽然遭遇闯入园子的少年而慌张逃跑的情形:金钗滑落了,鞋袜跑丢了,奔至闺房前,“倚们回首,却把青梅嗅”。原来是借“嗅青梅”低眉偷望那闯园的少年,这才知道少年竟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未婚夫婿。这首小词情境浪漫优美,词中女子待字闺中,天真活泼,又不失少女的羞涩甜美,她对爱情和生活怀抱着美好甜蜜的憧憬。每每读它,我心中的幸福和希望就装得满满的。
李词中的女主人公待字闺中,家境富裕,生活无忧,她的未来是阳光灿烂,她还未有闺中之“怨”。像这样恋爱中的少女即使有“怨”也只是因为爱情的不确定,担心恋情有变故,是男女相恋时正常的心理反映,就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两首《竹枝词》里所描绘的: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两首诗中的主人公都是热恋中的少女,她们爱着“郎”,而“郎”似“有晴”又“无晴”(“晴”与“情”谐音),担心“郎”的情意会像“花红易衰”,少女体味爱情甜蜜的同时又时时感到迷惘和忧伤。
这些诗词里的“景”“情”皆美,描写表现了美丽的爱情,有“忧”的成份但并不是真正的“闺怨”。本文提及的“闺怨”是指那些已嫁为人妇却又因种种因由而独守空闺的女子心生之愁怨,是离群索居、孤独终老的现实生活触动生发的,有的篇章怨极愁绝。而以上三首诗词中的女主人公都是未嫁的少女,都还未经其事,未品其愁,他们的未来还充满着希望和温暖,与真正意义上的闺中之“怨”在内容和程度上都还有一段距离。
在真正的闺怨诗中,女主人公们都已嫁为人妇,而她们的社会地位却不尽相同,有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异常艰辛的“民妇”,有的是生活环境好不愁吃穿的“贵妇”。因此诗歌反映的生活现实和社会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也就不一样,立意也就有高有低,出现了多元的闺怨主题,使闺怨诗突破了狭隘的爱情圈圈,走向更为广阔的诗歌天地。
唐代诗人王昌龄有一首很著名的《闺怨》,在高三复习材料中常见: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写的是闺中少妇春日“凝妆”,登楼赏春,因“忽见陌头杨柳色”而招来满腔幽怨。诗歌借“杨柳”和“凭栏”的意象渲染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离情,细腻而含蓄。而唐代诗人孟郊的《怨诗》在表现独守空闺的少妇思念游宦在外的丈夫的情感时却显得更为坦率深沉。“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孟诗中“妾”与“君”皆因相思而流泪,“妾”更是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因此“妾”要与“君”比试,比两人谁的相思泪流得多,以至池中芙蓉花竟被泪水浸死。显然,诗中之“妾”的“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与“君”相比,“妾”的泪更多,更苦涩,其用情更深,相思更甚,当然其怨就更深。
这两首唐诗中的女子皆为“贵妇”,衣食无忧,生活舒适,因丈夫游宦在外而心生怨情。他们叹自己红颜易老,青春易逝,叹自己耽于相思,孤独终老。诗中“怨情”仅囿于个体,仅囿于不圆满的男女私情,仍未走出爱情。这种“怨情”多生发于春天,常见春风、春水、春花、芳草、杨柳等意象,渲染感伤情境,表现闺怨主题。
当然这种“怨情”有时也生发于秋天,借秋风、鸿雁、明月等意象来传达,诗中女主人公的身份多为戍边征人的妻子,而她们属于“昼夜勤作息”的“民妇”,不仅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更要忍受因丈夫戍边而产生的相思之情和忧惧之苦,就像宋词人贺铸的《夜捣衣》里描绘的:
收锦宇,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
思妇有一连串的动作:收锦,下机,拂砧,捣衣。思妇辛勤劳作,夜深仍不得休息,于水边“捣衣”,且心中忧惧:丈夫身体还好吗,雁已归为何人不归。贺词中用了“过瓜时”的典故,在《左传》中有记载:齐襄公派诸将戍边并向他们许诺第二年瓜熟时派人替换他们回来,可是一年期至,王却自食其言。这一典故其实就解释了“马上少年”不归的原因:统治者言而无信,随意延长戍卒役期。宋代外患不绝,统治者为抗衡异族威胁,频繁征兵,且对戍卒的生死漠不关心,随意延长戍边时间。贺词正是反映了这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词不仅批判了封建兵役制度的残忍和统治者的自私冷酷,在凸显戍卒妻子心灵创伤的同时更是表现了广大百姓的痛苦。它已突破了闺怨诗题材上的局限,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现实,更是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大大丰富了闺怨诗的思想内容,使之具有更为重大的社会意义。
这类诗歌在表现戍卒妻子怨情的时候,常常会用到“捣衣”的意象,它与能够传达相思的明月、鸿雁、西风一样典型,但它仅限于表现“民妇”之怨。例如在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中: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中以“月”寄情,以“秋风吹不尽”强调此情之深沉,以“玉关”点睛,表明此诗是妻子思念戍边丈夫之作。其实“捣衣”(即将布匹放于石板上用棒反复捶)这一意象比“玉关”更接近诗歌精神内核,更鲜明的揭示这是一首表现普通劳动妇女心中之怨的闺怨诗。古时女子织布,这布须经水洗棒捶才能变软,每年入冬之前,戍卒之妻都会连夜“捣衣”,赶制冬衣,将其寄送给戍边的丈夫,相思和忧惧都通过这一针一线缝入冬衣寄给了边关的丈夫。因此这“万户捣衣”之声也就有了特殊的含义。而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揭示了主题,借思妇之口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使李白的这首“闺怨”在思想内容上跨越了个体局限,向社会和人民跨进了以大步。
以上所举闺怨诗其主人公有待字闺中的少女,有闺中少妇,有戍卒之妻,身份角色不同,但皆有“怨情”,其生怨之因有种种,诗歌立意亦有小境界、大境界,诗旨也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其实,在闺怨诗中还有一群人被忽略了,她们的身份比较特殊,那就是宫人。她们或为宫女,或为宮妃,但无论是婢女还是帝王之妃都无法掌握和改变自己的命运。一入宫门深似海啊,宫人们闭锁于宫墙之内,一年年花开花落,春去春来,从满头青丝熬到白发苍苍,最后在孤独凄凉中老死于宫中。唐诗人元稹的《行宫》和宋诗人武衍的《宫词》就生动的描述了宫人身不由己的悲剧命运。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梨花风动玉阑香,
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宫不禁,
尽教飞舞出宫墙。
元稹诗中的“古行宫”之所谓“古”,是因为这是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地方,这里生活着一群被时间遗忘的人。这些人是玄宗时代的宫女,安史之乱时被送到洛阳行宫,一闭四十年,从花样年华到如今皆成“白头宫女”。以盛放的红色“宫花”之旺盛、热烈,反衬白头宫女被幽闭的寂寞和哀怨,寄寓了诗人红颜易老,生命易逝的人生感慨,借形成鲜明对比的盛放之红花与寥落之行宫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
武衍的《宫词》诗意较为单纯,截取了元诗中宫女被幽闭的画面,将其更为细腻伤感的表现出来。宫中梨花盛放,春风吹过,到处飘散着梨花的芬芳,似乎殿前玉栏都浸染上了香味。这满宫醉人的春色以及和这春色一样美丽的宫人却都被“锁”于宫中。人不如花,甚至于不如“落红”(即凋零的花),花儿凋零,亦随风飞出宫墙,获得自由,而宫中女子却没有“落红”的幸福,她们被禁锢于宫中,永无“飞”出之日。诗歌不仅描绘了宫人被禁锢的孤寂生活,同时也抒写了宫人渴望自由而不可得的深深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