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自己,回归理性 80后出版人一草的出版逻辑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s129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年20个新品,总发货码洋超过5000万,平均单品码洋250万,平均单品销量8万册,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年度业绩——这是80后出版人“一草”所带领的优阅图书编辑部(隶属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去年交出的漂亮成绩单。
  由青春小说作家变身出版人
  “一草”是笔名,现在这个名字比本名黄杨建更被业界及青春文学读者所熟知。在网络文学刚刚兴起的年代,网络成了很多年轻人施展自己写作才华的舞台,一草也投身青春文学的创作中,混迹于国内各大原创文学网站,此后还出版了几本成绩很不错的小说。那时认识的朋友有不少后来都成了他的签约作者。大学毕业后,一草做过销售、营销、广告、偶像剧编剧的枪手等工作,也有过两段短暂的出版工作经验,不过这些工作经历在他看来“只能算是比较无意识”的选择,直到2007年加入博集天卷之后,他开始自觉地以出版作为自己的职业。因为作为作者时写的是青春文学,阅读得比较多的、最感兴趣的也是这类小说,自然而然地以“青春文学”作为自己的出版题材。那时也正是青春文学,甚至整个类型文学最红火的时候。
  作为刚入行的新人,确定了自己要做的出版题材之后,接下来就是学习和参考最受市场欢迎的出版品。聚星天华、记忆坊、柯艾这些在青春文学市场表现突出的出版方都成了一草学习的对象,饶雪漫、郭妮等畅销作家的作品,也都成了他最好的私塾老师。“从文本上来看,饶雪漫卖得最好的几本书的故事架构很精彩也很明确,一个好女孩和一个坏女孩,周边还有几个男孩,有痞子,也有好孩子,围绕这几个孩子发生的故事,节奏非常的快,语言非常的干净,题材非常接地气,很少有抒情;从包装上看,真人模特拍摄封面和剧照也非常有新意。”
  一草在博集天卷策划的第一本书是《双生》。从故事架构,到书名的选择、文案的提炼、包装制作,到寻找摄影师、场地、模特,到具体拍摄,以及后期的营销推广,每个环节至今仍记忆犹新。他手上的《双生》策划文件有好几百份,做足了所有的细节才有了《双生》最后的成功。之后策划的《曾有一个人,爱我如生命》,这本上市三个月就卖了15万册的小说,是这么多年工作中让一草印象深刻的书之一。“这本书的故事写得很好,但因为题材相对普通,大家起先都不看好,自己也不是很有信心,但因为真的很喜欢这个故事,于是竭尽所能,通过准确的定位以及包装,体现了文本的精彩,最终也获得了成功,成为言情小说的一个经典。”通过精耕细作每一本书,“纸上偶像剧”系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同类出版品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草的出版逻辑
  青春文学的图书市场经历了2006~2008年“最后的疯狂”,最近几年销量回落明显,读者变得越来越理智。“现在已经不像以前一样都是靠表面的东西吸引读者,而是要发掘读者的内在需求,产品的提炼以及建立需求和提炼的关系。这是我从事出版几年来掌握的方法和工具,围绕这些做现在的出版品,就是我们的优势,这个是学不到的,也是不需要学的。”由刚踏入出版需要学习别人的新人到现在,一草和自己所在的“优阅图书”已经成为别人学习的对象。
  一草口中所谓的“方法和工具”又是什么呢?“我们做的是市场书,操作一本书的时候要回到那本书的原点。它的受众是谁?购买理由是什么?这本书值不值得让他们花钱购买?如何去提炼一个主题?如何去建立这本书与读者之间的关联?这些都是做任何商品必须思考的。之前的图书行业这种思考很多时候是不存在的,莫名其妙就做了一本书,书名是一个意思,文案是另外一个意思,封面的设计包装是第三个意思,传播的内容是第四个意思,最后当然卖得不好。我们现在做的所有的书,从书名、设计、文案到推广全是围绕一个点,就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去传播。”这种做图书的方法得益于一草以往从事广告、营销工作时建立的思考逻辑,具体体现在做书上,策划的思路便更广阔,一切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开展,在营销推广上更有方法手段。在传统出版还处于相对滞后的工业阶段,这些从业经历在图书行业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效,很快就做出了畅销书。
  《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一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本书的策划人和作者都是一草自己,上市一个多月,已经有六七万的销量。“我们一直说认识决定动作。从策划的角度你首先得认识它到底是什么?消费者购买它的理由是什么?不同的认识会有不同的动作。如果你认为这就是一本青春小说,你所有的动作都离不开青春小说的范围,但如果你认识到它是一个求职工具、毕业指南,相关的包装文案就会不一样。事实上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本书跟受众建立关联,让他们去消费,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年薪20万本书正提供’这样一个别人觉得很奇怪的文案。这样的文案是其他的青春文学中不会出现的,就连职场小说都不会这么赤裸裸地说这个事。”
  有人做出版靠感觉,有人靠数据,在一草看来这两者是两个极端,都不可靠。“《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如果只从相关数据的角度看,就不应该出。但我们的方法就是看读者有没有这种需求?这个书本身提不提供这个需求?这个需求可不可以被传播被接受被表达?这就有一个很具体的思考方法。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很迷茫,更具体一点,很多大学毕业生是找不到工作的,他们渴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所以这本书有巨大的需求,而且在目前的环境下讲励志、讲青少年奋斗是容易被传播的,是可表达和可接受的话题。在这个方法下,即使在感觉上不好或者数据不支持,它依然可以做。”
  把自己做得最好才是最重要的
  一草出版的图书几乎都是本土原创图书,如何挖掘作者,并与作者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他很重要的功课。“编辑和作者是相互依存的,随着市场的改变,图书出版市场逐渐从春秋战国到群雄逐鹿,相对而言市场规范很多,作者可选择的也少了很多。我们做编辑的要义就是用心做好每本书,提升自己的口碑,这样作者自然会欣赏,合作概率会大很多。事实上,这几年我们没有特别去‘挖’什么作者,都是一拍即合。”也因此,他不认为与作者合作需要去刻意维护彼此之间的私人关系,“因为在利益面前,私人关系的权重并不大,把作者和作品经营好才是最重要的手段”。
  “这个社会很现实,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一定要互盈互利,一定要成为他可以选择的出版方里头最好的——在最优的服务以及最好的策划的情况下就不需要维护了。如果是维护的话,维护得再好,别人出更高的版税,很多作者会选择出钱高的合作方,你怎么维护都是没用的。但对另一些作者来说,他会考虑那个更高的版税有没有高到让他可以放弃很多东西。我们是通过卖书赚钱,作者也一样,如果他跟你在一起有其他的收获和成就感,这也是他会选择与你合作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我觉得把自己做得最好才是最重要的。”   能与如今的畅销作家桐华有如此长久的合作,是一种最好的证明。桐华在“博集天卷”出的第一本书是《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这是2010年初出版的书。在书出版之后的一次采访中,桐华给予一草及其团队很高的评价。她提到在作品出版之后,自己经常追着一草及责任编辑,要他们给她提修改意见,并盛赞了一草他们工作中的细致以及竭尽所能地、全方位呈现作者的作品的努力。去年,因改编电视剧的热播,新版《步步惊心》在同类作品中畅销,甚至在台湾博客来的简体字书文学类年度销售排名第一。有好多出版方开出更高的价格要与桐华合作,可是她依旧选择了博集天卷。一草非常感谢桐华的信任,在他看来,这样的良性合作,对合作双方来说都真正做到了互相提升。
  类型文学的冷静市场
  说到《步步惊心》,一草一再强调这本书本身是个特例。“对我们来说,《步步惊心》是老天给的一道非常好吃的甜品,我们不会把它作为生存的手段,因为这样的甜品不是每年都可以有的,是由很多的机缘巧合造成的。我们更愿意去分享另外一些靠我们的方法手段真正做成功的产品,那才是见硬功夫的。在去年那个市场上,《步步惊心》随便给哪个公司做,有电视剧带动都能火,它不会改变什么,并没有因为它火了,其他的穿越文学就火了,也没有因为它火了,言情小说就像2006、2007年那样带动一大批。事实上,市场回到了一个相对冷静的地步。”
  一草所说的市场回到冷静地步,是类型文学在图书市场的现状。相比2006年、2007年的荣景,最近几年类型文学都受到很大的冲击,许多前几年以此类图书为生的出版公司或倒闭或艰难为生。问及对这类图书前景的看法,一草的心态调整得很好。他说:“冲击一定会有,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正确认识市场、认识产品、认识读者。市场是一直在变化的。靠天吃饭不是这个行业从业者心中最美好的伊甸园,而是一种悲哀。它首先已经输了,图书行业靠天吃饭已经吃了好几年,特别是2009年以前。那时候类型文学非常的疯狂,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了上千家图书公司,随便做什么类型文学都能活,一本书卖个三万册就跟卖白菜一样,这是不正常的,市场怎么可能永远这么好呢?现在稍微回到一定的竞争,读者相对而言更加理性一点,整个格局更加规范一点,很多靠天吃饭的出版方编辑就束手无策了。我们本身对这一块的依赖并不是这么大,何况心态调整得更好,虽然说客观上是一种冲击,但是不可怕,我们是有方法的,近海没有鱼,可是我有船啊有鱼网啊,可以到远海去。”
  除了策划和营销上的方法和工具,回到文本本身,一草说自己的选题标准就是所有出版方的标准,“没有什么比较奇怪的喜好” 。故事情节矛盾、冲突,社会背景、人物性格的塑造、叙事文笔这些都是基础的,“如果现在哪个编辑或出版人敢说,我这边有绝招,有不可告人的出版秘密,这就是唬人的,是江湖骗子。现在是拼内容而不是拼形式的时代,所以大家能用的都是一些常规的打法。”一草如是说。
  从事出版五年多来,问及对出版的理解有无变化,一草坦言,在正式从事出版之前,曾经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在两家图书公司短暂停留,当时心高气傲,觉得自己可以“颠覆”图书出版的一些规则。因为觉得保健品的营销很厉害,可以复制在落后保守的图书行业。“以前做广告的时候,一个产品恨不能一年做十个亿,我做脑白金的时候就是这样,做其他保健品也是,所以刚做书的时候,恨不得一本书做一千万。” 后来从事出版时间长了,自己的认识也慢慢发生改变,图书行业尤其具备独特属性和规律,不需要颠覆,也没法颠覆,需要的只是弥补和丰富。现在回看自己以前刚做书时候的想法,一草自觉是一种“很野蛮很霸道的想法”,他说现在的自己不会那么激进,只会慢慢掌握图书出版的规律,精心打磨,做到最好即可。一本书做个十万、二十万已经很不错了。
  也随着出版经验的丰富以及视角的扩展,他不仅仅满足于青春文学这一类型,只要是好书,有市场需求的书,他都会尽可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其他文献
饮食类图书的出版似乎从来没有受到“大红大紫”的礼遇,若以其在市场的码洋来看,相比其他类型的图书,市场份额并不大。但这一类图书,一直受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在大陆,或者台湾、香港,始终保持着长销的态势。  以近几年的图书市场来看,饮食类书籍主要集中在几块内容:  一是食谱类,包括家常菜谱、食物养生、药膳食疗、健康美容等内容,这一类图书因为注重实用性,贴近百姓生活,加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逐年提高,需求
期刊
吃天价刀鱼是一种耻辱  桃花初绽的清明时节,吃刀鱼是一种季节性消费,后来成了符号性消费,如今可能就是炫耀性消费。今年如约而至的刀鱼季,不仅刀鱼更加难得,偶然得之的刀鱼也频频卖出高价,据说在市场上已经卖每克180元。刀鱼像黄金那样论克卖,说明这一物种的珍稀与濒危,还有吃客对刀鱼的惶恐或尊崇心理。  那么谁在吃天价刀鱼呢?是否值得花上万元吃一条薄薄的刀鱼?消费对象不同,答案肯定不同。工薪阶层肯定认为不
期刊
大陆一年喝掉数百万瓶拉菲,但拉菲年产仅数十万瓶,“空瓶卖到三千元,冒牌拉菲遍地跑”,顾客饮后狂泻,因是酒精调色、调味,含致癌的苋菜红。“黑心食物”这称呼,就定性了食品安全纯属道德问题。  且慢鞑伐,回顾1750年,法国人也以酿醋为名,大量合法进口变质劣酒,用一氧化铅润色,冒充好酒,是诈欺加上谋杀。1870年代,红酒因假酒猖獗而滞销,逼得酒厂反复压榨葡萄增产,最后只榨出水分,便用剧毒的砷。  谈黑心
期刊
在涉足图书出版界之前,方雨辰是浙江某律师事务所驻上海办事处的负责人。从小酷爱读书的她,一直视图书出版为职业理想。虽然身为律师,方雨辰的朋友更多的是出版界、文化界的人士,这让她有机会涉足出版界。“当时可以说是机缘巧合,也可能是冥冥之中注定有这个实现理想的机会,于是我就顺应了内心的愿望,开始以策划人的身份进入了出版领域。”  凭借自己的文化积累以及对时下阅读流行趋势的敏锐嗅觉,方雨辰先后策划了数部颇具
期刊
新春糊士托·菜园艺术快乐抗争   编者:谢至德 谢傲霜  出版社:Kubrick  出版日期:2012 年2月    事情该由 2008 年开始谈起。香港政府宣布兴建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工程涉及一条本来平静如水的菜园村的清拆,村民组成关注组,争取不迁不拆,市民纷纷支持,并触发2010 年万人包围立法会的轰动事件。  关注组举行导赏团,希望外界更加了解土地和家园的可贵;至于艺术家和作家,实地驻守
期刊
在阅读载体中,纸质图书是尚未受到商业广告大规模侵袭的圣地,然而这块处女地也终于要被开垦了。由中国出版协会推动,京华傲博策划,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儿子马友友》一书,以一则“如果人生,是一段爱的旅行,母亲的爱,则是这旅程的第一站”宣传语配某品牌logo的形式拉开了中国书业的广告时代。其他媒体,如报纸、杂志,相继应成本居高不下而投入商业广告的怀抱,实现了全新的利润模式。报刊本身不再是盈利关键,而其
期刊
批评与临床   作者:吉尔·德勒兹 译者:刘云虹 曹丹红  出版社:南京大学  出版日期:2012年1月    本书收录的文章,都围绕“写作”的问题展开。正如普鲁斯特(Proust)所言,作家在语言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类似一门外语的语言。他将语言拽出惯常的路径,令新的语法或句法力量得以诞生,并且令它开始发狂。同时,写作的问题同“看”或“听”的问题密不可分。因此,德勒兹认为写
期刊
最近几年的台湾出版界,十分热衷于出版“饮食”相关的出版品,除了历史悠久的食谱书出版变得更加蓬勃旺盛外,过去一向乏人问津的饮食文学、美食搜查、饮食议题(如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饮食与环保等等)类的出版品也是越出越多,想来真是不可思议,不过短短几年时间,饮食出版已经成为支撑台湾出版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类型。  食谱出版:从傅培梅到部落格  食谱出版,算是台湾饮食出版最为历史悠久的一支。傅培梅早在1969年
期刊
杨佳娴这次以“玛德莲”为新作命名并不意外。像普鲁斯特借助玛德莲开启记忆之门,杨佳娴常在写作中回顾来时路,勾勒岁月形塑出来的灵魂轮廓。但不是忆童年,她不太爱写故乡高雄,一如朱天心对童年所在的苗栗铜锣无法下笔;也不是悼念青春,因为人还在青春芳华。哀伤意象往往来自消逝的诸多情感,人事地物,不再回来的生活场景与生命风景。  这么说容易被误解,以为《玛德莲》是复制之前x年级的怀旧书写模式,喔,不是的,一如诗
期刊
2010年4月,来自法国的儿童绘本《走进生命花园》出版,作为启发绘本的新丁,它是普通的,因为系列里每一本几乎都值得品味;又十分特别,文与图的巧妙共振,让我们看到其中隐藏的希望与力量,让人印象深刻,也成为我每次说书都会推荐的一本。常常感慨,我与它,有着特殊的缘分……  今年年初,《星期三书店》摆在我的桌上,看上去似曾相识的画风,原来是奥利维耶·塔莱克的作品,也就是《走进生命花园》的画者,顿感亲切。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