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纵横中的文化思考

来源 :走向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ji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江舟,1961年出生于福建漳州市,祖籍安徽定远。现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助理、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一级画家?系全国青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曾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2004年黄宾虹美术奖”、“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学术奖”、“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最佳作品奖”、“第一届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等全国性奖项,并有作品参加“百年中国画展”、“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南京水墨传媒三年展”、第一、二届“水墨本色展”、“东方之韵——2003中国水墨展”等多项全国性学术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首都博物馆、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钓鱼台国宾馆、韩国中国文化中心、韩国竹圃美术馆等多家国内外机构收藏。
  


  出版有《走近画家——张江舟》、《中国画坛60一代——张江舟卷》、《名家写生——张江舟人物写生集》、《中国画研究院画家作品集——张江舟卷》等个人专集
  当我第一次在北京与张江舟相识时有一种惊讶之感,我很难将眼前这样一位容貌俊朗的人与他笔下那些苦涩的人物形象联系起来。近日我又收到他寄来的画册。仔细阅读了他对中国画思考的义章,我再度生出一种惊讶之感。因为一个进行形象思考的人同时又能很好、很透彻地进行理论思辨,在画坛中委实不多见。而且他的思路与解读他的绘画作品时,其间内住的关联渐渐明晰起来。
  在我看来,张江舟的人物画创作实质上体现了一种文化选择。在他看来,现代义明在奢侈地挥霍着欲望,无情地消解着人类历尽艰辛获得的文化理想,进而造成了民族文化的断裂。基于这一判断,于是他将审美目光投向了中国两部——这是一个拥有“神秘的宗教文化”、“淳厚的民俗遗存”、“多彩的民族艺术”、“厚朴的民风民情”所构成的文明净土。因而我们看到,《边地》、《村头》等一系列透出“炽热的阳光”、洋溢着“高原热风”、焕发着“粗粝”、“浑朴”、“强悍”的生命力量的作品相继从他的笔锋下涌现出来。我们知道,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许多著名画家如赵望云、石鲁、黄胄和刘文两都曾将西部人物作为他们绘画创作的题材土壤。而到了50年代,当民族苦难被一片灿烂的阳光所融化时,他们所描绘的西部人物无论是情态还是笔墨形式中都渗透着欢乐的因素——可以说,张江舟正是以这些先师的创造为起点,展开了自己绘画艺术的文化探索。而他的西部人物正因为这种文化探索、这种与现代文明形成巨大文化反差的审美观照中而增添了一种更为深厚的占涩的意蕴。我无意拔高张江舟这批作品的文化意义,然而人们只要不仅仅停留在他的作品一般的解读上,而能进一步了解他对创作的深层思考,就不难看出他的上述题材选择中所包含着的明确的文化指向。
  如果说上述“西部人物”构成了他文化选择和思考的巨大艺术背景的话,那么近年来他所创作的“水墨新作”(《状态系列》)志着他已将目光直接转到了现代文明条件下的人的生存状态——这毕竟是人们无法回避、并参与其中而欲罢不能的现实。与上述西部人物那种纯朴、圆浑的形象相比较,这里的人物造型大都为一种肢体夸张,且略带硬直的形态,画面中散发出一种焦灼、激亢的气氛。我不想用文明“批判”一词来简单破译他这些作品的内涵,但无可否认的是,其中终究注入了大量非和谐的、复杂难言的情感元素。按照画家自己的话来讲,他表达的是“置身于当代都市文化的无奈”,他的创作乃是一种在“矛盾困境中”的“艰辛突围”。实际上,我们只要了解他的上述文化选择,即可推测他的“水墨新作”所必然包含着的文化逻辑和思想内涵。
  如此看来,张江舟乃是一位情、理兼修的画家,而且可贵的是,情、理住他的作品中并不是人为机械的结合,而是十分妥帖自然地交融一体,他的文化思考也是没有造成作品有着过分的理性痕迹,倒是在自由的形象显现中依然闪耀着感性的光辉。
  张江舟是一位以人物造型见长的画家,按照古代画论的说法,他是“写真”的高手。我不知道画界同行对他的人物写生有何评价,但依我所见,他的一大批完全得自现实对象的人物画作是有较高的艺术水准的,有的作品可能打动人心,使人联想起当年徐悲鸿、蒋兆和等人的类似画风所透发出来的情怀。的确在这方面,他是沿着徐悲鸿,蒋兆和开辟的道路走下来的。张江舟本为绘画科班出身,早年对油画也作过研习,下过苦功,造型能力自然很强,进而在中国画创作中,这种造型能力就会反映出来,笔下的人物形象绝无画坛中那种流行的别别扭扭的样态。当年徐悲鸿曾讲述,中国画在物质材料上不如西画那可以“尽本尽艺”。可以写尽对象的“奥赜繁奇”。但其实中国画(如人物画)在传达人物的精妙精微上自有其胜场,那种转瞬即逝的半离的神气变化与中国画笔墨语言的流动品格是相匹配的,这在中国画的“写真”创作中表现的尤其突出。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求画家对观照对象有十分敏锐的感知能力,而另一方面又要求画家对笔墨语言的掌控要能达到心手相应的地步——张江舟的人物“写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你看那坐在椅上人物的目光神气,即眉目含情的湖南女孩,那种神情悠然又倦慵的江西女子,那手拎书包的安徽女生,真是神哉妙哉!张江舟在描绘这些人物时,为了深入刻画对象,很自然地采纳了西画的明暗手法,在这方面,张江舟似乎沿用了蒋兆和那种表现人物体态结构的墨法,并参以纵横挥洒的线条,从而使作品在尽量物象体积的同时又能保持着一种抒写性。其中有一幅描绘藏女孩的作品,人物处于逆光环境中,画家以墨色混融的语言将这一效果(逆光)十分出色地表现出来了。女孩头发以浓而焦的墨笔写出,与面部淡墨皴染形成一种对比。胸前的镜和左肩自然“留白”,从而有一种阳光感笼罩和流泻于人物的全身……当然,他这批作品由于是对“生人”直接写照,所以不免带有速写的意味,有些地方的笔墨语言还稍嫌繁芜,但他也因为如此,使得这些作品具有其他画作无可比拟的生动和鲜活的美学品质。
  


  就风格来看,张江舟的专题化作品可能大致属于圆浑苦拙一类。构图充实饱满,色调(以墨色为主)沉郁苍润,形貌奇倔而夸张,笔墨形式也趋于凝重和凝炼。但我总感觉到,这一类作品与他的“写真”(写生)人物相比,似乎失缺了一些东西,这或许是为了突出主题和总体氛围,是必要的丢弃“写真”的某些生动性为代价。因而如何能将“写真”的鲜活品质保持在主题性创作中而又能与之协调统一,乃是一个值得深研的课题。而主题性创作与一般“写真”也应有所不同,画面上的人物安排视点应艺象重的,而不是生活场景的片断的截取。张江舟的《圣途》就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而他的“水墨创作”似更为出色和成功。从张江舟所撰写的文章来看,他对当下的“实验水墨”似乎也采取一种欣赏的态度,但他的“水墨新作”并没有因之而走得过远,而是依据画家的内在意念将人物造型及其组合统摄到主题化的建构中,正如画家自己所说的那样,为了追求“视觉经验陌生化”,当然要“引动语言方式和语言结构的转化和重组。”——这实际上是一种飞跃和提升,构成了他人物画又一种美学风貌。“线”的形态在这里被弱化了,“翠”的表现功能则被大大强化了,但人物的造型却并没有“解构”。相反在大块的墨色铺写中显示出更为凝聚的完整的结构。然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他的作品的墨色分布往往表现为一种非中心状态,而实际上他的人物造型在整个画面中也呈现出一种非中心状态,每一个形象之间形成了多重视点的空间关系。这样一来,造型结构的完整性与画面的非中心状态就构成了一种内在张力,整个作品充满着一种紧张、充实的视觉效应。
  画家认为,他的“水墨新作”在语言结构上的重组是在建立一个新的当代艺术形态。信斯言哉!然而我却义生出一种逻辑疑惑:画家对西部文化和人物风情的赞美与这种当代的艺术形态,究竟如何加以沟通?他这两种人物画形态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意义?或者说我们住文化内涵上究竟如何作出一致的价值判断?就是从艺术语言和风格上看也是如此,他的两部人物(包括写生人物)在美学风貌上是和谐的(尽管偏于壮美),而“水墨新作”的美学特征则是非和谐的。或者说,在情感调质上,前者是肯定的,后者则倾向于否定——我不知道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绘画创作,画家的内心该有何种感受?是无余?是尴尬?还是无法摆脱的“矛盾因境”?但我至少可以说,张江舟不是一般画画的画家,而是进行着文化思号的面家。所以他推崇西方现代画家梵高和高更不是偶然的,所以他的画(这里主要指“水墨新作”)蕴含着哲理诗一样的内澜并散发出谜一样的、难以破解的气息,就不奇怪了。我在文章一开始曾说,沿着张江舟的思路去解读他的画作,内在的关联即可明晰起来,然而行文至此,我倒陷入一种迷茫之中。或许这种迷茫不仅存在于我的心中,也不仅仅存在于张江舟的画作和思考中,而就存在于当代文明之中。现代文明本身就是令人迷茫的。
其他文献
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曾宪梓先生认为,孔子香港之行非常漂亮、非常精彩。  圣贤孔夫子或许没有想到,在他诞辰2558年之后,他在香港的光芒会如此璀璨。  2007年10月2—8日,为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和宣传孔子文化,规模宏大的“香港回归10周年暨孔子圣诞2558年系列宣传活动”在东方明珠香港隆重上演。此活动由鲁港联手举办,其高潮部分祭孔大典参加人数规模达到4万人之巨,被称为“世界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祭
期刊
山东省与台湾省的经贸合作与交流逐年呈上升势头。  从1994年至今,一年一度的“鲁台会”便成为山东和台湾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12届鲁台经贸洽谈会在山东潍坊的成功举办,提升了山东省作为台资抢滩环渤海地区的“桥头堡”地位,构筑起了“南厦门,北潍坊”的大陆对台经贸格局。历经12年的发展,鲁台会人脉旺盛、商机涌流、效益显著,已成长为享誉鲁台间、知名海内外的著名节会品牌。  第十三届鲁台经贸洽谈会与往届
期刊
书节聚文客,  佳作飘香墨;  遗风千年在,  文脉万代热。  書道の有名な臨沂書道の祝日に文人墨客達は集まり展示された手書きは優秀だ。  スタイルが古代から渡され文化的なブームは永久に続く。   . .  Linyi is famed for calligraphyIn the festival of calligraphy scholars gatherAnd the
期刊
近些年来的中日贸易一直处于“矛盾”之中:一面是双方日益密切的经济关系,一面是贸易合作中的不愉快事情时有发生。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条平衡友好发展之路?近日到山东访问的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理事长中田庆雄(NAKATA YOSHIO)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观点鲜明:中日经贸是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主要支柱,必须长期不间断地友好发展下去。  熟悉中日关系的人对中田庆雄都不陌生。1945年5月,15岁的中田庆雄到中
期刊
柏林,没有巴黎的浪漫,没有罗马的艺术,没有巴塞罗那的风情。它是一座被历史和政治所记载着的城市,一如德国给世人的感觉。  柏林整体给人感觉到沉静之美。她不时新旧替换着面孔,展现在人们的眼中、心中,让你不断地思索、沉淀。站在街头,人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她昨日曾经历的创伤,也非常惊喜地看到她现时的潇洒自在,更愿意为之满怀希翼和激情的心灵呐喊。  在这个每时每刻都有新意的绿色之城,众多博物馆和常年不间断的文化
期刊
到目前为止,中国股市仅有现货交易,却没有有效的风险回避机制,这必将影响到中国股市健康发展。  股指期货交易作为国际金融市场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已被公认为回避股市风险最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之一。  从国际市场的发展潮流看,股指期货在完善资本市场功能与体系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广泛的认同。股指期货推出作为中国金融创新的典型代表,利用其低交易成本和低保证金的特点,运用套保避险和投机的功能,吸引广大投资者进入市
期刊
山东胜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雷宪军表示,胜利股份将以价值管理为中心,加强资金的管理运作,不断提高公司市值,回馈广大股东。  “竞争是市场经济永远不变的法则。机遇与挑战始终与我们相伴,只有敢想别人想不到和不敢想的事,只有敢做别人不敢做和做不到的事,才能保持企业不灭的斗志和旺盛的激情。”  “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任何情况下,合作是第一位的。我们以追求与竞争者的共同发展为基础,积极促进与竞争者的联
期刊
邹立颖,1960年12月生于吉林东丰,先后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研究生班。长于中国人物画山水画。现为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创痛》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全国美展银奖,《雪域情》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江河作证》获抗洪精神赞全国美展银奖,《沧海还珠》获迎香港回归全国美展银奖,《牧云的男人》获全国中国画提名展金奖,《走进
期刊
郭志光,1942年生于山东潍坊。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政协委员兼联谊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对于中国人物和山水画,花鸟画或者说写意花鸟画的成熟与独立是比较晚的。五代有“黄筌富贵,徐熙野逸”之说,这是对于独立花鸟画的最早的风格定位。写意花鸟画的精神气质与北宋苏轼、文同以来的文人
期刊
张复兴,天津人,祖籍山西,1946年出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院创作研究员,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协常务理事,广西艺术学院名誉教授,桂林画院院长,广西自治区政协委员。作品曾入选中国首届工笔山水画展、中国首届山水画大展、全国首届中国画展、第八届全国美展等,并获得过多种奖项。为中南海、北戴河、人民大会堂、京西宾馆、军委八一大楼、中宣部、京丰宾馆等国家重要场所部门创作多幅大型中国画。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