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捶草印花工艺调查及纹样分析

来源 :丝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zhilun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界定捶草印花的工艺特征,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文章采用田野调查法,从传统草木染的角度对捶草印花进行实地考察,梳理出捶草印花的传统工艺流程,以及其与刻板技艺、剪纸技艺、扎染技艺的结合表现形式。通过对捶草印花纹样进行分析,发现其可分为植物摆放型与刻板印花型两大类,其中刻板印花类纹样题材较为丰富,花卉题材、剪纸题材比较具有代表性。研究提出,捶草印花技艺应在继承和发展中融入新生代设计力量,创新工艺表现形式,丰富图案纹样和造型,以便适应时代发展。
  关键词:
  草木染;捶草印花;工艺;剪纸;扎染;纹样分析
  中图分类号: TS941.1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1)11012106
  引用页码: 111303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11.020
  Research on the technique and pattern analysis of dyeing and printingwith beaten grass of western Henan
  KONG Yifan1a, ZHENG Zhe1b,c,d, SHI Weihong1b, REN Xinna2
  (1a.College of Fashion; b.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Fashion and Silk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d.Fash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Research Center,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2.Zixintang Studio, Sanmenxia 472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define the process features of dying and printing with beaten grass, so that it can be better inherited and developed,the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 is adopted on dying and printing with beaten gra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natural dyeing. As a result, the traditional process of dying and printing with beaten grass and its combination with engraving technique, paper-cutting technique and tie-dyeing technique are sorted out in this paper.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inting patterns of dying and printing with beaten gras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namely plant placement andstencil printing, with the latter being rich in motifs, and the floral motifs and paper-cutting motifs being more representative thereof.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new generation of design strength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technology of dying and printing with beaten grass so a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by innovating the forms of the craftsmanship and enriching the patterns and shapes.
  Key words:
  natural dyeing; dying and printing with beaten grass; process; paper-cutting; tie-dyeing; pattern analysis
  基金項目: 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基地成果项目(20210801);浙江省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果项目(20210730);浙江理工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11031);浙江理工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20211031)
  作者简介: 孔伊凡(199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装品牌策划与运营。通信作者:郑喆,副教授,aggiezz@163.com。
  中国传统草木染技艺的运用历史久远,五帝时期就已出现。商周时期,以丝绸生产为主的染织业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部门之一,草木染随之得以迅速发展,清代中期最为鼎盛,清代晚期逐渐没落[1]。中国大部分著名传统染织品的染色材料都来自植物,草木染的染色方法独特,具有人工合成染料所不具有的天然特质[2]。如今草木染技艺随着近百年来合成染料的迅速发展逐渐没落,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由于其自然环保的属性,在合成染料普遍应用的当今,草木染技艺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3]。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由于政府的重视,中国学术界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逐渐兴旺,各地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一些即将失传的民间传统技艺被重新提及和挖掘。   豫西民间传统草木印染技艺——捶草印花,主要流传于三门峡市,据当地老人口述,从明、清时期至民国初期仍是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草木印染技艺,民国之后消失了几十年,但该技艺不为官方文字记载,在中国印染史、染织史、服装史都未查阅到,具体起源何时,有待考证。2008年开始,人马寨村朱绣云凭借母亲用该技艺给自己做过衣服的印象,并走访当地老人,以及潜心研究,使该项民间技艺得以复原。该技艺入选了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称为“中原棉布印染技艺”。陕州县因地处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带,故民俗风情受周边文化影响较大,具有农耕时代特征,捶草印花技艺对研究当地传统印染史也具有重大意义。
  学术界对于捶草印花技艺的研究甚少,杨阳[4]在《捶草印花民间印染技艺中的一朵小花》中以叙事性手法介绍了捶草印花传承人的故事,以及传承人如何复原该技艺的过程,但文中简单介绍了捶草印花的工艺,并未对工艺程序及图案作具体论述。王淳等[5]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捶草印花的传承与发展》中,分析了捶草印花传承现状,认为该项传统技艺的艺人老龄化严重,不具备新媒体时代下的宣传和销售条件,同时提出捶草印花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吸引创新人才、搭建生产性保护平台、走文化致富的发展道路,但对捶草印花工艺本身也未作过多研究。因此,笔者对捶草印花工艺进行调研,总结其工艺流程与表现形式,并将捶草印花工艺与其他几种传统印染技艺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其各自所具有的独特属性,为研究传统草木印染历史及文化提供理论参考。
  1 捶草印花概述及工艺流程
  1.1 捶草印花概述
  捶草印花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原始草木印染技艺,其原理是通过捶打植物叶茎,使汁液浸染在面料上,从而呈现出由植物轮廓组成的图案,不同的植物呈现出的轮廓各异,图案的造型取决于植物叶片的形状和制作者摆放花草的构思。因此,捶草印花的图案具有自然随意和不可复制性。捶草印花工艺与植物拓印法较为相似[6],皆是通过敲击叶片、枝干、花瓣等,使浆液中的色素渗入载体上,形成植物的原始脉络纹理和形状。此种工艺制作的花布图案淳朴大方不易褪色,且纹样独特、染制过程环保,在民间主要应用于家用纺织品及服饰品。
  1.2 工艺流程
  捶草印花的制作时间一般在春末和夏季,草木生长的季节花草形状、颜色、含汁量较适合于染色。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记录,总结出捶草印花的传统工艺可分11道程序(图1)。
  1) 选布。传统捶草印花工艺常用的布料是家纺纯棉土布,此种面料易上色、耐敲击,适用于该项需要多次敲打布料的染色工艺,是最传统的捶草印花面料。为了迎合时代发展,有艺人开始将棉、麻、丝、毛等面料作为染色载体,经传承艺人任鑫娜口述获知,在棉、麻、丝、毛几种面料中,劳色度最好的是桑蚕丝面料,其次是羊绒面料。由于合成纤维分子结构紧密,同时缺少使植物色素固色的反应性基团,不易染色,因此在选择面料时尽量选原色或浅色系的天然面料,方能更好地获取纹理丰富的图案。
  2) 采选花草。捶草印花工艺所用的染料是当地人称“太阳花”或“纤棒棒草”的植物,学名“老鹳草”。据《河南农田杂草志》[7]记载:“太阳花具有提取黑色素,做染料的用途。”这种草的特点是纤维素紧密、柔韧性好、茎叶浆液丰富,反复捶打不易散开,附着力强,印在棉布上的纹路清晰可见。手工艺人通过试验发现,一些植物汁液作为染料染出的织物容易掉色,一些植物汁液较少只能完成单面捶打染色的效果,所以在采草时多以“老鹳草”为主。根据季节不同还可以用栀子、茜草、石榴皮、玫瑰花瓣、月季花瓣、艾叶等作染料。此外,过老、发黄的草叶汁液不丰富,植物色素较难转移,而太嫩的植物色素较少,不利于着色。所以,较好的选择是新鲜度好、脉络清晰、色泽明亮的茎叶和颜色鲜艳的花朵,根据构思的图案选择叶片的大小、枝干的长短和花瓣的多少等。
  3) 铺布。将面料平铺在平整的石板或者较厚的木板上,以保证在捶打的过程中植物受力均匀。需在用于染色的面料下面放一层吸水性好的衬布,在捶打的过程中多出的汁液被下面的衬布吸收,可以更好地保证作品纹路的完整清晰,防止晕染。
  4) 摆型。摆型是工艺流程里比较重要的一步,关系到成品图案的造型结构。图2是把纤棒棒草的叶、茎肢解开摆出的“孔雀”形状,以及经过捶打后得出的图案制作的成品。在摆型的时候通常把植物草、茎摆成平面的叶子和枝干形状,玫瑰花瓣摆成花朵图案,由于花骨朵是立体的不易捶打,摆放时要把花瓣拆下来一片一片摆放,最后得出一幅平面的花朵形状,制作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适时调整花草结构和位置摆放。
  5) 夹布。在底层面料摆好花草后,需要把另一块准备好的面料盖在上面,一方面是为了在捶打的过程中保护植物纹样,另一方面是使上下两块面料均可染色,得出相同的图案,便于在制作服装、饰品的时候做出对称的花型效果。
  6) 捶打。该流程是较为关键的步骤,需借助工具棒槌敲打植物使汁液色素渗入棉布,其中要注意捶打的技巧,力度过大颜色容易晕染,力度过小则上色不均匀,捶打的力度取决于制作者的经验,需要大量的实践方能掌握其中的精髓。
  7) 清理草叶。植物在经过捶打使布料着色后,需要把草叶清理干净,以免晕染。若发现着色不均匀的部分要及时补救,直至图案完整。
  8) 媒染固色。刚染好的作品是白底、绿叶、红花的花布,色彩鲜艳度高。由于大多植物色素不含或少含單宁酸类物质,导致织物着色固色效果不佳,再加上受时间、氧气、光照、水洗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成品易褪色或者变色,会影响美观和保存价值[8]。因此,在成品完成后要用毛笔蘸取传统媒染剂描画图案进行固色。捶草印花所用的媒染剂是黑矾(硫酸亚铁),固色后的图案呈黑色。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投矾化之,以之染物,则固结肤膜之间”,证明矾是古代染工用的一种媒染剂[9]。图3是捶草印花工艺的部分制作流程。
  9) 染布。如需其他底色的布料,固色后将花布放到备好颜色的染缸里煮30 min,取出后,媒染过的草叶图案便变成黑色,织物底色则可以染成除黑色以外的任何颜色。用来染底色的染料也是从植物中提取的色素,染出的织物色彩自然耐看。手工艺人经过多次试验发现,栀子、红花、石榴皮、茜草这几种植物作染料,织物色牢度较好,水洗不易褪色。据相关植物染研究发现,栀子黄、石榴皮、茜草作为染料染色的棉织物还具有抗菌性能[10-11]。   10) 晾晒。先将染好的面料清洗2~3次,目的是去掉面料表面的浮色,沥干后挂到室外晾晒即可。
  11) 制作成型。将晾干后的布料烫平,即可制作成品。据当地老人口述,明清以来捶草印花技艺制作的面料常被村民用来缝制服装、被面、床单和盖布等家用纺织品。图4是捶草印花技艺传承人朱秀云制作的捶草印花百家衣。近些年经过人们的发掘、创新,捶草印花面料还被用来制作围巾、围裙、桌布、窗帏、门帘、布老虎、团扇、手包等。
  2 捶草印花工艺表现形式
  传承人在复原该技艺的基础上,又探索出利用剪纸题材刻花版,以此获取植物轮廓实现不了的图案效果,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还结合扎染工艺来增加底布纹理。
  2.1 刻板印花
  捶草印花的传统印花形式是通过花草摆型,图案纹样呈现出植物茎、叶等轮廓造型,自然属性特征明显。手工艺人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挖掘创新,把刻板技术运用在捶草印花工艺上,灵感来源于蓝印花布的刻板技术[12]。蓝印花布应用刻板工艺是为了在镂空处刮上防染剂防染,而捶草印花工艺则是利用花版的镂空处染色。在雕刻花版之前要先设计图案,题材来源有当地特色技艺剪纸、花卉元素、吉祥文字、门画等。把设计好的图案放在要刻的塑料板下面,根据设计图刻板,刻板完成之后放在准备好的面料上面,塑料板未被刻掉的地方充当了防染作用,把装着植物的布袋放在模板上捶打,这样植物的汁液就渗入到花板的镂空处,从而形成原先设计好的图案。图5是刻版印染工艺流程。图6是刻板印花的部分步骤。
  2.2 剪纸图案的运用
  与捶草印花同一地域的陕州县南沟村被称为“剪纸第一村”,其剪纸技艺已具有百年历史[13]。捶草印花工艺的传承人也非常擅长剪纸技艺,因此,在图案设计上借鉴剪纸图案刻制印花模板变得顺理成章。该地区剪纸技艺主要呈现方式有窗花、顶棚花和围炕花,题材更是多种多样,包括农耕文化、神话故事、节日吉庆、民间戏剧、吉利文字、观音画像等。剪纸图案题材的丰富性赋予捶草印花更多的灵感,图7是借鉴剪纸十二生肖题材刻出模版印染的图案,把染过的面料制作成室内装饰品或服饰品,就呈现出明显地域性特征的风格。
  2.3 扎染技艺的结合
  扎染艺术所染的面料纹样具有随机性和不可复制性,捶草印花与扎染艺术结合是对面料形式的一种创新,根据两种工艺的特性进行作品设计,具有可操作性。在扎染的过程中把要印花的位置扎结预留出来,待底布染色之后再用捶草印花技艺进行图案染色,或者先用捶草印花技艺在纺织品上印染设计好的图案,固色之后再将布料用扎染的方式染色,染好后的布料底色就具有扎染的效果,如图8所示,结合扎染技艺制作出的作品视觉效果丰富,具有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之前提到草木染色的无限变化是受到季节、温度、湿度、浓度、染材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扎染工艺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来达到色彩渐变的效果,再通过扎染技法对织物表面进行捆扎、缝衲、打结、包夹等手法,呈现出丰富的肌理效果[14]。
  3 捶草印花纹样分析
  捶草印花纹样风格独特,地域性特征明显,体现出豫西民众与大自然相处过程中的纯朴生活面貌。创造出独特的印染技艺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人们将生活中常见的元素运用到捶草印花纹样之中,最典型的是剪纸题材元素。剪纸是当地非遗技艺,捶草印花技艺传承人朱秀云同时也是剪纸技艺的传承人,她将剪纸题材图案运用在捶草印花纹样当中,创新了其纹样形式与风格特征。捶草印花除了传统的植物摆放形成的纹样之外,常见的刻板纹样题材有植物花卉、人物、动物、自然景观、民俗生活、吉祥文字等,每一种题材都代表着不同的文化意蕴。按工艺类型可将捶草印花纹样分为两大类:植物摆放类和刻板印花类(表1)。
  3.1 捶草印花纹样分类
  3.1.1 植物摆放纹样
  该类纹样是传统的捶草印花工艺,将植物直接摆放在布料上利用工具进行捶打形成图案。此種方式制作出的纹样能显示出植物叶脉轮廓特征,自然生动,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但对纹样的细节控制性稍差,边缘轮廓稍显粗糙。但正是如此,才更凸显出其自然独特的手工艺价值。植物摆放类纹样可根据制作者想法随意摆放植物的位置,自主选择植物叶片的大小,需要根据制作者预先设计来选择植物素材,如叶片、花瓣、根茎等。植物摆放类纹样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不可复制性,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就算是选择同一类植物的叶片摆放同样的图案,也会因植物每片叶子的大小形状不同而具有差异性。植物摆放类纹样在构图上具有一定的形式美,多遵循对称性、节奏性与韵律性原则。
  3.1.2 刻板印花纹样
  该类型的纹样制作需预先进行图案设计,再根据设计好的图案刻版,之后将刻好的花版放在布料上,将植物装在布袋里,再在花版上面进行捶打使汁液侵染出花版的图案。该类型纹样具有模式化特点,纹样与植物摆放类相比较为精细,纹样题材众多,运用较多的是花卉题材纹样与剪纸题材纹样。花卉题材纹样有牡丹花、莲花、月季花等。由于此类纹样是经过预先设计图案后,进行刻板印花而成,因此构图多样化,形态较为逼真。刻板剪纸题材纹样是传承艺人结合剪纸艺术的创新,剪纸艺术的图案题材众多,寓意性强,赋予捶草印花更多的灵感来源及文化内涵。
  3.2 捶草印花纹样元素提取与重构
  本文选取捶草印花中较为常见的纹样题材,如图9中将纤棒棒草纹样单独进行提取、简化变形得到一个基本的单元纹样。将变形后的基本元素进行四方连续变换,得到新的组合图案,如图10所示,可用于纺织品图案设计等。在图11中,从刻板印花纹样中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纹样进行基本元素的提取,将提取的元素进行变化、重构,得到新的图案形式。图12是将其进行色彩系统重构,突破了单一色彩表现形式,可为纺织品图案设计提供借鉴。
  4 结 语
  传统印染技艺受限于纯手工,生产量有限,但由于其具有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对研究草木染的历史具有较大的参考作用。随着国家对传统工艺的重视与保护,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加入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与设计创新中。从设计学的角度来看,捶草印花工艺色彩和图案较为单调,需要打破常规,融入现代设计力量,适度丰富图案设计元素,突破单一色彩表现形式。选择性借鉴和结合其他草木染工艺手法,丰富其工艺的表现形式,利用生物科技培育植物染料,使捶草印花工艺作品逐渐向专业化、精品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玮. 中国传统草木染历史发展概述[J]. 四川丝绸, 2007(3): 52-54.
  WANG Wei. Overview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natural dyeing[J]. Sichuan Silk, 2007(3): 52-54.
  [2]王玮. 草木染的工艺技术与艺术审美特征探析[J]. 丝绸, 2009(1): 52-55.
  WANG Wei. Analysis on the technology and aesthetic features of vegetation dyeing[J]. Journal of Silk, 2009(1): 52-55.
  [3]吴国富, 刘颖. 草木染艺术在当代设计应用中的传承和发展[J]. 轻工科技, 2020, 36(1): 99-100.
  WU Guofu, LIU Ying.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natural dyeing art in contemporary design application[J]. Light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0, 36(1): 99-100.
  [4]杨阳. 捶草印花民间印染技艺中的一朵小花[J]. 世界遗产, 2015(8): 86-90.
  YANG Yang. Dyed and printed with beaten grass, a small flower in folk printing and dyeing skills[J]. World Heritages, 2015(8): 86-90.
  [5]王淳, 蒋涵钰.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捶草印花的传承与发展[J]. 大观, 2020(12): 96-97.
  WANG Chun, JIANG Hanyu.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uicao printing in new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J]. Grand Sight, 2020(12): 96-97.
  [6]石岳, 蒋彦. 植物拓染在服饰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 设计, 2019, 32(15): 48-49.
  SHI Yue, JIANG Yan.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n ecological printing in fashion design[J]. Design, 2019, 32(15): 48-49.
  [7]丁宝章. 河南农田杂草志[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147.
  DING Baozhang. Farmland Weeds in Henan[M]. Zhengzhou: 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1: 147.
  [8]陆水峰. 创意植物拓印工艺的应用研究[J]. 丝网印刷, 2019(7): 15-22.
  LU Shuifeng.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reative plant eco-printing technology[J]. Screen Printing, 2019(7): 15-22.
  [9]曾巧兰. 浅析古代媒染工艺的发展[J]. 中国民族博览, 2018(3): 10-11.
  ZENG Qiaolan.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mordant technology[J]. China National Exhibition, 2018(3): 10-11.
  [10]张芳芳. 天然植物染料在内衣中的应用研究[D]. 天津: 天津工业大学, 2017.
  ZHANG Fangfang.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Natural Vegetable Dyes in Underwear[D]. Tianjin: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17.
  [11]王华. 传统天然植物药与纺织品的保健抗菌整理[J]. 纺织学报, 2004(1): 109-111.
  WANG Hua. Health care & anti-bacteria finish of traditional natural plant medicine and textile[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04(1): 109-111.
  [12]尹欣. 南通蓝印花布古法印染工艺的现状与新生[J]. 丝绸, 2020, 57(5): 75-81.
  YIN X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birth of the ancient printing and dyeing technology of Nantong blue calico[J]. Journal of Silk, 2020, 57(5): 75-81.
  [13]黄永健. 传统豫西剪纸技艺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以南沟村剪纸为例[J]. 装饰, 2017(11): 29-32.
  HUANG Yongjian. Study on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paper-cut skill in western Henan province: Taking the Nangou village papercutting as an example[J]. ZHUANGSHI, 2017(11): 29-32.
  [14]呂述娟. 扎染纹样的写实与写意风格及其制作工艺[J]. 丝绸, 2011, 48(12): 29-33.
  L Shujuan. Realism and impressionistic style of tie-dye patterns and its production process[J]. Journal of Silk, 2011, 48(12): 29-33.
其他文献
自HIV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PI)用于艾滋病患者HAART以来,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然而,HIVPI诱发的肝毒性和脂肪代谢紊乱已成为HAART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并发症。已证实HIVPI与肝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脂代谢紊乱有关,且最常与全剂量的单次给药有关。但目前并不十分清楚HIVPI对肝脏不良反应的机制。
目的 分析儿童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H ABSI)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68例病原学阳性的HABSI患儿的临床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资料.结果 共从168例患儿中检出病原菌171株,以ICU最多见(73.7%),其次为血液科(22.6%).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3.8%,革兰阴性菌占34.5%,真菌
摘要:肌肉骨骼系统包括骨骼、软骨和骨骼肌肉,由于临床修复和再生的迫切需求,其已经成为组织工程研究的主要目标。肌肉骨骼组织工程支架性能主要取决于支架播种的细胞和材料的结构。丝素蛋白组织工程支架的基本功能是将生长因子和种子细胞输送到目标部位,以帮助损伤部位的修复与再生。丝素蛋白存在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调节的生物降解性及优异的机械性而被认为是理想的材料。文章首先介绍了丝素支架在人类健康领域的重要性,其次
期刊
静脉注射吸毒是造成HIV传播的重要途径,中国AIDS的流行也主要是由静脉注射吸毒所致.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可以降低HIV感染人群的病死率和发病率,并且可以预防传播.在过去的10年里,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的覆盖率明显增加,但静脉注射吸毒者接受抗病毒治疗仍然是棘手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不稳定的生活方式、被歧视、缺乏卫生保障等原因,感染HIV的静脉注射吸毒者很难获得恰当的治疗.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美沙酮替代
期刊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性反应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被发现,因此又称日本脑炎。该病流行于夏秋季,经蚊媒传播,病情轻重不一,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危害极大。现将17例乙脑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认识。
目的 探讨HBsAg阴性或抗-HBc阳性者肺癌术后辅助化学治疗中HBV的再激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到2011年12月接受辅助化学治疗的3280例肺癌术后患者,所有入组患者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和生物化学检测,并接受以顺铂为基础的辅助化学治疗方案.数据比较行x2检验.结果 367例HBsAg阴性或抗-HBc阳性肺癌术后患者中,14例(3.81%)进展为乙型肝炎.单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外周血中皮质醇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评价.方法 HBV相关ACLF患者45例,其中早、中、晚期各15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例.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皮质醇浓度.比较各组血清皮质醇浓度,并将皮质醇浓度与PTA、TBil、Alb、ALT、AST、HBV DN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进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是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aemorrhagic fever,EHF)的病原体,其致死率可高达90%。自2014年2月至今,一些西非国家陆续暴发EHF疫情并呈播散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恐慌。现将EBOV的起源、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检测技术和疫苗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
随着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研究的深入以及临床对CHB治疗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对于经过核苷(酸)类似物(NAs)规范治疗后未能获得病毒学或血清学应答,或在治疗中出现耐药以及达到治疗目标后停药复发的患者往往需要调整治疗策略。
期刊
患者男,28岁,原籍安徽省泾县,长期工作、生活于上海,体质量93 kg.于2011年7月中旬在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某村小河中游泳,8月1日出现发热,体温38.5℃,无寒战,当地医院考虑上呼吸道感染,经头孢类抗菌药物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于8月22日体温再次上升至38.7℃,频繁咳嗽,不伴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乏力纳差等,考虑为寄生虫感染.当地医院予吡喹酮口服3d(每天3次,每次600 mg),共计54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