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认为应当谨慎对待“国学”二字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o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飞宇日前在北京谈及“国学”话题表示,“我认为需要特别谨慎,所谓国学,包含的内容實在太多了,应当冷静甄别、判断”。毕飞宇表示,“任何时候,我们的古典文学对于青少年都是有益的,尤其是古典诗词,这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他同时表示,“但是很多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所谓的‘国学’大概念,我认为是不合适的,国学包含的内容实在太多了,提及这个概念,我个人认为应该特别谨慎”。他表示,“国学非尽好,必须认识并承认里面有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东西,不能把这些部分也看作宝贝,该抛弃的就应当果断抛弃”。对于当下人们阅读中对于网络文学热衷,对于经典作品则常有“读不下去”的苦恼,毕飞宇认为实属“正常”,“经典需要付出耐心,在开始阶段难以进入实在太正常了”。毕飞宇举王国维语,“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也是在说我们语言特征的变迁,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域,都有不同的语言特征和风格,不能指望那些穿越千百年甚至漂洋过海的作品能有符合现代的语言风格。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去找语感,去适应,我相信只要耐心度过这个阶段,经典的迷人之处自然会流露魅力”。
其他文献
作家阿来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写人性的恶特别大胆,互相揣摩,有时候太多了一点”,阿来不欣赏这类小说。他认为,文学要把社会更宽广的东西写出来,即便往往持有一种批判的质疑的态度,也要有一个更高的视野,而不是个人的感受和情绪的發泄。像《三只虫草》,现实是残酷的,温暖却是其底色。“现在文学界有一种看法,认为如果我们把情节处理得稍微温暖一点,好像就是歌功颂德、粉饰现实了,但我觉得文学不是这样的,文学还是
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日前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公布,中国作家曹文轩最终折桂,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国际安徒生奖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是全世界儿童文学的最高奖项。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安徒生奖的评委之一是冰心的女儿吴青,也是安徒生奖第一位来自亚洲的评委。国际安徒生大奖的官方网站上面对每一位最终入选者有一段英文的简介,其中对曹文轩的介绍是:曹文轩在中国农村长大,后来到北京大学学习,如今
王蒙日前在南京做题为《永远的阅读,永远的经典》讲座。他说,阅读无可替代,经典无可替代。王蒙说,读书有好处,这似乎是一个没有什么争议的问题。原因就在于人类的文化、智慧集中保存在书里面。真正能够提高素质、推动思维、改善人的精神品质的方法,只有读书。读书不但能帮助我们了解信息,扩展知识,培养精神集中、动脑筋的习惯,还教给我们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概括不同的知识、不同的规律的共同道理。要读书,读什么书?就是读
老家的梁下结了一窝燕,一抬头便望得见。  在阳光下看得见它们翅上微颤的羽,似是初干的墨水,映在腹羽的宣纸白上。尖细的喙以及不断转动的、漆黑的眼球,闪烁着。当它们轻巧地振翅而飞,犹如笔墨游走在晴空之上,我才发觉,是老屋来了新客了。  我自略微泛黄的玻璃窗向外看,能望见带着水痕的灰色石板、黛色的瓦与酡红的木门。那燕便在瓦下翻飞着,筑一个形如一箪的巢穴。它衔泥筑巢,我便用稚嫩的文字记录,春日的由浅入深,
格非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个对世界没有看法的作家,怎么训练也没有用。这个过程,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来积累,涉及到你个人的生活、经历。你对生活是不是严肃、认真,也有关系。有的人匆匆忙忙打发了一生,不经过大脑,不经过感情的发酵。有的人失恋,会痛苦很长时间,有的人几个小时就忘了。生活、命运带给一个人的馈赠有時候是相当痛苦的,一个人经受痛苦的时候也没想将来把它写成小说,可当他经历了这些东西,一旦想写作的时候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最重要的作品《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以及散文诗(或诗化小说)《狼蛛》,即将与中国读者见面。据悉,诺奖公布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已经与国外版权方达成版权购买意向。其中,《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集合了两岸三地多位当代诗人联袂迻译,包括王敖、陈黎、冷霜、包慧怡、胡续冬等诗人都将参与翻译。出版方希望能通过這样的方式,完成中文语境下的诗歌创作者向
周庆荣是中国散文诗人群体中一个有温度、有理想、有远方的人,一直以来他都在探寻和开拓着散文诗的经验场域和精神空间,除了追蹑个体对宇宙、人生的独特感悟,他也将自然、历史、哲学以激荡变化的潜在意识打并入对尘世的辨认与救赎。周庆荣在散文诗中纷呈着个人的生存经验以及对时代的历史性拷问,一方面他审视和修炼自己,渴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温度、有理想、有远方的人;另一方面,他也通过对一代人的历时性观察,实现着对历史及
20世纪90年代,從宁夏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搬迁到玉泉营地区的移民们,从无到有地建设着他们的新家园,村干部马得福操心着通电、灌溉用水等桩桩件件的问题,他足够努力,却不自信未来什么时候来。直到国家新的扶贫政策出台,福建对宁夏的扶贫事业进行对口援助,并建立了合作样板闽宁村,一批优秀的福建干部、技术人员为闽宁镇洒下奋斗的汗水,帮助得福找到了未来的方向,白麦苗、马得宝、李水花等村里的年轻人也通过劳务输入
内容摘要:在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下,通过主题分析,文章结合文学作品及其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因素,梳理研究了非裔美国文学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土生子》直接涉及种族政治的抗议现实主义主题到本世纪初“后种族时代”小说《谁问你了?》间接表达隐匿性种族主义主题的嬗变,深入探究作品具有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历史批评 后种族时代 《土生子》 《谁问你了?》  1.国内外研究现状  王玉括在《
西渡是当代诗坛的著名诗人和批评家。如一些学人所言,研究批评家的诗歌,首先要研究其诗歌批评。西渡的诗歌批评是以研究海子和骆一禾知名的。也许以此之故,西渡的诗歌写作仿佛也受到这两位已故诗人的影响。西渡曾经指出,海子、骆一禾、戈麦的离世,使得中国诗歌的发展中断了“复活”或“新生”的重要方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诗歌写作“完全放弃了体现在上述诗人身上的宏大抱负——一种扩展性的诗歌时空和诗歌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