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卒中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x163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aP)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有类似的临床特点,临床表现以下半身运动障碍为主,常伴有锥体束征、假性延髓麻痹、痴呆、失禁等。为进一步认识VaP,本文就其临床特征、神经影像学进展进行综述。Va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缺乏确切的诊断标准,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更好地诊治VaP。
其他文献
以浙江海洋保护区2019年5月生态浮标监测数据为基础,对叶绿素a(Chl-a)与各理化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研究海域的Chl-a与溶解氧和pH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硝氮和磷酸盐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串联深度神经网络(DNN)的Chl-a短期预报模型,该模型以5层神经网络为基本单元,采用前后串联方式构建了拥有6个隐层的DNN。实验结果显示:DNN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Chl-a浓度短期变化趋势,24 h和48 h预报结果的RMSE分别为1.25μg/L
采用新一代区域大气数值模式WRF对2006年8月21日青岛地区一次典型的海陆风过程中的大气波导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研究,以探究海陆风过程中大气波导的形成机理。WRF数值结果较好地再现了海陆风及大气波导的发生发展过程。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的WRF数值模拟结果,对海陆风过程中大气波导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湿度突变层的存在是导致波导发生的主要因素,此次波导过程无逆温层的存在;波导随海风的出现而形成。午后,海陆温差增大,海风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驱动下形成,并将大量水汽带到近岸,使近岸底层大气相对湿
本文对铜冶炼侧吹熔炼过程中砷的分布与走向进行了跟踪统计。数据表明,侧吹熔炼过程中,砷的分布走向如下:45.23%进入熔炼渣,35.51%进入砷滤饼,13.35%进入阳极板,3.39%进入开路白烟尘,3.13%进入回炉烟灰烟尘。基于砷在熔炼渣中的分配比,可以利用熔炼造渣工艺,作为系统中砷的无害化处置辅助手段。
本文采用沉淀法在不同焙烧温度下制备了ZrO2催化剂,用于催化CO2和甲醇直接合成DMC,并表征了催化剂结构。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提高,ZrO2的晶体结构由单斜相和斜方相结构向单斜相结构转变;500℃时,ZrO2的比表面积和总酸碱量最大,DMC的收率也最高,为0.3777 mmol/g(基于每克催化剂)。该研究为可控制备ZrO2提供了理论基础,明确了ZrO2催化剂结构与催化
工业锅炉是工业领域的重要热能动力设备,是能源消耗大户,如何提高其使用效率和实现节能减排的根本目标是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基于此,本文从设计安装、运行管理、自动化配置等角度,详细阐述如何做好工业锅炉水处理工作,以实现其节能减排的目标。
随着土壤酸化程度的加剧,铝毒害已成为影响种子萌发质量和作物产量的重要胁迫因子之一。为研究铝毒对油菜种子萌发过程影响的分子机理,本文采用RNA-seq技术对耐铝品系18D300和敏铝品系27011进行转录组分析,共检测到9344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log2(fold change)|≥1和FDR≤0.05],其中4406个DEGs基因上调,4938个DEGs下调。GO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氧化反应、细胞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转运蛋白活性等相关。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苯丙烷生物
研究并揭示中国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耕地等农业资源的匹配性,对于合理利用土地和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利用1985—2015年中国县域粮食生产数据,定量分析了基于地貌分区的中国粮食生产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1985—2015年,平原区以占全国22.9%的国土面积生产了平均占全国42.7%的粮食,其次为山地、台地、丘
皮耶特·奥多夫(Piet Oudolf)作为多年生植物运动的代表人物,其设计的花境在达到动态景观效果的同时,整体景观表现成自然野性。通过文献查阅,以美国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芝加哥千禧公园(Millennium Park)特色花境为案例,对奥多夫的花境设计从平面、竖向、材料、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解析其自然野性式花境风格的设计模式,以期为我国花境设计提供借鉴。
近年来各大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部分居民仍然“难以见绿”。在人本化、精细化城市治理的要求下,反思既有规划的不足,提出“绿色空间获得感”这一概念。研究从使用者和环境建设两个维度分析现有城市绿色空间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现存问题,从提升使用者体验、绿色空间设计优化等维度,建立获得感导向下的城市绿色空间优化提升框架,从而达成绿色共享目标,增加居民的绿色空间获得感,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城市建设产生的弃土无序回填,引发了消纳场封场后面临的各种生态修复问题,公园化改造为消纳场的生态修复利用提供了新途径。金州公园作为重庆两江新区核心区重要的生态斑块和公园体系建设的中心枢纽,决定了公园建设理念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以城市生态修复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重庆金州公园的建设实践,探讨消纳场公园化改造中的地形再造、植被恢复、空间组织等思路和技术创新,以及建管环节的多方协同管理模式,以期为消纳场公园化再利用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