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边界与延伸本土

来源 :今日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scendant_of_s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界即外延,任何事物都有其内涵与外延,而外延、边界的无限延伸或模糊,必然影响到内涵,甚者将发生质变。也许是基于对此的认识,中国版画在多年的发展中习惯于固守边界,木版、铜版、石版等界限分明,为了保持画种的纯洁性,其他绘画技法包括一些现代科技手段均不混用,以致独幅版画、电脑版画等一直不被国家级版画展览所接纳。这种自我封闭无疑是版画拓展滞缓的原因之一。
  其实,版画应是一个最容易接受新观念、新技法、新材料包括新科技手段的画种,是一个最具国际性的开放性的画种,也是一个最容易突破边界走向综合的画种。不知阎敏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对此问题有无明确认识,但是他在1989年开始的综合版画创作,对淡化当时固守边界的传统版画观念肯定具有积极作用。当然我在这里肯定阎敏在我国版画领域较早使用综合技法,并不是指他的创作具有先锋品质,相反,与后来在美术院校兴起的综合版画相比,它的特点乃是本土的延伸与传统的承继。
  


  阎敏的版画创作得益于他的家乡——宜春的文化氛围。这个“版画之乡”在上个世纪60年代便出现过高峰,80年代当阎敏版画创作起步时,正是宜春版画群体的黄金时期,队伍庞大,版种齐全,尤以拓彩版画著称于世。当时他们提出了“向民间学习,向乡土味靠拢,创造出有宜春特色的版画艺术新画派”的口号,这种共同追求与整体环境规约了阎敏的艺术取向。他由开始搞黑自木刻到水印木版直至拓彩版画都与宜春版画步调一致,其中的生活情趣与装饰风味也未与同道们拉开距离,你在《秋歌》、《农家》、《燕子飞起来了》等画作中,都可感受到宜春版画的风味。1988至1989年到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成为阎敏艺术道路的转折点。美院浓郁的学术氛围与活跃的思想碰撞,使他获取的不仅仅是版画技法,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与视野的开阔。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力图与画友拉开距离,由于受到铜版画印制原理与伍必端、徐冰等老师作品的启发,产生了突破版种边界、走向技法综合的意念,并很快付诸实践,于1989年下半年完成了他的第一幅综合版画——《山村轶事》,于是一发而不可收,一路走来,至今已有17个春秋,创作综合版画60余幅,成为我国综合版画的代表画家之一。
  在调入深圳以前,阎敏沉醉于他的家乡本土题材,那民风淳朴的小镇、街巷,独具特色的民居、房舍,颇富诗意的小河流水、田园树木等,使他充满了眷恋之情。他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时写道:“我经常到镇上写生,在长期对物象细致入微的观察、描绘之中,领悟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以及人性的善良、宽容、率真、朴实。渐渐在所表现的物象中,我找到了情感的依附与归属,找到了心灵的默契与平衡,也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那一片宁静,那是一片远离都市、远离现实的宁静。”这种精神空间的寻索,是阎敏创作的动力,也是其作品的灵魂。他在《乡情》、《冬日》、《小巷深处》等作品中感悟到的不单是综合技法表现出的趣味,更是这种可贵的情动于衷的精神品质。
  1993年定居深圳以后,这座现代化的新兴移民城市给予他的完全是另一番感受。八面来风的观念冲击,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打破了他心里的那片宁静,在艺术上也开始了多方探求。组画《自在》与《乡亲父老》等以人物刻画为主,但仍是其本土题材的延续,《海风》系列以近景特写手法不厌其烦地对船只的描绘,实际也是在延伸本土。而《古风》系列与《汉风》、《汉韵》系列则完全摆脱了故乡情结,从江西小镇中走出,回归到远古的楚汉传统。那有着丰厚历史底蕴的羊头石马,记载着沧桑巨变的古文字符号,都成为他新的精神载体。在艺术手法上则向现代靠拢,打破传统的透视法规,以超时空的处理与随意的拼贴、组合,为斑驳的历史遗存平添现代的视觉新意。近年画家又推出了女人体系列与《时尚》系列,前者以轻松自如的形体语言,表现“向往”、“守望”等不同的情绪心理,后者以衣服的实物压印走出绘画,向传统的创作惯性挑战。从这些作品中可看出画家崇新求变的愿望与要求;但在自我超越的同时,会不会丢弃本真的自我,也值得画家深思。
  每位画家都是各有所长,亦有所短,只要能做到扬长避短,把自己的优势最充分地发挥出来,即是最佳选择。在我看来,阎敏可以既不必像学院版画那样追求理性深度,也不必像年轻学生那样一味现代。只要能把自己擅长的综合技法推向极致,自己最熟悉的乡村小镇还有任其截取的广阔空间。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你怎么画和画什么都不是什么问题,关键是你能画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高度,能否提升作品的精神含量,画出你对自然、对事物深切而独到的感悟。”相信,阎敏清醒的认识必然会带给他正确的抉择,我们期待他获取更大的成功!
其他文献
在中国当代绘画十分火爆的时候,版画特别是黑白木刻是一个相对沉寂的领域。一些成功的艺术家,油画的、水墨的,正忙不迭地把自己的作品加工成丝网版画以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份额,谁还愿意一刀一刀在坚硬的木头上不停地刻画?——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在崎岖小路上无畏攀登的人是很少见的。  康宁是其中最执著的艺术家之一。    他长期从事黑白木刻创作,从来没有改变过,而且一直坚持黑白木刻版画是刻出来的画,“刻”是
期刊
杨连升以其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洞察,深邃的主题,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创作出不少有关海的主题国画作品,譬如《金秋》、《浮云》、《大机器时代》、《远声》等,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杨连升现为大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大连画院专职画家兼院长助理、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曾获第三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最高奖——优秀作品奖,第五届全国工笔画展铜奖、“民族魂·国土情”全国中国画展铜奖、第四届全国山水画
期刊
何为“新”?科技创新、艺术创新、思想创新!创造前人没有的东西,以能创作出过去没有的形态,没有的形式,我们以此行为为光荣。    在“新农村”建设的新村里有一农户说:“政府帮我们建起了新房子,好啊!但是家里没有东西放,干农活的东西不能放进这漂亮的家里,不放这些农具又没有东西可放,空空的!干脆政府再给我们买个电视机、冰箱和沙发之类的东西放进家里。”还有一农户说:“新给盖的这种房子漂是漂亮啦!但是没有晒
期刊
当我在起好线稿的木版上涂上黑色墨水的时候,木版上的形迹就仿佛是夜间的景色,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一般地说,我总是从人的脸部开始下刀,明亮的刀痕或长或短,或缓或急,它们一半是听从我的意志,一半是遵循自身的逻辑。在刻的过程当中,经常突破既定的轮廓与设想,把一个有形的东西变成无形,把具象的画面变成抽象。  我从不刻意变形,也不大考虑形式,对为求风格而故意的夸张,对根据所谓美的规律弄出的构成,对纯视觉的装饰
期刊
贺昆是中国绝版木刻版画艺术的重要领军人物之一。简单看一下贺昆在全国性的重要专业展览所创造的获奖记录,就可见出贺昆对绝版木刻版画艺术做出的突出贡献。  绝版木刻版画技术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云南出现,并迅速由贺昆所在的思茅市(今普洱市)以贺昆为代表的年轻艺术家发展起来的。绝版木刻技术的出现,为改革开放后寻求艺术变革的青年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富有鲜明特色的表现手段。经过贺昆等思茅青年艺术家的不
期刊
我曾在《世纪回眸——百年中国版画纪念文集》中写过一篇《我说版画》的短文,几年来,伴随着创作,我也时常思考当下版画的生命或者说精神是什么,这就有了今天的《再说版画》,只是一点创作心得,与理论研究的严谨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仅就个人这几年来的创作看,我发现,版画的欣赏者和收藏者似乎多了起来,这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当代版画当然是一个利好消息。但对于版画家来说,要让某种利好趋势变成现实定势,应该有所准备和
期刊
作为西安地区一位有成就的女版画家,张凌近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艺术成就。在不断地参加全国性画展,并荣获了许多回的大奖之后,张凌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时,才发现自己的心思还是沉甸甸的,诸多的现实问题似乎还在困扰着自己,或许是版画语言的复杂性,许多时候,直面版画艺术的过程,就是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思考。于是张凌的版画在近年有一个表现的对象,就是面对现实的教育体制,所产生的视觉语言的不懈追问,展示出一个女性艺术家
期刊
四川木刻现代版画特色的形成得益于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李少言等老一辈版画家的带动下,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涌现出了一大批致力于木刻艺术的作者和精品力作。《抗日烽火》、《红岩插图》等组画至今仍使从那个年代的过来人难以忘怀。李焕民、吴凡、牛文、林军、丰中铁、宋广训、徐匡、吴强年、阿鸽、其加达瓦等一大批版画悍将精品迭出,且艺术特色各领风骚,多次在全国展览和国际展览上夺金摘银。他们的成功使得当地的艺
期刊
以肖像系列的木刻套色作品是齐柠近年来创作的主题。作者并没刻意描绘人物细节,而是通过恣意的刻痕,爽利的交叉线以及错落的色斑,传达出一种情态。构成画面的是关于木刻中点线的跳跃、叠加的平衡和色彩的对抗等等,她力图使这些视觉元素转化成为一种视觉语境可以倾诉的诗般的载体。于是她以情感的表现试图激活这些视觉印痕的元素。这是她研究的课题,也是一种体验。  齐柠的肖像系列作品原型来自于她身边熟识的人,从将对象写生
期刊
丁卯于版画可以说是历经波折,但痴心不改。他最早的专业是设计,后来也曾用油画进行创作。可能是在心底里,或是周围朋友使然,最终他全身心地投入了版画创作,并于近些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个性强烈,有“燕赵慷慨之士”的遗风。但也情深一往,对所钟情所爱之物能不惜代价全力以求。这反映在他的版画上,也往往同样地寄予强烈之个人情感。现代错综社会的图像,被他以近似荒谬的方式组合于他之版画中,非理性的表象下,实寄于热烈
期刊